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穿带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家具在古代不叫家具,每个物品在当代都有一个专业术语,在古代的瘦,家具被叫做穿带。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是人的主宰,万物有灵,相互依附而生存,人与自然万物应是和谐有序的。于是中国人就发明了石插屏、木根流云搓和“攒边穿带”工艺。

经验文章 概述

古代家具术语:带

  “带”字在汉语中主要是指一类能够束紧物体的较扁宽的条状物。在古代木工术语中,则专指贯穿于木器平面部件内侧,对其变形起管束作用的一类横木。由于其大都设置在板材的中间部位,很像人的腰带,故俗称为“带”。其与“腰枨”的最大区别在于,带虽可管束木板,防止其变形,但并不会截断其通顺的纹理,通常只是在内部较隐蔽的地方使用。因此,并不太引人注意。而腰枨则是明露在内外两侧的,并要截断板材纹理的。

  大多数带,是配合着攒边装板的工艺而起作用的。即四条木边通过四角格肩合成一个木框,用带将较薄木板穿束平展后装嵌在其中,使所有木料的易吸潮、易变形、易开裂、不美观的端面立茬,全部的隐蔽封护起来,免其日后发生损坏,从而获得了一个完全由通顺木纹组成的平面,或作桌面,或作柜门,异常美观坚固。

古代家具“带”的来源

  西方文明发祥的地中海沿岸,有着较为平和的地理气候。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及供其享用的天地万物人是主宰,人定胜天,人要享受,于是就发明了拟人发肤的金线白漆的路易式家具和不躺不坐歪靠着的美人榻沙发。人要征服,于是就对桌面用胶粘,用钉钉,粘不牢,钉不住,于是就将木材劈开做成胶合板,乃至砸碎做成刨花板。虽然造成了污染,虽然费了事,虽然并不延年,但终于是不裂了。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是人的主宰,万物有灵,相互依附而生存,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有秩序的,互为一体的。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而生活。于是,中国人就发明了瘤雕笔筒和石插屏、木根流云搓和“攒边穿带”工艺。

“带”常见的材料

  铁梨木:是最优选的做带的木材,因其本质坚重,纤维通直长硬,抗剪抗压力均极强,可使面芯带口的尖角在其燕尾穿簧间畅决的滑动。故明式经典的黄花梨家具大都用铁力带。

  杉木:木质虽软,但柔中有刚,有一定的抗压抗剪强度,宁弯不折,又廉价易得不易腐朽,用其做带可在带口内“硬下”,使带和芯板紧密配合。是较经济适用的一种材料,常用在苏作的各种家具上。

  黄花梨:常用在最高档的有宫廷风格的精美黄花梨家具上,一般年代较早。

  红木:常用在广做红木家具上。

  南榆:常用在苏做南榆家具和较晚期苏作黄花梨及红木家具上。

  北榆:多用在北方民间漆木家具及北京鲁班馆改造修理的硬木“倒饬”活上。

  银杏木:多用于早期黄花梨及榉木苏作家具上。

  核桃木:多用于晋作家具上。

  紫擅:在极少数造办处风格宫廷家具上可见到。

常见“带”的结构

  穿带:通常所说的“带”,就是指“穿带”,是最常见的一种带。其薄长的梯形燕尾“穿簧”应做得一头大一头小,两端相差约2—3毫米。以便能在“带口”内越穿越紧。带口的深度一般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芯板的厚度。通常较小的桌椅只用一根带,大多数家具上都是多根并用,其间隔应在20—50厘米不等。最外端两根带距抹头的尺寸应是中间间隔的二分之一。较窄平面上的几根带的大小头方向应一致,以便使面芯板能向同一方向抽涨,保障面板上有一侧是没有“抽涨缝”的完整平面。较宽大的平面,如方桌面,画案面等,其伸缩变化量较大,如把抽涨缝留在一侧,干缩时常会出现“透天”等缺陷。这时,穿带的大小头要交替着向相反方向穿人,把抽涨缝分散在前后大边两个位置,以免出现“拔簧”透天的现象。

  贴带:是穿带的一种简化,其紧贴在装芯板的内侧,没有穿簧和带口。常用在较薄、较小的柜子装芯板的后面。清中期以后,国运衰败,苏作“行活”家具用料更加精打细算,往往椅面、柜门的芯板常薄至3毫米左右,无法出带口穿带,因此,贴带日益流行。其既可增加强度,又省工省料,往往只需一个胶点或两根布条,即可拉扯芯板及控制其伸缩方向。虽可说是事半功倍,但并不延年,一旦损坏,难以修理。贴带是在艰难的商品经济环境下没有办法的办法。

  托带:与贴带结构相同,没有穿簧,多用在桌面和椅面下起承托作用。清代苏作桌椅的瘦木面芯下和广作家具的石板面芯下,用的都是托带入清以来贴带与托带的使用日渐频繁,为图省事,往往在一个桌面下同时使用穿带和托带,大有年代越晚,用得越滥的趋势。

  撒带:是指四周不用边框的较厚木板上的穿带。因为其两端没有大边管束,故称为撒带,多用在圆角柜的闷仓盖、银柜上盖、冰箱盖等部位。

  平带:是将撒带露于木板外部的部分去掉,只留下梯形燕尾穿簧,使之与木板平齐,给人以平整光净的感觉。常用在独板折屏等需要两面观赏的家具上。

  弯带:是用在床、椅棕藤软屉下面的呈下沉曲线状的带。其作用是支撑着边框,防止棕藤回拉使其变形。虽然,它起的是枨的支撑作用,但其间接的、最终的作用还是维持了平展坚固的藤面故仍称其为带。弯带贴近藤屉的一面,往往被倒成浑圆的泥鳅背状,以免藤屉下沉时磨断棕绳。

  抄手带:是用两根梯形的木条,对头插在厚木板侧面贯通的透眼内,像人的双手“抄手”一样组成一根带。因其内外不见带口,故称暗抄手带。其外观整洁坚固,多用于较厚重木料拼成的平面。如大型架板画案或牌匾等,笔者曾见到过一个明代画案,其面宽大,用多条硕重板材拼成,至今完好平展,就是用此带穿成。古建的城门院门也常用此带。

常见“带”的排列方式

  平行排列:是最常见的一种最基本的排列形式。即不赘述。

  丁字排列:常见于晋南地区民间遗存的形制极古朴的漆木家具上。其结构是在临近卯头的带的中间打透眼,用一状似门插杆的短托带穿过并备死在卯头上。此结构的目的是加强固定卯头的力量,以避免年久卯头松脱。

  十字排列:多见用于明代工艺讲究的正方禅凳,圆绣墩等带藤屉的家具上,是弯带的十字交叉。

  工字排列:常见在经典的明式苏做黄花梨、南榆长方凳的藤屉上应用。是在两平行的弯带中间夹嵌一块小木板起加固作弓。

  丰字排列:多见用于做工精良的黄花发、紫檀、红木等方桌上,大多有清前期味道。其工艺多为造办处风格。其结构是在两根或三根较厚的穿带上,紧贴桌面下芯板的拼缝处刻口,使一较薄的托带沿木纹方向月穿过该刻口内。完全盖住拼缝,两端连结在卯头上。并多用披麻挂灰的漆里封护,此结构费工费料,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

  井字排列:亦称九宫格排列,多见用于苏作用瘿木做面芯的桌椅上。是将纵横数根托带用互刻榫组成方格状网屉,用以承托横顺纹理差异不大的强度又较低不便刻带口的瘿木面芯板。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

  八字排列:是指穿带呈不平行的八字排列,通常能在晋作的半圆桌上见到。大漆牌匾上也有这种做法,前者是为了便于圆桌边辋的安装,后者是为了防止厚板木胎的开裂变形。

  四角排列:亦称“把角弯带”,一般能在苏作榉木家具上见到,是用四根较短小的弯带斜置于床凳藤屉的四角,支撑着四边。其设计合理,省工省料,手法简练,受力均匀,自身强度高,对边框损失小,是一种极好的事半功倍的设计。

  各种带的不同的断面形状,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差异变化。早期经典的明式黄花梨铁力家具的带的断面多为见棱见角的方形。绝不倒棱倒角。清初宫廷盛行紫檀家具,精工制做的造办处风格家具上的带,其断面多做成起阴线或抹圆棱极具装饰味,同时,讲究的挂漆里的工艺也要求把带要倒成圆棱或“指甲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民间各流派的家具。乾隆时期以后的京作、苏作家具的带几乎都倒成了八字棱或指甲圆棱,只有极少数偏远地区和部分广作彻红木家具上保持着方角方棱的带,前者是因闭塞而落伍,后者则是因料足而炫耀。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