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FRUCTUS VITITCIS)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中文名称
蔓荆子
分布区域
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别 称
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界
植物界
族
牡荆族 VITICEAE
目
管状花目 Tubiflorae
科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拉丁学名
Vitex trifolia Linn. var. trifolia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 科
牡荆亚科 Viticoideae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属
牡荆属 Vitex
蔓荆子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
蔓荆子老枝圆形,无毛蔓荆子-原植物。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花期7月,果期9月。核果球形,熟后黑色,直径4~6mm。有的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2]。蔓荆子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1]
【英文名】 shrub chastetree fruit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花冠与萼片比相对较薄,结构与萼片相似而缺少叶绿体。花瓣的鲜艳色彩主要来源于细胞中的有色体与液泡中的花青素类色素(类黄酮)。在含有色体时,花瓣常呈黄色、橙色或橙红色;而含花青素的花瓣常显红、蓝、紫等色(主要由液泡内细胞液的酸碱度所决定)。二者的结合使被子植物的花色彩缤纷,二者都不存在时花瓣则呈白色。花瓣的表皮细胞内常含有挥发油,使花发出各种特殊的香气。花瓣基部常有蜜腺存在,可以分泌蜜汁以吸引昆虫。
花瓣在很多情况下是同型的,例如毛茛、海棠、山桃的花,花瓣的形状、大小相同,称为整齐花(regular flower)。但在有些类群中,花瓣常发生明显的分化,例如豆科植物豌豆、黄芪等的花蔓荆子植物形态-蔓荆(5张)瓣分化为形态大小不等的旗瓣、翼瓣与龙骨瓣,兰科植物的内轮花瓣中有一片特化为大而美丽的唇瓣等,这种类型的花称为不整齐花(irregular flower)。有的花瓣上延伸出或长或短的管状突起,称为距(spur) ,如紫花地丁、耧斗菜、凤仙花等。有的植物花瓣分化为檐部(limb)与瓣爪(claw)两部分,即花瓣上部扩大形成檐部,花瓣基部狭缩形成瓣爪,例如石竹、油菜的花。有时花瓣会特化为特殊形态的蜜叶而失去原有的形态,例如乌头属植物的花瓣。在某些植物的花中,在花瓣和雄蕊之间存在着额外的花瓣状或冠状附属结构,称为副花冠(corona),例如马利筋、水仙的花。
与萼片相似,花瓣也可能彼此分离或相互联合,花瓣分离的花称离瓣花(choripetalous flower),如玫瑰、当归;花瓣联合的花称合瓣花(synpetalous flower),联合的部分称为花冠管,上端分离的部分称为裂片,如牵牛、丹参等。
【制法】
蔓荆子:除去杂质。
炒蔓荆子:取净蔓荆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微炒。用时捣碎。
【性状】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 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 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 室,每室有种子1 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别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3]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 3~10克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用于感受风热引起的头痛,临床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应用;对于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应用。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也常用于风湿痹痛、肢体挛急等症,常与防风、秦艽、木瓜等祛风湿药配伍使用
【摘录】《中国药典》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风热感冒,正、偏头痛,齿痛,赤眼,目睛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
①《本经》:"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②《本草经集注》:"主发秃落。"
③《别录》:"去长虫,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
④《药性论》:"治贼风,能长髭发。"
⑤《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⑥《珍珠囊》:"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
⑦王好古:"搜肝风。"
⑧《医林纂要》:"散热,祛风,兼能燥湿。"
⑨《广西中药志》:"治胃痛。"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疏风散热,平肝止痛。治感冒发热,眼痛眩晕,风湿筋骨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
内服:煎汤,2~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乌头、石膏。" ②《医学启源》:"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经疏》:"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 ④《本草汇言》:"痿痹拘挛不由风湿之邪,而由于阳虚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脚气不由阴湿外感,而由于肝脾羸败者亦勿用也。"[4]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老枝圆形,无毛蔓荆子-中药材。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宿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化学成分 含莰烯、蒎烯、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γ-氨基丁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 不明、头晕目眩。[1]
(1)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2~3细蔓荆子-鉴别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状突起。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 ,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 。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2)取本品5克,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 真伪蔓荆子实操鉴别
蔓荆子又名蔓荆实、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每年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苦辛,入肝、胃、膀胱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偏头痛、齿痛、赤眼、目晴内痛、昏暗多泪、湿痹拘挛等。《药品化义》载:“蔓荆子,能疏风、凉血、利窍,凡太阳头痛,及偏头风、脑鸣、目泪、目昏,皆血热风淫所致,以此凉之,取其气薄主升……为肝经胜药。”市场上有以无患子科植物倒地铃的干燥种子冒充蔓荆子,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外观呈圆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条纵向浅沟,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密布淡黄色小点,底部有薄膜状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实的1/3~2/3,边缘5齿裂,其中2裂较深,常深裂成两瓣,灰白色,密生细柔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剖开后,横断面果皮外层灰黑色,内层黄白色,两层间有棕色油点排列成环。内分4室,每室有种子一枚,种仁黄白色,有油性;闻之气特异而芳香,口尝味淡而略带辛辣味。
蔓荆子果实伪品倒地铃:其种子外观也为圆球形,但种皮革质,棕黑色;表面虽亦被灰白色薄膜状霜,但有几条不规则的隆起纹理,底部有黄白色桃扁形痕迹,是为种脐,约占种子的1/4,种脐下端有一类圆形浅沟;伪品的种子体重,横切面呈棕黑色,较厚,内含带有黄白色胚乳,有两枚子叶;闻之无特异清香,有股坚果的味道。
从以上特征可辨别蔓荆子的真伪。伪品倒地铃的种子乍一看外观颇有点相似,但仔细观察,还有不少差别,且真伪两种果实不属同科植物,伪品也不具有蔓荆子的功效,误用伪品会贻误治疗,须仔细辨之。[1]
1、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头风。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主散头面之邪,有祛风止痛之效,用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常与菊花、薄荷等同用,头痛头风常与白蒺藜、川芎、钩藤等同用。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本品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配菊花、蝉蜕、龙胆草等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党参、白芍等同用,还可用治清阳不升,目生翳障,耳鸣耳聋等症,如益气聪明汤。
3、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银白杨叶制成不同剂型于不同季节共观察1115例,平均有效率在88%左右,显效率为52%左右。对咳、痰、喘均有疗效,但平喘作用稍差;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5天。对虚寒型疗效较好,肺燥型次之,痰热型较差。疗程长者疗效较高。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剂型及用法:一1:2糖浆剂一日服3次,每次10毫升。二注射剂一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1毫升(含生药2克)。三浸膏丸一每次10粒,日服3次(每日总量相当生药25克);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每次5钱,冲泡后分3次服)。初步观察,各种剂型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副作用:无严重副作用,仅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口干、腹泻、面部轻度浮肿等反应,个别出现皮疹;一般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
适应性较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但喜温暖湿润,土壤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较好。耐盐碱,在酸性上土壤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可采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蔓荆子繁殖,但以扦插繁殖为主。
扦插繁殖:春、秋均可进行,但以春季扦插为好。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剪取一二年生健壮枝条,取其中段,截成长20-30cm带有2-3个节的插穗;按株行距6cm×15cm插入苗床;育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苗床湿润,并适当追肥。秋季扦插的翌年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扦插的当年秋季定植。
种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时实,与2倍湿细沙拌匀,堆放阴凉通风的室内,翌年4月上、中旬播种,将果实搓去外壳,用35-40℃温水浸泡1昼夜,捞出稍晾后,与混合粪肥的火灰拌匀,条播于苗床,第1hm2播种75-105kg,苗期注意浇水,适当追肥,当年春季育苗,幼苗当年高30-40cm,秋后定植。
压条繁殖:5-6月间,选一二年生的健壮长枝,用波状压条法,每隔40-50cm埋入蔓荆子土中,深约15cm,压实。待长出不定根后,分段栽断,带根定植。
分株繁殖:在4月上旬或7月旬,随挖随栽。定植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叶后至萌芽前进行,按株行距1m×1.3m开穴,施土杂肥与土壤混匀,每穴栽2-3株,填土压实,浇透水。
定植后1-2年,在春季萌芽前,6月和生产关系了落叶后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结合培土。追肥在定植后的前2年以施人畜粪水为主,第3、4年开花结果后,应增施堆肥和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开花前,第2次在修剪后,在花期可喷施1%过磷酸钙水溶液1-2次。在地势低洼的地段,雨季要注意及时排除积水。冬季休眠期,应剪除枯枝、老弱枝,病虫枝及徙长枝,对生长多年长势衰退的植株应进行更新,即在离地面30cm处将老枝全部剪除,增施肥料,促进多发健壮新枝。在新枝长至1m多高时,要及时打顶,太高的枝要进行弯枝,均可促其多发新枝,多结果实。
种子繁殖的栽培后3-4年结果,扦插繁殖的栽后2-3年结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实陆续成熟,应边成熟边采摘,先在室内堆放3-4d,然后摊开晒或烘干,筛去枝梗,扬净杂质即成。
单叶蔓荆果实和叶含挥发油, 主要成分为莰烯(Camphene)和蒎烯(Pinene), 并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维生素 A;果实中尚含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 即紫花牡荆素(Casticin). 蔓荆果实含少量(0.01%)蔓荆子碱(Vitricin)、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1. 降血压作用 蔓荆子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其降压作用与兴奋中枢诱导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关.实验证明: 单叶蔓荆水提取物有降低兔血压的作用, 该作用可被阿托品、氯异吲哚胺(Chlorisondamine)对抗, 被毒扁豆碱增强, 甜菜甙元(Betanidine)稍加强之, 但不受心得安或赛庚啶(Cyproheptadine)的影响.
2. 镇痛、抗炎作用 单叶蔓荆果实的甲醇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亦能提高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及大鼠角叉菜胶炎症疼痛的痛阈;给小鼠灌胃, 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其他作用 蔓荆子水煎浸膏在体外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孤儿病毒亦有抑制作用.蔓荆子提取物有强抗凝作用, 在体外能显著延长牛凝血酶凝聚人体纤维蛋白原时间.蔓荆子的祛痰作用优于牡荆油;亦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和增强小鼠体质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蔓荆子齿,利九窍,去白虫。
《名医别录》:去长虫,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久服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性论》:臣。治贼风,能长髭发。
《日华子本草》:利关节,治赤眼,痫疾。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温,无毒。主风头痛,脑鸣,目泪出。令人光泽,脂致,长须发。
《药类法象》: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头昏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若胃气虚之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汤液本草》:《象》云:治太阳经头痛,头昏闷,除目暗。散风邪药,胃虚人勿服,恐生痰疾。
《珍》云:凉诸经血,止头痛,主目睛内痛。[1]
《本草》云:恶乌头、石膏。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清,味辛温。治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气不人可服,恐伤痰疾。《主治秘诀》云:苦、甘,阳中之阴。凉诸经之血热,止头痛目暗。
《本草经疏》:蔓荆实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蔓荆子》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太阳,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自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湿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益气轻身耐老,必非风药所能也。
简误:头目痛不因风邪,而由于血虚有火者忌之。元素云: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本草蒙筌》:味苦、辛、甘,气温、微寒。阳中之阴。无毒。乃太阳经药,恶乌头石膏。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理本经头痛,头沉昏闷。利关节,长发髭。通九窍去虫,散风淫明目。脑鸣乃止,齿动尤坚。令人光泽脂致音雉。胃虚者禁服,恐作祸生痰。
《本草乘雅》:垂布如蔓,故名蔓;柔枝耐寒,故名荆。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柔筋坚齿,耐老轻身者,象形取治法。为剂中之轻剂、通剂也。顾实体轻扬,而炎上作苦,故利九窍,去白虫者,秉风木宣和之用耳。具筋骨关机之象,耐字义深,大有容焉。
《药性解》:蔓荆子,味苦甘辛,性微寒,无毒,入肝经。主散风寒,疗头风,除目痛,除翳膜,坚齿牙,利九窍,杀白虫。恶石膏、乌头。
按: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又曰: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荆实入肝,故专主散风,以疗目疾。《主治秘诀》云:其味苦甘,为阳中之阴,能凉诸经之血热。
《景岳全书[3]》:味苦辛,气清,性温,升也,阳也。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主散风邪,利七窍,通关节,去诸风头痛脑鸣,头沉昏闷,搜肝风,止目睛内痛泪出,明目坚齿,疗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亦去寸白虫。
《本草备要》:轻宣,散上部风热。
辛苦微寒,轻浮升散。入足太阳、阳明、厥阴经。膀胱、胃、肝。搜风凉,通利九窍。治湿痹拘挛,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目赤齿痛,齿虽属肾,为骨之余,而上龈属足阳明,下龈属手阳明。阳明风热上攻,则动摇肿痛。头面风虚之证。明目固齿,长发泽肌。恶石膏、乌头。
《本经逢原》:蔓荆子入足太阳,体轻而浮,故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急,上行而散,故能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及风寒目痛,头面风虚之证。然胃虚人不可服,恐助痰湿为患也。凡头痛目痛不因风邪,而血虚有火者禁用,瞳神散大尤忌。
《本草崇原》:蔓荆多生水宾,其子黑色,气味苦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化,盖太阳本寒标热,少阴本热标寒。主治筋骨间寒热者,太阳主筋病,少阴主骨病,治太阳、少阴之寒热也。湿痹拘挛,湿伤筋骨也。益水之精,故明目。补骨之余,故坚齿。九窍为水注之气,水精充足,故利九窍。虫乃阴类,太阳有标阳之气,故去白虫。
《本草求真》:[批]散筋骨间寒湿,除头面风寒。
蔓荆子专入膀胱,兼入胃、肝。辛苦微温。书言主治太阳膀胱,兼理足阳明胃、足厥阴肝。缘太阳本属寒水之经,因风邪内客,而致致巅顶头痛脑鸣;太阳脉络于脑。肝属风脏,风既内犯,则风必挟肝木上侵,而致泪出不止。目为肝窍。筋藉血养,则血亦被风犯,而致筋亦不荣,齿亦不坚矣。齿骨之余,上龈属足阳明胃,下龈属手阳明大肠,风热上攻则痛。有风自必有湿,湿与风搏,则胃亦受湿累,而致肉痹筋挛,由是三气风寒湿交合,则九窍口鼻耳目二阴。蔽塞而病斯剧。蔓荆体轻而浮,故既可治筋骨间寒热,而令湿痹拘急斯去,气升而散,复能祛风除寒,而令头面虚风之症悉治。且使九窍皆利,白虫能杀,是亦风寒湿热俱除之一验耳。但气虚血虚等症,用此祸必旋踵,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恶乌头、石膏。
辛、苦,微温。入足太阳、厥阴经气分。搜肝风,祛寒湿,除头痛,止睛疼,利九窍,杀白虫,治湿痹拘挛,疗脑鸣齿痛。
配马蔺,治喉痹口噤;配蒺藜,治皮痹不仁。
胃虚,服之恐致痰疾。血虚头痛,二者禁用。[1]
《本草经解》: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叶天士曰:蔓荆子气微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太阳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肾之合也,蔓荆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湿热攘,则寒热退而拘挛愈矣。
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水壮则齿坚,齿乃肾之余也。
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味苦清火,所以九窍皆利也。
白虫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泻湿热,所以去白虫也。
《本经疏证》:筋骨间寒热而为湿痹拘挛,其邪定聚于关节。去关节间寒热与湿,一当使行,一当使散,蔓荆实盖均有焉。柔条似蔓,就旧发新,生必对节,似经脉之周行无间,遇节不停,所谓行也;开花成簇,瓣浅红芷黄白萼青,似关节之流行屈伸泄泽筋骨,所谓散也;两者之所以然,尤在味苦而气微寒,苦主发,寒主泄耳。目者,精神之簇于一处者也;齿者,形质之簇于一处者也。精神混以邪气则昏暗,形质混以邪气则动摇。行其邪,散其邪,精神形质遂复其常。故在目曰明,在齿曰坚蔓荆子,目与齿即九窍之三,既利其三,遂推夫馀,再合以别录之风头痛脑鸣,而利九窍之故并可识矣。虽然,尽蔓荆实所治之证,皆病形不病气,举蔓荆实之性情功用,皆在血不在气,而别录夸之曰益气,其义何居?刘潜江曰,至阴虚则天气绝,蔓荆实成于凉降,故能凉诸经之血,以凑夫阳之所在,使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所谓以阴达阳,由阳彻阴者也。是故气之虚者欲补,而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之戾者欲散,而此能清其气以化之。既于气有造,谓为益气可也,试核之头痛则脑鸣,目暗则泣出,非津不凝于气耶?津得凝于气,气自健于行,不可云与气无涉也。
《本草新编》:蔓荆子,味苦、辛、甘,气温、微寒,阳中之阴,无毒。入太阳经。主筋骨寒热,湿痹拘挛,本经头痛,头沉昏闷,利关节,长发,通九窍,去虫,散风淫,明目,耳鸣乃止,齿动尤坚。此物散而不补,何能轻身耐老。胃虚因不可用,气血弱衰者,尤不可频用也。
或问蔓荆子,止头痛圣药,凡有风邪在头面者,俱可用,而吾子又以为不可频用,谓其攻而不补也。但药取其去病,能去病,又何虑用之频与不频哉。不知蔓荆子体轻而浮,虽散气不至于太甚,似乎有邪者,俱可用之。然而虚弱者少有所损,则气怯神虚,而不胜其狼狈矣。予言不可频用者,为虚者言之也。若形气实,邪塞于上焦,又安在所禁之内哉。
蔓荆子佐补药中,以治头痛尤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顷刻,则不能也。
或问蔓荆子入太阳经,能散风邪,何仲景张公不用之以表太阳之风邪,得毋非太阳之药乎?不知蔓荆子入太阳之营卫,不能如桂枝单散卫而不散营,麻黄单散营而不散卫,各有专功。伤寒初蔓荆子入之时,邪未深入,在卫不可引入营,在营不可仍散卫。蔓荆子营卫齐散,所以不宜矣。
《本草分经》:苦、辛,平。升散。搜风,通利九窍,治头面风虚之症。
《本草思辨录》:蔓荆实,《别录》主风头痛脑鸣,用者往往鲜效。盖人知蔓荆为辛寒之药,而不知其苦温乃过于辛寒也。《本经》味苦微寒,微字本有斟酌;《别录》补出辛平温,则全体具见。便当于此切究其义。巢氏《病源》云:头面风者,是体虚阳经脉为风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而受风,谓之首风。夫曰体虚,曰阳气发泄,明系阳虚之受风,非内热之搏风。阳虚之证,其标在上,其本在下,然或宜治标,或宜治本,因虽一而证则殊。宜治本者,阳气弱而不振,根柢将摧;宜治标者,阳气弛而偶倾,轻翳窃据。治本虽天雄可与,治标则蔓荆适宜。试思头痛非阳虚有风,何至脑鸣?风为阳,阳虚脑鸣为阴。蔓荆生于水滨,实色黑斑,宜其入肾。然气味辛寒而兼苦温,又得太阳本寒标热之气化,用能由阴达阳,以阳化阴。其体轻虚上行,虽《本经》所谓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者,亦能化湿以通痹;而搜逐之任,性终不耐,故古方用之者少。惟风头痛脑鸣,则确有专长。其不效者,人自不察耳。愚又思蔓荆知己之少,不自今始也。徐之才谓散阳明风热,竟视与薄荷牛蒡无二。张洁古谓阳中之阴,实则阴中之阳;谓凉诸经之血,实则气药非血药。其尚有知者,则李濒湖之主头面风虚,张石顽之血虚有火禁用,而其所以然仍未之阐发也。药物之难明甚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