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惩罚孩子警惕罚出心理障碍。
【 tulaoshi.com - 分娩 】
9岁的体校学生“集训时不归队,训话时拍球”,因此被罚跑1个小时,之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结合媒体曾报道的几起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如在学生脸上刺“贼”字,逼学生吃粪便等,反映出当前我国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古语云:严师出高徒。但有些所谓“严师”却完全不懂正确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因而行为粗暴。有的甚至通过所谓的“严格”发泄自身心理不平衡,这种后果是非常严重和可怕的。
科学的育儿观认为,孩子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采用经常口头表扬、行为表扬和物质奖励,不断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惩罚又确实是一种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的良好手段。因而教育者有必要学习一点有关惩罚的知识和技巧。
惩罚的方法有多种,宜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例如故意忽视是惩罚的一种方法。当小孩哭哭啼啼时,或者很夸张地哗众取宠时,你可采用“故意忽视”,即对他的哭泣或叫喊视而不见,孩子见自己的行为没有人理会时,会自觉没趣,这种行为过一段时间就会收敛。
又例如“自然结果惩罚”,它一般是对可能出现轻微伤害结果的行为采用的惩罚。一次,年幼的岸英在四合院里玩玻璃,母亲杨开慧看见后欲前往阻止,但毛主席则微笑着拦住了杨开慧。“不幸”终于发生了,小岸英真的给玻璃扎破了手,当毛主席抱起啼哭的岸英问道:“你还玩不玩玻璃?”小岸英说“再也不玩了”。毛泽东在教育毛岸英的时候使用的正是结果惩罚法。当然,对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的行为要立即制止。
对于出现如打架、骂人等不良行为的儿童,取消其参加某项活动(例如看电视)的权利也是一种很好的惩罚方法。
暂时隔离法是从体育比赛中引进的一种儿童惩罚手段。在一些球类如冰球比赛中,运动员如果犯规,会受到罚出场几分钟的惩罚。心理学家们将这一方法用于矫正儿童不良行为,成效不小。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克拉克的专著《SOS,救助父母》就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
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笔者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12岁的男孩,每当学习成绩不佳,回家后就是挨打,后来母亲下岗,父亲每天工作从早到晚,孩子挨打骂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出现因打孩子被警察干预。这个孩子后来出现反社会行为,撒谎、偷窃、打架斗殴。在诊所,父母亲非常后悔,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我们再回到“罚跑事件”,对违反纪律的体校学生,罚跑也许并不是什么很过激的惩罚。该例学生罚跑类似于体罚和暂时隔离的结合。就暂时隔离来说,恰当时间是1岁1分钟,9岁的孩子以10分钟以内比较合适。但是罚跑的时间长达1个小时,对9岁孩子来说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是较难承受的。外向的儿童对教师或家长的大声吼叫或惩罚也许表现无所谓,而一个内向的儿童就可能对此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而平时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身体不适时对同样的惩罚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从报道中我们没有获得这个孩子的其他情况,不敢在此妄加评判。但罚跑长达1个小时却可能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惩罚方法的误解,二是教育者的愤怒。有位哲学家说过:“愤怒始于无能,终于懊悔。”这是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谨记的。
为预防儿童受罚后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还要注意观察儿童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如沉默不语、淡漠、发脾气、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无原因啼哭、爱哭、遗尿、失眠、夜惊等。早期发现,早期采取相应措施,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美好的未来,家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
编辑推荐:
惩罚宝宝反而强化了不良行为?
看看美日韩家庭惩罚孩子的艺术
这四种情况需要用“棍棒”教育孩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 温情提示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编辑推荐: 孩子太“听话”警惕是听力障碍 最好别让孩子太“听话”! 新生儿太“乖巧”要警惕智力低下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怎样判断您是否
患有心理障碍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从以下6方面加以判断: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力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上述6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至6个月以上。
怎样判断您所患
心理障碍的轻重
对于一个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
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有以下3方面重要标准。
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
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
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6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6个月至18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2至3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3至5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
把3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患了心理障碍,
您该怎么办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碍之后,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划到软弱无能的那类人中去了。其实,一个人是否患心理障碍,是不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决定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发育背景,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有价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没办法克服的疾病。其实,据最保守的估计,人群中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也在百分之二,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也有两千万和你患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的患者。因而,你并不是惟一的不幸者,况且大部分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
在哪里可以获得
专业心理帮助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和心理诊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部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求诊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企图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怎样选择合适的
心理治疗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适合所有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时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点,就是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对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结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年龄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
怎样配合医生
做好心理治疗
为了配合医生做心理治疗,您必须做好以下准备。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通常都需要几年。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或者是精神分析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纳、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
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由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生接触,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近日温州一些超市出现可乐被放气、饼干被捏碎等现象,那是“捏捏族”们跑到超市去发泄,破坏食品饮料。杭州市疾控中心心理专家汪永光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捏捏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明显的心理障碍行为,这种心理治疗方式需“惩罚”。
据当地媒体称,温州某超市有关记录显示,仅八月二日,就发现有十八瓶饮料被损坏,其中可乐、芬达等饮料多被放气,鲜橙多、绿茶等饮料被少量饮用。在膨化食品的专柜,一袋薯片包装被捏得皱巴巴,一包饼干也被人捏成粉末状。理货员表示,方便面、饼干这类商品在运输、上架过程中受到挤压、碰撞,本身容易碎,但有部分确实是人为捏碎的。
“捏捏族”一词,最早源于天涯论坛的一则帖子,发帖者声称:“那声音、那手感让人得到极大的满足,……最有意思的就是去开碳酸饮料,那“呲”的一声叫人听了心里酥痒无比。”
杭州市疾控中心汪永光医生认为,“捏捏族”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心理障碍,“在此,我们鄙视这种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更多的是缺乏责任心与责任感,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汪永光还告诉记者,评判是否属于心理障碍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其行为影不影响别人和社会;二是其行为影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或健康。
面对“捏捏族”出现的心理障碍,汪医生给出心理治疗的方子:“行为惩罚”与“公德心教育”。有时候“行为惩罚”也是一种治疗方式。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019.html
看过《惩罚孩子警惕罚出心理障碍》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