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编辑蓝岩鬣蜥全长达2米及重14公斤。 体长51-76厘米,尾巴与体长相若。趾是互相紧扣,有利于挖穴及攀树。雄蜥较雌蜥大三分之一。 成年雄蜥的皮肤呈深灰色至蓝绿色,雌蜥则呈橄榄绿至淡蓝色。幼蜥呈深褐色或绿色,有一些较深的斑纹。 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颈部至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纹。斑纹随幼蜥1岁大后逐渐消退,变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终退成蓝色。 成年蓝岩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边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颜色。 当它们保护地盘发出警示时就会转变为蓝色。 雄蜥的蓝色较为明显。 它们的脚呈黑色,与身体颜色形成对比。 雄
蓝岩鬣蜥蜥大腿上有结节可以释放费洛蒙。 雌蜥没有结节,背冠不明显。[2] 蓝岩鬣蜥的眼睛有金色的瞳孔及红色的巩膜。 有极好的视觉,可以侦测远程的形状及运动。 由于蓝岩鬣蜥只有少量的视杆细胞,在昏暗环境下的视觉很差。有双重的锥状细胞,对颜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见紫外线。 这种能力对于它们晒太阳以吸收紫外线来生产维他命D非常重要。蓝岩鬣蜥的头顶上有一个光敏的器官,称为颅顶眼。 颅顶眼只有基本的视网膜及晶体,不能生成影像。,只会对光暗敏感,并用来侦测运动。[2] 生活习性编辑在食性上都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幼体阶段可以偶尔喂食昆虫等动物性食饵,
蓝岩鬣蜥随成长而逐渐转变为全素食蜥蜴。但有时也会攀树达5米或以上。蓝岩鬣蜥栖息地接近赤道,阳光一年四季都很强烈,对紫外线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时间也十分长。蓝岩鬣蜥的温度适应力很高,可以忍受高达摄氏49度低达10度的气温,性情比较温和,雌性每窝可以产下12-20颗卵不等,雌性会长期看守产卵的窝。[2] 分布范围编辑分布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各国如古巴,多米尼加,海地,
巴哈马,牙买加和英属土克凯可群岛(Turks & Caicos)等岛屿。[4] 繁殖方式编辑除了在交配季节,蓝岩鬣蜥平时独立生活。交配一般是一夫多妻制,但也可能是滥交或一夫一妻制。 在繁殖季节,一个雄性占主导地位的活动范围常常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雌性。在整个繁殖季节,蓝岩鬣蜥皮肤呈蓝色。 在春季,雄性蓝岩鬣蜥激素激增且体重减轻, 雌性通常避免雄性。直到他们开始交配5月。[2] 蓝岩鬣蜥交配之前有一个交配仪式。 一位雄突然移动它的头,雄性腾的尾巴,
蓝岩鬣蜥(3张)
和雌性定位为爬跨。 交配时间30至90秒,一对蓝岩鬣蜥罕见交配一次以上或每天两次。交配结束后,雌蓝岩鬣蜥将雄性赶出自己的领地。[2] (右图册[5] )蓝岩鬣蜥的繁殖季节持续在五月下旬和六月中旬至2〜3周。 发生产卵受精后约40天,通常在6月和7月。 雌性每年产1至22枚卵。 产卵数与雌性的年龄和大小各不相同。 年纪大的雌性能够产生更多的卵子。 潜伏期为65至100天。蓝岩鬣蜥把卵产在被挖出对土壤表面下方的巢穴中,卵孵化的时间取决于温度。每天孵化的过程可能需要超过12小时。 幼体用下巴尖的“卵齿”切割卵壳出壳。孵化后的幼体是独立生活,幼体往往隐藏在乔木,花木或树下,以避免地面天敌。 巢内温度保持相对恒定在30至33摄氏度。雌性蓝岩鬣蜥通常2至9岁之间达到性成熟。[2] 蓝岩鬣蜥成长缓慢,幼体成长到成体需要5至9年的时间,寿命相对很长,可达到40-50年之久,甚至更久。[2]
亚种分化编辑岩鬣蜥属Cyclura共有8种,又可细分为16个亚种,都是中大体型的鬣蜥,
蓝岩鬣蜥数量都极为稀少。古巴鬣蜥 C. n. nubila开曼鬣蜥 C. n. caymanensis1977年,将蓝岩鬣蜥分类为古巴鬣蜥的亚种。于2004年确认了蓝岩鬣蜥独特性而成为独立的物种。[2]
保护措施编辑蓝岩鬣蜥从1996年至2004年间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但成功的圈养繁殖令它们的种群的数目得以趋向稳定,免除灭绝的危机。[7]
濒危状况蓝岩鬣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群落只限制在大开曼的东部,于1998年就衰落至极为危险的情况,只余下3只。它们的分布地于过往25年就缩减得很厉害,很多位点都已经没有它们的踪迹。于2003年就发现它们的数量只有5-15只。2005年前就认为它们的野生群落已经灭绝。它们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于2008年,有6只蓝岩鬣蜥被杀,令它们的情况更为衰落。
蓝岩鬣蜥的草食性可以帮助在大开曼内传播种子。研究发现经过蓝岩鬣蜥消化道的种子发芽较快。它们亦可以将种子带到新的地区,可以帮助平衡恶劣环境的气候及植物生长。自2005年从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Queen Elizabeth II Botanic Park)及萨利纳保护区(Salina Reserve)释放了到野外后,蓝岩鬣蜥发展了一个约有125只的群落。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的群落是自2001年起就已经开始培育,而萨利纳保护区的则是自2006年从3只蛋孵化后开始培育。2007年亦有一次大规模的放生行动,令野外的蓝岩鬣蜥数目增加至299只。[7]
衰落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是蓝岩鬣蜥面临灭绝的主因。它们的栖息地被清除作为农地、公路及地产项目发展。另外,传统的农地变更成畜牧的草场也影响蓝岩鬣蜥的次级栖息地。大家鼠、野猫及流浪犬会掠食及伤害蓝岩鬣蜥,令野生群落的生存倍感压力。路杀亦是另一增加死亡率的原因。虽然当地有法律保护,但仍旧会有猎杀蓝岩鬣蜥的情况。[4] 美洲鬣蜥成功由洪都拉斯引入到大开曼,成为了入侵物种,数量远远超过蓝岩鬣蜥。虽然这并没有对蓝岩鬣蜥带来直接的影响,但美洲鬣蜥的出现却减低了公众对蓝岩鬣蜥的关注。公众会被大量的美洲鬣蜥误导,以为蓝岩鬣蜥并非如报告般濒危。蓝岩鬣蜥经常会被售卖给旅客作为宠物。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指英国政府超过20年忽视海外领地的自然保育。很多物种因而灭绝。英属加勒比群岛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非常丰富,有很多特有的濒危物种,但当地却没有实施及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4]
保育计划美国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American Zoo and Aquarium Association)自1990年起就已经将蓝岩鬣蜥列为最高级的保育对象。他们首个计划就是希望培育蓝岩鬣蜥。计划初期就已经要面对捕获回来的蓝岩鬣蜥并非纯种的问题。.经过5年的研究,终于成功发展了两个培育的群落,让群落互相繁殖来改善遗传多样性。另外,在美国本土的25个动物园也有培育蓝岩鬣蜥的计划。例如印第安纳波利斯动物园(Indianapolis Zoo)自2000年起就两次成功培育蓝岩鬣蜥。
2006年首次有幼蜥被放生到野外。每一只放生的蓝岩鬣蜥颈上都带有识别带,并植入了晶片,其独有的头部鳞片亦有纪录。私人的培育亦有进行。由于只有非常少量的纯种,私人培育的多为与开曼鬣蜥及古巴鬣蜥的混种,这可以减低宠物市场对蓝岩鬣蜥的需求。[7]
保护计划蓝岩鬣蜥保护计划(The Blue Iguana Recovery Programme)是源自开曼群岛1990年的计划。保护计划连合了开曼群岛的环境部门、国民信托、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泽西野生动物信托基金(Durrell Wildlife Conservation Trust)、国际爬虫类保育基金及欧盟委员会。这个计划得到豁免于现行开曼群岛禁止捕猎或饲养蓝岩鬣蜥的法律。其保育政策包括培养幼蜥至2岁大,在保护区建立亚群落。 工作包括研究、保护巢区及监察放生的动物。[4] 在伊丽莎白二世植物园及萨利纳保护区已成功复生了两个亚群落。保护蓝岩鬣蜥的栖息地仍然很重要,而萨利纳保护区就只有36万平方米的丛林,并不足以供1000只蓝岩鬣蜥居住。其他地区也会引入新的亚群落。长远来说整体的饲养群落仍未能造到遗传多样性。 个别的蓝岩鬣蜥会被带到不同的群落,以确保整体群落的基因流。当野生亚群落到达饱和状态,计划就会停止放生,让它们自行繁殖。透过研究、监察及控制掠食来保护幼蜥的生存率及亚群落的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