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婴幼儿时期,由于吸吮动作本能的反射、喂养不足、某种惧怕或不愉快等心理因素,婴幼儿自发地产生吮拇指或示指、吮唇等不良习惯动作,可能会产生暂时的开颌。持续到4岁,会引起口腔肌肉的异常功能及牙颌的变化甚至错颌。所以,首先应判断不良习惯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护理和心理疏导,使儿童尽早放弃不良习惯。若不能克服不良习惯,应采用矫正器帮助患儿克服不良习惯。
1.吮指吮拇指或食指,常会引起上前牙前凸,形成前牙深覆盖。甚至导致前牙的空隙,继而产生不良的舌习惯。使得面型、牙弓长度、高度、宽度都有明显变化,还会影响语言的发音及正常的切割功能。克服这种不良习惯,可使用口腔不良习惯矫正器。
2.吐舌习惯吐舌习惯多发于替牙期,也常继发于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儿童吞咽异常时,舌呈一种前伸位,造成吐舌习惯,矫正应首先去除病因,同时用舌习惯矫正器和肌功能训练来治疗吐舌习惯。
3.异常唇习惯异常唇习惯中,咬下唇的不良习惯,使上前牙唇向移动,下前牙舌向倾斜,咬上唇的不良习惯形成上下前牙的反颌关系,应及时治疗。
4.口呼吸由于过敏性鼻炎、鼻结构异常、扁桃体肥大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引起。口呼吸导致牙弓狭窄,上前牙前凸,患儿的颜面表现开唇露齿,治疗应首先去除病因,治疗引起口呼吸的各种疾病,同时可做唇肌功能训练;对于引起牙弓狭窄患儿可用扩弓法扩弓。
林松,济南市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前牙反(牙合)这是我国儿童口腔疾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畸形。该病主要由于遗传因素、某些先天性疾病及后天原因等引起,其中因孩子养成的口腔不良习惯,以及家长不正确的人工喂养,都可造成前牙反(牙合)、下颌前突。
导致“地包天”的口腔不良习惯有哪些呢? 伸舌习惯在乳牙和恒牙替换时,许多儿童经常好用舌尖舔松动的乳牙、乳牙残根或刚刚长出的恒牙,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吐舌或舔牙的习惯,继而形成开(牙合)或双颌前突,后者表现为上下牙往外支,即人们常说的“包牙”。
咬唇习惯这一习惯大多发生在6~15岁之间,常由于儿童情绪不好,出现咬唇动作,日久即形成咬唇习惯,女孩较多见。咬唇习惯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吮指习惯。其中,咬上唇习惯可形成上前牙倾斜、下颌前突、下牙前突。
吮指习惯吮指活动是婴幼儿最初学会神经反射的一种行为,正常儿童几乎都有吮指习惯。一般认为,3岁前有此习惯可视为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习惯通常在4~6岁逐渐减少或消失。如在此后仍有吮指习惯并有一定强度的话,就会导致明显的错(牙合)、畸形。
吮吸功能异常吮吸功能是婴儿出生以后获取营养的必要条件之一。婴儿刚出生时,下颌骨处于远中位置,通过正常的母乳喂养,给下颌带来一定的功能性刺激,促进下颌的生长并使下颌调整到中等位置。若为人工喂养,可由于奶瓶位置及喂养姿势不正确,或橡皮奶头大小不适等原因而形成错(牙合)、畸形。
乳牙反(牙合)不经矫正的话,半数以上将发展为恒前牙反(牙合),且症状会有所加重。乳牙反(牙合)矫正后,恒牙再发生反(牙合)的可能性减小。乳牙期的最佳矫正时间是3~5岁,疗程为3~5个月。替牙期也是反(牙合)矫治的关键期,戴用功能矫正器可将(牙合)、颌、面的发育导向正常。
目前,许多年轻的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还小,过早矫治太遭罪,等到牙齿长全后再矫正“兜齿”也不迟,这是认识误区,会贻误最佳矫正时机。因为过了替牙期,这种反(牙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均已形成了骨性畸形,常规的矫正方法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有求助于外科手术了。
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天津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公布了一组新统计数字显示,该院去年收治的儿童肿瘤患者增加了30%,而且70%的小患者都在3岁前发病,究其原因该院儿童肿瘤科闫杰主任医师认为,儿童肿瘤患者增多,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0%的儿童肿瘤在3岁前发病,大部分是由先天因素引起的,也就是说儿童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在父母身上,多是被遗传的,比如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都可以找到相关家族遗传病史。
另外,父母如果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比如油漆、石油产品、农药等,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频繁接触化学物质、电磁、离子辐射等,会使正在发育的胎儿受到损伤,增加孩子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比如,神经系统肿瘤、横纹肌肉瘤、肝母细胞瘤等。
如果在孕期服用了某些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也可能使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或发生基因突变,在某些不良因素作用下就可能发生恶性肿瘤。
因此,闫杰主任建议打算要宝宝的夫妇们在怀孕前要注意生殖健康,尤其是有家族史和职业接触史的准妈妈,除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外,还要增加胎儿的肿瘤筛查,以尽早发现肾脏、腹膜后、肝脏等儿童常见肿瘤。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出生后1年内,建议每半年进行1次相关检查。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腹胀、消瘦,以及出血(皮肤出血点、尿血、便血)、疼痛、视力障碍等都可能是肿瘤引起的症状,应尽快到有儿童肿瘤专科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受访专家:闫杰,天津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约有1000万不足5岁的儿童死于缺医少药,其中有2/3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发生这样的悲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适合他们的药物以及昂贵的药价。让人忧心的数据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注意,2007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表示要把安全、有效和可获得的儿童药物的需求作为重点。同年,为提高认识和加速行动,解决15岁以下儿童获取和利用安全专用药物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发起了一项“量身定制儿童药物”的全球运动。
日前,为助推这项全球运动在中国的推进,世界卫生组织带头倡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发起“量身定制儿童药物”大行动。相关部门领导与医疗、科研机构和儿童制药企业的权威人士围绕《促进儿童药物的开发,保障儿童安全用药》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常务副会长白慧良称,在我国已有的3500余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剂型不足2%,在很多情况下,儿童迫不得已只能减量服用成人药。华西医大的专家称,儿童的生长发育、代谢水平,都不是“成人的缩量版”,简单地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存在很大的风险;省医院的专家表示,儿童安全用药目标的早日实现必须引起医疗行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且需要制药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
近日,记者在成都街头随机调查发现,不少家长虽然十分关注孩子的健康,但他们对安全用药知识却知之不多。在成都某卖场工作的张女士称,平时娃娃有个伤风感冒,通常也没有上医院,都是让孩子减量服用从药房买回的成人药,压根儿不知会有“后遗症”。太阳石药业的医学专家呼吁,为了保证更广泛彻底地推行“量身定制儿童药物”这一全球运动,政府、医疗、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家长和公众应联合起来,积极关注儿童药品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帮助更多儿童获得安全用药的治疗机会。
延伸阅读:
如何做到新生儿包裹舒适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新生儿让包裹不可太紧
正确使用包被的方法很多,在市场上购买的睡袋,较宽松柔软,睡袋的下方是开的,便于换尿布,而且保暖。白天可以给新生儿穿上内衣、薄棉袄或毛线衣,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
特别容易惊醒的新生儿,可以用包被将新生儿包裹起来,但不可太紧,这样可使新生儿的睡眠更好一些。
不要“绑着养”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妈妈抱着未满月的婴儿,婴儿身上包裹着毛巾,外面又绳带五花大绑式绕了数圈,宝宝动都不动地安躺着,妈妈就好似捧着一尊花瓶。其实,婴儿的双手不应硬绑起来。
胚胎的发展及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姿势,是背外腹内地卷曲着,手脚则护在胸腹外围,其目的似乎是在保护脆弱的腹部免受外力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