换一批

白背叶

白背叶: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革质,长9~13厘米,宽3.5~5.5厘米,全缘,基出脉3条,上面绿色,光滑,下面银白色,有细毛;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小,黄色,腋生,花被片6。浆果,近球形。

经验文章 概述

白背叶: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革质,长9~13厘米,宽3.5~5.5厘米,全缘,基出脉3条,上面绿色,光滑,下面银白色,有细毛;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小,黄色,腋生,花被片6。浆果,近球形。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白背叶

别称

酒药子树,野桐,白背桐、吊粟(广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亚纲

蔷薇亚纲(Rosidae)

大戟目(Euphorbiales)

大戟科(Euphorbiaceae)

亚科

铁苋菜亚科

铁苋菜族(Trib. Acalypheae)

野桐属(Mallotus Lour.)

亚属

野桐组(Sect. Mallotus)

白背叶

分布区域

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越南也有。

基本资料

白背叶

白背叶

拼音名:BáiBèiYè 

别名: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性味: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原形态

白背叶

白背叶

白楸又名:白背娘、白背桐、白朴树、白泡树、白面简、白鹤树、白匏仔、白背木、白面虎、白吊栗、野桐、白面戟、木梗天青地白、白毛树、野芙蓉、白林树、橡皮柴、谷皮柴、白桃叶、白面风。 白背叶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各家论述

①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双单喉蛾:白背叶,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⑤治中耳流脓:白背叶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⑥治腰骨闪伤:鲜野桐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⑨治瘰疬:白背叶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⑩治疯狗咬伤:白背叶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考证

白背叶

白背叶

1.《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 2.《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

3.《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

4.《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5.《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疸。

6.《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

7.《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化学成份

含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牧荆定碱(Nishindine)及维生素C等。叶含多种化学成分。 1.挥发油:干叶含油约0.1%,油中含桉油精(cineole)3.2%及l-桧萜(l-sabinene)、莰烯、β-丁香烯及奥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荆素(5,3′-di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艾黄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artemet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

3.环烯醚萜甙类:桃叶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荆甙(agnuside)。

4.有机酸类: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间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维生素C、5-氧-异酞酸(5-oxy-isophthalicacid)。

5.生物碱类:尼参定碱(nishindine)。此外,尚有β-谷甾醇、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胡萝卜烯(carotene)、三十一烷等。

根含熊果酸乙酸酯(ursolicacidacetate),古柯二醇-3-乙酸酯(erythrodiol-3-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β,29-二羟基羽扇烷(2β,29-dihydroxylupane),白背叶氰碱(malloapeltine),白背叶脑甙(mallocerebroside),白背叶酰胺(mal-loceramide),4,5,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4,5,4’-trimethyl-ellagicacid),白背叶素(malloapeltin),胡萝卜甙(daucosterol)。果实含脂肪油36.5%。其脂肪酸组成:棕榈酸(palmiticacid)3.3%,硬脂酸(stearicacid)2.1%,油酸(oleicacid)13.8%,亚油酸(linoleicacid)10.7%,a-粗糠柴酸70.1%。

附方

①治胃痛呕水: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②治鹅口疮: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③治外伤出血,溃疡: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④治皮肤湿痒: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⑤治产后风: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溃疡: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⑦治跌打扭伤: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其他

白背叶

白背叶

大戟科。小乔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均被白色密毛。叶互生,宽卵形,长5-1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圆形穗状花序生枝顶,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软刺,星状柔毛,白色。种子黑色,近球形。 种子含油,油脂植物,茎皮又提供纤维对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的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原料的乙醇浸出物,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所得化合物以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分得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醇(Ⅰ)、β-谷甾醇(Ⅱ)、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Ⅲ)、洋芹素(Ⅳ)、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Ⅴ).结论化合物Ⅲ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白背叶素(mallotusin),化合物Ⅰ、Ⅲ~Ⅴ为首次从白背叶中分得.

相关文章

  • 岗松附方,今天给各位广大的朋友们带来的是有关于岗松的内容,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在图老师这里获得帮助,您的健康就是图老师最大的希望,如果大家需要了解更多生活百科的经验和内容,尽在图老师生活百科频道。[ 查看全文 ]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