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药部位根、花。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小儿高热,骨髓炎,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9-15g,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浸麻油涂搽。
形态特征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cm。根稍肉质,具树状细小分枝。茎黄褐色或紫红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处有分枝,偶尔自中部以上分枝。叶肉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0mm,宽3-4mm,两面光滑无毛。花常单生茎端,稍俯垂。花梗粗壮,常直立,长10-30(-40)cm,直径约3mm,无毛,常具紫红色的条纹。花萼一侧裂开至近基部,长2.5-4.5(-6.5)cm,紫红色、黄色或黄白色,具紫红色条纹,先端急尖或渐尖,两面无毛。花冠带粘液,常与花萼同色,或有时下部白色,上部带紫色,凋谢后变绿黑色,干时变黑色,长4-6cm,不明显的二唇形,筒部宽,稍弯曲,在花丝着生处变窄,顶端5浅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侧裂片较短,近圆形,全缘,下唇中间裂片稍大。雄蕊4枚,内藏,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1.4-1.5cm处,长7-9mm,紫色,无毛,花药黄色,有粘液,成对粘合,仅1室发育,下方一对雄蕊的药隔基部延长成距。子房1室,侧膜胎座4个,横切面有极多分枝,花柱无毛,长1-1.5cm,柱头膨大,肉质,淡黄色,盾状。蒴果圆锥状或长卵球形,长约2-3cm,2瓣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椭圆形,黄色,长约0.04mm,种皮网状。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喜生于土层深厚、湿润及枯叶多的地方,海拔200-1800米。分布于我国浙江地区。
相关论述《浙江中草药》:“东野菰有清热解毒之效,内服治扁桃体炎、咽炎,外用治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