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父母离婚了孩子怎么办,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一、“爸爸、妈妈离婚吧!”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起来确实存在很多困难,但我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很大的伤害。相反,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互不信任、互相折磨,这样恶劣的婚姻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有一个中学生曾写信给我,讲述了父母的婚姻和她的感受:
从我记事起,我的妈妈就经常冲着我爸爸大吵大嚷。长大一点儿以后,我渐渐明白妈妈一直都看不起爸爸,她常说别人的丈夫多么有本事,而我爸爸却总是那么窝囊。这时候,爸爸总是不做声,坐在床边生闷气。其实我认为我爸爸人挺好的,他对我、对我妈妈都很好,虽然他挣的钱不多,但是我们一家衣食无忧,我一直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总是对爸爸不满意。
一次,我姥姥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亲朋好友。妈妈让爸爸去餐厅订座位,结果爸爸订好座位回来向妈妈汇报时,妈妈非常生气。当着所有客人的面破口大骂:“你怎么什么事也办不成?那家餐厅又贵又不好吃,你怎么能订他家的?你简直就是废物。要不是看在孩子的分上,我早就跟你离婚了!”结果我爸爸当众给妈妈跪下,还边道歉边打自己耳光。看到这一幕,我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爸爸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忍受妈妈这种折磨。妈妈还说因为我才不离婚,我倒是觉得他们在一起对我的伤害更大,我希望他们赶快离婚!
听听孩子的忧虑和恐慌吧!父母们千万不能视子女而不见。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就不是小小的两人世界了,你们身边的孩子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你们的一举一动最直接、最真切地影响着他们。
父母离异对孩子固然有伤害,但父母冷淡、恶劣的关系,争吵、打架的过程,却是一种不间断的伤害,程度更加严重。
二、“不许说我爸爸的坏话!”
2005年第8期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主人公田淑琴是一位单身母亲:
田淑琴和丈夫的离婚发生在孩子8岁的时候,原因是丈夫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双方协商决定,女儿跟母亲生活。考虑到女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母亲提出暂时不把离婚的事告诉孩子,只告诉她爸爸出差去了。但女儿想爸爸,直闹得母亲不知道如何是好,结果“出差”只延续了两个月,这位理智的母亲决定把实情告诉女儿。
她选择了一个周日,带着女儿去公园游玩。玩得高兴的女儿说:“爸爸怎么不来和我们玩呀?”母亲抓住了这个机会,心平气和地把离婚的事情告诉了女儿。刚开始女儿不愿意相信,这位母亲很冷静地对女儿说,不是爸爸不要我们,是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了问题,我们不愿再住在一起。但爸爸、妈妈都会像从前一样爱你。只不过爱的方式变了——如果这周妈妈陪你玩,下周也许就是爸爸陪你玩。女儿年龄小,似懂非懂地问:“是爸爸不好吗?”这位母亲很平静地回答:“分手不一定是谁有错,是双方感情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哪个人的错,更不是你的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当然,女儿知道真相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不爱说话,很少在母亲面前提到父亲。但有一次,妈妈带女儿回娘家,女儿听到小姨说爸爸的坏话,表现得非常激动,她大吵大闹:“不许说我爸爸的坏话!”这位母亲知道,不能把成年人的恩怨连带给孩子,否则会让她在心里埋下怨恨或自卑的种子。母亲给自己立了个规矩:绝不在孩子面前以婚姻的受害者自居。并要求亲朋好友,当着女儿的面不要谈论她爸爸的是非。更难得的是,这位母亲一直提醒自己做个乐观的单身妈妈,陪女儿去兴趣班、逛街游玩,并鼓励女儿和爸爸制定每周出游的计划。渐渐地,女儿适应了生活的变化,懂事了,她开始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并主动关心妈妈,和妈妈谈心。她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其中写道:“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很好的人。虽然他们分手了,但他们对我的爱没有改变,我也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
田淑琴这位母亲在处理离婚这件事上,很有智慧。
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在这个问题上都能理智处理,很多人一离婚就谴责对方。爸爸跟儿子说,你可得记住,天下的女人都是狐狸精;妈妈则对女儿说,你可得记住,天下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父母相互怨恨、咒骂,还限制孩子与对方见面来往,这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使孩子对爱情不信任,对婚姻产生恐惧感,进而对整个人生怀有疑虑和危机感。
当然我们知道,一般说来离婚给人造成不小的伤害,双方很容易产生怨恨。但是为了孩子应该坚持一个原则:离婚后父母双方建立和善、谅解的关系,共同爱护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离异的恐惧中逐渐走向平静。在这种高境界和高智慧中维护新的亲情关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离婚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颇有压力的。你的孩子可能会感觉似乎他/她的世界完全被颠倒了过来。但好消息是,你可以选择和你的配偶进行有责任的交流,以便减缓离婚对你孩子的影响。请考虑以下对孩子和离婚的实用建议。
如何公布这个消息
如果你和你的配偶能够一起向孩子公布你们离婚的消息是最好的。真诚并简洁地说出这个消息,跳过不好的细节。你可以这样说:“你妈妈(或爸爸)和我很难一起相处,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最好不要生活在一起了。”
确保你的孩子理解离婚只是大人之间的事。请提醒你的孩子——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重复提醒——他/她并不是你们离婚的原因,并且你们俩永远都爱孩子。
并且请将你们离婚的消息告诉孩子的老师以及学校学校辅导员或者社会服务人员。他们可以观察你的孩子,并随时告诉你涉及你孩子的任何事情。
期待混合反应
起初,你的孩子可能会对具体的事情最感兴趣。我将住在哪里?我需要换学校吗?谁会带我去参加游泳课?当你们制定出离婚条款,试着尽可能地保持你孩子的常规生活——或者尽快制定一个新的生活例行常规。明白该做的事情将帮助你的孩子感到更有安全感。
但请尽快适应离婚的现实。更小的孩子可能会退回到先前过小而不适于他们年龄的行为来应对压力,例如吮吸奶嘴或尿床。离别的焦虑的再现也会影响到孩子。请帮助你的孩子将他/她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更大的孩子可能会以混合的情感来应对压力——愤怒、焦虑、忧伤甚至是慰藉。如果你孩子的愤怒是面向自己的(没有发泄出来),他/她可能会变得压抑或沉默寡言。愤怒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造成孩子将其愤怒转化为行动或产生行为问题。请鼓励你的孩子尽可能开放地分享他/她的感受。
不要让你的孩子加入斗争
尊重你孩子与他父亲/母亲的关系可以帮助你的孩子适应离婚这个事实。
请将以下所有的“不要”牢记在心:
在孩子面前不要说你配偶的坏话
不要在你孩子面前谴责你配偶
不要迫使你的孩子选择其立场
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你和配偶的信差或中间人
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或讨论孩子的抚养问题
不要向你孩子打听你配偶的信息
不要用孩子来伤害你的配偶
通融
当你的孩子因为你们离婚而伤痛时,很容易就会放松你做父母的原则,但是这可导致孩子更严重的缺乏安全感问题。有了言行一致、组织性及常规计划,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即便他们坚持对规则边界及限制叫板。如果你的孩子要与两个家庭相处,那么在两家中保持类似的规则是很重要的。
心理咨询来帮忙
当你被婚姻破裂伤害得如此之深或不知所措的时候,却不能向孩子寻求安慰和指引,但这也不是你孩子的分内事。要理清情感,你可以考虑加入离婚支援团,或通过社会服务机构或精神健康中心寻求心理咨询。如果你和配偶需要在离婚过程中或离婚后就你的孩子问题达成协议,可以考虑使用一个家庭或离婚协调人服务。
你的孩子也能从心理咨询中受益,特别是在离婚后的第一年,如果他/她有严重的行为问题,看起来很沮丧或很难适应父母的离婚。
请把孩子放在首位
在离婚的过程中,和你配偶互动可能是你最不想做的事情了,但你们的互动却很重要。你的孩子需要你们俩。在解决孩子监护问题及其他细节问题时,请完全为孩子着想。这可意味着把你孩子的需要放在你自己的所愿及期望之上。除此之外,请记住,充满怨恨的或持续很久的监护权之战可对你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严重影响。相反地,当你们协商共同育儿目标时,你们应该帮你的孩子与你配偶保持牢固友好的关系。为了你的孩子,双亲的支持是能经受住离婚带来的挑战的最佳手段。
早教相关推荐 |
||
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远远比父母们想象得要高得多,据婚姻专家介绍,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家都在积极呼吁有孩子的家庭,能不离婚还是不要离。离异以后的父母如果双双再婚,这些孩子又要面对两个妈妈和爸爸,在4个家长里面寻求平衡,这对于他们幼小的年纪,实在是一种艰难。并且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心理,做父母的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孩子最容易产生的不良心理有以下几种:
1、不安全心理:
父母准备离婚时的争吵和不和谐,都会使孩子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产生不安全心理。
2、自卑心理:
一旦父母离异,不管孩子跟着哪一方或者祖父母,孩子都会认为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小伙伴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对立心理:
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关注,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就总想在别的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绝对权威,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立情绪。另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心理,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有的甚至表现的很残忍。
虽说现在婚姻自由,可是对于一个已经有了下一代的家庭来说,夫妻关系的中止,收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如果因此而对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对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1、有的孩子很敏感,会认为父母吵闹甚至离婚都是因为自己不懂事、不讨大人喜欢而造成的,针对这种心思特别细腻的孩子,父母亲一定要好好地跟他们沟通交流,不要让孩子把离婚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从而给自己的心灵蒙上一层阴暗。
2、吵架也好,商讨离婚后的一切事宜也好,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然会让孩子觉得家庭中根本没有温情可言,自己的父母之间像陌路人甚至仇人一样,孩子的心里会很受伤的。
3、要让孩子有自己选择跟随哪一方的权利,不能粗暴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决定。而孩子不决定跟随的那一方要尤其注意,绝对不能因为孩子不选择自己,就赌气不履行抚养孩子的义务。
4、要告诉孩子,无论爸爸妈妈是不是还生活在一起,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改变、没有减少的,只是家庭成员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但是大人们都还是依然关心、爱护孩子的。
5、要加倍给予孩子关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有的家长就喜欢用钱、玩具、零食来弥补孩子缺失的爱,其实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变得只注重金钱物质,而漠视了亲情。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不要让他们因为大人之间的事而受到过多的伤害。
6、孩子不跟随的一方要抽空多去看望孩子,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失去任何一方的爱;而孩子跟随的一方,不仅不能阻止另一方来看孩子,还要鼓励孩子主动跟对方多走动多亲近,这样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健康新闻综合,据外媒6月2日报道,离婚家庭的的孩子更容易肥胖。挪威的一项研究表明,离婚家庭肥胖的孩子是普通家庭孩子的1.54倍。
研究人员调查研究了3166名挪威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腰围,并在索菲亚欧洲肥胖会议中发表其研究成果他们将该数据与其父母的婚姻状况做对比,得出离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肥胖的结论。
然而,研究人员并未解释这种趋势存在的原因。根据德克萨斯州的赖斯大学之前的研究,该趋势可能是因为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能获得更丰富的资源。离婚家庭的孩子多数时间独自在家,他们接触更多垃圾食品,且缺乏锻炼。单亲父母很少有时间亲自做饭,只能以快餐或外卖代替,这就进一步导致孩子肥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挪威研究人员发现与父母共进早餐和晚餐的孩子较不容易肥胖。研究人员从8个欧洲国家中随机选取调查8000个孩子。他们发现每周与父母共进早餐5到7次的孩子肥胖的可能性比2到4次的低40%
而那些每周也和父母共进晚餐5到7次的孩子肥胖的几率则比很少在家吃饭的低约30%。但研究发现,午餐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与父母共进午餐的孩子更容易肥胖,其几率比其他孩子高出20%。
欧洲肥胖会议中公布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每天吃3片白面包可能增加了50%肥胖的几率。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研究人员5年来跟踪记录约10000人的体重。他们发现每天吃120g以上白面包的人比每周吃60g甚至更少的人肥胖几率高40%。
一般来说,饮食不均衡的白面包爱好者很难解释其体重的增加。相反,缺少诱导饱腹感以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却不会使腰围变粗。
英国肥胖研究协会主席杰森?哈尔福德(Jason Halford)教授说:“白面包是造成肥胖的一种食物,因为其类似于纤维的有用的营养成分很少,但含有添加糖,有时甚至含有大量的食盐。”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有些父母总选择有孩子在场的场合吵架,甚至恶言相加、动手动脚、摔坏东西,孩子惊恐万状。他们双方都想以孩子来遏制对方,孩子却在经历一场情感上的劫难。父母们如此做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为他们将来的感情破裂作铺垫,等他们宣布离婚的时候孩子不至于感到意外。孩子在父母的“冷战”、“热战”中只会越来越脆弱,父母此刻忘记了抚平孩子心上的伤口、消除孩子的恐惧,而是把孩子作为战胜对方的筹码。“是爸爸抛弃了我们。”妈妈这样说。“你妈妈无情无义,我们坚决不理她。”爸爸这样说。孩子不得不在恐慌和极端情绪中接受对父母的评价。事实上,不管父母以往对自己是亲是疏,谁先提出离婚,孩子就会恨谁。
孩子会千方百计寻找父母离婚的原因
父母的回答总让他难以理解,有时父母双方一直把自己的不如意、怨恨、失望、愤懑藏在心里,家庭的压抑气氛笼罩着孩子。孩子无法与父母双方保持亲密关系,他必须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上。父母离婚使孩子与父母的白然关系变成一种奇怪的方式,使孩子觉得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单纯的母爱或父爱,实在难以修复他受伤的心灵。孩子和父(母)亲一起承受孤独,一起承受“被抛弃感”,孩子不知道如何求助,他逃避一切,逃避爱。父母离婚更多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对生活的态度。
离婚对三岁到八岁的孩子打击最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满脑子是童话,非常惧怕被抛弃。小男孩十分依恋母亲,女孩子对父亲有一种浪漫的爱。父母离婚使孩子恐惧,孩子在心里还有一种内疚的重压,他以为是他导致了这场离婚。父母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有可能故意让父母痛苦。对父母深怀敌意,以报复父母在闹离婚时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他们或离家出走,或对父母采取过激的态度,或以倒行逆施的情绪来伤害父母。父母必须要对孩子反常的行为有足够的耐心,时间会让孩子接受一切。有些父母为避免孩子伤心,离婚前后便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亲戚家“逃难”,待安定下来,再把孩子接回来。这样做的效果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孩子面对残破的家,情感上与父母日渐疏远。父母离婚后的内疚心情很可能导致在应该对孩子严厉的时候却对孩子放任与纵容。所以,内疚感不能帮助你扮演好单身父(母)亲的角色。如果能避免上述做泫,单身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照样可以心理健全,甚至更好。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单身父母应该冷静下来,审视自己。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