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放风筝还是在小时候的事了,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既运动了身体,也放松了心灵。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放风筝的同时,想不想让他们刮目相看呢?很简单的教学视频,和大家分享。希望能为你带去更多的欢乐。
【 tulaoshi.com - 风筝 】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1.先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强弱。丢一张展开的纸巾,看它飘落的方向就可以知道风的方向了。
2.风力十足的时候不必请别人帮忙。自己拿风筝的提线,向前边跑边看。风筝向上爬升时停下来慢慢放线;风力不济时,迅速收线,给予人工的加风;当感觉风筝线又拉力时, 就要把握时机迅速放线。
3.放风筝时最好有别人帮忙,将风筝线拉长约五米左右,面向逆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扶着后面的骨架,拿着不动。待正风一来,将风筝轻抛,边跑边放线,知道风筝升起至相当高度。
4.风筝非常稳定时,可将线头固定在一个地方,任其漂浮。在风向及风力不稳的情况下,必须随手操纵。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不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这时应顺手向后拉,一紧一松,风筝就可以趁风而上。
5.收回风筝是要慢慢收线。收线要远离有大树或者电线的地方。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 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 诗中说:“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z/)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 ,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 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关链接:特技风筝组装技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z/)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20724/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