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家长应尊重儿童的发言权。
【 tulaoshi.com - 分娩 】
父母总是站在教导者的立场上说话:“孩子什么都不懂,该听我们的,至少在他们十岁前。”他们把孩子的思维理解为成人的思维,加以命令,加以说服,加以训导。结果如何呢?他们确实要孩子听话,孩子却又的确不听话——责任不完全在孩子。
孩子手脚难免毛躁,他学会了洗脸刷牙,但总是马马虎虎,把水弄了一地。父母便对他唠唠叨叨,或者臭骂一顿。看见孩子趁父母不在家时,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父母必定满脸怒气,或者暴跳如雷;当孩子拿着50分的成绩单给父母看时,父母怒发冲冠,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撕毁孩子的成绩单,勒令他下次必须拿高分。也许你认为孩子懂得隐藏在父母发怒、训斥背后的良苦用心,因为孩子知道你是他的亲父母。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么你就错了。孩子的大多数错误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的,可是父母却总是一口咬定他是明知故犯、知错不改。孩子见父母发怒时,总想申诉理由,因为有些事情从孩子的角度看是合情合理的。父母却以自己“老谋深算”、“明察秋毫”以“过来人”自居,断然下结论。有些结论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心:“我看你是不可救药了。”“你怎么如此笨?”“你从哪里学坏的?”孩子面对父母武断的诘问往往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大多会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在交朋友上遇到障碍,他们很渴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理解。孩子为他们扬扬得意的事,总想在父母那里表现一番,然而父母却自以为是地轻视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对各种问题丧失发言权,或对孩子的行为吹毛求疵,弄得孩子手足无措。
有位母亲在自己女儿诉苦时,总像个法官似的,评论个没完没了,不断唠叨,说女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女儿慢慢地不对母亲诉苦了,转而把精神寄托在朋友身上。后来她的朋友突然离开她,女孩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差点自杀。母亲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这位母亲多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让孩子倾诉一下她的苦恼,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出走的孩子大部分觉得他们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孩子把发言权看得十分重要,父母训斥他们的话在他们听来,每一句都有很重的分量。父母在盛怒之下脱口而出的那些骂孩子、讥讽孩子的话,很可能是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孩子想不通:“自己的爸爸妈妈怎么能这样呢,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我只好离家出走。”
父母在气头之上,有时很难把握住自己,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这情有可原。但事后由于父母的虚荣心作怪,他们很难坦率地对孩子说声“是爸爸妈妈错了”。第二次发怒依然如故,他们才是真正的明知故犯。如果父母发过脾气后,找个机会,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谈,然后对孩子说:“是我们错怪你了。”孩子会谅解大人的。
有些父母则只想纠正孩子的“歪道理”。当他们百般解释,孩子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耐不住性子的父母便发起脾气,斥责或恐吓也随之而来。孩子不吭声了,但他还是不能认可你的道理。父母用训斥、威胁的方式跟孩子讲话,会激起孩子内心的逆反情绪。他在心里筑起一道防护墙,父母说什么也不管用了。
父母在剥夺孩子发言权时,应顾及到这些后果:
父母正在亲手建立“失去孩子心”的家庭。
孩子会日渐疏远父母,家对他不再重要。
孩子的怨恨与日增多并难以消除。
父母正在培养一个忧郁、胆怯的孩子。
孩子不尊重保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父母言行不妥,举止欠佳。这样的父母本身对保姆不够尊重,认为保姆是花钱雇来伺候孩子和料理家务的,没有尊重的必要。父母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2、父母的管束不严,教育不当。孩子不听保姆的话,不尊重保姆,和保姆无理取闹,蛮横顶撞,父母看到不批评,不教育,听之任之。这就无形中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3、孩子自身的排斥心理。孩子认为保姆的到来就意味着家人的离去,产生一种恐惧感,不安全感,由此产生害怕、厌恶,不愿和保姆在一起的心理,于是胡搅蛮缠、大哭大闹,利用各种机会与保姆作对。
如何教育孩子去尊重保姆呢?
1、父母做出榜样,带头尊重善待保姆,以诚相见,把保姆当作家庭一员与其平等相处。如经常关心、帮助保姆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保姆共同配合,相互协调把孩子照顾好;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在时,他必须听从保姆的吩咐,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控制保姆,更不能让孩子养成有人侍奉,以我为主,为我服务的优越感。
2、教育孩子尊重保姆的劳动。父母要教育孩子了解保姆的辛苦,珍惜保姆的劳动,让孩子学会体贴、关心保姆,帮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拿毛巾、递东西等;教育孩子不随便弄脏衣服,弄乱房间。让保姆明白孩子的这种行为已超越了单纯的义务观念,其中包含着对保姆的尊敬。这样,孩子才能与保姆愉快相处,视她如自家人。时间一久,孩子自然会对保姆产生感情并逐渐地信任她,听她的话,服从她的管教。
3、指导孩子尊重保姆人格。家长要告诉孩子尊重保姆的道理,教给孩子文明礼貌的语言行动,及时表扬孩子尊重保姆的行为和文明礼貌的表现。要教育孩子听保姆讲话时要专心,对保姆说话时要有礼貌,服从保姆的正确管教。如果保姆有缺点,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和、批评,而应在孩子不在的情况下善意、诚恳地帮助和劝说。
4、要作保姆的坚强后盾。要听取保姆的各种合理化建议,支持保姆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交给保姆一定范围的权利并为其树立威信,允许保姆管教孩子,帮助保姆尽快熟悉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以便保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照顾并且和孩子融洽地相处,让孩子清楚父母和保姆的立场是一致的,关键时候要坚持原则,一抓到底。孩子若对保姆不礼貌,有意捉弄保姆,一定要严肃批评,让孩子向保姆道歉。
早教相关推荐 |
||
前不久,一个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8岁“粗心”帅哥经常遗失物件,不是铅笔没有了。就是作业本找不到了。他的父亲为此和孩子“谈”了一次话,孩子“遗撒”现象到是好了许多。可是,某天孩子父亲发现铅笔盒里面,竟然只剩下了一只铅笔!
于是,父亲就问小帅哥是不是又丢铅笔了,小帅哥就说:“爸爸,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活动,我拿铅笔……。”父亲一听就火了,打断小帅哥的话,怒斥道:“什么?你拿铅笔去玩,是不是又忘记拿回来了?我说过多少回,要记得收拾?”
小帅哥听到这,连忙插话说:“不是这样的……。”
“住口!不是什么?你还敢狡辩,三天不打,你就上房揭瓦了吧?”
妈妈看到小帅哥委屈地哭了,连忙介入,但孩子死活什么话都不说了。等孩子睡觉后,这位妈妈收拾孩子的书包,无意发现几只铅笔散落在书包内。当和丈夫说了以后,他“要强”地嘟囔着,埋怨孩子怎么不早说。可是,这个父亲还真没有给孩子辩解和反驳的机会,在家长高声训斥和责备的那种情况下,弱小的孩子又如何能说出来?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可实际上,有不少孩子的不听话,未必是真正的不听话。当孩子出现家长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时,如果家长只凭“眼见为实”的“结果”,就按照惯性思维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就使孩子失去了辩解和反驳的机会。此时,孩子感到很委屈,想说清楚,不是被打断就是着急之下说不出来,只好使用哭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哭了以后,孩子以为可以得到同情和理解,但实际上是更坏了,孩子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因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恰恰反证了家长的“疑猜”,认为孩子“心虚”了。此时,就算孩子勉为其难地说出了真相,但到父母的耳朵中,一句都不相信,反而成为撒谎或圆谎了。于是,家长甚至会使用更为粗暴的举动来制止孩子,使孩子有苦难言。
如果孩子被委屈,不但不哭而是“恨恨”地看着父母,是不是可以得到解释的机会?可惜,这对开始就没有倾听孩子的家长来说,更加糟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进行的故意反抗!此时,气不打一处来的父母,看着不服管教的孩子,同样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以此保证自己的控制权和管教权。
当孩子出现问题或犯错,不管是偶发还是经常性的,父母看到的行为结果,不要以以往的“经验”来推断孩子的行为,也许你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孩子“问题”表象。所以,家长的妄加评论或斥责,在让孩子感到自尊受到了侵犯的同时,由于双方力量不处在一个级别上面,孩子只能独自承受着由此所产生的委屈与痛苦,以后什么话都不和家长说了。
至于最好的做法,是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第一位的。未来孩子能否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而想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位的就是要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有诉说的机会,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
所以,当家长稍微耐心一点,那怕是刚开始听到很不满的情况,或孩子是错的,也要让孩子说完,这样才能对事情原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话只听半截,很可能会曲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或无论结果好坏的事情经过,家长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还要赞许孩子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假设父母评价孩子所作所为时,孩子能有辩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要知道,辩解不是狡辩或强词夺理,而是对受到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申辩解释。会辩解的孩子,能把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说明他们敢于面对强权,勇于行使与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会辩解的孩子,未来很难社会化,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假设父母评价孩子所作所为时,孩子能有反驳,这是最好的事情。反驳也不是狡辩或强词夺理,是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这也说明孩子逻辑思维清晰,能利用家长的错误或漏洞进行反击。家长遇到这样情况,千万不能“恼羞成怒”而强行压制孩子,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效仿。所以,怪孩子不听话,往往是家长自己做的不好。
反过来,如果家长经常不给孩子解释和辩驳的权利,孩子就会逐渐放弃这种权利。这种粗暴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种压抑感,其负面情绪被埋藏而得不到释放。等到了青春期时,什么话都不会和父母说,并会采取一些极端方式,诸如故意“挑衅”或自残等方式,来和父母做对抗。同时,孩子也会把这种人际交往方式,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使孩子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进行解释与申辩的权利。毕竟孩子还是孩子,他们有其特别的想法与思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间的方式去对待。只有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才能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家长既要倾听孩子述说原委,更要倾听孩子的辩解和反驳。
开会发言紧张怎么办?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人连说话都紧张、脸红等。那么,如何克服说话紧张心理呢?下面小编告诉你一些方法,不久以后你也会成为演讲家的。
第一,我们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内涵
这就是说十全十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的人,而最受欢迎的恰恰是那些把真实的自我袒露在他人面前的、有一些小小缺点的人。所以你“在大众场合或自己比较在意的对象面前”不要去过分关注对方对你的影响如何,也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点,只要尽到了自己的礼节和真诚,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二,世界之上的所有人都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
这就是说那些社交能力强的人在与“自己比较在意的对象面前”也存在着紧张和焦虑心理。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事实,那么我们再与别人人接触时也就会减缓自己的紧张和焦虑。
第三,在社交之中表现得谈吐风雅、举止大方的人都是在无数次的结交之中而练就的
我目前在与他人结交之时虽然有点紧张焦虑,但是对于成长中的我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你这样认为时,那么你的紧张焦虑也就会降低许多。
第四,不要过高估价对方
不要认为自己不如对方,甚至一无是处,应当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同时用自己的长处来激发和强化自己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使你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进而达到消除和缓解紧张的目的。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如何克服说话紧张心理呢?上面的这些小窍门对你的生活很有帮助的,掌握窍门你也可能成为演讲家哦!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