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为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是由于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在皮肤上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
【 tulaoshi.com - 美容 】
核心提示: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为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是由于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在皮肤上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多见于春末夏初,妇女和儿童易发病。一般日晒伤患者严重的除红斑、肿胀外,可发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不久干燥、结痂、落屑,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暑期来临,不少爸爸妈妈都会趁着这个机会带着孩子出去散散心。而这个季节出门游玩免不了晒晒太阳,虽说适量的日晒能改善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钙和磷的吸收,可预防小儿佝偻病及肺结核等。但同时,需注意的是,过量的暴晒却可能导致“日光性反应”或“光敏性皮炎”的发生。
女性和儿童尤需预防夏季晒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meirong/)原来去年夏天,5岁的明明就碰到被晒伤的事。幼儿园放假后,明明像匹脱缰的野马整天不着家,直到有天晚上洗澡时孩子直喊身上疼,妈妈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明明的身上,凡暴露的皮肤都像煮熟的虾一样又红又亮,妈妈估计是晒伤,就按奶奶所说的偏方,用西瓜皮给孩子先擦了擦,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一看,明明身上都已经起了水疱,这才赶紧去医院。后经医生诊断为“日光性晒伤”。
皮肤科专家介绍,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为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是由于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在皮肤上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多见于春末夏初,妇女和儿童易发病。一般日晒伤患者严重的除红斑、肿胀外,可发生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不久干燥、结痂、落屑,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日光强烈照射后会很快造成皮肤表皮角朊细胞坏死,并释放介质导致真皮血管扩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随后黑素细胞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加速合成黑素,从而使被晒皮肤变黑。所以日晒伤多在日光强烈照射后4—6小时,在被照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肿,12—24小时达到高峰。并伴有局部灼痛或刺痛,有的可能会出现局部瘙痒。更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日光性皮炎 不能全怪阳光
日光性皮炎大多数人认为只与光照有关,其实日光性皮炎与饮食也有关系,这是因为有些蔬菜在人体内可分解出一种感光性物质,积蓄于体内,当人体接触光照后,而诱发日光性皮炎。
所谓光敏性物质,是指善于吸收光线的物质,光敏性物质在光线作用下,能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光化学产物,光化学产物再与皮肤内蛋白质相结合,可成为抗原,抗原能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日光的中波紫外线过度照射后,引起人体局部皮肤发生的光毒反应。苋菜、油菜、马齿苋、芹菜、茄子、土豆、菜花等蔬菜都是含有感光物质的食品,这些蔬菜由于富含营养,大多有美容、抗癌等功效,深受大家欢迎,有的人会刻意多吃,由此而引起的日光性皮炎的日益增多。此类皮炎又称为蔬菜日光性皮炎。
另外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
蔬菜日光性皮炎常发于20至40岁的女性,这些女性接触日光的机会较多,并且食用这些蔬菜的次数也非常频繁。蔬菜日光性皮炎发病较急,一般在进食蔬菜后5到20小时,即见面部、手背呈弥漫性、对称性浮肿,质地坚实不发亮、不发红,严重者可以延至颈部或前臂,1至5天后,浮肿部位出现淤斑或淤点,颜色由浅渐深,随之发生灼痛、发麻、发痒、血泡,并伴有头痛困倦、恶心腹痛的症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meirong/)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有瘙痒感、灼热感,并可见到急性水肿、淤斑或水泡,且有刺痛,严重者口唇、眼睑及颜面肿胀呈紫红色。同时可伴有头痛、乏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全身性反应。
一旦发生蔬菜日光性皮炎,应立即停止食用与发病有关的蔬菜,并要避免晒太阳。过敏症状较重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并且在日光性皮炎治愈后,也要避免食用含有光敏物质的蔬菜,使这些光感物质在体内的浓度逐步降低,以起到预防作用。
夏季防晒小贴士:
1.七八月份的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是阳光中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的时间,室外活动应尽量避开这一时段。
2.在阳光下活动一段时间之后,要立即在遮阳伞或阴凉处休息。
3.即使是阴天,也要注意防晒。
4.不要过分依赖防晒霜,防晒霜只能遮挡部分紫外线。
5.对阳光敏感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和儿童,外出应穿长袖衣裤,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
6.夏季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量吃点脂肪类食物,以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保证皮肤有足够的弹性。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能有效阻止和减弱对紫外线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7.晒伤后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切忌自己乱用抗敏霜等。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512/18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