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隔代抚养 坏处多多,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邻居的孩子乐乐,自从上了幼儿园就没让爸爸妈妈省过心。小乐乐在幼儿园要么沉默寡言,不和小朋友玩耍;要么为争玩具或根本没有原因地出手与小朋友打架。搞得乐乐父母焦头烂额,常常感叹: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其实乐乐在幼儿园表现怪异,追根溯源还在于乐乐的父母,他们为乐乐选择了错误的抚养方式——隔代抚养。自乐乐断乳后,因工作忙,乐乐的父母将乐乐送到爷爷家,由爷爷奶奶抚养至今。
隔代抚养让更孩子任性、自私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将孩子交给孩子祖辈抚养。这样既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而内心充实,又因老人有育儿经验及血缘亲情关系能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父母放心,又可节约保姆费,可谓一举多得。按目前看,隔代抚养主要出现在农村夫妇两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双职工的家庭。据调查,目前我国约占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看起来有多种好处,而事实上隔代抚养的坏处却更多。
隔代抚养较之父母抚养,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俗话说,人老心慈。老人的心都比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由祖辈抚养,祖辈们更是倍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迁就孩子。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批评教育时,祖辈们大都是袒护孩子,为孩子辩解,如“宝宝还小,犯点错有什么要紧”,“你小时候还不如宝宝呢”。长期这样袒护,必然会使孩子将错的当对的,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力。而在这种溺爱、袒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这实际上给孩子种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乐乐在幼儿园的反复无常的攻击性行为,是在爷爷家养成的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习性的外在表现。
隔代抚养影响亲子关系
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爱与母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问题。另外,隔代抚养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影响。笔者的一位老师,因觉得上海的教育条件较好,就将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岁时,才接回到身边。虽然和孩子住在一起,可孩子回来后,与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孩子在家,除了吃饭和父母在一起,其他时间就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从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不愿叫爸爸、妈妈。开始孩子的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就想尽一切方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而四五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仍没有改善,令他们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隔代抚养有四大弊端
小乐乐在幼儿园的表现,就与隔代抚养导致的心理问题有极大的关系。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如现在让家长、老师忧心的小孩讲大人话的现象,很多就与隔代抚养有关联。
第二,由于老年人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这样长期与孩子呆在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地方玩耍。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相反极可能养成孩子孤僻、沉默寡言的习性。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耳濡目染,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心理、行为、人格的偏离。
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养成依赖心理、抗挫力差。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
编辑推荐:
隔代教育成功率只有30% 10种老人才适合带孙子
爱或伤害 两代人“喂养经”大碰撞
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有天赋!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宝宝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归咎于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又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的时候,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 1. 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 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 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何谓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宝宝,于是,抚养宝宝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就称之为隔代教育。 夫妻俩因忙于做生意,在儿子3岁以后就将他交给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带。现在孩子已经10 岁了,妈妈想把他接回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来后却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动与父母讲话。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近年来,随着“4+2+1”家庭的出现,隔代抚养、过分溺爱、早期教育过度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忧虑。教育专家呼吁,独一代家长要改变对独二代的教育方式,避免走进误区。 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 每天早晨7时,现年54岁的王可欣坐公交车把小外孙送到幼儿园,下午4时又在幼儿园门口接小外孙回家。“没办法呀,他们小两口工作忙,交给我这个当姥姥的带,总比交给保姆强吧。”王可欣对记者说。 据了解,独一代父母大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并且内心尚未成熟,无法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谁来带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祖辈抚养第三代成为普遍现象。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为人父母,由他们生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 据《中国妇女》杂志调查,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由姥姥姥爷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的孩子仅有不到两成。 沈阳市南宁幼儿园的幼师刘丽梅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日,130名小朋友里只有不到三成是由父母陪同的,其余全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当天很多互动和游戏都不适合老年人参加,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刘老师认为,年轻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独二代的性格养成做了大量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孙宏艳认为,70%的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6岁之前与之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来极易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孙宏艳提醒各位年轻父母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过度溺爱宠坏独二代 “独二代成长中最大的问题是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咏梅表示。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育孙子、孙女是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极易对孩子溺爱。“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推卸责任。” 周咏梅认为,家长的过度爱护,造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一位家长害怕孩子会摔跤,从小就不许他跑步,结果沈阳市一名三年级学生至今连快走都不会。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尝试的,他们会在尝试中得到快乐。同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利于孩子产生成就感、提升抗挫折能力。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周咏梅呼吁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
推荐阅读: 体罚孩子是极端的教育方式 调查显示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多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金华年轻父母们依然一头雾水,有的也不是很重视。早教到底有多重要?金华早教专家“Lili”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婴幼儿时期,就如浇铸水泥,只有在水泥没干前施工才行,那时的水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但到了水泥干了之后,再想改变就难了。 前不久,金华健儿早期教育研究所育婴师培训部进行了一项调查,全体学员在亲身体验育婴工作的同时,对婴儿家庭进行一次早教专题调查。这项实习作业,实践、调查进行了一个多月。育婴师学员们对金华全市148户0~3岁孩子的家庭进行了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四成孩子隔代养 观念老旧令人忧 80后的小薇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因为夫妻两人工作都忙,她把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了事。至于带得怎么样?她很自信,我爸妈能把我教育得好,一定也能把我女儿教育好,至于如何教,她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还有的家长,有时间教育孩子,但不知道该怎么教,多是听有经验的老人,自己没个主意。 从学员的调查报告来看,大致有40%左右的孩子是由祖辈带养,是隔代养一族,欠缺早教的问题较为突出。育婴师小涵曾碰到一个家庭:“带孩子的爷爷,居然不会写自己名字,如何教育孩子?”早教专家指出,老人除了固执、遵循经验,观念通常很难更新。 从学员收到的信息可知,认为早期教育很重要的,占了受访家庭总数的98.6%,只有两户家庭认为不必进行早教。但问起父母怎么进行早期教育?回答却是五花八门。 有11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让宝宝早点认字、算术;有18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有23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让孩子多玩点,多快乐点;有33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让宝宝多听音乐、多讲话;有30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尽量给孩子买各种玩具;有27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给孩子念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有4个家庭认为早教就是顺其自然,吃饱穿暖保证营养。 148户家庭中,有116户家庭不知早教为何物,约占78%。“气温零摄氏度以上,给孩子穿6件衣服,三条裤子,其中一条是棉裤。”一位育婴师遭遇这样一位家长。早教中,科学的穿衣应该是让孩子的衣服比成人略少一点,因为孩子好动,热量大,需要散热。曾有家长不明白,出现一孩子被活活捂死的惨例。 LIli解读: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能正确理解早教科学内含的家庭非常少。大家都认为早教就是教孩子,Lili回忆自己曾与一位家长的一段对话:“我的孩子两个月大了,怎样进行早教?”“你可以去健儿育婴大课堂学习。”“有没有针对孩子的课程?”“健儿育婴大课堂就是针对孩子的。”“妈妈学什么呀?我送到你这儿来,你帮我教不就行了?” “‘那好,我到时抱来请你教。’这样的话,我听到过多次,哭笑不得。”Lili说。那么,正确的家庭早教观念是什么呢?Lili指出:真正的早教是贯串于一日生活中的。0~3岁的教育是亲子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学堂,父母是老师,只有妈妈学会早教,学会科学育儿的本领,才能真正实施早教。 专业机构缺乏,家长无奈“自学成才” 从本次调查可知,问及“您知道早教中心吗?”100%的家长都知道,其中有18个家庭还给宝宝报了早教课。问及“你知道育婴师吗?”有72个人不知道,占48.7%,考虑到被调查者均为育婴师学员的亲友的因素,不知道育婴师的人会远远超过这个比例。而在知道育婴师的家庭中,对育婴师的了解也非常片面,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育婴师是从事早教的专业人员,而是将育婴师当做保姆、月嫂。 Lili表示,由于金华的育婴师培训才刚刚起步,金华的育婴师还不多,所以人们不了解育婴师,对育婴师有误解是很自然的。 父母“是否应当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受访的父母当中,100%认为“应该”,但问及“如何学习”,一些人表示,无处可学。大多数人都是从书刊、网络、光盘中了解育儿知识,没有受访者提到参加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 Lili分析说,“无处可学”的现状确实存在。事实上,目前金华这类帮助父母学习科学育儿的专业机构几乎为零,家长想找也无处可找。而金华有众多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主。至于健儿早期教育研究所,暂时也只能承担国家育婴师的培训和少量准妈妈的培训,无法满足所有家长的学习要求。辅导家长学习育儿知识的任务,只能由育婴师来承担。 知道学习育儿知识重要,却不知趁早。育儿知识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才合适? 受访者的回答莫衷一是,有认为应当从结婚开始学,持这种观点的只有12人,认为从怀孕开始学的有10人,认为从宝宝出生再开始学的居然有79人,还有认为应该从宝宝会说话后再学,认为宝宝连话也不会说根本无法教育,到那时再学也不迟。 Lili表示,最好是结婚后就开始学,应当在孕前学。胎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这种学习。
早教相关推荐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