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宝宝撕纸好处多多,赶紧了解了解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有不少网友向家医在线询问:宝宝爱上撕纸了怎么办,家长不必担心,宝宝撕纸是正常的,也不用担心这会成为坏习惯,这只是这个年龄的宝宝喜爱做的事情。
撕纸是正常的
1岁左右,只要抓到纸张、书本,宝宝就会有一个非常热衷的行为——把它们撕碎,听到纸张碎裂的声音,看到纸张碎裂的摸样,他会十分开心。如果宝宝的身边凑巧有一盒餐巾纸,他就会不断地从里面抽取纸巾,抽一张,撕一张,乐此不疲。要是妈妈试图阻止他的这种行为,他就会哭闹、发怒,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宝宝之所以爱撕纸,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此时他的手部动作已渐趋成熟,手眼协调能力也基本具备。当他发现通过自己小手的动作可以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的声响时,会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快乐。于是,他就会乐此不疲地把“坏事”做下去。
妈妈不必担忧这会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相反这还是一个好现象呢!因为撕纸就像学爬、学走一样,也是宝宝成长中正常的学习过程。
撕纸的好处
撕纸对宝宝来说,并不是一个破坏性行为,因为它可以给宝宝带来很多好处哦!
1。锻炼宝宝手部的小肌肉,手指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
2。锻炼宝宝的操作和想象能力,促进脑功能的健全和成熟。
3。给宝宝看不同颜色的纸张,让宝宝对颜色有更清楚的认识。粗糙度不一样的纸张,也能让宝宝通过触摸去感觉。
4。可以慢慢培养宝宝对书本的兴趣。宝宝在撕书的过程中,接触了书及纸张,对书本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他也许会忘记撕书的事,但是对书本的喜爱会慢慢增强!
陪宝宝玩撕纸游戏
既然撕纸对宝宝有着那么多的好处,妈妈当然也不应该阻止宝宝撕纸了,相反应该适时地鼓励宝宝撕纸。
No。1 多提供活动手指机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平常多给宝宝提供其他一些活动手指的机会,让他锻炼剥、撕、拔等动作。如:让宝宝攥着妈妈的手指拔一拔;或者让宝宝抓起橡胶玩具扔一扔等。
No。2 和宝宝一起撕
可以准备一些颜色漂亮的广告纸和宝宝一起撕一撕。撕成条儿的,可以用胶带束起一头,变成一个会哗哗响的玩具;撕成碎片的,扬起来玩“下雪”的游戏……满足宝宝撕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宝宝创造力的开发,一举两得。在游戏的过程中告诉宝宝,哪些是可以撕的,哪些是不能撕的。给宝宝灌输一种理念:图书,是拿来看的,要爱惜,不能撕哦!
No。3 以身作则,爱护图书
如果宝宝把哪本书撕坏了,妈妈可以一边说:“书宝宝受伤了,好疼啊,它会哭的。”一边用胶带把图书补起来,说:“妈妈来帮它,宝宝也来帮忙好不好?”虽然宝宝有可能还听不懂妈妈所说的话,但从妈妈的表情中,宝宝应该可以理解一点意思,宝宝也会逐渐培养起与图书的感情。
1—3岁是宝宝脑部和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孕后期到1岁是宝宝脑部发育的快速时期,除了细胞数目及重量的累积外,脑神经细胞的增生及髓鞘化也不断的进行。1岁左右,宝宝脑的重量达到成人的80% ,而脑神经细胞的增生及髓鞘化则持续进行至3岁左右。
大脑约有1/4的固体物质是由磷脂质形成。大脑皮质区的磷脂质主要由DHA及AA组成。大脑皮质区与视网膜及神经的发展又有密切相关。为此,常吃坚果对宝宝的大脑和视力的发育都很有好处。
对大脑发育的作用
脂肪在发挥脑的复杂、精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给脑提供优良丰富的脂肪,可促进脑细胞发育和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并保证它们的良好功能。最佳食物有芝麻、核桃仁、自然状态下饲养的动物及其他坚果类产品。核桃仁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钙、磷、锌等微量元素,特别是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极为有益。
对视力发育的作用
坚果除了其内含的亚油酸、亚麻酸能合成的DHA和AA对视网膜的完善有着促进作用外,其维生素及钙、锌等矿物质对视力的正常发育也有直接的影响。
另外,最近科学家还发现,适当的咀嚼也有利于视力的提高。因为眼睛的脉络膜对眼球晶体具有调节作用,而脉络膜的调节功能有赖于面部的肌力,面部肌力的增强则得益于咀嚼强度。然而,1岁以内宝宝的食物较成人软烂,甚至汁化,进食时咀嚼很少或根本不需要咀嚼。为此,给1—3岁的宝宝食用一些坚果,为他们的咀嚼技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咀嚼坚果,让宝宝的眼睛更明亮!
温馨提醒:
1、一岁以下的婴儿可以将杏仁、核桃、松籽、榛子等用磨碎机磨成粉状,拌入色拉、菜中或是洒在饭上,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口感,还可以充分吸收坚果的营养。
2、1—3岁的幼儿每天可以吃20—30g左右的坚果。坚果类食物油性大,孩子消化功能弱,如果食用过多的坚果,就会“败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脂肪泻”。
生活中常见有益的坚果
核桃:核桃含有丰富的磷脂,它能补脑、健脑,促进大脑皮质的发育。
杏仁:杏仁是维生素E的最佳天然来源之一,它富含磷脂,但是中医认为杏仁有小毒,不宜多食。
瓜籽:常见的有葵花籽、南瓜籽和西瓜子。葵花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胡萝卜素,西瓜子含有丰富的锌,同时有健胃功效。吃瓜籽应尽可能选择原味的瓜籽,因为外裹的各种香料不但会增加热量,还会使人口干舌燥。
松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E,以及人体必须的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
榛子: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维生素A、B1、B2、烟酸等,经常吃可以明目、健脑。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宝宝涂鸦有哪些好处?5岁以内幼儿喜欢涂鸦,爱整洁的家长千万不要阻止哦。因为,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孩子的涂鸦来了解宝宝的心理,而且宝宝喜欢涂鸦对其成长,好处多多哦。
5岁以内宝宝涂鸦发展过程
1岁:无意识涂鸦。宝宝的眼睛和手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往往画画时是心手不合一的,或者说是偶然地拿起笔来随意划划,眼睛并没有看着纸和笔,所画的线条松软、无力不连贯。
1岁半:点状涂鸦和线性涂鸦。宝宝出于好奇或者模仿成人的样子拿起笔在纸上、地面上、墙上点或戳,宝宝在画画的时候能够眼睛看着纸和笔,体会的是自己手部肌肉运动后留下的印记,宝宝往往对此会很好奇和兴奋,并且不断尝试,用戳、点、划等形式尝试开始有意识地留下痕迹。
1岁半~2岁:线性连续涂鸦。宝宝是用胳膊带动手用力地来回连续画线,线条开始连贯起来了,宝宝在这样的涂鸦中体验到自己肌肉的运动,一些宝宝甚至想要尝试在不同的地方涂鸦,比如床单、地上、墙上,并且感到很高兴。
2岁~3岁:圆圈涂鸦。这个时候的宝宝手臂动作的发展更进了一步,不仅仅可以左右或者上下连续的摆动,还可以用手臂做圆圈的动作,可以画出螺旋状的圈圈线条。涂鸦的动作让宝宝体会到自己肌肉动作的快乐,并且促进宝宝从大肌肉到小肌肉的动作发展和协调。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结。
2岁半~3岁半:命名涂鸦。这个时候画中的事物在家长看来是似像非像,得在听宝宝的解释后才会觉得确实是这么一回事,说明宝宝的思维意识和自己的绘画之间有了进一步的联系。但是,宝宝对自己画中内容的命名经常会变换,比如今天说这幅画画的是这个东西,明天说这幅画画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东西。这是宝宝开始慢慢建立起用图形或者符号来思维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颜色不是很在意,偶尔会选择颜色,一般是拿到什么颜色都可以画,其间也很少换颜色。他们的画画速度非常快,经常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耗掉一大沓纸张。
3岁半~4岁半:手足人出现。这是一个会令家长比较兴奋的时期,因为宝宝终于可以画出一些家长可辨认的画了。手足人,也是这个时期宝宝笔下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画中人有头和四肢,但是没有身体,四肢直接从头中长出。在这个时期前后(从3岁到5岁左右)的画还有并列式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很多事物都是并列地画在纸上,没有上下、重叠和前后的关系,缺乏空间概念。此时,宝宝会在绘画时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
那么,宝宝涂鸦的好处有哪些呢?
宝宝涂鸦的好处
促进手眼协调1岁半到2岁的宝宝,手部小肌肉还不能控制自如,在“乱涂乱画”的过程中,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从歪歪扭扭画出纸外的一条直线到封口的一个圆圈,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会有大大的提升。
鼓励自我表达涂鸦也是宝宝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流露,当他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会通过画画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父母还可以通过涂鸦来与宝宝沟通,以此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
自娱自乐,激发创意涂鸦还是宝宝乐此不疲的一种游戏。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喜欢画画,他们能从随意的线条和缤纷的颜色中获得想象的自由和创造时的快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宝宝涂鸦好处多,家长要增加适合的场地让孩子自由涂鸦哦。
冬季泡脚,选哪些中药泡脚最防病养生。寒冷的冬季,人们易感觉到手脚冰凉,有的还会因抵抗不住严寒的侵袭,而患上各种常见冬病中医专家指出,不妨用中药泡脚的方法,防病养生。下面说说选用哪些中药泡脚最防病养生。泡脚有哪些好处呢?又改怎么泡呢?一起了解一下哦。
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当用温水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同时热刺激会使足部微循环加快,使得水中的药物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使泡脚治病的效果更胜于口服给药。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热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但是泡脚有益的前提是正确地泡,包括水温、时长等等。此外泡脚也不是百无禁忌的,一些特殊人群和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宜泡脚。
正确的泡脚方法
第一,要选对泡脚桶。
既然是泡脚,就要体现出一个“泡”字来。“泡”在这里体现是,水要多,热量要够,时间要长。不能随便拿一个盆放点水就行。那样是起不到养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脚,而不是泡脚。
正确的选择是,买一个比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个放进去的那种。为什么要选择木桶呢?一是比较容易保温,二是贴近自然。
第二,要选择加热设备。
市场上卖的这种泡脚桶,没有加温设备,这样,我们在泡脚的时候,有时感觉水凉了,不得不往里加热水,所以泡脚前我们可以多准备些热水瓶,灌满热水备用。
第三,如何确认泡脚效果。
怎样算是泡好脚了呢?那就是泡到你的后背感觉有点潮,或者额头出汗了,就算是好了。注意,千万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会伤心的。只要出微汗就OK了,说明你的经络上下贯通了。这也是证明你经络是否通的一个办法。
泡脚最佳时长
虽然沐足对肩背腰腿关节疼痛、失眠、皮肤瘙痒和咳喘等当季常见病、多发病的保健效果不错,但要注意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控制好浴足时间的时间,一味用热水长时间浸泡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
很多人喜欢从水很烫泡到水全凉了,甚至有的不停添加热水,持续泡一两个小时,这是错误的做法。
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每天或隔一天泡一次即可。还有中药热足浴方法:每次足浴前先在水里放入煎煮过的药液(可对水稀释),然后按普通热足浴的方法进行。
但是,特别提醒老年人,泡脚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泡脚最佳水温
泡脚的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
如果有条件,可以先将脚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后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
但是,糖尿病患者和敏感皮肤者要注意,由于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温度过高的水很容易导致烫伤。
晚上九点泡脚最养肾
专家建议晚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热水泡脚不但可以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的调节。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上班族早上泡脚精力充沛
之所以选择早上泡脚,是因为夜间睡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洗脚时用双手在温水中按摩脚心、脚趾间隙,能使大脑感到轻松、舒畅,使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给一天的工作“加满油”。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5次。如果时间不充裕,仅进行1次即可,或者仅做按摩,不用热水浸泡。
睡前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全身疲劳,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如果采用中药泡脚的方法,将事半功倍,尤其对某些慢性病患者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强身保健作用。那么,泡脚时应选用哪些中药最防病养生。中医专家指出,泡脚时,在热水中加上中药,但选药要根据中医理论要求。
泡脚的药方,不同人不同药方,才有不同功效。
活血补肾:可选择当归、赤芍、红花、川断等。
冬天皮肤干燥、容易皲裂:可选择桂枝、银花、红花等中药。
气虚者: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
高血压患者:宜将菊花、桑叶枝、枸杞子、丹参等与冰片少许,煎药泡脚。
中药泡脚方法:上述中药每样取用15-20克,用沙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泡脚盆里,再加入热水,每天浸泡30分钟。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