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壳即刀豆的种皮。功效、用量与刀豆相同。
中文学名
刀豆壳
拉丁学名
CanaValia gladiata (Jacq.)DC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豆科
刀豆植株
刀豆壳
刀豆壳
刀豆植株 刀豆豆荚 刀豆果实 刀豆属于豆科,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因豆荚形似刀而得名“刀豆”。又因荚形似人挟剑横斜,故又名“挟剑豆”。主要品种有蔓性、矮性两种。蔓性刀豆,亦称“大刀豆”、“中国刀豆”、“关刀豆”、“马刀豆”、
刀豆壳“刀鞘豆”、“刀巴豆”。一年生草本,茎蔓生,无毛。复叶,小叶3片,小叶片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叶柄长3~12厘米,自叶腋抽生花轴,其上开较大的蝶形花数朵,总状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花萼二唇形,上唇大,2裂,下唇3齿,卵形;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蝶形,长3~4厘米,旗瓣圆形,翼瓣较短,约与龙骨瓣等长,龙骨瓣弯曲;雄蕊10枚,连合为单体;子房具短柄。结大而扁的荚果,长25~30厘米,宽约3.5厘米。种子大有10~14粒,肾脏形,红色或褐色。原产东半球热带地区。矮性刀豆,亦称“矮刀豆”、“立刀豆”、“洋刀豆”。茎矮生或半蔓生,花紫色,荚果较蔓性刀豆小,种子白色,原产印度。
主产江苏、湖北、安徽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实,晒干,剥去种子,将果壳晒至全干。贮藏干燥通风处,防虫蛀。
干燥果壳具扭曲粗壮的果柄,荚果长剑状,略作螺旋形扭曲或破碎,长可达30厘米,宽约4.5厘米,先端尖,微弯,外表面黄色至深黄色,具皱纹,散生黑色斑点,被有稀疏短毛及斜向排列的白色细条纹,内面有白色海绵伏物;未开裂的荚果,在腹背缝线处各有助1条;果皮带纤维性,以长而宽大、完整、外面黄色、内部洁白无虫蛀者为佳。
甘,平。
①<医林纂要>:"甘苦咸,平。"
②<泉州本草>:"甘,平,无毒。" 入脾、胃二经。
和中下气,散瘀活血。治反胃,呃逆,久痢,经闭,喉痹,喉癣。
①《医林纂要》:"和中,交心肾,止呃逆。"
②<重庆草药>:"散瘀活血。治腰痛,血气痛。"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1.治膈食呕吐,不能吞咽:刀豆壳五钱,咸橄榄三粒,半夏三钱。煎汤服。(《泉州本草》)
2.治虚寒呃逆:刀豆壳烧灰存性,研末,每次二至三钱,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3.治久痢:刀豆荚饭上蒸熟,蘸糖食。(<种福堂公选良方>)
4.治腰痛:刀豆壳烧存性研末,好酒调服,外以皂角烧烟熏之。(<万氏家抄方>)
5.治妇女经闭、腹胁胀痛:刀豆壳焙为末,每服一钱,黄酒下,少加麝香尤妙。(<经验广集>)
6.治喉痹:刀豆壳(烧存性)、膏黛,共研末吹之。(《泉州本草》)
7.治喉癣:刀豆壳烧灰,以二、三厘吹之。(<张氏秘效方>)
8.治牙根臭烂:刀豆壳烧灰,加冰片擦上,涎出即安。(<医方一盘珠>)
9.治颈淋巴结结核初起:鲜刀豆壳一两,鸭蛋一个。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0.鹅口疮:刀豆壳,烧灰,搽患处。
11.牙周炎 刀豆壳10克,冰片少许。将刀豆壳烧炭,加入冰片研末,然后将药涂沫于患处。
配方: 老刀豆壳适量。
制法: 将老刀豆壳焙干研末。
功效: 和中下气,活血散瘀,慢性鼻炎。
用法: 每次10克,用黄酒调服,可连用5日。
刀豆的种子。
别名:挟剑豆(《酉阳杂俎》),刀豆子(《滇南本草》),大弋豆(《本草求原》),大刀豆(《分类草药性》),关刀豆(《广西中兽医药植》),刀鞘豆(《陆川本草》),刀巴豆(《四川中药志》),马刀豆(《闽东本草》),刀培豆(《江西草药》)。
刀豆壳荚果大而扁,长l0~30厘米,径3~5厘米,被伏生短细毛,边缘有隆脊,先端弯曲成钩状,内含种子l0~14粒,种子粉红色或红色,种脐约占全长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栽培。本植物的根刀豆根、果壳刀豆壳亦供药用。 采集: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实,晒干剥取种子。或先剥取种子然后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扁卵形或扁肾形,长约2~3.5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0.5~1.2厘米。表面淡红色或红紫色,少数类白色或乌黑色,略有光泽,微皱缩不平。边缘具灰黑色种脐,长约1.5~2.5厘米,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的珠柄残余,靠近种脐的一端,有珠孔呈小凹点状,他端有一深色的合点,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质坚硬,难破开。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光泽。内有2片肥厚的子叶,黄白色,胚根细小,位于珠孔的一端,歪向一侧。气无,味淡,嚼之具有豆类特有之气味。以个大、饱满、色鲜艳、干燥者为佳。
主产江苏、湖北、安徽。此外,四川、广西等地亦产。
刀豆壳同属植物洋刀豆,原产西印度,我国亦有少数栽培,喜生于热带地区。其种子亦同等入药。洋刀豆与刀豆在植物各部器官形态上极为相似,两者的区别点:刀豆为缠绕性草本,种脐长约为种子的3/4,而洋刀豆为直立性草本,种脐长约为种子的1/2。
炮制:拣去碎壳及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性味:甘,温。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草从新》:甘,温。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温中下气,益肾补元。治虚寒呃逆,呕吐,腹胀,肾虚腰痛,痰喘。
①《滇南本草》:健脾。②《纲目》: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③《中药材手册》:补肾,散寒,下气,利肠胃,止呕吐。治肾气虚损,肠胃不和,呕逆,腹胀,吐泻。④《四川中药志》:治胸中痞满及腹痛,疗肾气不归元及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烧存性研末。
宜忌:《四川中药志》:胃热盛者慎服。
选方:
①治气滞呃逆,膈闷不舒:刀豆取老而绽者,每服二、三钱,开水下。《医级》刀豆散
②治肾虚腰痛:刀豆子二粒,包于猪腰子内,外裹叶,烧熟食。《重庆草药》
③治百日咳:刀豆子十粒(打碎),甘草一钱。加冰糖适量,水一杯半,煎至一杯,去渣,频服。《江西中医药》
④治鼻渊: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酒服三钱。《年希尧集验良方》
⑤治小儿疝气:刀豆子研粉,每次一钱半,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营养分析
刀豆含有尿毒酶、血细胞凝集素、刀豆氨酸等;近年来,又在嫩荚中发现刀豆赤霉I和Ⅱ等,有治疗肝性昏迷和抗癌的作用。刀豆对人体镇静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增强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使神志清晰,精力充沛。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于肾虚腰痛、气滞呃逆、风温腰痛、小儿疝气等症患者食用。
制作指导
1. 刀豆嫩荚食用,质地脆嫩,肉厚鲜美可口,清香淡雅,是菜中佳品,可单作鲜菜炒食,也可和猪肉、鸡肉煮食尤其美味;还可腌制酱菜或泡菜食之;
2. 食用刀豆时,必须注意火候,如火候不够,吃了有豆腥味和生硬感,会引起食物中毒,故一定要炒熟煮透,但要保持碧绿,不能煮成黄色;
3. 治颈部淋巴结核(鼠疮)初起:用鲜刀豆荚20克,鸡蛋1只,黄酒适量,加水煎服。
食疗作用
刀豆性平、味甘;
具有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呕逆、益肾补元的功效;
对于肾虚腰痛、气滞呃逆、风湿腰痛、小儿疝气等症有一定疗效。
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show.aspx?id=125597&cid=674唐汉中医药网
http://www.yongyao.net/zychtml/Daodouke.htm用药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