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宝宝生下来都是需要好好呵护的,当然很多新手爸妈们都会有些不知所措,没关系,赶紧跟着图老师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给宝宝喂奶是按需还是按时?吧!
【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产科护士长 李志云护长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天然食物,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是宝宝最安全、最健康的食物。母乳喂养期间,妈妈与孩子之间建立的情感交流和依恋关系,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但母乳喂养中也存在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新手妈妈,比如,给宝宝喂奶,究竟是按需哺乳还是按时哺乳呢?
按需哺乳,是指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根据宝宝和母亲的需要给予喂奶,具体地说就是,宝宝饿了要喂,妈妈觉得奶胀的时候也可以给宝宝喂,喂奶的次数和时间间隔是不受刻意的限制的。
按需哺乳,是目前比较推崇的一种成功的喂养方式,尤其是在宝宝刚出生后的前面几周,实施按需哺乳,是母乳喂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为什么要按需哺乳而不是按时哺乳呢?
(1)按需哺乳符合宝宝的生理发育需要
新生宝宝发育非常快,但其消化系统及各项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宝宝吃奶还没有规律以前,一定要按需哺乳,只有按需哺乳,才能保证其生理发育的需要,如果严格地按照固定的时间给宝宝喂奶,则可能会导致宝宝在饥饿的时候没有奶吃,而在还没饿的时候又硬让他撑着。这不仅会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还会让宝宝对吃奶产生一种烦躁的心理。
(2)按需哺乳,能促进母乳的分泌及避免乳腺炎的发生
宝宝吸吮母亲的乳汁时,这个吸吮动作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能够促进泌乳素的分泌,从而使乳汁源源不断地产生,自然,孩子也就有足够的奶水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了。同时,妈妈感觉奶胀的时候给宝宝喂奶,有利于缓解奶胀,能够很好地避免因乳汁积聚而导致乳腺炎的发生。
如何才能很好地做到按需哺乳呢?
要做到按需哺乳,首先妈妈得知道自己家的宝宝每天需要吃多少的奶,而这个量,是得靠妈妈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摸索的。由妈妈自己摸索掌握出来的喂奶次数和量,才是最科学最适宜自己宝宝的喂养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胃容量是非常小的,只有10ml左右,而且没有弹性,他每次能吸吮到的初乳量也就只有10ml左右,奶量少加上奶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短,所以,刚出生的宝宝通常每一两个小时就得喂一次奶,一般来说,刚出生半个月内的宝宝一天的喂奶次数大约在10次左右,即使是在夜间,也需要给宝宝频繁喂奶,而且经研究发现泌乳素分泌量在睡眠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清晨3-4时泌乳素分泌浓度是中午的一倍,所以鼓励妈妈可以在夜间多点给宝宝喂奶。等宝宝长到第二、三个月的时候,他的胃容量也慢慢地长大到了100ml以上,这个时候,喂奶的频率可能就变为2~3个小时左右一次了。每次喂奶的时候都应该要让孩子吃的充分,千万不要怕孩子吃多了而掐着时间喂奶,孩子吃饱了,他自然会主动把嘴从你的乳头中移开。
宝宝的哪些方式能给妈妈传递需要喂奶的信号呢?
通常宝宝想吃奶的时候会有以下一些信号:如本来安静入睡的宝宝小动作特别多了,头扭来扭去,张着小嘴巴在拼命地寻找奶头,一旦触碰到奶头时就迫不及待地认真吸吮起来;哭闹等。哭闹是宝宝想吃奶的最明显的信号了,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哭闹都表示宝宝饿了,当宝宝哭时,妈妈得心中有数,看看距离上次喂奶的时间有多久了,这样能帮助妈妈判断宝宝哭是不是真的需要喂奶了,因为有时宝宝哭也有可能是尿布湿了,或者是身体不舒服了。这种默契是需要妈妈自己在平时的喂奶中认真揣摩的。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图老师健康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 麦飞主任医师
豆豆9个多月了,最近忽冷忽热的天气,豆豆也不幸中招了,虽然吃了感冒药,症状也有所缓解,但小家伙仍然哭闹不止,并用手在左脸、左耳附近抓挠,还伴有食欲不振等现象,豆豆这到底是怎么了呢?妈妈抱着他去医院检查,后来转到耳鼻喉科看,检查发现豆豆的鼓膜充血、肿胀,轻度内陷,但尚未发现鼓膜下积液、耳膜穿孔及外耳道的分泌物现象。结合豆豆的感冒病史,最后诊断为急性中耳炎。
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分布在头面部的不同部位,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似乎是互相独立、并不相通的,但实际上,它们也是相通的,而让它们彼此之间相通的,就是咽鼓管。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它担任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咽鼓管在平时的时候是闭合的,只有在吞咽或者打哈欠时,它才会张开,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的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当感冒,或鼻炎、鼻窦炎等的时候,鼻腔内会有很多分泌物,需要用纸巾去擤鼻涕,不知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完鼻涕后,耳朵里会出现耳鸣声,需要一小会才能恢复过来,这是因为过分用力并且捏紧双侧鼻孔擤鼻涕时,空气通过咽鼓管流向了中耳腔,从而出现了耳的闷胀感及耳鸣,严重的话,脓性鼻涕通过咽鼓管流向了中耳腔就有可能会引起中耳炎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咽鼓管宽、短而平直,生理性狭窄处还没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置,咽鼓管的鼻咽部开口端几乎与鼻底相平,当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就更容易沿此途径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了,另外,上呼吸道道感染时,鼻黏膜、鼻咽黏膜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从而也可能会导致了中耳炎的发生。因此,急性中耳炎也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小儿急性中耳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的话,有可能会造成孩子耳膜穿孔,导致听力损害,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中耳腔积液中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得粘稠,会使内陷的耳膜粘连固定,严重者中耳的听骨也会粘连固定,出现渐进性耳聋,而且由于中耳与颅脑相连,因此中耳炎还可能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小儿时期的中耳炎未规范彻底治疗,成人后极可能再次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反复感染,耳膜穿孔等。所以,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有中耳炎时,一定要及时治疗。
但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那样,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孩子感冒后患上了中耳炎了呢?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诉说“耳朵胀痛、嗡嗡作响”等,这时爸爸妈妈们就得提高警惕了。但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无法向家长明确地表达“耳朵疼”,往往更易被家长所忽视,这里就需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留心观察了,如果宝宝一旦患有鼻塞、咽痛,或出现夜间啼哭,用手抓耳,用头蹭枕头和无原因的发热,或平时鼻塞流涕,夜间打鼾时,都必须要当心宝宝是否为并发中耳炎了,一定要带小孩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另外,当孩子感冒时,应该要教会他们正确地擤鼻涕。
正确擤鼻涕的方法是:
用手指压住一侧鼻孔,由另一侧将鼻涕向外擤出,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一侧,或者也可以将纸或手绢放在鼻孔下,两手轻放于鼻两侧,稍用力将鼻涕擤出。幼儿还不懂擤鼻的,可用柔软手帕轻轻揩拭,切勿用太大力,这样就可避免鼻涕流人中耳而致发生中耳炎。如果一旦出现中耳炎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图老师健康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谢丹宇主任医师
明明是一个大头宝宝,才11个月,头围就已经达到47.5cm了,爸爸妈妈担心明明会不会有脑积水或其他什么问题,就带去医院检查。医生检查时发现,明明的头围比其他同龄人的明显要大,摸上去鼓鼓的,有一种很饱满的感觉,用好像拍西瓜的声音,有空空的感觉,再摸摸明明的前囟门,囟门面积约为5*5cm,询问病史,无早产、难产史,体检发现生长发育与同龄人相符,但运动发育及语言发育较同龄人稍迟2-3个月,医生建议明明家长为孩子做进一步的脑MR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脑积水。
刚出生时的宝宝脑袋上方一个地方,摸上去软软的,一碰好像就要陷下去了一样,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会“跳动”的,这个地方我们就叫“囟门”。囟门虽然不大,但它却像个小“天窗”一样,可以反映出宝宝的健康状况,因此,儿科医生都很喜欢它,在给小宝宝检查时,都会摸摸宝宝的头顶,看看宝宝囟门的闭合情况。既然囟门那么重要,那么,爸爸妈妈们是否也应该对其多了解一些?
我们的颅骨是由6块骨头组成的,宝宝在出生之后由于颅骨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骨与骨之间存在有缝隙,并在头的顶部与枕后部形成两个没有骨头覆盖的区域,分别称为前囟门和后囟门。由于后囟门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不太容易被摸到,而且闭合的也比较早,通常在宝宝出生1-4个月内即闭合了,它不像前囟门一样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很好的疾病线索,所以我们比较多关注的是前囟门。
前囟门是两侧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 它是头颅上最大的骨缝交点,由于此处没有骨块存在,表面是头皮,下面是脑膜,其次是大脑和脑脊液,当把手轻轻地放在囟门上时,可以感觉到它比其他部分略凹陷、柔软,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它是跳动的,这是脑脊液压力随着心脏搏动、血压变化而搏动,它的跳动与脉搏的搏动是一致的。
正常情况下,宝宝的前囟门大约为1.5-2cm,在出生后的数月里,前囟门会随着头围的逐渐增大而略微增大,约至6个月时最大可达到2.5-3cm,以后随着颅骨缝逐渐骨化,面积又开始慢慢地变小,通常到1岁至1岁半左右时即可完全闭合,最迟不超过1岁半闭合。而前囟门的变化,不外乎就是前囟门早闭、迟闭、过大、过小、膨隆、凹陷等情况。
囟门变化的几种情况:
囟门早闭:
囟门早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一些小宝宝因为先天发育差而出现了囟门早闭的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先天性小头畸形“,但并非所有的囟门早闭都是一种病理的情况,有些妈妈因为孕期营养比较好,小宝宝出生后发育较好,也同样是可能会出现囟门相对稍早一点闭合的现象。那么,如何去鉴别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好常规儿童保健,通过定期的专业检查及测量,看孩子头围是否按照正常的速度增长,全身的发育水平是否与该月龄相吻合,如果全身发育与该月龄相吻合的话,是不必太担心囟门早闭会影响到孩子大脑发育的。但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变化,如头围明显低于该月龄的正常值,全身的发育也明显落后于正常的水平,比如到了四个月还是不会抬头等情况时,则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尽早干预。
囟门迟闭:
有些宝宝超过一岁半了,囟门还是没有闭合。囟门迟闭,比较常见的原因比如有佝偻病、骨骼组织发育不良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对于超过1岁半,囟门还未闭合的宝宝,最好能带去医院检查下,查明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疗。最常见的是因为缺钙引起的,那么,就要多点晒晒太阳,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囟门过大:
有些孩子出生后的囟门较大,可达4cm以上,而且头也比其他同龄的小孩大很多,家长总感觉到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心理不踏实而就诊。先天性脑积水的小孩,出生之后囟门会迅速增大,头围也比正常的偏大,这种小孩还有个特点就是头摸上去鼓鼓的,有一种很饱满的感觉,用手拍拍的时候,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这声音就跟敲一个有裂纹的茶壶所发出的声音差不多,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建议最好做一个脑MRI,以明确是否为脑积水的可能。此外,如果囟门过大,同时还伴有肋外翻、出牙少等体征时,也要考虑是否跟缺钙有关,患有先天性佝偻病的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门大,后囟门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也比较宽。
囟门过小: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为自己宝宝囟门过小而紧张,唯恐孩子患小头畸形,其实,只要头颅在不断地增长,头围始终在正常范围内,只是单纯的囟门稍微小一点,还是不必太过于担心的。
囟门膨隆:
正常情况下,前囟门比其他部分略为凹陷,如果见到它突然膨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鼓得更加明显,而且摸上去有紧绷的感觉,同时宝宝伴有发热、呕吐甚至抽风的症状时,则要警惕宝宝是否由于颅内感染而引起了颅内高压,如患了脑膜炎、脑炎等疾病。此外,长时间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也可以使宝宝的前囟门隆起。
囟门凹陷:
如果囟门比其他部位凹陷明显的话,则最常见于严重缺水的现象,此时需要到医院就诊。此外,营养不良、体格消瘦的宝宝,也可有出现囟门凹陷的情况。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图老师健康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美容科主任 胡葵葵主任医师
王女士刚刚生了个大胖儿子,在给宝宝换尿布时,王女士突然发现儿子的屁股上有块椭圆形的、一元硬币大小的灰蓝色斑,她的心悬了起来:这不会是淤血吧?宝宝的外婆过去看了后,笑着说:“这是胎记来的,不用担心,胎记是小孩出生前被阎王老爷用脚踢成的。”外婆的说法当然是传说,但王女士悬着的心还是放了下来。可过了几天后,当王女士跟另一个朋友说起孩子胎记时,那位朋友说了一句“有些胎记是会恶变的,还是警惕些好”,这话让王女士刚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她很担心这个胎记日后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于是抱着孩子过来请医生看。
有些刚出生的宝宝身上会有特别的记号, 即我们俗称的胎记,关于胎记的民间传说有很多,有神秘的,也有美丽的。
胎记是人们对先天性皮肤色素异常的一种通俗说法,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胎记是由皮肤色素异常或皮肤血管异常引起,主要包括斑、痣和血管瘤等类型。根据颜色的不同,宝宝的胎记又可有红色、蓝灰色、白色、青色或黑色等。大多数胎记在宝宝刚出生或生后几天内即可发现,还有些胎记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才会逐渐明显。那么,这些胎记会不会伴随宝宝的一生呢?对宝宝的健康会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呢?需不需要去治疗它?
一般来说,大部分胎记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渐渐消失,另外一部分胎记可保留至终身,有些胎记虽然不会消失,但对健康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所以,对于那些部位隐蔽、不影响外观的胎记,我们一般不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但如果是长在面部等裸露部位、会慢慢长大,或是可能影响到容貌的胎记,我们则要尽快想办法控制,否则即使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也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现在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不同的胎记吧。
1、青色胎记(蒙古斑):
青色胎记比较常见,大多分布在宝宝的背、腰、臀部,这些青色胎记有些面积较大,有些数量较多,主要是由于一种含有色素的细胞在宝宝的皮肤深层异常增生所引起的,这些色素透过皮肤而呈现灰青色。一般情况下,这种胎记和神经疾病无关,而且它们往往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褪,所以家长不必太过于担忧。但如果这种青色胎记长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即从前额、上眼睑到颧部等部位,不会自行消退的话,由于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美观,所以最好还是请医生看看是否需要处理一下。
2、先天性黑色素母斑:
色素母斑虽然在出生时就表现为黑色的斑点或斑块,但在刚刚出生时色素比较淡,有时甚至呈褐色。有些患者在出现时色斑颜色非常浅,以至于没有注意到,随着年龄的增大才逐渐被发现。色素母斑的激光治疗比较困难,并不仅仅是由于治疗次数多及治疗间隔长,而是因为有很多色素母斑激光无法完全去除。鉴于上述情况,色素母斑如果激光治疗无效,可以考虑选择整形外科的切除术。激光治疗后一般色斑会淡化,但是否能够完全去除没有把握,此外还存在愈合后皮肤质地异常以及母斑复发的可能性。
3、血管型的胎记:
通常出现在脸部、头皮、背部或胸部,多为红色或紫色,这种胎记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形成,可能不突出于皮肤,也可能是稍高出皮肤的柔软肿块。血液在毛细血管中呈现的颜色多为红色或紫色,因此这种胎记就呈现出红色或者紫色。在血管型的胎记中,有一种叫葡萄酒色斑,这种胎记的面积大小不等,呈现颗粒状,圆形或椭圆形。婴儿刚出生时,这种红斑是桃红色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它的颜色会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淡紫色,这种斑多出现在面部和颈部,且面积比较大,暗红色斑是由毛细血管扩张引发的,多数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长在眼睑上,则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需要及时治疗。
4、白色胎记:
在新生的宝宝身上,有时会看到有白色的胎记,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色素脱失斑。白斑往往呈椭圆形,像一片片尖尖的树叶,有的则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类胎记时,就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发生抽风、癫痫症以及智力发育障碍等情况。
5、色素痣:
人的皮肤是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合成和分泌黑色素,色素痣就是黑色素细胞组成的先天性黑斑,可分为位于真皮内的皮内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交界痣、位于表皮基层和真皮浅层的混合痣。通常情况下,黑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除了可能影响美容外,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交界痣,交界痣比较扁平、色素较深,好发于手、足,容易因外伤、磨损、感染而恶变,恶变成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但不少人却漠视它,发现自己皮肤黑痣异常变化后,要么不理睬,要么错误地搔抓、刮切,结果导致黑色素瘤转移和扩散的速度加快。其实,黑色素瘤是有一个生长期的,如果在这个生长期内及时发现,早期切除,几乎能100%治愈。因此,当脚上有黑痣的时候要特别警惕黑色素瘤的发生,此外如果出现边缘不规则、颜色改变、皮肤轻微隆起或变厚、体积增大、生长速度加快、出血或溃破时,也要引起警惕,防止恶变为黑色素瘤。
总之,对于宝宝的胎记,父母既不能太大意,但也不必谈“斑”色变,平时应多留意孩子的胎记,如果看到胎记发生了特殊的变化,一定要向医生咨询,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图老师健康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图老师健康网;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延伸阅读:
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924/247349.html
看过《给宝宝喂奶是按需还是按时?》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