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的检出率约为50%,高中以上学生更是达到70%。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傅扬告诉记者,近视的发生除了和遗传、营养因素有关外,还与中小学生的个人习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预防近视,关键在于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
良好的用眼习惯首先包括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写字时不应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书本和眼睛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看书时间不宜过久,更不要在太暗或太亮的光线下看书、写字。写字不要过小过密,更不要写斜、草字。平时要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看电视时要注意电视机高度与视线相平,双眼与电视机屏幕的距离不应小于屏幕对角线长度的5倍。夜间看电视时,房间内最好开一支小灯,有利于保护视力。持续看电视1到1.5小时后要短暂休息,眼睛多向远处眺望。
此外,青少年儿童还应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各种蔬菜及动物的肝及蛋黄等。
青少年近视眼分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两种。前者大多是由于用眼过度、调节紧张而引起的一种功能性近视,通过充分的休息或治疗是可以恢复的,但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治,一般3到6个月后就会很快发展成真性近视。大部分孩子由于学习紧张,疏忽了及时检查,等到发现后大都已经发展为真性近视。傅扬医生提醒,青少年一旦觉得看东西费力或看不清楚,就应及时检查视力,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以及时发现近视的发生。
马华松,306医院骨科主任、全军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领域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重度脊柱侧弯领域有独到见解。
暑假是孩子们最盼望的假期。但在这欢乐的夏季,医院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门诊经常可见家长带着斜肩弓背的孩子,紧张地咨询医生:“我的孩子背是不是有点弯?需要做手术吗?”本期“特需门诊”,我们就有请马华松教授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
多大的孩子会得脊柱侧弯
问:孩子的脊柱侧弯是生下来就有吗?还是因为坐姿不正导致的?
答:脊柱侧弯俗称“罗锅”,是指脊柱向左或向右发生弯曲畸形。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性的,一种是青少年在青春期特发的。10—12岁是该病的高发期,其中女孩占70%。目前来说,脊柱侧弯的病理机制并未完全清楚,包含遗传等多方面因素。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致病
问:现在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是不是会导致脊柱侧弯?成年人常穿高跟鞋背大单肩包会得脊柱侧弯吗? 答:一般来说,坐姿走姿不正确、背过重的单肩包,不会导致脊柱侧弯。穿高跟鞋会伤害膝关节,但对脊柱侧弯没有影响。不过对于已经出现脊柱侧弯的人来说,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病情的进展。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可能会因生理发育产生的身体变化感到羞涩,养成“含胸”的习惯,加重脊柱侧弯。
有哪些早期症状
问: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脊柱侧弯?
答:正常孩子在身体笔直、双肩平行时,从后面看脊柱不会有任何弧度和弯曲,如果向左向右弯,就应怀疑有脊柱侧弯。夏季衣物单薄,有助于家长发现孩子的脊柱侧弯。可以观察孩子的双肩是否等高,胸廓是否有畸形,后背和骨盆是否对称等。让孩子弯腰更有利于观察。
除了脊柱还会伤害哪
问:脊柱侧弯除了损伤脊柱影响美观外,还有其他危害吗?
答:轻度的脊柱侧弯对身体其他部位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重度的侧弯,会影响孩子的综合发育。由于侧弯导致胸腔腹腔内空间被挤压,会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严重者会出现胸闷、心慌、口唇发紫、食欲减退等表现。有些侧弯角度较大的孩子,平时坐着都会喘气。此外,脊柱侧弯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他们普遍不愿与人交流、很少笑。手术成功后,看着自己直起的后背,很多孩子才第一次从心底笑出来。所以一旦发现有脊柱侧弯的迹象,家长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必须要做手术吗
问:只有手术才能彻底矫正脊柱侧弯吗?手术的费用如何?
答:对于轻度侧弯,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佩戴矫形支具。但治疗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持续到孩子成年后。家长可以利用暑期带孩子来治疗,并不会影响学业。对于重度的侧弯或伴有其他疾病的,就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了。如果病情复杂,孩子在生长过程中还要接受多次手术。目前脊柱侧弯手术的费用还较高,最少也要3万—5万元,多者可能超过10万元。现在符合条件的孩子可以参加我们的“手拉手”项目,获得手术费用的减免。
如何配合治疗
问:哪些方法可以配合治疗呢?佩戴“背背佳”、推拿按摩能管用吗?
答:背背佳只能让孩子保持比较正的站姿或坐姿,没有矫形作用。家长千万不可随意带孩子进行推拿按摩、电刺激、悬吊等,否则可能加速病情发展。可以多做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
在排除一些疾病后,宝宝胀气很可能是喂奶不当造成的。专家建议,妈妈们在注意科学喂养和饮食的同时,不妨适当给宝宝的肠子做做“体操”。
宝宝胀气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看到因胀气而难受的宝宝痛苦的表情和声嘶力竭的哭闹,也足以让手足无措的妈妈们心急火燎。专家指出,婴幼儿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了它们本身就容易出现胀气。此外,喂奶时没有掌握好奶瓶的角度、乳母吃过多胀气和热气食物以及太过依赖安抚奶嘴等,都可能成为宝宝胀气的“元凶”。
为了让宝宝不再受胀气的折磨,专家建议,妈妈们在注意科学喂养和饮食的同时,不妨适当给宝宝的肠子做做“体操”,帮助宝宝排出体内的废气。
医学指导/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李宏
误区
乳母饮食太热气宝宝也易胀气误区一:宝宝一哭就喂奶正确做法:饿时一次喂饱,不轻易打断宝宝睡觉。
首先,要注意宝宝饮食的规律性。“妈妈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喂奶时间不规律”,李宏表示,有些妈妈一看到宝宝哭就急着喂奶,这样其实很容易让宝宝出现消化道问题。他提醒说,如果宝宝真饿了,就一定要在孩子需要时一次喂饱,“千万不要宝宝正吃在兴头上时,想起来书上说一次应该喂120毫升,结果就不喂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宝宝正睡得好好的,结果妈妈看到书上说每3小时要喂一次,就把宝宝弄醒来喂奶,这样也是不科学的。”李宏表示,妈妈们不能机械地照搬书本,如果宝宝偶尔一两次睡的时间比较长,也没必要把他叫醒。
误区二:喂奶时放入空气正确做法:注意奶瓶角度,选择合适奶嘴。
用奶瓶喂奶时方法不正确,也是导致宝宝胀气的原因之一。“有些妈妈用奶瓶喂奶时角度没有控制好,喂的时候奶嘴没有塞满宝宝的嘴,结果宝宝吸奶过程中吞进很多空气。”
此外,奶嘴的选择也有讲究,太大或太小都不行。“把奶瓶倒过来,如果奶是一滴一滴地滴下来,说明奶嘴大小正好,这样宝宝正好吸一口就出来,不吸则不会出来;如果奶瓶倒过来却不滴奶,说明奶嘴太小;如果奶呈直线落下来,则说明奶嘴太大,这样宝宝会来不及吞,也容易肚子胀。”
误区三:乳母吃太多胀气食物正确做法:少吃土豆、红薯、煎炸食品。
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那么乳母需要特别注意食物种类的选择。如果乳母吃过多容易引起胀气、热气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洋葱,或是煎炸食品,也会造成宝宝胀气。此外,太油腻的东西也不行,“比如月子里吃鸡,那么鸡油、鸡皮就不要吃了。”过早添加辅食也可能出现问题,“很多广东人喜欢给刚满月的孩子吃米糊,这样也容易使宝宝腹胀。”
误区四:太过依赖安抚奶嘴正确做法:变换体位安慰宝宝。
另一个可能引起宝宝胀气的因素是安抚奶嘴。李宏指出,有些安抚奶嘴是空的,宝宝含着它容易吸进空气;有些安抚奶嘴尽管是实的,但一旦奶嘴拔出来,宝宝就会哭,哭时也会吸入大量空气。“其实这时候安慰宝宝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变换体位,比如抱起来竖一竖,晃一晃,通过这些变换,让宝宝产生一种安慰感。”
支招给宝宝的肠子做“体操”除了避免前述误区、采取科学的喂养方式外,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胀气产生的原因,李宏还教给妈妈们两种缓解宝宝胀气的保健操。这两种保健操都需要在吃完奶一个小时左右,等宝宝的胃基本排空后进行。
1.腹部按摩: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沿着肚脐用手掌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次轻轻按摩30~50下左右。
好处:腹部按摩不仅能帮助宝宝排出肚子里的废气,通过抚触还可以使宝宝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感。
2.躺着“蹬单车”:把宝宝平躺放在床上,抬起宝宝的腿,在空中模仿“蹬单车”的动作。
好处:这个动作实际上有利于宝宝腹腔和肠道的挤压,宝宝的大腿一蜷一伸,等于是在给肠子做“体操”。躺着“蹬单车”还有另一个好处:由于空气是往上走的,当宝宝的屁股抬起来以后,气就自然往上走,从肛门排出来了;如果往下走的话,肠道的气不会往上逆,就容易造成呕奶。
案例宝宝胀气难受如便秘王女士三周大的宝宝最近开始莫名其妙地长时间哭闹,无论大人怎么抱怎么哄都没用,“宝宝既没有发烧,也没有呕吐,但是看起来却很痛苦,一会儿涨得满脸通红,一会儿全身扭来扭去,像是便秘的样子”。
听了王女士的描述,医生马上摸了摸宝宝的肚子,结果发现宝宝的肚子果然有些硬。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医生认为,宝宝哭闹的原因可能是胀气。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女士回家后尽量在喂奶时不让宝宝吸入空气,同时喂奶后为宝宝增加了腹部按摩和躺着“蹬单车”的运动,结果不到一天,“宝宝就排出了无数的嗝和屁,也不怎么哭闹了”。
原因由其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所决定“从门诊的情况来看,许多因为吐奶、大便不规律、哭闹不安、睡眠不安等问题来就诊的婴幼儿,问题都出在消化功能紊乱上,而胀气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李宏指出,婴幼儿之所以容易出现胀气,是由他们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在婴幼儿阶段,人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李宏解释说,“正常成人的胃是往下垂的,但婴幼儿的胃位置却可能比较平,由于位置平,胃就会有一些扭曲,加上他们整天卧在床上,食物很容易积在胃里,积了以后容易胀,胀了以后就容易吐奶和消化不良。”
此外,婴幼儿体内的三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分泌功能也尚未完善,“足月的孩子通常要到100天以后,消化酶才能完善。”
李宏提醒说,如果宝宝出现吐奶、大便不规律、哭闹不安、睡眠不安等情况,妈妈们就需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消化功能的紊乱。
“首先可以去专业医生那里看看,排除一些疾病,因为常见的感冒、喉咙发炎也可能引起宝宝不吃奶和吐奶。此外,胃肠道的炎症、肚脐的感染如脐炎等,也会引起婴幼儿肚子胀”。在排除掉疾病后,婴幼儿胀气就有可能是喂奶不当造成的。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足部和头部按摩有助于控制儿童不良行为。这种运用了反射原理的按摩,可以抚平宝宝的攻击性,提高他的自信心。
其实,我国中医也早有针对宝宝脾气急躁、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的纠正办法,譬如蜂针、针灸等,当然也包括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很容易操作。可以在临睡前15分钟,对宝宝的头部和小腿部进行按摩。按摩百会(位于头顶正中处)对扶助纠正宝宝脾气急躁、好动等有很好的帮助,可以起到镇静、醒神的作用。按摩3~5分钟后,可以把按摩的范围再向外扩大一点,这正好是四神聪穴(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的位置,每次同样按摩3~5分钟,手法要轻柔,力度不要过大。同样,按摩脚底部一些穴位将有助于宝宝安神、睡眠。按摩小腿上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是中医纠正宝宝注意力不集中的有效办法。
延伸阅读:
如何让新生儿安然入睡
创造环境让3个月婴儿学会入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婴儿常会在瞌睡时哇哇大哭,民间叫“吵瞌睡”,其实就是入睡困难的表现,大多数3个月以前的小婴儿没有学会怎样入睡,需要家长创造一个符合睡眠卫生的环境:安静、通风、温度湿度适宜、睡具柔软、厚度适中。并且,给予适度的轻拍、摇晃或摇篮曲等帮助入睡,一般3个月后,宝宝就会自觉顺利入睡了。
睡眠觉醒频繁使睡眠“碎片化”,将影响体格和精神发育,是家长较多关注的问题。噪音、过强的光照,暴露于吸烟环境、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睡眠地点频繁改变都可造成睡眠不宁。睡眠中不合适的干扰,如频繁地喂食,摄入液体过多使夜尿次数增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饮食及药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如中耳炎、消化不良、佝偻病等也常导致入睡困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发育异常,例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使婴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睡眠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