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父母为孩子写一封信,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分娩 】
父母在家里用各种方式爱孩子,这些爱是多姿多彩的:有时是亲切的爱抚,有时是静静的注视,有时为孩子的一点小小要求疲于奔命,有时却是一顿恶骂或一阵痛斥,有时甚至是一顿棍棒。孩子不完全懂得父母的爱,有时甚至会把父母的爱当做委屈看待。父母应该把自己的爱心记录下来。给孩子写日记是记录爱心的好方式,但那只是父母辛劳的记录,孩子未必能及时听到父母的心声。在养育孩子的漫长岁月里,父母很可能有不在家的时候:或出差,或学习,或旅游。父母在外面想念孩子,回忆起与孩子共度的快乐时光,总想跟人说,而父母把对孩子的爱意都表达在给爱人、家人或朋友的信中,唯独不给孩子写信。父母也有理由说“孩子太小了,连字都不会认呢!”“孩子根本不会看信。”“向孩子谈什么呢,我一出门就老觉得有许多地方对不起孩子,在信中表示忏悔吗?”“孩子肯定以为我写信是向他道歉!我可不愿意降低我的威信I”“我担心孩子老记住我在信中的诺言,并用这个来检验我,我受下了。”父母们囿于种种顾虑不愿给孩子写信,是他们忽视了信对于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孩子非常需要父母在外出时给他们写信。信使爱成为有形的——可以看了又看,孩子会不断地回想、沉思。孩子会为有父母的信而感到幸福。
有位父亲非常爱孩子。他每次从外面出差回来,一定要给孩子买一大堆玩具。可孩子跟他还是不亲,因为他老出差。父亲想对孩子说“爸爸爱你”,可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父亲却鼓不起勇气。这位父亲后来采取给孩子写信的方式。他每次给孩子写信总要在信里写:“我爱你,孩子!”父亲坦率的表白,逐渐加深了父子情感。信有时能表达出平时言语无法表达的动人意味,父母的信能使孩子更深地理解父母的爱,他会永远珍藏这份爱。
信是人类寂寞感和合群性的表现。父母给孩子写信,便会真实地流露细腻的内心感受。当父母用笔一点点记录下心中对孩子爱的痕迹时,也是父母为孩子签署的爱的承诺。有信的明证,父母会更加自觉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孩子会格外地珍惜父母给他们的信。大部分孩子会把父母在他们小时候给他们写的信保存到成年以后。他们会经常重温这些信,一次次被父母的爱所感动。
父母待在家,表现出的爱是琐碎的,许多话对孩子千说万说,孩子会不耐烦,甚至不理解父母,很快就忘了父母说过的话。可当孩子收到父母的信,孩子便会对父母的爱产生异常新奇的感觉。父母在信中的话尽管平常,却让孩子终生难忘。
父母对孩子充满深情爱意,但与孩子朝夕相处,有时却不知怎么表达。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过于严厉,有时令他们伤心、难堪,他们甚至会想:“父母是否真的爱我。”其实,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父母可以在信中“以爱的名义”谈谈那些被孩子们误解了的事,让孩子们知道在威严的面孔后面隐藏的是父母的那颗挚爱的心。
一些父母在家里同孩子闹了矛盾,用一种能引起孩子内疚悔恨的语气给孩子写信,比如在信中写:“这次你把我气坏了,气得我血压升高。”“我算死了心,你爱干什么干什么,用不着惦记父母,”父母希望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悔恨。而这类悔恨情绪对孩子是无益的,这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正确地待人接物,反而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竖起了障碍。
现在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手机短信、微博大大方便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这更需要父母用心,将写信看成一件郑重其事的事。
那么给孩子的信写什么好呢?
问问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
具体的事情比空洞的抒情更好。
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避免用责备的语气。
语气自然、真诚,不要咬文嚼字或卖弄学问。
不要写得像便条。
表达对孩子的爱。
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亲爱的新生家长们,您的孩子来到了新的学校这个大家庭,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和您 一样希望孩子能快乐顺利的学习和成长,现在对每个阶段的新生家长谈谈该如何面对刚刚升学的孩子。敬请去我的空间去看看,对您也许有帮助。
先对刚入小学的的新生家长说几句话:
刚刚进入小学的新生 有的心理充满了好奇,高兴的入校,有的害怕这个新的环境,不敢融入,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家长更主要的是鼓励,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好奇,保持和开发孩子的好奇心最主要,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最重要,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家长就不用每天盯着孩子,自主学习是人一生的学习方法,千万别让孩子有给家长学习,给老师写作业的心理,培养孩子的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责任感,给自己做事还最有动力哦。 责任心的引导和培养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功课。
再对初中的家长说几句话:
初中阶段是一个孩子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想什么事情自己做主,叛逆,对老师家长的行为渐渐有了自己的评判,这时更多的尊重孩子,人格上平等的对待孩子,家长千万不要有我是你爸,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这种思想,让孩子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
对于高中生家长来说,
家长更担心是恋爱, 或者交到不好的同学做朋友,亲爱的家长们,青春期对异性充满好奇,喜欢异性是性心理成熟的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千万别看到这样就惊讶,打压,正确的引导最主要,
对于大学的家长来说
家有大学新生的 家长们,不要认为给孩子送入大学您就可以大撒把的不管了,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同样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支持,有的孩子考上大学是人生目标,这一目标达到了,再也没有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大学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学,一下子迷茫,上网玩游戏等,荒废了学业,遗恨终生,
早教相关推荐 |
||
孩子进入叛逆期,渐渐“不服管教”,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和师长“对着干”。这个时候,家长该怎么办?
这两天,杭城两所学校的老师,用一封信、一堂课,让十三四岁身处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感受到父母最深沉的爱。这种方式经过流传,已成为杭州当下最时髦的亲子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一封信,看哭一群小学生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有个惯例——小学毕业前夕,每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要给孩子写封信,说说心里话。这封信的催泪效果,远胜好莱坞悲情大片,每年都会看哭一群小学毕业生。昨天,记者亲历了这部传说中每年上演一次的亲情片,差点跟着一起哭了。
学校215位六年级学生,昨天都收到了信,其中大部分同学是生平第一次收到父母的亲笔信。因为想给孩子惊喜,爸爸妈妈们之前都悄悄地将信寄存在班主任那里。部分孩子直到拆信前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爸妈前几天为何总是“鬼鬼祟祟”。
信送到每位学生手上,教室里响起悉悉索索的翻页声——许多家长写了好几页纸,孩子们第一次发现自己爸妈如此文采斐然。
几分钟后,有人哽咽着收起信,小心翼翼叠好,放进书包;有人小声啜泣,看完一遍,又再看一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一封属于男生盼盼的信,记者看得眼眶湿润了。
“快生你时,因为你在妈妈肚子里缺氧,为了抢救你,妈妈被推进了手术室。当麻药还没有发挥作用时,医生就在妈妈的肚子上开了一刀,把你从妈妈肚子里抱了出来。事后妈妈对爸爸说,那有多疼啊!但妈妈都忍住了……”
盼盼的妈妈几年前因病过世,爸爸工作又忙,小家伙在校表现一直让人难以满意。
“爸爸经常跟我谈心,但是从来没有讲过妈妈生我时那么困难。”盼盼低着头,告诉记者,“妈妈生下我那么不容易,我以后一定不惹爸爸生气,好好孝敬他!”
爸爸写的信里充满着期许,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当医生,救治像妈妈这样的病人。盼盼却摇摇头:“我想像爸爸一样,当老师!”他的理由虽然有点幼稚,但估计爸爸听了会掉眼泪:“当老师就有工资拿,我想赚钱,买很多补品给爸爸!”
一堂课,打动一群初中生
上周五下午4点, 在全国初中语文文本细读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文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赵群筠指导的公开课《目送》,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初三(2)班8位学生家长,跟子女坐同桌,一起上起了课。
《目送》是龙应台的文章,记叙了她与儿子以及父亲渐行渐远又无可奈何的故事。
由于这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两代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待角度迥然不同。当龙应台的儿子华安到了叛逆期渐渐疏远母亲时,学生们回答: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总归要到外面去闯闯的;家长们则表示: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焦虑、失落又无奈。
课文中有一处写道:龙应台成为大学教授后,父亲用运饲料的小破车载着她去学校报到,父亲觉得对不起女儿,丢了女儿面子。课堂上,男生肖克悄悄用手肘碰了下老爸,问:“如果我是那个大学教授,你会怎么样?”肖爸爸笑了笑,什么也没说,但小男子汉却眼红红的,当场哭了起来。
课后,肖克说,今天爸爸能答应来,让他很意外。在他小时候,爸爸总在走南闯北做生意,管他不多;但在儿子心目中,爸爸是个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英雄。可刚才爸爸朝他笑的一瞬间,他突然发觉爸爸脸上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心里好难过。
肖爸爸也告诉记者:“20多年没有听老师上课了,心中很感慨。我平时和儿子话也很少,他大了,有些话也不愿跟我们讲。但是我们做父母的,只要儿子需要,我们一定尽力办到。”
谈起亲子课堂,赵群筠告诉记者:“我特地选择了这篇文章,因为孩子们到了初三,进入了一个很敏感的时期,有些叛逆的孩子很难体会父母的感受,同样,有些家长也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希望藉此机会,能让他们双方都互相理解、互相感同身受。”
一个孩子不断地问爸爸难题,那个被激怒的爸爸只好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吧,我听着就是了。”孩子的母亲则说:“你应该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不是打马虎眼,那样,从哪个方面讲,都对孩子不利。”“问题?”爸爸大声说:“他连什么叫问题还不懂呢?”在一旁吃蛋卷的孩子这时却专心致志地看起电视来,他的父母似乎已经忘了这个孩子。
孩子们会给大人提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诸如“你能闭着嘴巴说话吗?”“大人哭的样子为什么不如小孩可爱?”“为什么爸爸点眼药水的时候要闭着眼睛,却把嘴巴张开呢?”当孩子这么问时,并不一定是想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许只是想寻寻开心,想看到大人也有被难住的时候。如果你的回答连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或小孩子看到你搜肠刮肚地找理由时,他们的目的恐怕也就达到了。然而,有时大人没有办法不认真对待。因为,从某种角度看,孩子的一个寻开心的问题,就在你“难堪”或者“百思不得其解”时,便转化成了一个不无严肃的结果。而且,你还会面临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问题。他们会想到,一向自视清高而又无所不知的父母,怎么会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况且这问题那么“简单”。另一种可能是,你的回答在他看来“简直糟糕透了”,那么,孩子会再多提几个类似的问题,让你再多几次“尴尬”,你也就别想着在孩子那儿“指手画脚”了。要知道,孩子那小小的。“心眼”中,可能装着一连串问题呢!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向你发难。
如此看来,做父母的只好“束手待毙”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你只需放下大人的架子,平常多动动脑筋,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在他尚未提出问题和要求时,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
这的确是一门学问,需要大人们潜心研究。最好的办法是:“降低身份”,把自己当做“小学生”。孩子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过于幼稚和简单的话语,充满了成人无法比拟的机智,大人的话在孩子面前“不堪一击”。
看来父母们确实需要放下架子,先去研究研究这些小脑袋瓜里到底装着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问:
爸爸,你撒过谎吗?你现在还撒谎吗?
爸爸,你原来做过坏孩子吗?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好的?
我有时真不理解,你们干吗老是躲着我说话,好像我是警察似的。
我要是像你一般高大,你还这样对待我吗?
这些“尖锐”的问题,着实令父母烦恼。他们不知道孩子如今怎么会这么复杂!实际上孩子只是好奇,他们想对成人世界进行试探,了解一些与他们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父母究竟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并不重要,他们甚至也不去关心,只要你能回答得令他们满意,使他们感觉你不是在敷衍了事,也不是在掩盖是非就行了。只要你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地把他需要知道的潜在意思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他们便知道,他们以后该千什么、不该干什么,什么事会让父母高兴或不高兴。
孩子们在等待父母回答时,希望看到父母的坦率、真诚和充满信心的样子。因此,做父母的不该只把孩子看做幼稚、无知和天真的。在回答那些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问题时要注意:
先要明白孩子想问的是什么?
回答时不要躲躲闪闪。
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撒谎。
一个机智的回答会让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思考的时间不宜过长。
利用孩子的问题,提出恰当的反问。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