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儿童家庭游戏增智促感情,一起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爸爸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要最好的玩伴,所以掌握适合的不同儿童游戏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在进行亲子游戏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选择,并且还要注意到其他相关的细节。今天,小编就来详细为你介绍,别错过了哦。
家庭儿童游戏的原则
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因此,首先家长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家长创设的亲子环境要让孩子可看、可听、可触摸,能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如家长可为孩子腾出一个角落,用布隔开,或利用废旧材料为孩子布置一个特殊的游戏环境。
幼儿在亲子游戏时需要良好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调查发现,仍有不少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往往会在游戏中对幼儿提过高的要求,强迫孩子玩不喜欢的游戏;又如对孩子大声恐吓、责罚,或把孩子当玩具逗乐等,这种所谓的“游戏”,会让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更不会主动地提出玩游戏的愿望了。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时,家长应该摆平心态,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从而科学地玩亲子游戏。
游戏内容需精益求精,亲子游戏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兴趣倾向,要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游戏。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大肌肉的控制和应用能力发展迅速,逐渐能控制小肌肉的精细动作;正处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好奇,好“自己动手”,家长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来设计亲子游戏。
接下来,小编再来搜集几款亲子游戏给爸爸妈妈们。
7款家庭儿童游戏
复合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18个月大小的婴幼儿较合适。
玩沙:所有的幼儿都爱玩沙、玩水。18个月以后的幼儿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他们玩沙了,让孩子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娃娃:两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叠杯:对一个两岁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图画书:两岁的幼儿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啊!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幼儿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真是其乐无穷了。
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幼儿拉着能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
儿童游戏是丰富多彩的,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哦。
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推荐的是适合户外玩的儿童游戏,在天气渐暖的季节里和宝宝一起亲近大自然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一、青蛙望天
游戏目的:训练抬头
游戏方法:将一块野外用的布铺在草地上,妈妈依靠着树半躺下,让宝宝趴着斜躺在妈妈的胸腹部,双手放在胸前,妈妈双手放在宝宝头侧,唱着儿歌,吸引宝宝抬头。儿歌是:一只小蝌蚪呀,变成了小青蛙,哇哇,哇哇,对着天空望一望,对着妈妈笑不停。如果宝宝经过努力看到了妈妈的脸,妈妈就将脸碰碰宝宝的脸。接着还可以试着使用道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使用红色小球,在他眼前的高处晃动,还可以配儿歌:小青蛙,望呀望,天上有什么?宝宝使劲儿抬——头!加油!加油!加一—油!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红球球!如果宝宝看到这个红球了,很兴奋,就将球拿回来,轻轻的放在宝宝的手里,让他玩会儿,就算是他视觉捕捉到的奖励。宝宝再大一点,就可以单独将宝宝放在布单上,双手支撑上半身抬头,仰望。爸爸可以放一个彩色风筝,吸引宝宝不断抬头观看。
提示:宝宝出生后,整个躯干是软的,新手爸爸妈妈总是害怕抱这样的宝宝,担心弄伤了他。但是这个时候的宝宝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来练习抬头了,因为宝宝躯干的力量从头部开始。所以,要有意识的对头部肌肉进行练习:如左右转头、抬头、竖头。使之能支撑头部抬起时的重量,开阔视野。
二、雨中曲
游戏目的:认识、感受自然
游戏方法:下小雨时,带宝宝来到小区的绿地或楼下的院子,让宝宝看看雨点打到伞上的样子、在地面上溅起的小水花。等雨停后让宝宝在小水塘里踩一踩,把花草树叶上的雨水撸下来,再挖条小水渠让积水排到阴沟里去。
提示:孩子生病时不要玩这个游戏,以免着凉加重病情。自然界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小让孩子增加这方面的体验对他的知识积累、审美情趣的形成、胆量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雨中和孩子一起去赏雨,空气中的负离子成分很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以上小编推荐的两款儿童游戏,家长快来试试吧。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爸爸妈妈是宝宝生活中最好的玩伴,家长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放下通过儿童游戏来和孩子增近亲子关系。如果你对亲子游戏的方法还不够了解,不如就来看看小编所推荐的两款亲子游戏吧。
亲子游戏的现状
家庭内没有属于孩子的游戏场地,提供给孩子的只是一些玩具、图书等。
家长因为没有时间或不屑的缘故,让孩子单独游戏,从没有或极少参与孩子的游戏。
每天都是重复几种简单的游戏,如"藏猫儿"的游戏经常进行,未知亲子游戏的变化多种多样。
家长仅认识以游戏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使亲子游戏成了溺爱孩子的表现。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要他当马骑时,他就乖乖地让孩子骑在背上等。
家长缺乏选择玩具的知识。有的家长对选择玩具的有关知识一无所知,有的玩具虽好,可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儿童发展情况,不能把合适的玩具在合适的时候给合适的孩子。如把八九岁孩子才能拼凑的飞机模型送给三岁的孩子,他当然拼不起来,而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对拼图或与拼图相似的游戏的兴趣。
下面就来看看小编推荐的亲子游戏吧。
两款室内亲子游戏
弯弯腰 捡东西
游戏目的:训练宝宝弯腰,促进宝宝腰部肌肉的发育。
游戏步骤
让宝宝站立,背靠妈妈。
妈妈左右手臂分别抱住宝宝的腹部和膝盖部位。
在宝宝前方30cm的地面上放一个彩色玩具,带领宝宝弯腰去捡。
游戏互动:宝宝看到彩色的玩具,他会主动去捡,这个时候大人扶住宝宝,让宝宝可以顺利弯下腰捡起玩具。宝宝在弯下腰的时候,大人要动作轻柔地随着宝宝运动,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处于弯腰状态,这样容易脑充血。
宝宝单手敲一敲
游戏目的:敲击能锻炼宝宝手部的运动能力,也培养宝宝手眼协调能力。
游戏步骤
让宝宝背靠妈妈胸部坐着,在宝宝面前放一个小平鼓。
妈妈敲几下小鼓,示范给宝宝看。
给宝宝一根小鼓棒,妈妈握住宝宝的小手进行敲击,然后让宝宝自己拿着鼓棒敲击。
游戏互动:宝宝不会时,母亲可先示范,并握住宝宝的手去敲,慢慢地宝宝就会模仿。妈妈每次示范时,可以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很快就会模仿。他会拿起小棒然后用力敲击小鼓。
爸爸妈妈,快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吧。
科学的亲子游戏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1.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4.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只有特定的亲子游戏才适合于进行比赛,家长应学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本文来自图老师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