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玳瑁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

经验文章 概述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是属于海龟科的一种海龟,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鹰嘴海龟、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

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 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玳瑁

拉丁学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别称

十三鳞、瑁、文甲、瑇玳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爬行纲Reptilia

龟鳖目Testudines

海龟科Cheloniidae

玳瑁属Eretmochelys

玳瑁

亚种

2亚种

中文名称

玳瑁

外文名称

HawksbillTurtle

拉丁文名

Eretmochelysimbricata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玳瑁 更多>>

「释名」玳瑁(音代昧,又音毒目)。
时珍曰∶其功解毒,毒物之所 嫉者,故名。

「集解」藏器曰∶玳瑁生岭南海畔山水间。大如扇,似龟,甲中有纹。士良曰∶其身似 龟,首、嘴如鹦鹉。
颂曰∶今广南皆有,龟类也。大者如盘,其腹、背甲皆有红点斑纹。入药须用生者乃灵。
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死者则不能,神矣。今人多用杂龟筒作器皿,皆杀取之,又经 煮拍,故生者殊难得。
时珍曰∶按范成大《虞衡志》云∶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 三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其裙边有花,缺如锯齿。无足而有四鬣,前长后短,皆有鳞, 斑纹如甲。海人养以盐水, 。但老者甲浓而色明,小者甲薄而色暗。世言鞭血成斑,谬矣。取时必倒悬其身,用滚醋泼 之,则甲逐片应手落下。《南方异物志》云∶大者如 ,背上有鳞 煮柔作器,治以鲛鱼皮,莹以枯木叶,即光辉矣。陆佃云∶玳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谓之护 卵。

「气味」 甘,寒,无毒。宗 曰∶入药用生者,性味全也。既 熟犀义同。

「主治」 解岭南百药毒(藏器)。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日华》)。疗心风,解烦热, 行气血,利大小肠,功与肉同(士良)。磨汁服,解蛊毒,生佩之, 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时珍)。

「发明」 时珍曰∶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又见鳖甲。

「附方」 旧一,新三。
解蛊毒∶生玳瑁磨浓汁,水服一盏即消。(杨氏《产乳》)
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 温服半合,日三服,最良。(《灵苑方》)
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 ,和匀,温服。(闻人规《痘疹论》)
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用生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 薄荷汤下,日一服。(《鸿飞集》)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诸风毒,逐邪热,去胸膈风痰,行气血,镇心神,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士 良)。

「主治」 解诸药毒,刺血饮之(《开宝》)。

「附录」 撒八儿 时珍曰∶按∶刘郁《西使记》云∶出西海中。乃玳瑁 吐出,年深结成者,其价如金。伪作者,乃犀牛粪也。窃谓此物贵重如此, 知果是玳瑁遗精否?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

展开

​信息简介

玳瑁(dài mào)亦作“瑇瑁”。

(1)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

玳瑁

玳瑁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甲片可入药。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鼋。”唐 李白《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2)指玳瑁的甲壳。亦指用其甲壳制成的装饰品。《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玑。”南朝 宋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唐 施肩吾《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溼,云鬓慵梳玳瑁垂。” 清陈维崧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谁爱紫罗囊,书签玳瑁装。”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梅佐贤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边框子的散光眼镜。”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海洋,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每年7~9月在热带、亚热带海的沙滩上掘坑产卵。卵白色,圆形,革质软壳,孵化期约3个月。

主要成分

含角蛋白及胶质等

外形特征

已知其最大的龟壳长近1米,重100余斤,为2015年4月25日广东珠海渔民误捕,于26日重新放生。通常所见的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公斤。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鳞”。有扁平的躯体、保护背甲、以及适于划水的桨状鳍足,成体甲壳为鲜艳的黄褐色,平滑有光泽。尾短,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背甲和头顶鳞片为红棕色和黑色相间。颈及四肢背面为灰黑色,腹面几为白色。

背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具前颧鳞甲2对。鼻孔近于吻端。上须钩曲,嘴形似鹦鹉,颌缘锯齿状。玳瑁雄性体长相若,体型较大者可达1米,而体型最大者甚至可达1.7米。平均体重一般可达45-80千克,历史上曾经捕获的最重的玳瑁达到210千克。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上颚钩曲尖锐,这也是其俗名之一“鹰嘴海龟”得名的原因。玳瑁的头较长,前额具2对深红棕色或黑色鳞甲,鼻孔离嘴较近,吻侧内收扁平,前鳍足端各有2爪,后鳍足端各有1爪,前足大,较窄长,背面鳞甲,早期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中央为脊鳞甲5枚,两侧有肋鳞甲4对;缘鳞甲25枚,边缘呈锯齿状。腹面由13枚鳞甲组成,呈黄黑色。四肢均呈扁平叶状。前肢较大,具2爪,后肢有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进化历史

在所有的海龟中,玳瑁在身体构造和生态习性上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种主要以海绵为食的爬行动物。正由于玳瑁过于独特,其进化地位有些不明确。分子分析支持了玳瑁是从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性物种(如蠵龟)组成的蠵龟族(Carettini)进化而来,而不是由草食性物种(如绿蠵龟)组成的海龟族(Chelonini)进化而来。

血清学研究也表明,玳瑁与蠵龟属(Caretta)和丽龟属(Lepidochelys)的亲缘关系较海龟属(Chelonia)近。

下列是与玳瑁相关的动物系统发生树(Hirayama, 1997, 1998, Lapparent de Broin, 2000, et Parham, 2005):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国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省沿海地区。

生态相关

环境

玳瑁[4]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其一生中

玳瑁饰品

玳瑁饰品会在几个环境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热带珊瑚礁中活动,白天时它们会在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中进进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为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海龟,它们的栖息地各种各样,包括广阔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处的红树林沼泽。至今人们对处于生命早期阶段的幼年玳瑁所偏好的栖息地知之甚少,但人们推测它们像其他幼年海龟一样在大海中过着浮游生物般的生活,直到成年时才会离开它们的家。

觅食

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仍是海绵。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玳瑁还会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

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

天敌

由于玳瑁有异常坚实的甲壳,它们没有什么主要天敌,因为很少有动物能咬穿它们的壳。鲨鱼和湾鳄算是玳瑁的天敌,章鱼和某些海洋表层鱼类也会捕食成年玳瑁。而且由于玳瑁经常觅食海绵,身上会带有某些海绵难闻的味道,而且由于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绵和刺胞动物,其肉中含有相当水平的毒性,因此有时可以使某些天敌或人类却步。玳瑁的性情较为凶猛,捕捉时它们会有咬人的举动,不过,如果没有受到伤害,它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等级:II 级

繁殖习性

产卵期3-4月,产卵时,白天爬上沙滩扒穴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产卵雌龟甲长为60-80厘米。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卵球形,壳软,有弹性。卵径约3.5厘米。孵化时间长,约需2个月。初孵出的幼龟背甲未完全坚硬, 但已有覆瓦状排列,龟甲长约43-48毫米。幼龟颈部可自由伸缩,但不能前后左右转动。性凶猛,属掠食性龟类,捕食鱼、虾、蟹贝等,还兼食海藻。玳瑁强有力的上下颌能粉碎蟹壳,甚至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幼贝则以海藻为食。 

食性特点

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虽然玳瑁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最主要的食物仍是海绵。海绵占据了加勒比玳瑁种群膳食总量的70-95%。不过像其他以海绵为食的动物一样,玳瑁只觅食几个特定的海绵物种,除此之外其他海绵不会成为它们的食物。加勒比玳瑁主要觅食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特别是星骨海绵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中文名来自日语,下有荔枝海绵科等3科)和韧海绵目(Hadromerida)海绵;玳瑁食用的海绵物种已知有Geodia gibberosa(一种表面有很多凹洞的钵海绵)。除海绵外,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动物。玳瑁还会捕食极为危险的水螅纲动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在捕食这些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玳瑁有时也会捕食虾蟹和贝类,它们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

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如Aaptos aaptos(暗红色肉球状)、鸡肝海绵(Chondrilla nucula)、Tethya actinia(翠绿色或褐绿色球状,偶有橙色个体)、Spheciospongia vesparium(暗红色酒坛状)和寄居蟹皮海绵(Suberites domuncula)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那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如Ancorina、钵海绵(Geodia)、Ecionemia和Placospongia。

饲养与疾病

玳瑁的饲养池应选择环境安静、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和光线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荫设配,冬季使用带圆锥形塑料薄膜池顶的圆形水池,并带有便于人工操作的供电和排水等设

玳瑁

玳瑁配。玳瑁的食性很杂,除海绵和鱼之外,还会吃水果、树叶、红树树枝、死树皮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食性变得更为复杂。饲养玳瑁可用新鲜的鱼、虾、软体动物、海带、海藻及海鱼,不过玳瑁虽杂食,但也会经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适应环境温度,大约1周后这种情况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1996年7月-1999年3月,学者曾对玳瑁的养殖进行了一次试验,最后初步证明用活泥鳅作为玳瑁的动物性饵料也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辅以海带、紫菜和大白菜可较好的饲养玳瑁。 玳瑁的性情较为凶猛,抓捕它时它会有咬人的举动,不过,如果它没有受到伤害,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由于其生性凶猛,在捕捞和运输时玳瑁很容易出现外伤。在范围较小的水池中玳瑁容易互相争斗、拍打水面或窜越,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咬伤、撞伤等外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感染水霉病及其他病菌,造成患处溃烂以及脱甲,因此饲养较有难度。玳瑁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如果管理不得当,玳瑁也会患病。

玳瑁对水质要求严格,需要与海水pH和盐度相似,因此适宜的pH为8.0-8.5,氨氮含量为0.1-0.2毫克/升。玳瑁其他的常见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t(一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痢疾性肠炎,水质污染引起的肿脖子症以及阳光不足、水度过低、水质差、水含盐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发生的疾病还包括细菌、真菌感染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营养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虫、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还有气单孢菌属、弧菌属、柠檬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黄杆菌属的细菌。长期饲喂高脂肪鱼肉会导致肝功能下降,增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因此要饲养好玳瑁,必须注意饲料、水温、水质、消毒灭菌、用药等多方面。玳瑁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饲喂鱼肝油;缺乏多种维生素,可饲喂六合维生素或施尔康治疗营养失衡;治疗外伤可用红药水、云南白药等普通药品涂抹患处;治疗感染需先进行药物实验以确定用药,感染性皮肤病需要外敷和内服相结合;治疗感冒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安痛定等,内服板蓝根等药物;至于肿脖子症和水霉病就要作较多的治疗工作了,包括换水、消毒、用药等工作。不过目前对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级阶段,现已知多发于海龟的、可能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纤维状多发性乳头瘤病在玳瑁身上却很罕见。

然而,由于玳瑁在很多国家都受到保护,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禁止公开销售玳瑁制品,因此对于正当的养殖者来说,养殖玳瑁并没有多大收益,而相关的研究也很少,只有少数水族馆或海洋公园才会饲养1-2只以供观赏。目前养殖玳瑁主要是为了恢复玳瑁的种群,将刚孵化的稚龟保护起来,以免遭到海鸟的捕食。待海龟成长到某个阶段,就可以在适当时机放生它们。

文化象征

工艺

玳瑁也是一种有机宝石,特指玳瑁的背甲,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玳瑁可用于制作戒指、手镯、簪(钗)、梳(栉)、扇子、盒、眼镜框、乐器小零件、精密仪器的梳齿以及刮痧板等器物,而且古筝义甲和古代朝鲜琵琶的拨子也是由玳瑁制作,同时也是螺钿片的材料之一,具有独特的神韵和光彩。

很多文化中都有玳瑁工艺品的使用。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记载:“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这段话的大意是赵国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国时,为向春申君炫耀而头戴玳瑁簪身配镶有珠玉的佩剑,结果见到春申君的三千门客时,人人皆脚穿斗大珍珠镶嵌的鞋见客,这表明在中国的战国时期,玳瑁饰品已经是很普遍的男子饰品。在唐代,玳瑁曾用于制造钱币——开元通宝,出土于西安法门寺真身宝塔地下藏宫,非常宝贵,全世界仅有13枚。虽然玳瑁器易蛀,但目前在博物馆中仍能看到清代慈禧太后和嫔妃日常所用的梳子等物品,以及明末清初董小宛遗留下的玳瑁桃花扇,均很精美,为稀世珍宝,而故宫博物院中也收藏有一些玳瑁制作的工艺品。在西方,玳瑁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用于制作梳子、刷子和戒指等首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会将玳瑁镶嵌在家具上。汉代遗址和努比亚人统治时代的埃及古墓中就曾发现过很多精美的玳瑁器。在日本,各种龟鼈当中只有玳瑁的壳被日本人用来制作饰品,因此日语中将玳瑁壳称为“鼈甲” (べっこう)。

诗词

玳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一。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对刘兰芝外貌的精彩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是讲述告别之景,繁钦《定情诗》中也提到“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钗”谐音拆,有分离之意,而李白也曾写到“常嫌玳瑁孤”;沈佺期《独不见》描述了一个少妇思念夫君的心理活动,其中写到:“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变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词中也常以“玳瑁筵”(简称“玳筵”)一词来描述筵席的精美与豪华。

形象

玳瑁的形象被刻画在面值为20强势玻利瓦尔的委内瑞拉纸币和面值为2雷亚尔的巴西纸币背面。

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亦建有一座非常可爱的名为Burnside的喷泉雕塑,刻画了一个男孩深情地骑在一只大玳瑁上的形象,因此雕塑有“海龟男孩”(Turtle Boy)的爱称。这座雕像就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和布鲁塞尔的小于连铜像一样,已经成为伍斯特市的标志性象征。当地还举行以雕像命名的音乐竞赛“海龟男孩音乐奖”(The Turtle Boy Music Award),同时一些与雕像有关的儿童故事也被创作出来。

中药

作为中药药用的玳瑁,是出自《开宝本草》一书,其来源为

玳瑁

玳瑁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是平肝息风药的一种。玳瑁药性甘,寒;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药用的玳瑁,一般主产于中国的东南方,如广东省、福建省、台湾等。一般情况下,在捕获玳瑁后,将其倒挂,用煮沸的醋浇在背甲上,净制,去除残肉,干燥。

玳瑁制成为药材后一般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长10-20厘米。表面颜色为暗褐色的半透明状,并有乳黄色的条纹,内表面有白色的斑点和条纹,纵横交错。玳瑁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玳瑁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神昏、惊厥、中风阳亢的症状。其中有名的治疗急风中恶的玳瑁丸就由玳瑁、安息香、朱砂、雄黄、琥珀、麝香、龙脑组成。其用法用量与使用方法为一般入丸剂或者散剂,每次9-15克,其中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而玳瑁炮制一般采用滑石粉炒的方法,即为将滑石粉置于锅中,并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制好的玳瑁,拌炒,使表面呈微黄色,鼓起,取出。最后筛去滑石粉放凉 。

不过,如今玳瑁已经被归类为次常用中药,而《中国药典》自1995年起也不在正文中收载本药品。

玳瑁种群

太平洋亚种群

印度洋-太平洋亚种群遍布整个印-太地区。在印度洋中,玳瑁是非洲大陆东海岸、马达加斯加以及附近岛群周围水域的一种常见海龟;其在印度洋中的分布区一直延伸至亚洲沿岸,包括波斯湾和红海、印度次大陆的整个海岸线沿线、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北海岸。而玳瑁在太平洋中的分布区基本上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分布区最北界是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西南端水域;分布区还包括整个东南亚地区、澳大利大北海岸,再向南就到达了分布区最南界——新西兰北部海岸。分布区横贯太平洋到达太平洋东侧,包括了北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南界智利北端之间的中美和南美沿海地区,不过目前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玳瑁已经极其稀少了。

在菲律宾群岛中,玳瑁有多个已知的巢位,长滩岛(Boracay)上就曾发现过一些刚孵出的稚龟。位于菲律宾群岛西南部的一小岛群已被命名为“海龟群岛”,就是因为这个岛是玳瑁和绿蠵龟(Chelonia mydas)的筑巢的地点之一。在澳大利亚,玳瑁在大堡礁中的米尔曼岛(Milman Islet)上筑巢。在印度洋中,玳瑁的巢位向西远达塞舌尔表姐妹岛(Cousine Island),当地从1994年起就立法保护此物种。塞舌尔国内大大小小的岛屿,如阿尔达布拉群岛,均是幼年玳瑁绝佳的索饵场。

大西洋亚种群

荷属安的列斯萨巴岛的玳瑁在大西洋中,玳瑁的分布区西至墨西哥湾,东至非洲大陆南端,北至美国北部疆界沿线的长岛海湾。在大西洋东侧,曾有玳瑁出没在英吉利海峡的寒冷水域中,这是迄今为止玳瑁现身的最北端,而玳瑁的分布区向南可延伸至非洲好望角。在加勒比地区,巴西海岸(特别是巴伊亚沿岸)、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夏威夷生活有少数玳瑁,而在安提瓜和巴布达海滩上也曾有玳瑁出现;哥斯达黎加也有玳瑁的巢位,主要是在托土盖罗(Tortuguero)附近;古巴岛和波多黎各莫纳岛(Isla de Mona)周围的水域是加勒比玳瑁种群的索饵场。虽然玳瑁是热带海龟,但在美国的高纬度地区,如麻萨诸塞州和长岛海湾也有玳瑁出没;弗吉尼亚州沿岸水域也有玳瑁生活。

保护现状

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推断种群的成熟个体数少于50。

玳瑁过去大多数人们一致认为玳瑁等海龟物种是没有灭绝威胁的,因为它们寿命很长,生长缓慢,生殖期长,成熟晚,繁殖率也较高,而且玳瑁种群中年龄层次多,短期内的数量锐减不易被发现。但实际上,玳瑁的繁殖率虽然高,但是与大多数海龟一样,稚龟的成活率相当低。很多成年海龟被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杀死,海龟的巢位也被人类和动物侵占。小型哺乳动物会袭击它们的巢位,把蛋挖出吃掉。在美属维尔京群岛上,包括玳瑁、棱皮龟等海龟的巢穴在卵刚产下后,就会被獴袭击,而獛(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会袭击它们的巢穴。

多巴哥岛附近的玳瑁历史上,玳瑁曾于1982年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此状态在之后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4年的几次评价中都被保持,而从1996年起,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玳瑁的保护状态升级为极危。在玳瑁被评为濒危物种时就有人反对,两份请愿报告声称玳瑁及其他3个物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多个重要的稳定种群,不过IUCN根据海龟专家组(MTSG)提交的数据分析驳回了这些请愿。海龟专家组提供的数据表明玳瑁在过去的三代中种群数量减少量已超过80%,而每年筑巢产卵的成熟雌龟减少了84-87%,且在1996年种群数量并无显著增加。而且这些数据在测量中无法顾及到漂流在海洋中觅食的幼年海龟,所以得出的数据大大低估了种群的减少量。因此,根据这些数据,IUCN将玳瑁定为CR A1状态,但并不是CR A2,因为IUCN认为并没有充足的数据表明玳瑁的种群数量在将来会进一步减少80%或以上。

留尼汪岛附近的玳瑁,躯体后部锯齿般的缘盾非常明显玳瑁以及整个海龟科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I中,进出口玳瑁产品,杀害、猎捕或侵扰玳瑁均是不合法行为。玳瑁也被列入《养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CMS)的附录一中。

玳瑁

玳瑁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国政府对保护玳瑁所作的努力也越来越多,如实行临时或永久性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海龟自然保护区等。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保护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从1970年起就将玳瑁列为濒危物种,而美国政府为保护当地的玳瑁种群,也已在在适当地点实行了多次恢复计划。玳瑁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广东省惠州市已建有保护玳瑁、绿蠵龟等海龟和其他物种的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并受到于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1989年3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但是,虽然捕杀玳瑁不合法,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很多人捕捞玳瑁。在某些地区,玳瑁作为美味佳肴被食用。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玳瑁等海龟就被中国人视为山珍海味。1994年起,日本停止从外国进口玳瑁壳,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未加工玳瑁壳的贸易量达到每年30,000公斤左右。玳瑁贸易的大批原料均是来自加勒比地区。2006年,有大量已加工的玳瑁壳被发现从该地区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定期出口。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会议中曾二度递交提案,意欲出口库存玳瑁壳和少数玳瑁,但在投票时因几票之差而未通过,最终被迫收回提案。目前中国海南省仍有人不顾法律私下制作销售玳瑁制品,这都加大了保护玳瑁的难度。[1]

工艺价值

玳瑁作饰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鳞甲,是有机物。成年玳瑁的甲壳是鲜艳的黄褐色。此类饰品易蛀,清代晚期以前制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难见到。

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

装饰品特性

玳瑁鏻片花纹晶莹剔透,高贵典雅,是万年不朽,是装饰收藏之极品。玳瑁有剧毒不能食用,但作药用,其清热解毒之功效可比犀角,是名贵中药,有清热、解毒镇惊,降压之奇效。玳瑁作饰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鳞甲,系有机物。成年玳瑁的甲壳是鲜艳的黄褐色。此类饰品易蛀,清代晚期以前制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难见到。而今玳瑁属珍稀保护动物,禁止捕猎。

玳瑁,自古以来深得历代贵族或商贾富客之宠爱,被视为传世之宝,是万寿无疆之象征,玳瑁的背甲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我国在广东省建立的惠东港口自然保护区就是以保护玳瑁、绿海龟等海龟为主。如唐代女皇武则天就用玳瑁制作梳子、扇子、琴板、发夹,乃至整个玳瑁标本。现博物馆还收藏展出她们用过的玳瑁制品。玳瑁角质,有“海金”之誉,自古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神圣,是您理想的物超所值的收藏,是你身价百倍的象征。

其物质成分与动物角质相似,但完全没有矿物质,并比角质坚硬得多,少纤维质,脆性稍大,具油脂-蜡状光泽、呈半透明-微透明的黄色底色上点缀富丽的褐色斑点。硬度2.5,相对密度1.29,折射率1.55,为非晶质,可在沸水温度下变软和粘合。高温会使其变暗,能受硝酸侵蚀,但不与盐酸反应。显微镜下有斑纹结构,并见由许多圆点构成的褐斑。点愈密,色愈深,是其重要的鉴定特征。在紫外下,较澄明及较黄部由13块分三行排列的甲片构成,并按其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成年龟的每块甲片约20厘米×30厘米,重250克左右。

保养介绍

1、避免碰撞硬物以免刮花断裂2.避免接触酸、碱性液体

玳瑁饰品

玳瑁饰品3.避免用热水浸泡,否则会变软变形(这是识别真假海宝鳞甲首饰主要方法)4.使用后请用软布擦拭妥善保管5:因长期佩戴就涉及到了玳瑁净化。净化这个词在拉丁语和消磁近似,所以也叫做消磁。《占事略决》中记载:需要1到3各月净化一次。即便是开光的也需定时净化。科学上讲,人的死皮组织附着在玳瑁上会滋生真菌,长期不洗容易得皮肤病。标准的净化方法是用御守盐清洗因为所以对天然玳瑁无影响,不像海盐粗盐有腐蚀性。操作方法: 1:取出玳瑁 2:按照每块玳瑁10克御守盐 500克水配置。如果是多个玳瑁一起净化就增加御守盐量不增加水的量。3:把御守盐放在过滤工具里,之后把过滤工具放入水中。等待24小时就可以净化完毕。等待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但是不能短与24小时 4:如果需要祈福在完成上一步后,取出御守盐,御守宣两面都可以写字,写上自己农历生日、愿望、名字之后把有神社印章的一面放在虑勺上或者碗上。 5:将净化用过的水倒掉,将御守宣焚烧就结束了。 净化一次可以连续带1到3各月。

玳瑁制品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主要食物是海绵,海绵富含二氧化硅,和玻璃的成分相同,也许这解释了玳瑁壳为什么会具有透明和半透明的光泽。各国历史上都有用玳瑁做眼镜的传统,因为玳瑁不仅满足美学上的需求,而且由于它的构造接近指甲和头发(灼烧时会发出烧头发的气味),和皮肤的接触是最紧密的,在出汗的时候不会很滑,不会引起皮肤过敏,而且它的硬度保证眼镜常年不会变形,是大自然天赐的宝物。

玳瑁鉴别

在宝石分类中,玳瑁被列入有机宝石类。其用途广泛,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如何鉴别真伪,

1.强光照射法:将玳瑁在强光或电筒光下投射,真品可见通透的美丽花纹,透明的血丝状深入甲片内,其色斑呈无数圆点状,如糜子小点聚集一起,形成边界参差不齐的不规则状。仿制品的血丝在表面成片状,斑纹呆板或呈团块状。

2.抛光法:玳瑁片经抛光后呈现一种独特光彩和神韵。仿

玳瑁 饰品

玳瑁 饰品制品则不具备这一特征。

3.燃烧法:刮削末点燃或以热针触之,真品火烧会有烧焦头发的味道。仿制品则为异味,电木发石酸气味;赛璐珞呈樟脑气味;安全赛璐珞和酪素塑胶则呈醋味。

4.手掂法:玳瑁密度为1.29g/cm3。塑料仿制品为1.05-1.10g/cm3,手感易分出。

5.切片观察法:将玳瑁用温水浸泡软化后,切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可见红褐色球状颗粒,色斑呈圆形色素小点,具备清晰的斑纹结构。塑料制品具条状,可见界限明显的色带。

6.天然玳瑁与压制玳瑁的区别在于:仿制玳瑁因受热后颜色变深,且有空气泡,呈拉长状。天然玳瑁则相反。

7.拼合玳瑁是为了看去很厚,但从侧面观察,就可见不同片间有色泽区别;用放大镜观之,有粘胶痕迹及气泡残存。

8.玳瑁和牛角的区别,牛角普遍没有玳瑁的花纹,(也就是红黑透明黄夹杂的花斑) ,玳瑁斑光泽好,花纹通透美丽。

9.大的玳瑁片从水中捞出瞬间,水会向四周散开,所以玳瑁能避雾水、风邪。

10.开水加热法:玳瑁经开水煮后,形状可以任意弯曲而不折断,而仿制玳瑁经开水煮后,弯曲易断。[2]

药品简述

简述

药名:玳瑁

汉语拼音:dai mao

英文名:Hawksbill Carapace, Hawksbill Shell, Hawksbill Turtle 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科属分类:海龟科

别名: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玳瑁 饰品

玳瑁 饰品

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生态环境: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西沙群岛等地。

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

采收储藏:将捕获的活玳瑁倒挂悬起,用沸醋泼之,使其背部鳞片剥落,去除残肉,洗净。

炮制方法:刷净泥土,用温水浸软后,切成细丝或研成细粉。

用药禁忌

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

中药化学成分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临床应用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目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常用配方

1、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

玳瑁

玳瑁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2.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中语:DU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旬,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3.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4.预解痘毒,通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温服半合,日三服。(《灵苑宏》)

5.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文献论述

1、《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2.《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3.《日华子本草》:破ZHEN结,消痈毒,止惊痫。

4.《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药用价值

药材: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气味: (甲)甘、寒、无毒。

性味:甘寒,平肝镇心,神昏痉厥,热毒能清。[3]

译注:玳瑁味甘,性寒。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温热病的壮热神昏、说胡话,以及小儿惊风、神昏痉厥抽搐等症。此外,本品还用于热毒痈肿及痘疮内陷,有清热解毒功效。

主治: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目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来源:

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饲养方法

环境与饲料

玳瑁的饲养池应选择环境安静、供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和

玳瑁 饰品

玳瑁 饰品光线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荫设配,冬季使用带圆锥形塑料薄膜池顶的圆形水池,并带有便于人工操作的供电和排水等设配。

玳瑁对水质要求严格,需要与海水pH和盐度相似,因此适宜的pH为8.0-8.5,氨氮含量为0.1-0.2毫克/升。

玳瑁的食性很杂,除海绵和鱼之外,还会吃水果、树叶、红树树枝、死树皮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食性变得更为复杂。

饲养玳瑁可用新鲜的鱼、虾、软体动物、海带、海藻及海鱼,不过玳瑁虽杂食,但也会经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适应环境温度,大约1周后这种情况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

疾病

玳瑁其他的常见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一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痢疾性肠炎,水质污染引起的肿脖子症以及阳光不足、水度过低、水质差、水含盐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发生的疾病还包括细菌、真菌感染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营养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虫、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还有气单孢菌属、弧菌属、柠檬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黄杆菌属的细菌。不过目前对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级阶段,现已知多发于海龟、可能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纤维状多发性乳头瘤病在玳瑁身上却很罕见。

因此,要饲养好玳瑁,必须注意饲料、水温、水质、消毒灭菌、用药等多方面条件。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