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级做了父母的朋友们一定非常开心吧,但除了兴奋和激动欢喜之外,是否还有些许不知所措呢?赶紧来了解下新生活护理小常识吧!下面图老师小编分享BB肠胃健康注意卫生细节。
【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夏日即将来临,夏季是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借助高温天气,迅速繁殖。而它们入侵人体的主要渠道,就是手和嘴!夏天也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引起夏季肠道感染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杆菌,而引起夏季肠道感染的病毒则以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最为多见。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可能接触这些病原菌,只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发病,尤其是5岁以下的孩子,是这些病原菌侵犯的主要对象。肠道疾病的共同表现是: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
目前,对于这些病原菌还没有有效的免疫接种的预防措施。由于这些病原菌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以及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等各种物品,通过手——口的途径进行传播的,因此,彻底洗净双手、不吃不洁食物是预防这些病原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只要管住手和嘴,就能极大地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一关:手
要督促孩子以及家人正确地洗净双手,尤其是以下情况,需要彻底地清洗双手:
● 准备食物前。
● 每次做饭时,在轮流接触生、熟食物之间。
● 吃饭前。
● 上卫生间后或给孩子换尿布后。
● 处理垃圾后或打扫卫生后。
● 照料动物或与动物嬉戏后。
● 照顾患病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后。
为了达到有效驱除病原菌的目的,洗手也必须有一定的程序。除了使用肥皂洗净肉眼可见的污渍,并彻底冲洗干净以外,完全擦干双手也是洗手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没有彻底地擦干双手,病原菌很容易在潮湿的表皮上残留并迅速繁殖。使用不清洁的擦手纸或擦手毛巾,也可能再次被病原菌污染,前功尽弃。因此,正确的洗手方法应该是:
● 用水彻底打湿双手,最好用温水,对皮肤的刺激较小。
● 在手掌上涂上肥皂或倒入一定量的洗手液,两手掌搓揉数秒钟至产生丰富的泡沫。
● 彻底搓洗双手至少10秒钟,特别注意手背、手腕部、手指间、指甲缝等部位。
● 在流动的水下彻底冲洗双手,直到所有的肥皂残留物都被冲洗干净。
● 用纸巾或毛巾彻底擦干双手,或者用热风机吹干双手。
●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各自分开的擦手毛巾并经¬常清洗。
特别提醒:
相对来说,液体肥皂比固体肥皂更好,特别是在公众场所,固体肥皂容易被各种病原菌污染,而液体肥皂较少有被污染的问题。
第二关:嘴
洗净了双手还需注意管好孩子的嘴。除了不吃不洁食物以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让孩子生吃动物性食物,如生鱼片、蛋黄没有凝结的荷包蛋等,因为生吃食物,特别是肉、鱼、蛋等是夏季招致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原因。生吃的瓜果蔬菜一定要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尽量去掉外皮后食用。
此外,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对于1岁以下的小宝宝来说,抓到东西后往嘴里送几乎是他们的本能。因此除了洗净孩子的双手、不吃不洁食物以外,对孩子的玩具、孩子能抓握到和经常触摸的物品一定要经常清洗和消毒,以防玩具和物品受到病原菌的污染,进而传染给孩子。
腹泻的2个阶段
第1阶段:潜伏期。孩子感染了这些病原菌以后,一般都先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有关。如志贺氏菌感染的潜伏期大约为16~72小时,一般病毒的潜伏期大约在4~48小时。寄生虫的潜伏期更长,如贾第鞭毛虫的潜伏期大约1~3周。
第2阶段:发作期。潜伏期过后,孩子会有腹部不适、腹痛的感觉,随之出现腹泻。腹泻可能在几天内就痊愈,也可能持续两周以上。持续两周以上的腹泻就称为慢性腹泻或迁延性腹泻。腹泻时,特别是在急性期,大量的水分随大便丢失,很容易造成孩子脱水。而长期的慢性腹泻则使各种营养素的丢失增加,致使孩子营养不良,造成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不同感染,不同表现
除了腹泻以外,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还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常常伴有发热、口腔疱疹、手足部的水疱疹、充血性结膜炎等症状。沙门氏菌是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除了侵犯肠道外,还常常侵犯人体的骨骼、关节等器官。志贺氏菌的传染性非常强,甚至于10个志贺氏菌就足以引发感染。志贺氏菌经常侵犯肠道壁,造成肠壁溃疡,大便带血等。
共有5种肠道杆菌可以引发腹泻,这些大肠杆菌可以通过直接侵犯肠道壁或通过由其产生的毒素引发腹泻;大肠杆菌中的O157:H7大肠杆菌是最危险的,它所产生的毒素可以造成肠道出血并可能损害肾脏等其他器官。这些细菌也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通过被污染的物品以及被污染的食物传播。
护理腹泻的关键——补足水分
由这些病原菌引起的腹泻,其持续时间长短随不同的致病菌以及孩子的体质而不同。一般比较轻微的腹泻,孩子大多在几天内恢复正常,并不一定需要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如果是小婴儿或者孩子免疫功能低下,则需要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
对患病孩子的家庭护理,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补足水分。腹泻期间尽量鼓励孩子多喝水,并且最好给予口服补液盐,这样除了补足水分以外,还能补充随大便丢失而又对人体非常重要的钾、钠等电解质,有效地预防孩子出现脱水症状。腹泻期间除了食物稍清淡以外,尽量保持孩子原来的进食,以保证营养供应和促进早日痊愈。
如果孩子的腹泻在持续几天后仍然不见好转,并伴有高热,呕吐,腹痛,大便中带有血或大量黏液,则必须到医院就诊。另外,如果孩子出现脱水的症状,如口唇干裂、皮肤苍白干燥、眼眶凹陷、表情淡漠时,也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儿童属于皮脂分泌刚开始旺盛的青春期之前,头屑不大容易出现,然而有统计数据表明,儿童头皮屑的问题非常普遍,从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类似困扰。
成人还可以通过去屑洗发水或是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同样的方式也许会对小孩稚嫩脆弱的皮肤造成伤害。
实际上,导致儿童头皮屑发生的不是自身新陈代谢的问题,也不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其罪魁祸首则是头皮屑的传染性,很可能是通过大人传染给孩子的。
儿童头皮皮脂中的脂肪酸含量很低,头皮角质层也很薄,受到头皮真菌感染,真菌就会在头皮角质层内发芽、生长。因此,家长一定要尽量与儿童分开使用毛巾、枕巾、梳子等生活用品,并首先解决自身的头皮屑问题。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我国四季鲜明,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为了适应春秋气候这一变化的特点,从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实践经验中,诞生了“春捂秋冻”这一卫生谚语。民间流传的“春不忙脱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有关“春捂”俗语,是有科学道理的。
适当“春捂”有好处
冬去春来,天气由寒逐渐转温,人的阳气也从冬季的闭藏状态开始由内而外的生发出来。然而,“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对于气候多变,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抵御料峭春寒的侵袭,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突然遇到气温下降,孩子就难以适应,外出遭受冷风刺激,那刚开始从“冬眠”中苏醒活跃起来的皮肤细胞,张开的毛孔,会马上收缩闭合,体温调节失灵,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积蓄而造成上火,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伤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甚至引发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捂”过度也有害
说“春捂”好,贵在讲究适度,如人们平时老说的“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适应天气变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有讲究
一、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二、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三、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妈妈应及时为孩子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四、做到“三暖二凉”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适度温暖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给孩子戴个棉肚兜,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三是脚暖。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足底的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对外界寒冷最为敏感。双脚受寒后,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脚的保暖,孩子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凉是指头部和心胸要凉。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五、脱穿衣服看情况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婴幼儿患病后死亡原因多由于并发症,如喉炎、脑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等。在未应用麻疹疫苗之前,麻疹发病率及病死率占儿童传染病首位,每隔几年流行一次,流行的关键是易感儿的积累。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延伸阅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新生儿吐奶的原因
新生儿的胃部,从正面看是横躺着的,呈不稳定状态,同时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也就是说,大人吃饭时,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贲门会通过收缩来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于婴儿的胃贲门部位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缩,从而导致进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与大人相比,新生儿的喉头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们含乳头的方式比较笨拙,从而导致吃奶时空气容易与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当孩子打嗝或身体晃动时,吃进去的奶也就比较容易被吐出来了。
吃奶瓶的宝宝
如何避免孩子吐奶?吐奶后又该如何护理呢?
奶嘴孔如果过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从而导致空气与奶汁被一起吸了进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过大,孩子吸吮时就容易被呛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所以,在选择奶嘴时,我们要考虑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925/249576.html
看过《BB肠胃健康注意卫生细节》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