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经验文章 概述

菝葜(学名:Smilax china),又名:金刚兜、金刚刺等,属百合目,百合科攀援灌木,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柄长5-15毫米,花绿黄色,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其根状茎可以提取淀粉和栲胶,或用来酿酒。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根状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状,粗2-3厘米。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薄革质或坚纸质,干后通常红.褐色或近古铜色,圆形、卵形或其他形状,长3-10厘米,宽1.5-6 (-10)厘米,下面通常淡绿色,较少苍白色;叶柄长5-15毫米,约占全长的1/2-2/3具宽0.5-1毫米(一侧)的鞘,几乎都有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靠近卷须处。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总花梗长1-2厘米;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花被片长3.5-4.5毫米,宽1.5-2毫米,内花被片稍狭;雄花中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时为最好。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分布于山东(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海南岛除外)。 

国外分布

分布于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

栽培技术

种植技术

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仍以段木栽培为主。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

田间管理

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

病害防治

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100%。

相关文章

  • 白茯苓,可能多数人没有听说过这种食物,大家听得比较多的一定是土茯苓。而白茯苓和土茯苓是有着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区别的。白茯苓主要是作为一种中草药,出售在一般的药店之中。它的遍布范围是很广的,在整个中国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它甚至还有着美容的功效呢。[ 查看全文 ]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