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异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来源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英文名FOLIUM SENNAE,为刺激性泻药,通过肠粘膜和神经从刺激肠蠕动,属于猛药,建议尽量少用。作用于结肠,一般几个小时内生效。
中文学名
番泻叶
拉丁学名
FoliumSennae
别称
旃那叶、泻叶、泡竹叶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豆科
属
山扁豆
狭叶番泻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0.4~2cm,全缘,叶端急尖,
原产于干热地带。从播种至开花结实只需3-5个月
分布于热带非洲埃及。产于热带,东非洲的近海及岛屿上,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南部均有。中国台湾、广西、云南有引种栽培。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一般采用大田直播。宜2-3月旱季或于10-11月雨季末少雨时播种。行株距70cm×50cm,播种前一日控小穴浇足水,每穴播5-6粒,覆土2cm,盖草保温。
苗长高至10cm左右时间苗,带土移植于缺苗穴、保
① 立枯病,为害幼苗,在发病前或初期喷1:1:15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同时注意在旱季播种,施用石灰粉改善土壤pH及加强苗期管理。
② 叶斑病,为害叶片,可喷1:l:1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1500倍液。
③ 粉蝶幼虫,为害枝叶,在云南元江地区用"细腰马蜂"天敌防治。
(1)该品粉末淡绿色或黄绿色。晶纤维多,草酸钙方晶直径12~15μm。
(3)取该品粉末0。5g,加乙醇和水的等量混合溶液3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吸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香泻叶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醋酸乙酯-正丙醇-水(4:4:3)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20%硝酸溶液,在120℃ 加
热约10分钟,放冷,再喷以5% 氢氧化钾的稀乙醇溶液,在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粉末遇碱液生成红色。
(2)取该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盐酸2ml,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小叶。
采收储藏:生长盛期选晴天采下叶片,及时摊晒,经常翻动,晒时勿堆积过厚,免使叶色变黄,晒至干燥。或用40-50℃温度烘干。按叶片大小和品质优劣分级,打包。
番泻叶出自《饮片新参》;《中药志》
药名:番泻叶。
英文名:FOLIUM SENNAE。
别名:泻叶。
性味:甘、苦,寒,有小毒。
归经:归大肠经。
主治: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2~6g,入煎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资源分布:广东、云南、海南诸省有载培。
贮藏:避光,置通风干燥处。
市面上主要为印度番泻叶
该品含有番泻甙A及番泻甙B,并含葱酮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具有泻下作用及抗菌作用,番泻叶还有箭毒样作用。《饮片新参》谓番泻叶性味苦、凉,功能"泻热利肠府,通大便。"《现代实用中药》说它"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0~60毫升,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番泻叶作用较广泛而强烈,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更适合。但平素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1、体虚及孕妇忌服。
2.《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忌用。
注意:
1.用量过大 番泻叶致泻作用因人而异,有人服用10克,并无通便作用,亦无不良
2.药不对证 番泻叶性寒,泻下的同时可伤正气,所以体虚津亏而长期便秘者不宜用此峻下。临床可见一些老年病人长期自服番泻叶导泻,虽一时腹气通畅,但并非治本之法,而且会加重气阴虚损,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便秘症状。此时应配肉苁蓉、锁阳、炎麻仁、地黄等补肾、养阴、润下之品,以小量番泻叶缓下,并逐渐撤减番泻叶。
3.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狭叶番泻叶含番泻甙(sennoside)A、BC、D,大黄酚(c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3-甲基-8-申氧基-2-乙酰基-1,6-萘二酚-6-O-β-D-葡萄糖甙(tinnevellinglucoside),小叶中含山奈酚(kaempferol)。
尖叶番泻叶含番泻甙A、B、C、D,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嫩叶中含山奈酚。此外,同属植物耳叶番泻(Cassiaauriculata)叶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树皮含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1、泻下作用该品对小鼠、大鼠、家兔等多种动物及人均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2.止血作用对胃、十二指肠出血有效。用该品水浸液于胃镜下喷洒于胃出血处,直视可见有即刻止血作用。番泻叶总甙200mg/kg腹腔注射可明显缩短小鼠出血时间。番泻叶口服,可便血小板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血块收缩时间缩短。此外,该品对盐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也有利于对胃、十二指肠出血的防治。
3.抗菌作用番泻叶浸液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
4.其他作用对于实验性肠梗阴大鼠,番泻甙50mg/kg腹腔注射可使降低的肠粘膜组胺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曾报告该品有箭毒样作用,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冲动的传递、阻止乙酰胆碱与M受体的结合而使肌肉松弛。
5.毒性番泻叶总甙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1.414g/kg,折合生药为36.3g/kg。
1、
2.番泻叶服后有时可致腹痛,呕吐或使原有的肠部炎症加重(尤其在用量较大时)。
3.有报道,服用番泻叶后有面部麻木、头晕、大小便时无感觉或痒感、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程度不等的痛觉减退、服用大剂量番泻叶可出现尿潴留、恶性血压变化等。番泻叶甙的小鼠LD50 为1.414g/kg,折合番泻叶生药为36.3g/kg,此剂量大于临床番泻叶po治疗量300倍以上。
4.有人对服用番泻叶的患者102例,于治疗前后作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及心电图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化学成分】
1. 狭长番泻叶 含番泻甙A及B(二者互为立体异构)、番泻甙C及D(二者互为立体异构)、芦荟大黄素双蒽酮甙、大黄酸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 以及少量大黄酸、芦荟大黄素.此外,尚含山柰甙、蜂花醇、水杨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2. 尖叶番泻叶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
【理化鉴别】
1. 粉末遇碱液显红色.
2. 粉末作Borntrager 氏试验,氨液显红色至紫色.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番泻叶的药效以双蒽酮甙类如番泻甙A作用最强, 蒽醌甙次之,游离蒽醌可能经消化道氧化, 故作用较弱;结合型的甙类有保护作用,达大肠时经细菌或酶分解成甙元, 刺激大肠,增加张力和蠕动, 并减少水分吸收而致泻(见大黄).
2. 抗真菌:25%水浸剂用试管法,对奥杜盎小孢子菌、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3. 止血:番泻叶总蒽醌甙200mg/kg腹腔注射, 对小鼠毛细管法有止有作用.
4. 毒性:番泻叶甙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141g/kg.
1、治疗急性胰腺炎、胆囊炎、
2.用于便秘:一般每日用干番泻叶3~6g,重症可加至10g,开水浸泡后服用。
3.用于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以番泻叶4g开水泡服。
4.于肛肠病术前应用以代替清洁灌肠:于术前1天下午禁食,下午3时以番泻叶10g开水泡服。
1、《现代实用中药》:番泻叶,少用为苦味健胃药,
2、《饮片新参》: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3、《现代实用中药》:治热结便秘,积滞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