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高良姜

高良姜,别称膏凉姜、小良姜、风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主治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经验文章 概述

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高良姜

分布区域

广东、海南等地

用 量

3~6g

毒 性

无毒

别    称

风姜、小良姜、膏凉姜

被子植物门

高良姜

采收时间

夏末秋初采挖

植物界

姜科

贮 藏

置阴凉干燥处

单子叶植物纲

芭蕉目

山姜属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高良姜 更多>>

「校正」并入《开宝本草》红豆蔻。

「释名」蛮姜(《纲目》),子名红豆蔻。
时珍曰∶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 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集解」弘景曰∶出高良郡,二月、三月采根。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恭曰∶出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人呼细者为杜若, 大者,为高良姜,亦非也。
颂曰∶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 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花。
曰∶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其叶如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 微带红色。嫩者入盐,累累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花染令色深。善醒醉,解酒毒,无他要使 也。
时珍曰∶按∶范成大《桂海志》云∶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始发,初开花抽 一干,有大箨包之,箨拆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如桃杏花色。蕊重则下垂如葡萄, 又如火齐璎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每蕊有心两瓣,人比之连理也。其子亦似草豆蔻。

「修治」时珍曰∶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 药用者。

「气味」 辛,大温,无毒。志曰∶辛、苦,大热,无毒。
张元素曰∶辛,热,纯阳,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辛,温,无毒。
权曰∶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时珍曰∶辛热,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经。《生生编》云。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 料不宜用之。

「主治」 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别录》)。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 (藏器)。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甄权)。转筋泻痢,反胃呕食,解酒毒, 消宿食(大明)。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为末, 煎饮(苏颂)。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时珍)。
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志)。冷气腹痛,消瘴雾毒瓦斯, 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甄权)。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燥湿散寒(时珍)。

「发明」 杨士瀛曰∶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 中风邪也。
时珍曰∶《十全方》言∶心脾冷痛,用高良姜,细锉微炒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太 祖高皇帝御制周颠仙碑文,亦载其有验云。又秽迹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 乃胃脘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以 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以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病因寒得,用姜末二钱,附末一钱; 因怒得,用附末二钱,姜末一钱;寒怒兼有,各一钱半,以米饮加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 服之立止。韩飞霞《医通》书亦称其功云。
时珍曰∶红豆蔻,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脾温肺、散 寒燥湿、消食之功尔。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附方」 旧三,新十。
霍乱吐利∶火炙高良姜令焦香。每用五两,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亦治腹痛中 恶。(《外台》)
霍乱腹痛∶高良姜一两(锉)。以水三大盏,煎二盏半,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
便止。(《圣惠方》)霍乱呕甚不止。用高良姜(生锉)二钱,大枣一枚。水煎冷服,立定。
名冰壶汤。(《普济方》)
香港脚欲吐∶苏恭曰∶凡患香港脚人,每旦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若饥,可食豉粥。
若觉不消,欲致霍乱者。即以高良姜一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尽,即消。若猝无者,以 母姜一两代之,清酒煎服。虽不及高良姜,亦甚效也。
心脾冷痛∶高良姜丸∶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作四分∶一两用陈廪米半合,炒黄去米; 一两用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用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用斑蝥三十四个, 炒黄去蝥),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同姜再炒)。为末,以浸茱酒打糊丸梧桐子大,每空心 姜汤下五十丸。《永类钤方》∶用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大治心脾疼及一切冷物所伤。用高良姜、干姜等分。
炮研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食后橘皮汤下十五丸。妊妇勿服。(《和剂局方》)脾虚寒疟,寒 多热少,饮食不思。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为末。每服五钱,用猪胆汁 调成膏子,临发时热酒调服。以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下亦佳。吴开内翰,政和丁酉居 全椒县,岁疟大作,用此救人以百计。张大亨病此,甚欲致仕,亦服之愈。大抵寒发于胆, 用猪胆引二姜入胆,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热,阴阳相制,所以作效也。一方∶只用二姜(半 生半炮)各半两,穿山甲(炮)三钱。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下。(《朱氏集验方》)
妊妇疟疾∶先因伤寒变成者。用高良姜三钱(锉)。以 猪胆汁浸一夜,东壁土炒黑, 去土,以肥枣肉十五枚,同焙为末。每用三钱,水一盏,煎热,将发时服。神妙。(《永类钤 方》)
暴赤眼痛∶以管吹良姜末入鼻取嚏,或弹出鼻血,即散。(《谈野翁试验方》)
风牙痛肿∶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为末掺之,吐涎,以盐汤漱口。此乃乐清丐 者所传。鲍季明病此,用之果效。(王 《百一选方》)
头痛搐鼻∶高良姜生研频搐。(《普济方》)红豆蔻(《开宝》)
新一。
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 方》)

展开

简介

释名:蛮姜,子名红豆蔻

高良姜

高良姜

【别名】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1]

【性状】该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采收栽培4~6年后,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地上茎、叶、鳞片及须根,截成短段,晒干或堆闷后晒干。

【鉴别】该品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内皮层明显。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束鞘纤维成环,木化。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禁忌】阴虚有热者禁服。胃热者忌服。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痛,法咸忌之。

【用法用量】 3~6克。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气味:(根)辛、大温、无毒。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姜黄素(curcumin),二氢姜黄素(dihydrocurcumin),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八氢姜黄素(octahydrocurcumin),(1ξ)-1-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6-庚烯-3,5-二酮[(1ξ)-1-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6-heptene-3,5-dione],(3R,5R)-1-(4-羟苯基)-7-苯基-3,5庚二醇[(3R,5R)-1-(4)-hydroxyphenyl]-7-phenylheptane-3,5-diol],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高良姜1,7-二苯基-4-庚烯-3-酮(1,7-diphenyl-hept-4-en-3-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1,7-二苯基-5-羟基-3-庚酮(1,7-diphenyl-5-hydroxy-3-heptanone),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5-庚二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5-heptadione],5-甲氧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7-(4-羟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4-hepten-3-one],5-甲氧基-7(4-羟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5-甲氧基-1,7-二苯基-3-庚(5-methoxy-1,k7-diphenyl-3-heptanone),表六氢姜黄素(epihexahydrocurcumin),5?-羟基-1,7-二苯基-3-庚酮[(5R)-hydroxy-1,7-diphenyl-3-heptanone],5(R)-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R)-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还含黄酮类化合物:高良姜素(galang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5-甲醚(quercetin-5-methylether),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还可能含有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及7-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7-hydroxy-3,5-dimethoxyflavone)。又含挥发油,高良姜内有:桉叶素(1,8-cineole),丁香油酚(eugenol),汇报烯(pinene),荜澄茄烯(cadinene),桂皮酸甲酯(methylcinnamate)。根尚含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glucoside),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ol-β-glucoside),菜油甾醇葡萄糖甙(campestrol-β-glucoside)。

另论: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1,8-Cineol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亦含丁香油酚(Eugenol)、蒎烯(Pinene)、荜澄茄烯(Cadinene).根茎尚含高良姜素(Galangin)、山萘素(Kaempferide)、山萘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高良姜酚(Galangol)。

根茎含挥发油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蒎烯、按油精 (Cineole) 、桂皮酸甲醋、 高良姜醇 (Galangol)。据文献报道含有14种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已证实的有下列7种: (1)槲皮素(Quercetin, C15H1007)、(2)山奈醇(Kaempferol, C15H1008)、(3)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 ether)、(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 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 C16H1208)、(6)高良姜素(Galangin, C15H1005)、(7)高良姜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此外,尚含淀粉、鞣质及脂肪。

主治

用高良姜(炙令焦香)五两,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

中国有关药书对高良姜植物种属的记载

(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高良姜

(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用高良姜二寸、全蝎(焙)一枚,共研为末,擦痛处,吐出涎水,以盐汤漱口。

附方:红豆蔻,是高良姜的种子,辛、温、无毒辣。功能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但脾、肺素有伏火的人,不宜用该品。又红豆蔻最能动火伤目,使人流泪。

药理作用

高良姜煎剂能显著延迟小鼠痛觉(热板法)反应时间.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系和磷酸酯酶系有关.

高良姜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显著延长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和氰化钾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但对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无影响.醚提取物能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和减慢机体耗氧速度;水提取物对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无延长作用,但能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选方

①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 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病,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声)、干姜(炮)等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食后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 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调下。(《百一选方》)

④ 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姜汁一匙,盐一撮,为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 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 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 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⑧ 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植物形态

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 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较中柱维管束大;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较小而密,几连成环状;维管束鞘纤维成环,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紫棕色。

① 淀粉粒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44(-93)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偏于一端或位于中部,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偶见半复粒。

② 分泌细胞破碎,完整者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48μm,壁稍厚,有纹孔,胞腔含橙红色或棕红色树脂状物。

③ 薄壁细胞壁稍厚,有类圆形纹孔;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

④ 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此外,有纤维及多角形鳞叶表皮细胞。有时可见根的内皮层细胞,常单个散在,狭长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长120-200μm,直径22-27μm,壁三边甚厚,一边薄,也有四面均匀增厚,非木化,也沟明显。

营养知识

高良姜知识介绍:该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高良姜是一种种植的农产品,高良姜的图片(20张)其药用价值很高,同时可以用于香料(制作印度香)。高良姜根茎呈圆柱形,长4至9厘米,直径1至1.5厘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至1厘米。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纤维性,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色红棕、香气浓、味症者为佳。

高良姜营养分析:根茎含有高良姜素(Galangin)、山柰(Kaempferide)?皮素(Quercetin)及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1,8-Cineole)和桂皮酸甲脂(Methyl cinnamate)。高良姜的辛辣成分为高良姜酚(Galangol)。有温脾胃、祛风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高良姜补充信息: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涸。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高良姜适合人群:阴虚有热者禁服。

高良姜食疗作用:该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芳辣温散。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寒疝,脚气,噎膈。

高良姜做法指导:凡中焦寒凝,或冷物所伤,脘腹冷痛者,可与干姜同用;若脾胃虚弱而脘腹冷痛者,可与人参、白术配伍,以补虚温中止痛。若痰饮内停而致呕吐清水痰涎者,可与党参、胃肠饮组合。凡肝郁气滞,胃有寒凝,症见脘腹疼痛者可与香附组合。

大良姜(Alpinia galanga)和小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都是姜属的根部辛香料,带有淡淡的樟脑味。根及粉未都买得到,通常用在远东地区的咖喱菜和马来菜中,也加在香甜酒及苦啤酒里。

烹调用途:可供作卤水调味料。良姜粉为“五香粉”原料之一。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