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中文名称
淡豆豉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
别 称
香豉、淡豉
门
被子植物门
种
大豆
采收时间
秋季
界
植物界
科
豆科
用 量
6~12g
纲
双子叶植物纲
毒 性
无毒
目
豆目
属
大豆属
中药名 淡豆豉
汉语拼音 dan dou chi
别名 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原植物Glycine max(L.)Merr.
科属分类 豆科
药用部位 植物成熟的种子
功效分类 解表药
附注 植物描述详见词条:大豆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 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辛、甘、微苦,寒(根据炮制方法另有辛、微温);性平。归肺;胃经。
①《别录》:“味苦,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涩。”
③《珍珠囊》:“纯阴。”
④《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⑤《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⑥《要药分剂》:“入肺、胃二经。”
⑦《中国药典》:“苦、辛,凉。”
解肌发表;宣郁除烦。主治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虚烦不眠。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②《药性论》:“主下血痢如刺者,治时疾热病发汗,又寒热风,胸中生疮者。”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食疗本草》:“能治久盗汗。”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痘,呕逆。”
⑥《本经逢原》:“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1.胃虚易泛恶者慎服。
2.《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热结胸中,烦闷不安者,此欲成结胸,法当下,不宜复用汗吐之药,并宜忌之。”
3.《药性论》:得XI良。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本品含蛋白质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维生素B10.07mg/100g,维生素B20.34mg/100g,菸酸2.4mg/100g;另含钙、铁、磷盐、氨基酸以及酶。又谓,从发酵大豆中分离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种子含蛋白质、脂肪、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天冬酰胺、甘氨酸、笨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1]
解肌发表;宣郁除烦
1.外感表证。该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闷。该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1、“曲蘖盐豉千瓦”——《史记》(曲:一种发酵剂;蘖:一种植物;豉:豆豉)
2、“幽菽”,大豆煮熟后,经幽闭发酵而成,后更名为豆豉——《中国化学史》
3、鉴真和尚渡所备物资曰:“备办海粮。红绿米、苓脂一百石,甜豉三十石。”——日本·《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
4、“淡豆豉有安胎孕的功效”——清·《会约医镜》罗国纲
5、"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明·《本草纲目》李时珍
6、"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清·《本经逢原》张璐
7、"安胎孕。"——《会约医镜》
8、"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西汉·《名医别录》刘向
9、"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唐·《药性论》甄权
10、"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日华子本草》(年代作者不详)
11、"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珍珠囊》张元素
12、“释饮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东汉·《释名·释饮食》刘熙
13、“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淡豆豉)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4、“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明·《本草汇言》倪朱谟撰。[2]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7]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三黄石膏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淡豆豉9g,麻黄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细茶10g),每日1~2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53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以淡豆豉、地骨皮各15g,焦山栀5g,柴胡12g,白薇30g组成“癌热灵”,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癌性发热59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50)。以薄荷、前胡、牛蒡子、淡豆豉、木通、葛根为主组成辛凉解表汤,腹胀痛加厚朴、香附,乳食减少有完谷者加神曲、山楂,治疗小儿泄泻5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1):48)。
附药 大豆黄卷
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用量10~15g。
据报道,三黄石膏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淡豆豉9g,麻黄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细茶10g),每日1~2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53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
以淡豆豉、地骨皮各15g,焦山栀5g,柴胡12g,白薇30g组成“癌热灵”,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癌性发热59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50)。
以薄荷、前胡、牛蒡子、淡豆豉、木通、葛根为主组成辛凉解表汤,腹胀痛加厚朴、香附,乳食减少有完谷者加神曲、山楂,治疗小儿泄泻5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1):48)。[2]
淡豆豉-中药材(图2)出自《本草汇言》。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黑色的成熟种子经蒸罨发酵等加工而成。
全国各地区均产,主产于东北。
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取该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 ,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5]
取该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 ,加1%硫酸铜溶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 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纲目》: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人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 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淡豆豉知识介绍: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黑色者)经发酵加工而成的制品。大豆一年生草本,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收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取黑色者洗净。
淡豆豉粒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质柔软,断面棕黑色,子叶2片,肥厚。气香,味微甘。 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
淡豆豉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淡豆豉、炒豆豉。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淡豆豉适合人群:胃虚易呕者慎服。
淡豆豉食疗作用:淡豆豉味苦、甘、辛,性凉;归肺、胃经;气香宣散
具有疏散解表,宣郁除烦的功效
主治外感表症,恶寒发热,胸中烦闷,虚烦不眠,口舌生疮。
淡豆豉食物相克: 服用本药不宜复用汗吐之药。
淡豆豉做法指导:
1. 凡外感表症,无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惟效力较弱,故常与其他解表药配伍使用。
2. 若湿热郁蒸之酒疸,心中热痛者,可与大黄、栀子同用,以清热利湿。
淡豆豉蒸鲫鱼的制作材料: 主料:淡豆豉30克鲫鱼200克 白糖30克。
淡豆豉蒸鲫鱼的特色: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教您淡豆豉蒸鲫鱼怎么做,如何做淡豆豉蒸鲫鱼才好吃1.将鲫鱼洗净,去鳞及内脏,放入蒸盘内,在鲫鱼上洒上淡豆豉、料酒、白糖。2.将鱼置武火上蒸2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100克,佐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