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黄连

黄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味连、川连、鸡爪连。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经验文章 概述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黄连

分布区域

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

别    称

味连、川连、鸡爪连

被子植物门

黄连

二名法

Coptis chinensis

黄连族

植物界

毛茛科

拉丁学名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科

唐松草亚科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毛茛目

黄连属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黄连 更多>>

「释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
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集解」《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 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颂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 ,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 ,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 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 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时珍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 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 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
各有所宜。

「修治」 曰∶凡使以布拭去肉毛,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上焙干用。
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 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 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 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 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 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气味」 苦,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神农、岐伯、黄帝、雷公∶苦,无 毒;李当之∶小寒。之才曰∶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芫花、白 僵蚕,畏款冬、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权曰∶忌猪肉,恶冷水。
曰∶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时珍曰∶道书言服黄 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

「主治」 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本经》)。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 《别录》)。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 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杀虫(大明)。羸瘦气急(藏器)。治郁热在中,烦 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元素)。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好古)。去心窍恶血,解 服药

「发明」 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经。其用 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 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成无己曰∶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虚热。蛔得甘则动,得苦 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也。
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
震亨曰∶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口热禁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 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 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 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宗 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 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不必 尽剂。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杲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 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
颂曰∶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 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冷即再温,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盖眼目之 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韩 曰∶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不但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目疾,入 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之。生用为君,佐以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 交于顷刻。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以黄土、姜汁、酒、蜜四炒为君,以使君子为臣,白 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 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
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 、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 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 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 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弘景曰∶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慎微曰∶刘宋王微《黄连赞》云∶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缙云昔 御,飞跸上 。不行而至,吾闻其人。又梁江淹《黄连颂》云∶黄连上草,丹砂之次。御孽 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时珍曰∶《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
《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 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素问》载岐伯言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 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 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 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又秦观与乔希 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巳,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 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己,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况 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 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书,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我明 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柏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 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当以《素问》 之言为法,陶氏道书之说,皆谬谈也。杨士瀛云∶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附方」 旧二十二,新五十三。
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 局方》)
猝热心痛∶黄连八钱。 咀,水煎热服。(《外台秘要》)
肝火为痛∶黄连(姜汁炒),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左金丸∶用 黄连六两,茱萸一两。同炒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伏暑发热,作渴呕恶,及赤白痢,消渴,肠风酒毒,泄泻诸病,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川 黄连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干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 《和剂局方》)阳毒发狂,奔走不定。宜黄连、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浓煎甘草汤 下。(《易简方》)骨节积热,渐渐黄瘦。黄连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经宿,微煎 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广利方》)小儿疳热流注,遍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
猪肚黄连丸∶用猪肚一个(洗净),宣黄连五两。切碎,水和,纳入肚中缝定,放在五 升粳米上,蒸烂,石臼捣千杵,或入少饭同杵,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仍服调血 清心之药佐之。盖小儿之病,不出于疳,则出于热,常须识此。(《直指方》)三消骨蒸∶黄 连末,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晒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大麦汤下。寻常渴,只一服见效。(《易简方》)消渴尿多∶《肘后方》∶用黄连末,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宝鉴》∶用黄连半斤,酒一升浸,重汤内煮一伏时,取 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崔氏∶治消渴,小便滑数如油。黄连五两,栝蒌根五两,为末,生地黄汁丸梧子大。每 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忌冷水、猪肉。《总录》∶用黄连末,入猪肚内蒸烂,捣丸梧子大, 饭 》)破伤风病∶黄连五钱,酒二盏,煎七分,入黄蜡三钱,溶化热服之。(高文虎《蓼花洲闲 录》)小便白淫∶因心肾气不足,思想无穷所致。黄连、白茯苓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煎补骨脂汤下,日三服。(《普济方》)热毒血痢∶宣黄连一两。水二升,煮 取半升,露一宿,空腹热服,少卧将息,一二日即止。(《千金方》)赤痢久下,累治不瘥。
黄连一两。鸡子白和为饼,炙紫为末,以浆水三升,慢火煎成膏。每服半合,温米饮下。一 方∶只以鸡子白和丸服。(《胜金方》)
热毒赤痢∶黄连二两(切,瓦焙令焦),当归一两(焙),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 陈米饮下。佛智和尚在闽,以此济人。(《本事方》)赤白久痢,并无寒热,只日久不止。用 黄连四十九个,盐梅七个。入新瓶内,烧烟尽,热研。每服二钱,盐米汤下。(杨子建《护 命方》)赤白暴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用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二升,煎一升,分三 次热服。(《经验方》)
冷热诸痢∶胡洽九盏汤∶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黄连(长三 寸)三十枚(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大)四枚(重一两),大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胶 一两半。细切。以水五合著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取下,坐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 如此九上九下。纳诸药入水内,再煎沸,辄取下,沸止又上,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 即止。(《图经本草》)下痢腹痛、赤白痢下,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日夜数十行,脐腹 绞痛。以黄连一斤。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当止绞痛也。(《肘后方》)
治痢香连丸∶李绛《兵部手集》∶治赤白诸痢,里急后重,腹痛。用宣黄连、青木香等 分;捣筛,白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饮下,日再服,其效如神。久冷者,以煨 蒜捣和丸之。不拘大人婴孺皆效。《易简方》∶黄连(茱萸炒过)四两,木香(面煨)一两, 粟米饭丸。钱仲阳香连丸∶治小儿冷热痢,加煨熟诃子肉。又治小儿泻痢,加煨熟肉豆蔻。
又治小儿气虚泻痢腹痛,加白附子尖。刘河间治久痢,加龙骨。朱丹溪治禁口痢,加石莲肉。
王 五疳八痢∶四治黄连丸∶用连珠黄连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酒浸炒,一分用自然姜汁 炒,一分用吴茱萸汤浸炒,一分用益智仁同炒,去益智,研末),白芍药(酒煮,切焙)四 两,使君子仁(焙)四两,广木香二两,为末,蒸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食前下, 日三服。忌猪肉冷水。(《韩氏医通》)伤寒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斤,乌梅二十枚(去核, 炙燥为末),蜡一棋子大,蜜一升。合煎,和丸梧子大。一服二十丸,日三服。又方∶黄连 二两,熟艾(如鸭子大)一团。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止。(并《肘后方》)气痢后重, 里急或下泄。《杜壬方》 姜连散∶用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收。每用连一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 下,或米饮下。神妙。《济生方》秘传香连丸∶用黄连四两,木香二两,生姜四两。以姜铺 砂锅底,次铺连,上铺香,新汲水三碗,煮焙研,醋调仓米糊为丸。如常,日服五次。
小儿下痢,赤白多时,体弱不堪。以宣连用水浓煎,和蜜,日服五、六次。《子母秘录》 诸痢脾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 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下,极效。(《直指》)
湿痢肠风∶《百一选方》变通丸∶治赤白下痢,日夜无度,及肠风下血。用川黄连(去 毛)、吴茱萸(汤泡过)各二两,同炒香,拣出各为末,以粟米饭和丸梧子大,各收。每服 三十丸,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汤下。此 乃浙西河山纯老方,救人甚效。《局方》戊己丸∶治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二 味加白芍药,同炒研,蒸饼和丸服。
积热下血∶聚金丸∶治肠胃积热,或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脉弦数。黄连四两(分作 四 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浸枳壳水,食前送下。冬月,加酒蒸大黄一两。(《杨 氏家藏方》)
脏毒下血∶黄连为末,独头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济生方》)
酒痔下血∶黄连(酒浸,煮熟)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一方∶ 用自然姜汁浸焙炒。(《医学集成》)
鸡冠痔疾∶黄连末敷之。加赤小豆末尤良。(《斗门方》)痔病秘结,用此宽肠。黄连、 枳壳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痢痔脱肛∶冷水调黄连末涂之,良。(《经验良方》)
脾积食泄∶川黄连二两。为末。大蒜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活人心 统 水泄脾泄∶神圣香黄散∶宣连一两,生姜四两。同以文火炒至姜脆,各自拣出为末。水 泄,用姜末;脾泄,用连末,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甚者不过二服。亦治痢疾。(《博济 方》)
吐血不止∶黄连一两捣散。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大 人、小儿皆治。(《简要济众方》)
眼目诸病∶《胜金》黄连丸∶用宣连不限多少,捶碎,以新汲水一大碗,浸六十日,绵 滤取汁,入原碗内,重汤上熬之,不住搅之,候干。即穿地坑子可深一尺,以瓦铺底,将熟 艾四两坐在瓦上,以火燃之。以药碗覆上,四畔泥封,开孔出烟尽,取刮下,丸小豆大,每 甜竹叶汤下十丸。刘禹锡《传信方》羊肝丸∶治男女肝经不足,风热上攻,头目昏暗羞明, 及障翳青盲。用黄连末一两,羊子肝一具,去膜,擂烂和丸梧子大。每食后暖浆水吞十四丸, 连作五剂,瘥。昔崔承元活一死囚,囚后病死。一旦崔病内障,逾年半夜独坐,闻阶除悉 之声,问之。答曰∶是昔蒙活之囚,今故报恩。遂告以此方而没。崔服之,不数月,眼复明。
因传于世 暴赤眼痛∶宣黄连锉,以鸡子清浸,置地下一夜,次早滤过,鸡羽蘸滴目内。又方∶苦 竹两头留节,一头开小孔,入黄连片在内,油纸封,浸井中一夜。次早服竹节内水,加片脑 少许,外洗之。《海上方》∶用黄连、冬青叶煎汤洗之。《选奇方》∶用黄连、干姜、杏仁等 分,为末,绵包浸汤,闭目乘热淋洗之。
小儿赤眼∶水调黄连末,贴足心,甚妙。(《全幼心鉴》)
烂弦风眼∶黄连十文,槐花、轻粉少许,为末。男儿乳汁和之,饭上蒸过,帛裹,熨眼 上 目猝痒痛∶乳汁浸黄连,频点 中。《抱朴子》云∶治目中百病。(《外台秘要》)
泪出不止∶黄连浸浓汁,渍拭之。(《肘后方》)
牙痛恶热∶黄连末掺之,立止。(李楼《奇方》)
口舌生疮∶《肘后》∶用黄连煎酒,时含呷之。赴筵散∶用黄连、干姜等分,为末掺之。
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末,每蜜汤服五分。走马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 麝香少许。(《简便方》)小儿鼻 ,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净,用黄连末敷之,日 三、四次。(张杰《子母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煎黄连汁搜之,晒干与食。(姚和众《童子秘诀》)
预解胎毒∶小儿初生,以黄连煎汤浴之,不生疮及丹毒。又方∶未出声时,以黄连煎汁 灌 腹中儿哭∶黄连煎浓汁,母常呷之。(《熊氏补遗》)因惊胎动、出血。取黄连末。酒服 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 酒蒸黄连丸,亦妙。(《妇人良方》)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
以鸡子清调搽之。(王氏《简易方》)中巴豆毒,下利不止∶黄连、干姜等分。为末。水服方 寸匕。(《肘后方》)

展开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连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黄连

黄连

纲:双子叶植物纲,又称木兰纲。  

亚纲:木兰亚纲

目:毛莨目

科:毛茛科

亚科:唐松草亚科

族:黄连族

属:黄连属

种:黄连

形态特征

黄连

黄连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朵;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mm;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基本性状

1、味连,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 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主产中国重庆、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地。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1-3厘米。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四川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长约2-5厘米,直径1.5-4厘米,节间密。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

生长习性

黄连是40种大宗中药材之一,而且也是30种名贵中药材之一。一般分布在1200~l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

生长繁殖

黄连种植需要投入资本有土地、种子、肥料、农药、塑料薄膜、遮阴网等。黄连是一种非常费工时的药材,需要补苗、追肥、培土、摘除花苔,整个种植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黄连需要在遮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需要挖地、搭棚。社会经济在发展,粮价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在提升,黄连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按照现在的物价与工值,黄连的成本至少也要80元/公斤。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民进城和外出务工工资的不断提升,黄连的生产肯定要受到极大影响,农户不愿意去种植投入大、成本高、费工费时、无收益的黄连,即使有所种植,黄连种植成本也会逐年变高,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减少。

史料记载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省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

黄连

黄连

《本草纲目》 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 Franch.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目前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中药属性

药名信息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药材来源

别名王连、支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和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他替代品种还有峨眉黄连、野生黄连等。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

(根)苦,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1]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医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煎服,2~5克。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黄连根茎含多种生物碱, 主要是小檗碱, 又称黄连素(Berberine)约为5%~8%, 其次为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掌叶防己碱(巴马亭, 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尚含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等.叶含小檗碱1.4%~2.8%.此外, 黄连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从三角叶黄连中分离鉴定了黄连碱、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和药根碱.

近年临床上常用黄连须代替黄连应用, 黄连须中的黄连素含量为 1.2%左右.体外抑菌试验表明: 50%黄连须煎剂与 10%黄连煎剂的抗菌效力相同.

盐酸黄连碱

CAS:6020-18-4

化学式:C19H14ClNO4

分子量:355.77176

化学名Bis[1,3]benzodioxolo[5,6-a:4',5'-g]quinolizinium, 6,7-dihydro-, chloride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英文名:Coptisine hydrochloride

药理作用:具有抗菌、抗肿瘤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也具有抗菌、降血糖、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活性。

药理作用

黄连研究表明,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 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 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g 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μg %(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mg%), 随后逐渐减少, 即使重复给药, 每4小时0.4g, 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 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 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 24 小时后仅有微量, 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 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 亦能吸收, 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 尿中亦有排泄, 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 胰、肝次之.大鼠口服, 吸收甚微.注射给药, 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 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黄连-中药材饮片作用机理

①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 抑制钠通道,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③ 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 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特点

① 舒张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加大。

② 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 降压时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表现: 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

1、阻止K+外流。

2、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3、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抗炎、解热

1、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2、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一、有效成分: 小檗碱。

二、作用机理

1、 抑制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

2、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并影响其代谢。

3、抑制外钙内流。

药物安全

黄连及Berberine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中医传承

文献记载

黄连《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热,荡涤肠胃,肃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长;而于补益精血,温养元气,则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

黄连《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向东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细,调水和炒。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胜乌附,乌头、附子。畏款冬。恶芫菊芫花、菊花。玄参,忌猪肉冷水。为使黄芩龙骨,入手少阴心经。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为丸。香连丸广木香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单研蜜为丸亦效。同枳壳治血痔,血当归治眼疮。佐桂蜜煎服空心,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肾交于顷刻。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调胃厚肠。益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愈小儿食土成疳。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

谟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苦燥,乃入心经。虽云泻心实,泻脾脏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黄芩、龙骨、连翘、滑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

《本草求真》:[批]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著,且以《别录》中有厚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心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澼能止,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阴经气分。泻心脾,凉肝胆,清三焦,解热毒。燥湿开郁,治心窍恶血,阳毒发狂,惊悸烦躁,恶心痞满,吞酸吐酸,心腹诸痛,肠澼泻痢,疳疾虫症,痈疽疮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疮,孕妇腹中儿啼,胎惊子烦,阴户肿痛。

得木香,治热滞;得枳壳,治痔疮;得肉桂,使心肾相交;得吴茱萸,治挟热下痢;得白芍,泻脾火;得石膏,泻胃火;得知母,泻肾火;得黄芩,泻肺火;得木通,泻小肠火;得川柏,泻膀胱火;得槐米,泻大肠火;得山栀,泻三焦火。配煨独头蒜,治脏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虫;配芦荟末,蜜汤肠,治小儿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搽走马牙疳。配茯苓,去湿热,治白淫。佐龙胆草,泻肝胆火;佐枳实,消痞气火胀;佐花粉,解烦渴;使细辛,治口疮,止下血。

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

虚热妄用,必致格阳。真阴益乏。久服反化为热。连必燥而不润。不可食猪肉,恐令人作泻。

邪火横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热势。然发热初起,邪火正欲攻击而出,投川连遏抑其火,则邪将盘结而不散,散致内伤气血,热邪愈炎,所谓寒之益热也。又热久阴气大伤,胃液干枯,宜急救胃阴,以制阳火,凉润之剂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热,则愈燥而愈热。盖苦以降气,气降则阴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则津益竭,由是畏火起与邪火交相攻击,其毙也可立而待。

黄连《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泻热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盛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础3??仍谙轮? >梅?钊瞬煌??嗳胄哪懿剐囊病?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苦之极者,其性反寒,即《内经》亢害承制之义。所谓火盛之极,反兼水化也。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下利矣,腹中雷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丹参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在内之沸乱略定,惟在外之邪气尚阻,则取二黄之泄热,荡去其邪,邪去正自安矣,恶寒汗出者也,在上之阴邪才化,在下之阴气复逆,故轻取二黄之气,以荡热除秽重任附子之威,以追逐逆阴,使之异趋同归,相成而不相背也。其未化者,阳馁股肉于阳位,而恣肆于阴分,邪盘踞于清道,而溃泄于下,非干姜半夏生姜之振散阴霾,不足以廓清心之外郭;非人浸黄连之养阴泄热,不足以安扰心之内讧,然则直谓之补心可也,而曰泻心何哉?夫称谓当循其实,补者益其虚,泻者泄其实,今者明因邪气入伐,致心脏内讧,若曰补则嫌于无邪矣,顾可乎?本经所谓肠澼腹痛下利者,与此心同。盖肠澼腹痛下利,多发于夏秋湿热之交,盛暑之时,心气发舒,其验在汗,所谓汗为心液也。当此之时,或由口食寒腻,阻遏其发舒之气,或由乘风取凉,使汗不得畅,于是火郁于中,阴凝于外,因遂生湿,湿复生热,寒热与湿,辗转胶固,故后世所制香连姜连等法,均伤此意为之。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方缘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成无己曰,阴不得升,独治于下,为腹中痛;阳不得降,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夫阴之升,其体由肾,其用由肝,阳之降,其源由肺,其责由心,然脾胃为升降之枢,脾提肾肝之气以升,胃曳心肺之气而降,故治阴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阳之不降,必兼治胃,是于黄连汤又可参。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则为病,即所谓诸呕吐酸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也。尤在泾曰,阳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气,阴经之寒变为热,则归于血,阳经之热,或有归于血者,惟阴经之热,则必不归于气,故三阴有热结证,不用调胃承气小承气,而独用大承气,诸下利证不已,必便脓血,是其验证也。心中烦,不得卧,热证也,至二三日以上,乃心中烦,不得卧,则非始即属热矣,始即属热,心中烦不得卧者,为阴虚,阴虚则不得泻火,今至二三日以上始见则为阳盛,阳盛则宜泻火,然致此阳盛,亦必其阴本虚,故阿胶芍药鸡子黄,无非救阴之品,泻火则惟恃芩连,而芩止一两,连乃四两,此黄连之任,独冠一方,无可议矣。二方而观,又可悟黄连一味,在黄连汤为温剂中寒药,在黄连阿胶汤,为补剂中泻药矣。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里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阴阳合揣而为精明。以是知目疾非一经之病,黄连所主之目痛,必兼皆伤泣,出又须识其目痛皆伤泣出,必因于热气所为,乃为的对之剂,此何以故?如上文所云痛,有因于瞳子者,黑睛者,白眼者,则非矣,皆伤有因约束里撷者,泣出有因风者寒者虚者,皆不得用矣。盖惟伤在胞之内,白睛之外,始为赤络之病,泣出随眵始为湿热相搏,热者伤主,赤脉属心,千金外台诸方用黄连为君者,其所敷陈诸病,如大枣煎之目热皆赤生赤脉侵睛,洗眼汤之目热痛汁出,乳汁煎出,乳出汁煎之泪出皆赤疗,黄连煎之眼赤除热,莫不与本经相吻合,仍不外清心火除湿热二者而已。

古书语简而意深,读之者慎勿草,如此条所谓妇人阴中肿痛者是也。夫阴中肿痛,丈夫亦有之,何独于妇人,即妇人阴中为病,亦不止肿痛一端。金匮要略虽无明文,千金外如所胪列者,如阴蚀、阴疳、阴中烂伤、阴痒痛、阴中有虫、阴下脱、阴挺,皆不用黄连,而独于肿痛则间用之。大抵阴中之疾,皆始于小便,小便不利,则湿壅热生,湿与热相传不得泄则肿,妇人前阴,又为血潮汐之常道,于是遂涉血为痛,理固然矣。黄连非能治肿痛也,阴中肿痛,须用之者,盖阴中肿痛,必由湿热,而燥湿之物,多足以助热,清热之物,多足以滋湿,惟黄连既能燥湿,又能情热,他处肿痛,有因风者,有因热寒者,有因火者,不必尽由于湿,故本经独标出妇人也。虽然,丈夫阴中诸疾,亦无不由湿热,黄连之治,独标出妇人者何居?盖惟丈夫多不涉及于血,即使停湿生热,且涉及于血,亦宜通利,宜滋清,如导赤等方,而不宜燥。夫甘为湿化,苦为燥化,故凡味之甘者,虽性燥亦能壅气为湿,味之苦者,纵如黄连之寒,独不能因燥以激发其火耶?是知黄连之治湿治热,须分别观之。湿证之急者可用,缓者不可用。盖湿缓者热不盛,热不盛则恶黄连之气寒也;热证之缓者可用,急者不可用,盖热证急者湿不盛,湿不盛则恶黄连之性燥矣。黄连之治血热,亦宜分别观之,盖惟气分之热涉及血者可用,血分自生热者不可用,以血似水,而性主流动,黄连之寒,恐其凝血,其燥,又恐涸血也。

黄连或问黄连入心清热燥湿,子既言之凿凿矣,独不思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任黄连皆重,而所治皆肝病乎?曰,篇中凡言入某脏某腑者,解释其义如此,耳非凿凿言之也。试观本经别录,止言某药治某病,而不言入某脏某腑,解之者不推明某病关系某脏某腑,何由知其病之所以然,而仲景书亦止以某病属某经,某方主治某病,并不言某方治何脏何腑之病。譬如太阳病有恶风恶寒,而喘非肺病乎?心愦愦,心惕惕,心中悸,非心病乎?大义之所以,讲论之所及,原不可一途论也。子以乌梅丸干姜黄连,别录盖已确然言之矣,曰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是也,夫冷热天渊,何能久相守而不相入?必也君主之火令不行,斯冷是冷而热是热,冷是冷是热,斯一身所有津液,每日所增水谷,悉不化为精纯以上腾,而纷纷坠累而下,冷多者为泄,热多者为澼,澼甚者为脓血,冷轻者为痰饮,故乌梅丸治入利脓血,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寒格吐下,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小陷胸汤治饮滞停中,无不有藉于黄连。其病之轻重高下,系于冷热孰多孰少,故或配以附子干姜桂枝,或配以干姜人参,或配以秦皮黄柏,或配以瓜蒌半夏,不全藉黄连,是可知黄连之治,未必在肝,乌梅丸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未必不系心矣。虽然,五脏冷热久下泄澼浓血一语,读之当字字较量,观下利圊谷者,与四逆汤,下痢便脓血者,与桃花汤,皆不用黄连,又可知泄澼脓血之未久者,及久而但关乎五脏之冷,不关乎五脏之冷热相兼者,均与黄连不宜矣。

千金方之论消渴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监碱,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无度,咀嚼酢酱,不择酸碱,积年长夜,酣饮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外台秘要方述古今录验方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肾消也。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芒硝,由千金而言,酒是湿热相兼之物,因酒致病,必系湿热为源,所以宜用黄连,也由外台而言,消渴略相似之病,有此三种,消中肾消,与黄连不宜,所以别乎可用黄连之的证也,反覆乎此二书,则庶几欲用黄连止消渴者,知有别择矣。

黄连黄连能除湿热,即是厚肠胃,然黄芩亦除湿热,何以不然?盖黄连性燥,故入心而燥即寓味苦气寒中。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皆属燥金,同气相求,是即厚之意也。惟黄连苦寒而燥,黄芩虽苦寒而不燥矣,是以不得以厚肠胃属之。愚谓别录谓黄连调胃厚肠,不得混而称之曰厚肠胃也。夫肠胃中皆有脂膜一道,包里其内,所以护导滓秽使下行者,若有湿热混于其间,则脂膜消熔,随滓秽而下,古人谓之肠澼,后人目为刮肠痢,亦曰肠垢。胃体广大,容垢纳污,虽有所留,亦未必剥及脂膜,故但和其中之所有,边际自不受伤,故曰调;肠势曲折盘旋,惟其曲折盘旋之处,更为湿气留聚,湿阻热益生,热阻脂膜益消,去其所阻,则消烁之源绝,而薄者厚矣,故曰厚。凡人所食之物,不论青黑白赤,至胃悉变而黄不得谓不象黄连之色。又人之脏腑,有独治一处者,有两相连属者,从无似大肠之于小肠,小肠之于胃,胃之于咽嗌,三腑相通,彻上彻下,连属无隔,如此者,不得谓不像连黄之形。是黄连之调胃厚肠,原广有意义,不必隘之以同气相求一语也。惟苦寒而燥一语,实足贯彻黄连功能,如胆中清之腑,为湿热所扰,则其中不清,故曰益胆水,湿洗关节而热,则骨骱不利,故曰除水利骨,是在用之者意会焉可已。

《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但亦臣使之药,而不可以为君,宜少用而不宜多用,可治实热而不可治虚热也。盖虚火宜补,则实火宜泻。以黄连泻火者,正治也;以肉桂治火者,从治也。故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火水两分,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或问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味苦而性燥,正与心相同,似乎入心相宜矣,何以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不解心热,而反增其焰者,何也?曰:此正见用黄连之宜少,而不宜多用。盖心虽属火,必得肾水以相济,用黄连而不能解火热者,原不可再泻火也。火旺则水益衰,水衰则火益烈,不下治而上治,则愈增其焰矣。譬如釜内无水,止成焦釜,以水投之,则热势上冲而沸腾矣。治法当去其釜下之薪,则釜自寒矣。故正治心火而反热者,必从治心火之为安,而从治心火者,又不若大补肾水之为得。盖火得火而益炎,火得水而自息耳。

或问黄连止痢而厚肠胃,吾子略而不谈,何也?曰:此从前《本草》各书,无不载之,无俟再言也。然而予之不谈者,又自有在。盖黄连非治痢之物,泻火之品也。痢疾湿热,用黄连性燥而凉,以解湿而除热似矣。殊不知黄连独用以治痢,而痢益甚,用之于人参之中,治噤口之痢最神;用之于白芍、当归之中,治红赤之痢最效,可借之以泻火,而非用之以止痢,予所以但言其泻火耳。况上文曾言止吐利吞酸,利即痢也,又未尝不合言之矣。至于厚肠胃之说,说者谓泻利日久,下多亡阴,刮去脂膜,肠胃必薄矣,黄连既止泻利,则肠胃之薄者,可以重厚。嗟乎!此臆度之语,而非洞垣之说也。夫黄连性燥而寒凉,可以暂用,而不可久用。肠胃之脂膜既伤,安得一时遽厚哉。夫胃薄者,由于气血之衰,而肠薄者,由于精水之耗。黄连但能泻火,而不能生气血、精水,吾不知所谓厚者,何以厚也。

或问黄连泻火,何以谓之益心,可见寒凉未必皆是泻药。曰:夫君之论,是欲扬黄柏、知母也。吾闻正寒益心,未闻正寒益肾。夫心中之火,君火也;肾中之火,相火也。正寒益心中之君火,非益心中之相火。虽心中君火,每藉心外相火以用事,然而心之君火则喜寒,心之相火则喜热。以黄连治心之君火,而相火宜从治也。夫相火在心火之中,尚不用寒以治热,况相火在肾不之内,又乌可用寒以治寒乎。昔丹溪用黄柏、知母,入于六味丸中,未必不鉴正寒益心,亦可用正寒的益肾也。谁知火不可以水灭,肾不可与心并论哉。

或疑世人用黄连,不比用黄柏、知母,先生辟黄柏、知母,何必于论黄连之后,而大张其文澜哉?嗟乎!是有说焉,不可不辨也。夫人生于火,不闻生于寒也。以泻火为生,必变生为死矣。从来脾胃喜温,而不喜寒,用寒凉降火,虽降肾火也,然胃为肾之关门,肾寒则胃寒,胃寒则脾亦寒。脾胃既寒,又何以蒸腐水谷哉。下不能消,则上必至于不能受,上下交困,不死何待乎。又肺金之气,必夜归于肾之中,肾火沸腾,则肺气不能归矣。然补其肾水,而益其肺金,则肾足,而肺气可复归于肾。倘肾寒则肾火不归,势必上腾于肺,而又因肾之寒,不敢归于下,则肺且变热,而咳嗽之症生。肺热而肾寒,不死又何待乎。慨自虚火实火、正火邪火、君火相火之不明,所以治火之错也。夫黄连,泻实火也,补正火也,安君火也,不先将黄连之义,罄加阐扬,则虚火、邪火、相火之道,终不明于天下。吾所以于黄连门中,痛攻黄柏、知母,使天下后世知治火之药,不可乱用寒凉,实救其源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1]

药用禁忌

胡黄连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慎服。

1、《本草经集注》:恶菊花、芜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2、《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

3、《蜀本草》:畏牛膝。'

4、《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5、《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 阴在内也。

6、《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 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 殆。

7、《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阴门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 

药方选录

1、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 攻冲眼目赤肿 头项肿痛 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心膈烦躁 不美饮食;下焦有热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五脏俱热 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 粪门肿痛 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用熟水吞》 如脏腑壅实 加服丸数.小儿积热 亦宜服之. (《局方》三黄丸)

2、治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 欲呕吐者:黄连150克 甘草150克(炙) 干姜150克 桂枝150克(去皮) 人参100克 半夏250克(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温服 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3、治心烦懊依反复 心乱 怔仲 上热 胸中气乱 心下痞闷 食入反出:朱砂20克 黄连25克 生甘草12.5克.为细末 汤浸 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 食后时时津唾咽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4、治心经实热:黄连35克.水一盏半 煎一盏 食远温服 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食疗营养

适合人群: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食疗作用: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质坚味厚,降而微升;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火热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心火亢盛,胸膈热闷,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血热妄行,吐血,血块血;肝火目赤肿痛;胃热呕吐,消渴,牙龈肿痛;肠胃湿热,脘腹痞满,泄泻,痢疾;热毒疮疡,湿疹,烫伤。

相关传说

重庆市石柱县盛产黄连,产量居世界的40%,居全国的60%。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根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瘌疾,呕吐,热病之热盛火炽所致的壮热烦燥神昏谵语等。至今,在石柱县黄水坝都流传着一个石柱黄连的动人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地说:“我苦等一个人儿,却没等到,也许和我的命一样苦吧!”

老山上的乡亲们得知陶幺女喝了用野草熬的汤痊愈的消息后,都去采挖这种野草来熬汤服用,结果他们的病都痊愈了。但不久,黄连在一次采药中不慎摔成重伤,他带着苦恋去世了,临死前他对陶幺女说:“陶姑娘,我爱你,可我等不到了……”陶幺女为了纪念黄连,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苦的草药称为“黄连”。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黄连性喜冷凉阴湿,在川东、鄂西海拔1200-1800m的高山地区有大量栽培,产区多雨多雾,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7月份平均21℃,1月份平均-3--4℃,冬季在冰雪覆盖下越冬,叶可保持常绿不枯。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mm,大气相对湿度90%左右。耐肥力很强;土壤以上泡下实,土壤上层以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下层以保水保肥力较强的粘壤上最适宜;酸性至微酸性土,pH5.5左右。黄连为阴地植物,有强大的叶面积群,可利用林间间隙照射的阳光,忌直射强光。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种子底胚后熟类型。5月上旬种子成熟采收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胚逐渐发育形成。10- 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种子22.5-37.5kg,用牛马粪覆盖。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拣去畦面落叶,并除净杂草。苗期5-6月间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间撒细碎牛马粪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传统的栽连技术都采用搭棚遮荫,于冬季砍树搭1.2m高荫棚,荫蔽度70%左右,棚内作1.6m宽高畦(厢)。播种后第3年3月间苗圃幼苗已长出4-6片真叶时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万株。近年有用玉米间作与林间栽连技术,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见方,间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乔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营养钵培育玉米苗。苗高30cm左右时,在高畦沟两边以株距30cm,叶对叶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叶封垄后即在行间栽黄连。冬季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秆编织矮棚,为黄连遮荫。次年复栽玉米,约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为黄连遮荫,不再栽种玉米。黄连收获后在林间整地,施足底肥,还可再栽连;灌木林栽黄连2-3季后,乔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乔木林下栽连。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栽连,不但不影响黄连产量,同时省工、省料、节约投资,活立木积蓄量比不栽黄连的树林快1倍。

田间管理

黄连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马粪及熏土称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种子收获后及冬季10-11月间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为主,冬肥以牛马粪及熏土为主,施各肥后应培土。第1、第2年培土约1cm,第3、第4年2-3cm。追肥前应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杂草,每年应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黄连已封垄,结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连,当年5月种子采收后应揭去盖棚敞阳,抑制叶的生长,促使根茎充实;林间栽连,栽后第3年开始冬季应修枝亮棚,使荫蔽度由栽连时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应降低荫蔽度增加光照并可用石硫合剂防治。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可用毒饵诱杀。早春有麂子、锦鸡为害花苔和种子,应围以篱笆,加强人工捕杀,减较为害[2]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