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前一小时和日落后半小时、城市夜景或月夜人工光,一丝一缕的光线变化都会产 生瑰丽的、令人激动的影像。
【 tulaoshi.com - 摄影入门 】
日出前一小时和日落后半小时、城市夜景或月夜人工光,一丝一缕的光线变化都会产 生瑰丽的、令人激动的影像。天黑了,我们去拍照!利用微弱的自然光或人工光,在野外、 在城市拍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适当延长曝光时间。我们这一次要探究“弱光摄影”秘密。
你准备好了么?
三脚架:
是否要为弱光下拍摄配置专门的设备呢?我想除非我们要专门从事弱光摄影这个行当,我们平常用的器材已经可以应付通常情况的弱光拍摄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在光线比较暗的条件下,如晚上、夜间、凌晨或特殊气象时,拍摄照片需要长时间曝光,坚固的三脚架、快门线和手电是必不可少的。使用带有B门或T门的照相机。拍摄前应当检查电池的电量,防止长时间曝光下电池不够用而致使曝光失败,尤其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电池的效能会下降。这恐怕是弱光下拍摄最常用的玩意儿了。它至少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稳定相机。长时间曝光需要相机很稳定,所以坚固的三脚架很重要,尤其在“高处不胜寒”的山尖儿上。那地方风大,在三脚架下面的挂钩上挂上重物,可以增加稳定性。
其二是固定机位。黎明、傍晚、夜间拍摄风光,经常会使用到多次曝光。变化机位的多重曝光可以让我们获得迷离的影像; 而固定机位进行多重曝光则可以让我们获得正常一些的影像。
快门线或遥控器:
这些配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加稳定的影像。如果我们使用B门,快门线就显得不可或缺,因为没有人愿意用手指按住快 门一、两个小时不松手。而快门线可以帮助我们锁定“按下”的状态直至曝光结束。
测光设备还有用吗?
如果测光表无法测出读数,那它就没什么用。比如黑夜长时间曝光,基本上是凭经验。但是,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手持测光表还是机内测光系统,仍然可以起一定的参考作用。比如夜晚灯火辉煌的城市,比如多重曝光等等。
是用数码相机呢,还是用胶片相机?
无论是用数码相机,还是用胶片相机,都可以在弱光下进行拍摄,但是如果需要超长时间的曝光,像一、两个小时、甚至四个钟头,那么除非我们要挑战数码相机产生噪点的极限,何况市面上多数数码相机并没有B门或T门。在这样的情况下,配备一部带有B门或T门的胶片相机就非常有用了。
小贴士
B门和T门是长时间曝光时快门释放的两种方式。
如果我们把快门速度设置到B门,那么按住快门释放钮时快门打开,松开快门释放钮时快门关闭。
如果我们把快门速度设置到T门,那么第一次按下快门释放钮时快门打开,第二次按下快门释放钮时快门关闭。
手电:
手电也有两个用途。一是夜晚走路、看东西的时候照明用; 二是强力手电可以充当拍摄时的人工光源。
电力:
专业摄影师有时会带上后备电源,就是那种烧汽油或柴油的发电机。我们不必那样,但是,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电力,这样可以避免我们的相机或者人工灯罢工。
拍摄雷电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雷雨雪雾等天气,正是风光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最佳时机。在暴雨雷电的气候条件下拍摄闪电,防雷击是第一位的,切不可在野外空旷平原拍摄闪电。这张《电闪雷鸣》是在金山岭长城敌楼内拍摄的。在雷雨来临之前,首先关掉手机。我在拍摄闪电时不让身体被雨淋湿,脚穿绝缘胶鞋,身体任何部位不要接触城墙,三脚架三只金属脚尖不接触地面,采取了以上措施也难免不被雷击。三年前一名外国女游客,雷雨天在金山岭长城敌楼内被雷电击中身亡。就在《电闪雷鸣》拍成后十天左右,在金山岭长城紧邻的司马台长城第十一号敌楼内,又一名外国女游客被雷电击中身亡。
夏至前后,山地景观是拍摄闪电、彩虹、云海的最佳时机。2005年8月,我在金山岭长城遇到两次雷阵雨,当时电闪雷鸣、昏天黑地、大雨倾盆,第一次雷阵雨闪电 在机位上方,不便拍摄。第二次雷阵雨闪电逐渐移向侧面,雨还在下着,当时天色昏暗,我架好哈苏相机,使用50mm镜头,f32光圈,用快门线、B门,富士 100F反转片。将镜头对准闪电方向,测光表测出约三分多钟的曝光时间(此时胶卷倒易率已失效,可适当增加曝光时间)。我左手握住三脚架,打开镜头盖,按下快门,右手遮挡住镜头。根据我多年观察,对闪电的强弱与打雷的时间间隔有了初步了解。闪电前松开手进行曝光,心里默默读秒计时,闪电一过即刻遮挡住镜头,雷声过后适时松开手进行曝光,如此反复10多次,约6分多钟,拍成了《电闪雷鸣》。
防水绝缘的登山鞋
用于套在相机上的浴帽
三脚架的金属尖端
雷雨季节拍摄,我们要注意什么?
1、这是非常冒险的事情,即使准备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遭雷击。
2、关掉手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rumen/)3、不要让自己比周围的物体高。
4、不要接触比自己高的物体。
5、穿绝缘胶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rumen/)6、三脚架三只金属脚尖不接触地面。
7、带好雨具。
8、准备相机防水罩或者浴帽。 防水绝缘的登山鞋 。
拍摄城市夜景
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无论是表现实实在在的景观,还是表现抽象的色块和线条,对摄影师来说,都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夜晚拍摄建筑物,要选择城市装有轮廓灯和装有装饰灯光的高大建筑物、桥梁等。 如果我们打算拍摄马路上因汽车行驶产生的流动线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汽车尾灯形成的线条是红色或桔红色的,而前灯形成的线条是浅黄色或白色的。
光的构成
照相机位置与被拍摄物距离较远时,可适当延长曝光时间。这幅《光的构成》前景拍摄了些来往汽车前后灯光轨迹,填补照片画面下部的黑影部分,使照片画面更加和谐艳丽。
金融街节日夜
拍摄夜晚建筑物要选择晴天。天黑以前,天空还有兰色调,灯光开启后进行拍摄,如这一幅《金融街节日夜》,事先按画面中较亮点测光,以供拍摄时作为曝光时间的参考。根据景深需要,使用f8至f16光圈,曝光时间B门8-15秒。
国贸桥夜色
这幅《国贸桥夜色》采用了两次曝光,以使灯景更加突出。在灯光完全亮时,保持机位不动,以3-5秒,完成第二次曝光。
夜间拍摄城市,三脚架不是必备的设备。但是如果我们打算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或者多次曝光的话,那么三脚架就一定要带上。
拍摄夜景城市经常遇到一个问题: 建筑物与背景的光比太大。如果按建筑物曝光,天空就会死黑一片; 按天空曝光,建筑物又会被曝光过度。所以我们通常使用多次曝光的方法,在天空尚未黑透、晚霞正艳的时候以天空为参考进行第一次曝光; 当天黑了,万家灯火的时候以灯光为参考进行第二次曝光。这样就“鱼和熊掌”兼得了。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由东向西拍摄,因为晚上西边的晚霞最为艳丽,而此时建筑物形成逆光剪影,可以避免二次曝光时曝光过度。这种方法最关键的是机位要求绝对不动。如果拍摄点在风大的地方,则可在三脚架下面坠一些重物,以增加稳定性。
拍摄星星的轨迹
地球在转,天空也在转。所以晴朗的夜空,星星就会在照片上留下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弧形轨迹,它们在一起就像是一个个同心圆。如果我们打算拍摄夜空中星星的轨迹,有几件事情需要记住。
首先,人多的地方污染严重。这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气污染使得我们很难再看到繁星密布的夜空; 二是“光线污染”,即使能够看到星星,万家灯火的城镇也会使这些星星黯淡。所以,在拍摄夜空中星星轨迹的时候,要选择在野外或城市郊区没有灯光的地方,选择月亮不会出现的方位,而且得是晴朗夜晚。
第二,多长时间才能察觉出星星在动?这里有一个公式可以粗略算出能够察觉星星在动的曝光时间: 能够察觉星星在动的时间(秒)=700÷所用镜头的焦距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使用50mm的镜头需要14秒的曝光时间就可以在照片上察觉出来; 如果我们使用700mm的镜头,1秒钟就可以察觉。通常我们的曝光时间会是45至120分钟,这是为了描绘出星星运动的更长轨迹。
第三,野外一般都比较冷,即使是在夏天。所以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防寒的衣服。另外,准备一些药品和防蚊虫的药物也很重要。野外作业,安全第一。
第四,为防止露水浸湿照相机,可以给相机套上防水套。如果没有专业防水套,我们也可以用浴帽、保鲜袋或塑料食品袋代替。在浴帽上挖一个洞,套住照相机,只露出镜头口,再戴上遮光罩,避免露水落在镜头上。
使用较坚固的三脚架,架好照相机,镜头面向北极星或左右偏45度以内为佳,因为这个方向不会受到月光的干扰。
光圈不宜太小,否则星星轨迹太细,f8左右光圈,星星轨迹粗细适中。通常我们的曝光时间会是45至120分钟,这是为了描绘出星星运动的更长轨迹。
长城星迹
前景地面有景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经营画面。我们可以用闪光灯或U2灯补光,使前景明亮清晰。灯前加什么颜色的滤色片,随自己所好。城墙,是用闪光灯布光拍摄而成的。
为将天空拍摄成蓝色,最好选在凌晨2-3时拍摄60-120分钟后关闭照相机快门(机位不动),待天亮前(天色变兰时),再曝光一次,时间3-8秒。
人工布光拍摄
夜间拍摄人工布光景物。在晴朗的明月夜,选择好拍摄物,架好相机,使用f8-f16光圈,用快门线、B门,20-30分钟曝光时间。用闪光灯加色片 (根据自己喜好或根据被拍摄物的特点,用几种色片),在被拍摄物上进行人工布光。根据机位距离被拍摄物的远近,布光4-7遍(视月亮的明亮程度而定),为了使被拍摄物曝光均匀,要事先计划好,距离远的一边,适当多布光,距离近的一边,适当少布光,按顺序进行布光。布光时要考虑到闪光灯电池的新旧及使用次数。每次闪光后,闪光灯自动充电时间的长短,都要加以考虑。
这张《蛟龙入海》就是以人工布光方法拍摄的。
f11、1/125秒的曝光组合可以表现出月亮上的影调细节。
通过多次曝光表现星星的轨迹,因为拍星星需要的曝光时间和拍月亮需要的的曝光时间不太一样。
人工布光照亮前景中的建筑或事物。
闪光灯、U2,甚至手电都可以作为人工布光的光源。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513/184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