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地桃花

地桃花,别称肖梵天花、野棉花、田芙蓉、黐头婆等,亚灌木状直立草本,高达1M。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痢疾,水肿,白带,吐血,痈肿,外伤出血,毒蛇咬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胃痛产后风。

经验文章 概述

地桃花,亚灌木状直立草本,高达1M。小枝被星状绒毛。下部叶近圆形,先端通常浅3裂,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叶卵形;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长4-5厘米,宽5-6厘米。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淡红色;花瓣5,倒卵形;花径15毫米。果扁球形,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直径8-10毫米。种子肾形。花期5~12月,果期6月至次年1月,具有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地桃花

拉丁学名

Urena lobata L.

别称

肖梵天花,野棉花,田芙蓉,黐头婆,大叶马松子,粘油子,厚皮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锦葵目 Malvales

亚目

锦葵亚目 Malvales

锦葵科 Malvaceae

梵天花属 Urena

地桃花

分布区域

广西,福建,云南,四川,贵州

系统

恩格勒系统1964

药用价

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命名来源

地桃花UrenalobataL.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49(2)卷||锦葵科MALVACEAE||梵天花属UrenaLinn.||地桃花UrenalobataL.

1.地挑花(广东、广西、江西、贵州)肖梵天花(广州植物志),野棉花(浙江、湖北、四川、广西),田芙蓉(贵州),(刺、痴)头婆、大叶马松子(海南),粘油子、厚皮草(四川峨眉),野鸡花(云南),迷(尼)马桩(棵)(贵州西南至云南东南),半边月(广西),千下槌(江西),红孩儿、石松毛、牛毛七、毛桐子(四川)

UrenalobataLinn.Sp.Pl.692,1753;Cavan.Diss.6:t.185,f.1,1788;Lour.Fl.Cochinch.416,1790;ed.Willd.507,1793;HookerinCurtissBot,Mag.58:t.3043,1831;Benth.Fl.Hongk.134,1861;MastersinHook.f.,Fl.Brit.Ind.1:205,1874;Forbes&Hemsl.inJour.Linn.Soc.Bot.23:86,1886(Ind-Fl.Sin.);GurckeinBot.Jahrb.Engler16:370,1892;ibidem29:469,1900;Hochr.inAnn,Cons.Jard.Bot.Geneve5:131,1901;Gagnep.inLecte.Fl.Gen.Indo-Chine1:413,1910;HayataIc.Pl.Formosa1:97,1911;Dunn&Tutch.inKewBull.add.ser.10,223,1912(Fl.Kwangt.Hongk.);Levl.Fl.Kouytcheau,275,1914;Rehd.&Wils.inSarg.Pl.Wils.2:373,1915;Limpr.inFeddeRepert.Sp.Nov.Beih.12:437,1922;Merr.inLingn.Sci.Jour.5:125,1928;inTrans.Am.Philip.Soc.n.s.24:260,1935;inJour.ArnoldArb.18:71,1937;Masam.&al.inTrans.Nat.Hist.Soc.Formosa22:33,1932;Hand.-Mazz.inBeih.Bot.Centralbl.52(2):164,1934;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769,图658,1937;Masam.Fl.Kain.200,1943;S.Y.HuinJour.WestChinaBord.Ros.Soc.15(2):137,1945;Fl.ChinaFamily153:75,Pl.14,1955;侯宽昭,广州植物志248,f.121,1956;陈焕镛,海南植物志2:96,图341,1965;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2:211,图54:1-5,1979.——UrenamonopetalaLour.Fl.Cochinch.418,1790;ed.Willd.508,1793;DC.Prodr.1:442,1824.—-UrenadiversifoliaSchum.inBeskr.Guin.Pl.Thonn.2,inDanskeVidensk,Selsk.Nat.——Math.Afd.4(4):82,1829;Walp.inNov.Act.Acad.Leop.——Carol.19:304,1843;etRep.5:80,1845.——UrenatobatoLinn.var.tomentosa(Bl.).Walp.inNov.Act.Acad.Leop.——Carol.19:304,1843;S.Y.HuFl.ChinaFamily153:76,1955.——U.tomentosaBl.Bijdr.65,1825.

识别特征

地桃花

地桃花

锦葵科直立半灌木,高0.5~1米,全株被柔毛及星状毛。叶互生,下部的近圆形,中部的卵形,上部的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厘米,宽2~6厘米,浅裂,上面有柔毛,下面有星状绒毛;叶柄长2~6厘米;托叶2枚,线形,早落。花夏、秋开放,单生叶腋或几朵簇生,淡红色,直径1.5厘米;花梗短,有毛;小苞片5,近基部合生;花萼杯状,5裂;花瓣5,倒卵形,外面有毛;雄蕊花丝连合成管状,花药紫红色;子房5室,花柱圆柱状,顶端10裂。果扁球形,直径1厘米;分果瓣具钩状刺毛,成熟时与中轴分离。 肖梵天花

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达1米,全株被柔毛及星状毛。叶互生,下部叶心脏形或近圆形,上部叶椭圆形或近披针形,长3~8厘米,宽1~6厘米,基部近圆形、心形或楔形,先端短尖,边缘具细锯齿,有时3~5浅裂或具角,上面绿色,下面

地桃花

地桃花

淡绿色,掌状网脉,中脉基部有一腺体;叶柄长2~6厘米;托叶2枚,线形,早落。花单生叶腋或稍丛生;副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萼5裂,裂片较副萼小,二者表面均被星状毛;花瓣5,粉红色,呈椭圆形,基部与雄蕊管相连合;雄蕊合生,花丝连成管状,管口具浅齿,花药紫红色;雌蕊1,花柱圆柱状,先端10裂,柱头头状,红色,被短毛,子房5室,外被短毛,每室胚珠1粒。蒴果扁球形,纵向直径约5毫米,横向直径约8毫米,自中轴分裂为5,每一分蒴呈球状五等分楔形,具细毛和勾刺,钩呈星状,分蒴中各有种子1粒。花期5~12月。

危害及防止

地桃花

地桃花

发生危害 学名:UrenalobataLinn.

别名:小朝阳、假桃花、野梅花、粘油子、虱头、八卦划、红孩儿、牛毛七、三角风、野桃花、刀伤花、野棉花、野桐乔。

多生于山野、路边、荒坡及干旱旷地。分布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全世界热带地区均有。

防治方法

1、黑麦草、早熟禾、高羊茅等禾本科冷季型草坪出现该草,杂草5叶以下,使用坪阔净,每660平方米用100-120毫升兑水25-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

2、马尼拉、狗牙根草坪出现该草,杂草5叶以下,使用金百秀,每660平方米用12-16克兑水25-30公斤茎叶喷雾。或使用坪阔净,每660平方米用100-120毫升兑水25-30公斤进行茎叶喷雾。

异名简介

天下捶(《生草药性备要》),八卦拦路虎(《福建民间草药》),野茄子、小朝阳(《广西中兽医药植》),假桃花、野梅花、粘油子(《南宁市药物志》),羊带归、虱麻头(《广西中药志》),八卦草(《闽南民间草药》),红孩儿、石松毛、毛桐子、牛毛七(《四川中药志》),三角风、桃子草(《湖南药物志》),迷马桩、野桃花(《贵州草药》),红花地桃花、土口芪(《云南中草药》),刀伤药(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大迷马桩棵、大梅花树(《文山中草药》),野棉花、油玲花、土杜仲、野桐乔、山棋菜(《福建中草药》),千下捶(江西《草药手册》)。

【科属】锦葵科。

中药用途

地桃花

地桃花

地桃花喜生于干热的空旷地、草坡或疏林下。茎皮富含坚韧的纤维,供纺织和搓绳索,常用为麻类的代用品;根作药用,煎水点酒服可治疗白痢。

【产地】广西,福建,云南,四川,贵州。

【经济】茎皮纤维坚韧可代麻,供造纸、纺织用。

【药用部位】根或全草。

【采收】秋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甘、辛、凉。

【功效】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痢疾,水肿,白带,吐血,痈肿,外伤出血,毒蛇咬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胃痛产后风。

临床应用

地桃花

地桃花

治疗急性痢疾 取鲜地桃花根1斤,洗净切片,加水煎煮2次,过滤,药液混合浓缩至500毫升,加安息香酸钠1.5克,瓶装备用。1~3岁每日80毫升,4~9岁120毫升,10~15岁200毫升,16岁以上250毫升,2次分服。亦可取地桃花根3~5两(干品2~3两)煎水3次分服。共治73例,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体力恢复,便次每日在2次以下,肉眼观察无粘液脓血)69例,好转10例,无效3例,不明1例。平均治愈时间(以59例计)为4.5天,最长为12天。5例发热患者服药后8小时内降至正常者1例,24小时内退热者3例,48小时退热者1例;腹痛者67例,于服药后24小时消失者36例;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多数在3天内消失。

变种物种

中华地桃花

所属卷:UrenaLinn.

所属科:Malvaceae

中文名:中华地桃花

地桃花

地桃花

文献来源:var.chinensis(Osbeck)S.Y.Hu(1955).

UrenachinensisOsbeck(1757),(1771);Forbes&Hemsl.(1886);Merr.(1916).

描述字段:亚灌木,高2米。叶生于下部的卵形或近正圆形,常3-5浅裂,上部的卵形,具锯齿,叶上面疏被星状长柔毛或近于无毛,下面被灰黄色长柔毛和星状短柔毛,沿叶脉被长粗毛;叶柄被灰黄色星状毛。小苞片被星状长柔毛;与萼片等长或较长;花瓣长约12-15毫米。

分布及生境: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大理、丽江、保山等地州,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坡、荒地、沟旁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广东、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及四川等省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本变种的叶大都为卵形,下面被长柔毛和星状短柔毛而与原种有别。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