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
SanguisorbaofficinalisL.
别称
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蔷薇目
科
蔷薇科
属
地榆属
种
地榆(原变种)
中文名称
地榆
外文名称
GardenBurnetRoot
「校正」并入《别录》有名未用酸赭。
「释名」玉豉、酸赭。
弘景曰∶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时珍曰∶ 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今蕲州俚人呼地榆为酸赭,又讹赭为 枣,则地榆、酸赭为一物甚明,其主治之功亦同,因并《别录》有名未用酸赭为一云。
「集解」《别录》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又曰∶酸赭生 昌阳山。采无时。颂曰∶今处处平原川泽皆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独茎直上, 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
根 山人乏茗时,采作饮亦好,又可炸茹。
根
「气味」 苦,微寒,无毒。《别录》曰∶甘、酸。权曰∶苦,平。元素曰∶气微寒,味 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 阴也。之才曰∶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主治」 妇人乳产, 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本经》)。止 脓血,诸 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别录》)。止 冷热痢疳痢,极效(《开宝》)。止吐血鼻衄肠风,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并水泻 (大明)。治胆气不足(李杲)。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时珍)。酸赭∶ 味酸。主内漏,止血不足(《别录》)。
「发明」 颂曰∶古者断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 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时珍曰∶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 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附方」 旧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妇 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头煎汤送下。一方∶以 地榆煮汁作饮,每服三合。(《圣济》)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 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久病肠风∶痛痒不止。
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下血不止二十年 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若不断,以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
(《肘后方》)结阴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 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 后方》)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代指肿痛∶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小儿面疮, 赤肿痛。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阴干,百日烧为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 。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 乃已。( 仙《神隐书》)
叶
「主治」 作饮代茶,甚解热(苏恭)。
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生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疏林下,路旁或田边。海拔30-3000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中国北方栽培幼龄植株冬季不需要覆盖防寒。生长季节4-11月,以7、8月生长最快。以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壤土及粘壤土栽培为好。种子发芽率约60%,如温度在17-21℃,有足够的湿度,约7天左右出苗。当年播种的幼苗,仅形成叶簇,不开花结子。翌年7月开花,9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长叶地榆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细叶地榆产于吉林、辽宁。自产自销。根呈不规则纺锤状,两端渐尖或急尖,稍弯曲。长3~10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具纵皱,有时可见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较平坦,粉质。横断面形成层可见,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放射状排列不甚明显。气微、味微苦涩。
小白花地榆产于吉林。自产自销。根圆柱形,顶端略膨大。表面稍平滑,有纵皱。长2.5~12cm,直径0.3~0.6cm。根茎细长,表面紫褐色,密集鳞片状叶柄残基,并着生众多细根,长2~10cm。质较疏松,易折断。折断面粗糙,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稍深,有时中空。气微,味微甘涩
【种子繁殖】:分秋播和春播两种。秋播多在8月中、下旬,春播多在3、4月播种。条播,行距45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1h㎡播种量15-22.5kg。如遇土壤干旱需进行浇水,约2星期出苗。在早春干旱地区,亦可采用育苗移栽方法。分根繁殖:早春母株萌芽前,将上年的根全部挖出,然后分成3-4株不等,分别栽植。每穴1株,株距35-45cm,行距60cm。
【田间管理】:直播,当苗高10cm左右,需间苗1次,株距35-45cm,在植株生长期间要注意松土除草,抽茎期注意追肥,以追施氮肥和磷肥为主,施用人粪尿、豆饼、过磷酸钙、草木灰等。抽花茎时要及时摘除。
【病虫防治】:病害有白粉病,春季开始发生。主要以勤除杂草,合理密植,使田间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的方法来预防。虫害有金龟子,为害期间用50%马拉硫磷800-1000倍浇灌防治幼虫。
【采收储藏】:春播2、3年种、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2、长叶地榆: 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根横切面:
1、地榆 木栓细胞8-9列,排列整齐。皮层细胞1-3列,常切向延长。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可见,韧皮纤维常单个散在,壁厚,腔小,多木化。形成层呈环状,由2-4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稀疏,集成3-5束,导管周围有木纤维,壁厚,常3-5成群,射线细胞放射状排列,多为单列长圆形细胞,初生木质部四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有些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
2、长叶地榆木栓层由数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皮层较宽,纤维多见,常单个散在。韧皮纤维众多,散在或成束,直径 7-24μm,非木化。形成层环状弯曲。木质部较发达,导管直径达 87μm,导管周围有较多纤维。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
根中含多种鞣质成分:地榆素(sanguiin)H-1、H-2、H-3,H-4、H-5、H-6、H-7、H-8、H-9、H-10、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6-trigalloyl-β-D-glucose)、1,2,3,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6-tetragalloyl-β-D-glucose),2,3,4,6-四没食子酰-D-葡萄糖(2,3,4,6-tetragalloyl-D-glucose),1,2,3,4,6-五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galloyl-β-D- glucose),6-O-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4.6-O-双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4,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3,4,6-O-三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3,4,6-tr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2,3,4,6-O-四没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2,3,4,6-tetra-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没食子酸-3-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甙[gallic acid-3-O-β-D-(6’-O-gal loyl)-glucopyranoside],3,4,3’-三-O-甲基并没食子酸(3,4,3’-tri-O-methylellagic acid),地偷酸双内酯(sanguisorbic acid dilactone)。还含有2种没食子酰金缕梅糖衍生物:5,2’-双-O-没食子酰金缕梅糖(5,2’-di-O-galloylhamamelose),2’,3,5-三-O-没食子酰-D-呋喃金缕梅糖(......更多内容
1、取该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约10min,滤过,滤波滴加氢试液调节pH至8-9,滤过,德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去不溶物,取滤液5ml,蒸干后,加醋酐1ml与硫酸2滴,溶液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棕褐色。
2、薄层色谱 取该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水浴温热8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正丁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与地榆皂甙(Ziyu-glycoside I)作对照品,加正丁醇制成每1ml各含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3:1,下层)展开10cm。取出,晾干。用碘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地榆。《圣惠方》:“细锉。”《局方》:“去苗刮削令净。”《汤液本草》:“去芦。”《纲目》:
“取上截切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除去残茎,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生品清热凉血之力较强。
2.地榆炭。《医宗说约》:“炒黑止血。”现行,取地榆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地输炭长于止血,常用于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
3.醋地榆。《博济方》:“醋炒焙干。”《圣济总录》:“醋炙。”现行,取地榆片,加麸醋拌匀,吸尽后放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麸醋10kg。醋地榆长于收敛止血,常用于崩漏下血。
4.酒地榆。《万氏女科》:“酒洗。”《本经逢原》:“去梢,酒拌,炒黑。”现行,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匀,吸尽后放入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筛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盐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内老黄色,喷洒盐水炒匀,取出晾干。每地榆片100kb,用食盐3kg。
1.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
2.配槐角,凉血止血。配茜草,凉血止血,治 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
3.配乌梅,凉血涩肠。配黄柏,凉血燥湿。
4.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
【药性】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功效分类】 止血药;凉血止血药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120克;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3.《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6.《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4.《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7.《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9.《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10.《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内容来自药材网
1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4.《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15.《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6.《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根含鞣质和三萜皂甙. 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Ⅰ(Ziyu glycoside Ⅰ)、地榆糖甙Ⅱ(Ziyu glycoside Ⅱ),其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 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 A、B 及 E(Sanguisorbin A、B 及E),其甙元均为熊果酸(Ursolic acid).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
1. 收敛作用: 地榆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止泻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使渗出减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从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对烧伤的疗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疗烧伤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质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地榆对去神经组织上的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稍差.
2. 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 地榆 100%的煎液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在0.5mg/ml 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有报告认为,地榆的抗菌作用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药液经高压灭菌则抑菌作用明显减弱.
3. 抗炎作用: 地榆对甲醛性足跖肿胀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亢进,地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尚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并能促进伤口愈合.
4. 止血作用: 生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制剂均有制血作用.地榆水提物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地榆炭煎剂给家兔口服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时间缩短;蛙后肢灌流试验可见血管收缩.有报告指出,地榆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止血作用减弱.由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因此报告者建议在用于治疗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议以鞣质含量为地榆的质量标准.
5. 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脏排出量增加,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对麻醉兔有暂时性的轻度降压作用.
6. 其它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
煎剂给鸽灌服3g/kg,每日2次,共服4次,对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表现为呕吐次数减少;但狗服5g/kg,共服2次,对静脉注射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效.
鲜地榆注射液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地榆水提取物给胃瘘手术后的大鼠口服,能显著增加其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毒性: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g/kg和2.17±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 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1.治疗血痢不止:地榆100克 甘草(炙、锉)25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25克 以水一盏 煎取七分 去渣 温服 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疗便血:地榆200克 炙甘草150克.每末25克 水二盏 入砂仁末5克 煎盏半 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3.治疗面疮赤肿焮痛:地榆400克(细锉) 水一斗 煮之五升 去渣 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治疗妇人漏下赤色不止 令人黄瘦虚渴:地榆100克(细锉) 以醋一升 煮十余沸 去渣 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太平圣惠方》)
【地榆知识介绍】: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和长叶地榆的根。地榆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播种第2至3年的春、秋季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1. 地榆要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弯曲,长15至20厘米,直径0.5至2厘米。表面棕色,灰褐色或暗紫色,粗糙,具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坚,折断面较平坦,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有放射纹理。气微,味微苦而涩。
2. 长叶地榆钱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至25厘米,直径0.5至2厘米。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无放射纹理。
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地榆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地榆、地榆炭、醋地榆、酒地榆,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制地榆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地榆适合人群】:虚寒性出血症禁服,血虚有瘀者慎服。
【地榆食疗作用】: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入血敛降;
具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的功效;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血痢,痔漏,赤白带下,痈疮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虫蛇咬伤。
【地榆做法指导】:
1. 止血宜炒炭用,泻火解毒宜生用。
2. 心肺热盛,吐血不止者,可柏叶、黄芩、小蓟等配伍。
3. 肠痈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4. 各种痈疮初起者,可用该品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烹饪用途】:主要用于法国或意大利菜。叶片的味道和琉璃苣很像,不论新鲜或干燥都有售,可用于沙拉、汤、香甜酒、煨菜和鸡尾酒中。
地榆粥:
【用料】:地榆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功效】: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猪肠汤:
【用料】:防风、地榆、槐角各15克,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
【制作】: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
【功效】: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地榆炒石耳:
【用料】:地榆150克,干石耳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
【功效】: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沙锅地榆:
【用料】:地榆160克,羊血块30克,泡青菜杆30克,泡大蒜瓣3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
【功效】: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地榆三七花汤
【用料】:地榆200克,干三七花10克,调味品适量。
【制作】: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
【功效】: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地榆槐花蜜饮
【用料】:地榆60克,槐花30克,蜂蜜30克。
【制作】:先将挖取或购买的地榆洗净,切成片,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浓煎液,回入沙锅,加入槐花,视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
【功效】:可清热凉血、抗癌止血,适用于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