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属(学名:Impatiens)是双子叶植物纲、凤仙花科的一属植物,约500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温带地区,尤以山地最多,中国约180种,分布极广,但主产地为西南部,其中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栽培供观赏用,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分,颜色亦多,根供药用,有消毒、通经、散血之效。肉质草本;叶互生、对生或稍轮生,单叶,无托叶,但柄间常有腺体;花两性,左右对称,单生于叶腋内或稍簇生;萼片3,稀5枚,其侧面2枚小,绿色,下面一枚大,花瓣状,囊状,向外延伸成一距;花瓣5,或因2对合生而成3片,不等大;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粘合;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胚珠3至多颗;果为一蒴果,成熟时弹裂将种子弹出。
中文学名
凤仙花属
拉丁学名
Impatien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杜鹃花目
科
凤仙花科
属
凤仙花属
凤仙花属是本科中最大的属,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山区和
凤仙花属非洲,少数种类也产于亚洲和欧洲温带及北美洲。在我国已知的约220余种。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山区,尤以云南、四川、贵州和西藏的种类最多。其中除了在我国民间广泛栽培供观赏和药用的凤仙花(指甲花、急性子)I. balsamina L. 以及近年来常见栽培的苏丹凤仙花(亦称玻璃翠)I. wallerana Hook. f. 和引种栽培的赞比亚凤仙花 I. usambarensis Grey-Wils. 外均为野生。本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 性和特有现象。在国产的220余种中,只有习见栽培的凤仙花及苏丹风仙花和少数广布种如华凤仙 I. chinensis L.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水金凤 I. noli-tangere L.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省区,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辐射凤仙花 I. radiata Hook. f. 从西藏至云南、四川、贵州有分布及锐齿凤仙花 I. arguta Haok. f. et Thoms. 产印度至我国西藏、云南、四川等。而绝大多数种类均为我国或某个省区狭域分布的特有种。在四川峨眉山产的14种风仙花中,就有12个特有种;台湾产的3种全部为特有种,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的石灰岩地区这种特有现象更为显著。
凤仙花属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度严格,通常适于降水量大或湿度大的森林中,林缘、山谷阴处、河岸、溪流和湖边湿洼地生长,它们也是构成林下植被的重要成分之一。
我国有非引种品种,但现在也有引种的品种。
水金凤 I. noli-tangere L.
此外,本属不少种类可供药用,据有关中草药植物文献记载,凤仙花、华凤仙、棒凤仙、金凤花、水金凤、冷水七、牯岭凤仙花、毛凤仙花、东北凤仙花及锐齿凤仙花等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消炎散瘀等功效,对风湿疼痛、四肢麻木、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恶疮毒痈、蛇蛟伤等有一定疗效。随着全国及地方资源普查的深入开展,有望在本属植物中发现与发掘出更多的新药用植物。
众所周知,风仙花属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十分困难的一个类群。此属植物茎通常肉质,
凤仙花属多汁,采集的标 本不易压干和保存,花被片质地很薄且透明,非常娇嫩,标本压干后,花的各部分往往折叠而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复原;然而,花被片的形状、大小,花药尖或钝等在分类上,对种的鉴定和描述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正确鉴定和描述每一个种,首先必须从标本上摘取下花,将其浸泡在水中,并且在容器中借 助解剖镜或放大进行解剖,使花的各部分彼此分离,恢复原状,才能观察清晰。这样做不但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功。J. D. Hooker(1908)在他的论著中,曾经指出:"采用腊叶标本从事分类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对植物分类学者来说,再没有什么困难能超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析、比较和描述了……"。因此,研究本属时,在野外观察并做详尽记录,或者在采集标本时,从所采的植物中多采集一些新鲜的花立即将其解剖分离,并且将花的各个部分分别压放在贴于柔软的纸片上,加以编号,或者用酒精泡制花标本,加以保存,以备将来研究时之用。同时,对花的颜色和排列式样做详尽记录,及时绘制草图和拍照提供研究、鉴定和描述之参考。花的形态特征乃是区别种间差异和分类的主要依据。然而,不同的学者用以对本属花的各部分描述的形态术语各有不同。J. D. Hooker (1908-1911) 在其有关论著中对花的描述采用 Sepalum(萼片)、Vexillum(旗瓣)、Alae(翼瓣)、Lobus basalis 和 Lotus distalis(基部裂片和上部裂片)以及 Labellum(唇瓣)等作为花部分描述的术语。与此相反,Hemsley 与 C. Grey-Wilson 等人则把 Sepala lateralia 称为侧生萼片,将 Labellum称为下萼片(Lower sepal)以示萼片的来源。为了便于掌握和使用,在本志中仍然沿用了 J. D. Hooker 对本属所采用的形态术语作为描述。
关于本属的分类系统,Hooker 与 Thomson(1859)首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上具有 花的数目以及花序排列等性状提出了凤仙花属分类总览,在属下划分为7个组,但由于所列的性状出现交叉,一些种类难以划分。随后,J. D. Hooker(1872)依据果实的形态将本属划分为2个系(即系1:蒴果纺锤状,短,中部肿胀,两端收缩;系2:蒴果伸长,线形或棒状),同时又按照叶的排列,花序式样以及花各部形状和种子等特征,在系下又划分为13类,但他对上述的分类并不感到满意。O. Warburg 和 K. Reithe(1895)在《植物科志》中则依据本属叶基生与茎生这个性状,把本属分为2个亚属,在亚属下又按照叶排列,花序上具有花的数目以及花的长度与距长度之比例等性状划分 为14个组。此后,C. Grey-Wilson(1980)在其《非洲凤仙花属植物》专著中,为了便于应用与检索,他将非洲产的种类分为6个类群。尽管如此,前人对本属分类研究至今还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自然分类系统。因此,本志主要是参考 J. D. Hooker(1908)的专著《巴黎国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室中的凤仙花属植物》,对国产的种类进行整理与分类。
误解
在我国种植比较广泛的是下面几种凤仙花,大部分人把"何氏凤仙"与"洋凤仙"弄混淆了,其实这两个品种的拉丁语名字是不一样的。
Impatiens balsamina - Rose Balsam - 凤仙花
Impatiens holstii - 何氏凤仙
Impatiens walleriana - Busy Lizzie - 洋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