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拉丁学名: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外形酷似牡丹,伴有恶臭味固俗称丑牡丹。为马鞭草科大青属的植物。叶色浓绿,花朵优美,花期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园林花卉。适宜栽于坡地、林下或树丛旁。由于它萌孽生长密集,还可作为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用于护坡、保持水土。
中药中的臭牡丹一味即来自臭牡丹的根、叶,具有祛风解毒,消肿止痛之效。夏季采叶、秋季采根,鲜用或晒干备用。著名的云南蛇药中即含有"臭牡丹"。
中文名称
臭牡丹
分布区域
河北、河南、陕西、浙江、安徽、江西、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别 称
大红袍、臭八宝、矮童子、野朱桐、臭枫草、臭珠桐
门
被子植物门
种
臭牡丹
二名法
Chòu Mǔ Dān
族
大青族
界
植物界
科
马鞭草科
拉丁学名
Clerodendrum bungei Sterd.
英文名
Glorybower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管状花目
亚 科
牡荆亚科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属
大青属
原变种
灌木,高1-2米,植株有臭味;花序轴、叶柄密被褐色、黄褐色或紫色脱落性的柔毛;小枝近圆形,皮孔显著。叶对生,叶片纸质,宽卵形或卵形,长8-20厘米,宽5-1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或心形,边缘具粗或细锯齿,侧脉4-6对,表面散生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和散生腺点或无毛,基部脉腋有数个盘状腺体;叶柄长4-17厘米。
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密集;苞片叶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3厘米,早落或花时不落,早落后在花序梗上残留凸起的痕迹,小苞片披针形,长约1.8厘米;花萼钟状,长2-6毫米,被短柔毛及少数盘状腺体,萼齿三角形或狭三角形,长1-3毫米;花冠淡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花冠管长2-3厘米,裂片倒卵形,长5-8毫米;雄蕊及花柱均突出花冠外;花柱短于、等于或稍长于雄蕊;柱头2裂,子房4室。核果近球形,径0.6-1.2厘米,成熟时蓝黑色。花果期5-11月。
臭牡丹
叶子
花序
国内:产华北、西北、西南,具体省份有: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
国外:印度北部、越南、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原产南美热带,现各地多有栽培。
喜温暖潮湿、半阴环境,宜于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基质生长。生长适温为18~22℃,越冬温度8~12℃。
主要用分株繁殖,也可用根插和播种繁殖。分株,在秋、冬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挖取地上萌蘖株分栽即行。根插,梅雨季节将横走的根蘖切下插于沙土中,插后1-2周生根。播种,9-10月采种,冬季沙藏,翌春播种,播后2-3周发芽。
生长期要控制根蘖扩展。保持土壤湿润,5-6月可施肥1次,并随时修剪过多的萌蘖苗。冬季将干枯的地上部割除,减少病虫危害。
常有锈病和灰霉病危害,用50%苯灵菌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喷洒灰霉病植株,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防治锈病植株。虫害有叶甲和刺蛾危害,可用2.5%敌杀死3000倍液喷杀。
臭牡丹叶色浓绿,顶生紧密头状红花,花朵优美,花期亦长,适宜栽植于坡地、林下或树从旁,也可作地被植物。
根、茎、叶入药,有祛风解毒、消毒止痛之效。
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治痈疽,疔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
①《纲目拾遗》:"洗痔疮,治疔,一切痈疽,脱肛。"
②《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散瘀,拔毒消痈。"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健脾,养血,平肝。治崩带及小儿疳气。"
④江西《草药手册》:"叶:有降压作用。"
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痛。"
6《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根:常期将根与肉沫煮,食肉可养胃,治胃病"
与原变种主要区别为,花序稍疏展,花萼特大,长约1厘米,萼齿三角形,长约3毫米。
产四川。生长于海拔1050米的山坡林缘。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臭牡丹又名矮桐子、大红袍、臭八宝,虽名为牡丹,但它并不像牡丹那般娇媚娇媚,那般娇媚,它有着独特的造型,叶色浓绿,开花红色,花朵优美,犹如一个花球开于顶端,十分的有韵味,花期很长,庭院中坡地、林下或树从旁都是它的生长之地,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它完美的姿态,除了观赏还可以药用,是庭院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