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忙碌的工作当中能抽出一点时间关爱自己,享受生活,图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关于夏季养生的生活小常识,希望大家能关注生活中的小问题。
【 tulaoshi.com - 心理健康 】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想要健康长寿,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很有必要的。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lijiankang/)
有助于长寿的6种心理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lijiankang/)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萨拉·康拉思博士研究发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可以增寿4年,因为给人无私的帮助可以激发体内“护理行为系统”,促进“亲密激素”等有益身体恢复的激素分泌。美国一组对照实验也发现,做义工10周后,身体的炎症症状、胆固醇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有所下降。这是得益于一个“奖励”过程,人做了善事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等正面情绪,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了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的激素分泌。
保持适度的乐观
人都会追求积极、正向和美好的目标,但生活无法十全十美,对待这些缺憾,关注“得”还是“失”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了。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乐观豁达是利于长寿的好性格,把忧愁烦恼放一边,可以减少发病率。不过,这种心态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人参与的研究发现,太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行为,如抽烟、酗酒、飙车等。因为他们往往比较轻率,抱有过于美好的设想,认为身体强壮到“什么病都不会生”,不仅错误认识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做好准备和预防措施,而且一旦情况与预期的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情绪冲突。因此,太过乐观的人要明白身体不是铁打的,应多留意脆弱的地方。
乐于维护人际关系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因为人际交往一方面刺激了脑神经活动,另一方面激活了敏锐的情绪体验。可以说,“攒朋友就是攒健康”。孤僻性格易导致消极情绪,找不到同伴,没有人倾诉,缺少了支持,就会增加压力、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其实,对于社交的满足,几个稳定的伙伴关系比数不清的泛泛之交更有价值,尤其是老年人,已不再适合陌生的人际环境,有三五兴趣相仿的老友足矣。
生活有追求、有目标
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发现,人退休后,如果无所事事,没有了生活目标,很快精神和身体状况都会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追求、有爱好的老人寿命更长。因为他们有事可忙,有寄托,也找到了工作的替代品。其实,有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获得乐趣,因此只要真心喜欢、能带来快乐的事情都可以做,比如养养花草、做做饭、下棋、跳舞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定的这个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要挑战不易成功的,否则反而有副作用。
对自己态度认真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进行了一项长寿研究。结果发现,认真是长寿的一大标志,尤其是对自己认真,对健康认真。这类人通常会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且能够付诸实施,而且认真的人更注重细节。这两个特征都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比如活得更规律,会约束自己,生活有节制,更符合医学上的健康标准,持续进行锻炼、均衡饮食等保健行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认真可贵,却千万不能较真,把规则、例律神化,一旦打破一次,就可能心烦意乱。要告诉自己,生活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预期的因素。
节哀制怒,不生气
人活于世,五味杂陈,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各种坎坷、挫折都可能遇到,让人气愤不平。然而,这种突发性的情绪对身体伤害很大。有心理学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生气1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人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会导致血压升高、胃肠紊乱、免疫力下降等。此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沉溺在愤怒的情绪中,保证怒气不过夜。而且,意识到不良情绪后要提醒自己尽快排解,可以找人倾诉、参加聚会、运动、唱歌等。减轻了情绪上的冲击,自然也就减轻对心脑血管的冲击。懂得节哀制怒的人,身心状态往往更好,更利于长寿。但这不是建议人人都心静如水,因为常人都免不了情感波动,小悲小喜别在意,大悲大喜要避免。
长寿秘诀始终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长寿的老人们往往都有着一个比较良好的心态。如果想要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从调整心态做起吧!
好文推荐:
松散懒惰精神不振警惕心理早衰>>>
食物防霉发霉去霉的小常识
平时在我们的食物存放中都曾经因为存放不当而出现发霉的情况,而由于霉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可能导致食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经常食用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可以使食用者发生肝癌。另外,多种胃肠道疾病和肿瘤的发生也与霉菌毒素污染食物存在一定关联。那么,如何判断和预防霉菌污染呢?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发霉的食物主要包括:大米、花生、玉米、粮食加工的糕点、米饭、馒头等熟食。
一色二味巧判断是否感染霉菌
那么,如何发现食物是否感染霉菌呢?一般可从食物性状的改变来进行判断,比如颜色、质地和气味。
颜色的变化是霉变食物外观形状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观察到的方面,其次是质地。以较为常见的几类易霉变食物为例:霉变大米表面呈浅黄色、浅灰色或绿色等,其质地也变得松软,易于捏碎吃剩的馒头、饭菜保存数日后,其表面可能长出灰白色、黄色或绿色的绒毛样霉菌存放时间过久的糕点,其表面可能出现绿色、白色或黑色的斑点;花生米发霉后,剥去红衣,颜色变黄。
许多发霉的食物均可以闻到一股霉味。如果观察到食物有这些性状的改变,即可以初步判定食物发生了霉菌污染,不应该继续食用。通风、防潮,防污染,防霉是一系列的工作。除了在食物的生产、运输、保存等过程中涉及防霉工作外,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防霉。
我们知道,潮湿、通风条件差的密闭环境有利于霉菌繁殖和毒素的产生。因此,家庭贮存大米等食物时,最重要的是注意通风、防潮,这是防霉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温去霉不可行,怎么去除霉菌?
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食物,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区别对待。有人认为,已经明显发霉的食物通过高温煮沸后还能食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因为一般烹饪根本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因此,明显发霉的食物绝对不能吃。
对于极轻度发霉的粮食等食物,可采用比较有效的去毒措施,包括认真淘洗,比如多用手搓擦,用水冲洗,或者加碱,或用高压锅煮饭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出售的用塑料袋包装的米,如果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满足食物霉变条件,同样会起霉,仍应先淘洗,再下锅做饭。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707/220993.html
看过《心理健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有助于长寿的6种心理》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