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助孩子获得自信的方法

2015-10-13 21:02 54 1 收藏

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家长帮助孩子获得自信的方法,赶紧了解了解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并保持自信呢?

  (1)让孩子能干起来

  根据心理学家爱里克森的观点,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是构成其自信的要素。爱里克森认为儿童中期(6~12岁)是孩子形成自信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孩子经历的最大危机是自信与自卑的较量,孩子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获得完成建设性工作的能力。在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孩子都必须学习生存所需的技能。生活在非洲丛林的孩子学习狩猎技巧,因纽特儿童学习捕鱼本领,农业社会的孩子学习干农活,现代工业社会的孩子则学习读书、写字和如何使用电脑。孩子为掌握本领付出的努力,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孩子成功地逾越这一阶段的危机,就能获得一个可贵的优点:“能力”,一种对自己能够掌握技术并完成任务的自我认识。孩子拿自己的能力和同龄伙伴比较,如果发现自己比别人优越或不比别人差,就会感到满意,对自己有积极评价,并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新技能;如果发现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心理,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并撤退到一个熟悉的、没有过多挑战的环境中。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不利于能力培养的恶性循环。

  让孩子能干起来,才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首先家长必须对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做成事情。许多家长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他们小,或嫌他们笨拙,就不让他们尝试本来可以做到的事情。还有些家长太爱惜孩子,生怕孩子累着、伤着,自己包办一切。还有的家长片面理解能力,以为学习成绩好,就是能力强。其实考分至多只代表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而其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来说一个也不能少。家长的怀疑、过度保护或偏激,挡住了孩子需要面临的挑战,也遮住了孩子发现自己能力的目光,使孩子的信心缺少了能力的支撑。所以,当孩子坚持自己吃饭的时候,别劝说:“算了,你把衣服都弄脏了。”当孩子要自己洗衣服,别阻拦:“你还小,不用你洗。”当孩子帮你出主意,别呵斥:“你懂什么,一边去。”别因为孩子不会系鞋带就从此不买系带的鞋;别因为孩子学习紧张就替他打理一切;别怕孩子摔着就不让他跑。否则,你在阻碍孩子树立自信。

  18岁的小婉上大学了,一学期下来却不很快乐。以前在中学,小婉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一向被人羡慕,因此她的自我感觉也很好。进了大学,与周围的同学相比,小婉成绩不再突出,她觉得自己没有特长,不善言辞,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十分亲密,因而一下子不自信起来。第二学期,轮到小婉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小婉的表达能力、工作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放暑假时,小婉没急着回家,因为她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她对自己的信心明显比以前增强了。

  (2)告诉孩子:“你真的很重要。”

  “我身边的人有多爱我?他们接受我,认为我重要吗?”每个人都关心这样的问题,孩子更在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家长、老师、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评语,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家长的行为语言尤为重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摸摸孩子的头,对孩子说:“你,谁也不换。”因为他,而爱他。哪怕他调皮、犯错误,让你失望。你对孩子有信心,孩子才会有自信。有父母的宽厚的爱铺垫着,孩子的自信就不会落到最低点,更不会被摔得粉碎。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参加家庭的决策,保护孩子的脸面,尊重孩子的隐私,理解孩子的情感,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3)多给孩子赏识与鼓励

  孩子对自己优点的认识来自周围人的评价,而家长的评语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最重。家长对孩子的赞许和鼓励是孩子动力的源泉和自信的基石。你夸孩子漂亮,他也就觉得自己美;你说孩子聪明,他就认为什么也不能难倒自己;你说孩子性格好,他就知道自己讨人喜欢。如果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就容易保持这些优点;如果家长能够挖掘孩子的特长,孩子就能获得新的优点。

  8岁的楠楠在学校一直很调皮,到一年级结束,他的家庭联络本上全是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道歉,他被公认为班里的问题孩子。楠楠觉得灰溜溜的。二年级时,新来的老师第一次在给家长的联络本上写了一句表扬楠楠的话:“今天值日,楠楠尽职尽责,把地扫得非常干净o”楠楠几乎是跳着回家的,他的爸爸也激动万分。从此,楠楠的联络本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句表扬,“今天上语文课没做小动作。”“今天没跟同学打架。”爸爸给老师的回执也变成了感激之语和对楠楠家庭表现进步的描述。二年级结束,楠楠与一年前判若两人,他遵守纪律,学习努力,开朗自信,讨人喜欢。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赞扬必须客观准确、实事求是。夸大其辞的表扬使孩子不能准确了解自己,对自己期望过高,并且不利于孩子发现自己有待学习的地方,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家长言过其实的夸奖为孩子虚构出的自信最终会在现实的考验中坍塌,这样对孩子自信的打击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家长的溢美之辞用得太多太泛,孩子成熟后就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对自己的信心反而没有把握。

  5岁的苗苗每画一幅画,妈妈就说:“这是我见过的画得最好的。你比你们班的丽娜画得好多了。”六一节参加全市儿童画展时,苗苗的画没通过初选,而丽娜的两幅作品都送去参展了。苗苗很伤心,因为她原来满心以为自己的画能被选上。“我再也不画了,我根本比不过丽娜。”

  同样,家长对孩子批评也应就事论事,避免感情用事,并注意措辞。许多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或遭遇暂时的失败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对孩子能力和前途作出负面的结论,孩子即使表面上不服气,心底里却会信以为真,并因此降低自己的评价和期望。所以,家长必须戒除这类的口头禅:“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你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拉倒吧,你。”在客观地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时,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帮孩子找出克服弱点的方法。

  11岁的小乐放学回家,兴冲冲地告诉父母自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发明兴趣小组。爸爸却说:“算了吧,学习都学不好,还想发明。趁早退出,别到时候丢人。”小乐心头一凉,但没放弃。小乐很投入地参加活动,忙活了一阵,但没有出什么成果。爸爸知道后,又说:“我说了吧,你不是这块料。还是专心把本分功课做好。”这回小乐真的犹豫了,尽管老师和同学劝他,他最后还是退出了兴趣小组。

  卢京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他拿到入学通知书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没有母亲的鼓励,他明白自己是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

  卢京上初中时成绩一般,初二的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只排在全班第40名。家长会上,老师对他母亲说这孩子虽然有点小聪明但太不用功,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差。母亲回家后对卢京说:“老师说你有潜力,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赶上你的同座。”妈妈了解过卢京的同座是30名。妈妈又帮他分析了成绩滑坡的原因。期末考试卢京的成绩前进到了28名。

  初三上学期的家长会,老师又说以卢京目前的学习成绩,考上重点中学的希望不大。妈妈回来却对卢京说:“老师说只要你再继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是有希望的。”卢京有了新的目标,又补充了信心,学习的劲头提高了。初中毕业,卢京考上了重点高中。

  在高中阶段,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他。经过初中的进步,卢京已经信心倍增。他也切实体会到了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理想。因而高中的卢京更自觉地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如果卢京的母亲将老师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卢京,再添上自己的指责和埋怨,恐怕卢京就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了。

  (4)给孩子自主权和影响力

  首先,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让他们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权。

  其次,给孩子影响他人的权利。让孩子参与讨论,听取孩子的建议,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家庭决策的影响力。让孩子承担一定家庭责任,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生活的影响力。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孩子的组织协调能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同伴的影响力。

  当孩子被赋予创建和改善生活的自由和权利,他们自然能够发现自己的力量和优势,给自信添加砝码。

  阿宝的妈妈要出国进修一年,她特别担心7岁的儿子阿宝照顾不好。阿宝也整天问妈妈走了谁给他做饭,谁送他上学。弄得妈妈连放弃出国的心都有了。妈妈走后,阿宝爸爸让他自己步行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下午自己开门回家做作业,晚上爸爸做饭,他帮忙。有时阿宝提议:“算了,去吃麦当劳吧。”爸爸就说:“听你的。”爸爸把重要的电话号码贴在墙上,告诉他有急事还可以找楼下的丁爷爷。妈妈不在家的日子,阿宝特别懂事。爷儿俩配合默契,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一年以后,阿宝的妈妈回来,简直不敢相信,阿宝在打扫自己的房间!而且原来有些胆小的阿宝变得比以前勇敢多了。

  帮助遭遇心理障碍的孩子一般有三种方法:心理疏导、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科学的心理疏导就能解决。

  (1)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会感到迷失了自我,自信心受到打击。因此不管孩子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心理冲突,帮助孩子恢复或保持自信是首要的。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帮助孩子找回自我和自信的有效方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Attention)是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点。罗杰斯认为,人有一种很重要的需要,就是积极关注的需要,也就是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包括爱、尊重、接受、喜欢、支持、赞赏等。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关注,即一个人只有在符合他人的标准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积极关注。比如,孩子需要听话才能得到父母喜爱。另一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即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即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也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比如,孩子虽然考试没考好,父母仍然认为他是个好孩子。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导致孩子为了得到认可和接受,去取悦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条件,并将父母提出的条件纳入自我概念中,而那些自己的直接经验、自己的内在真实感受就被淡漠、疏远和遮蔽。孩子渐渐学会用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当别人的要求和自己的愿望与体验差距太大,无法协调的时候,孩子就容易陷入焦虑状态,变得消极沮丧、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条件是让孩子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只有家长、老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和任何表达,表示对他这个孩子的接纳和认同,让孩子明白只是他的某些行为不恰当,而不是他这个人不好,孩子才可能真正摆脱自我不协调的困境,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所以当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时,家长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责备孩子的不是,埋怨孩子的心理素质差,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雪上加霜。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言行,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停止以成绩论英雄,孩子不服从时,不要以“爸爸妈妈不喜欢你”做要挟,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告诉孩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是他做错的事,而不是孩子本人。

  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尊严感,就会增加对家长或老师的信任以及自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2)感同身受孩子的体验

  除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家长还需要调动“同理心”(Empa-thy)去体会孩子的处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孩子的经验,包括欲望、恐惧、冲突等,就好像你自己也在经历这些体验一样。只有进入了孩子的主观世界,去感其所感,知其所知,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并将你的这些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使孩子相信你真正理解了他或真心愿意理解他,孩子才可能向家长敞开心扉。这样,家长可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帮助他解决问题。

  (3)帮助孩子帮助自己

  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帮助别人帮助他自己。也就是说,家长不要替代孩子解决问题,也不要指挥或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建议去改变,实际上,在孩子已经形成心理问题时,这些做法也行不通。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改变自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孩子自己愿意改变现状,否则孩子的抗拒、敌意和冷漠会使任何帮助成为徒劳。正如西方谚语里说的: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他喝水。只有孩子主动地接受帮助和辅导时,才可能真正地发展其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以及独立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

  当孩子愿意改变,却不知如何去做的时候,家长应给孩子一些启发和建议,帮助孩子理清头绪,分清主次,调整期望值,制定计划。提醒孩子从小的改变开始,耐心地、逐步地走出低谷。记住,这一切必须基于孩子自己的真实主张。孩子有了变化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孩子自己增强信心。

  (4)帮孩子越过情绪障碍

  当孩子有了情绪障碍,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弄清困扰他的真正原因,并帮助孩子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摆脱消极的情绪。

  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提出的情绪困扰ABC理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A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C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的更直接原因。比如,一个人因为失恋(A)感到愤怒、自卑、伤心(C),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信念(B):我是最好的,是他主动追求的我,我不可能被抛弃,否则就太丢人了。所以,要改变人的情绪及行为,必须帮助他改变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消除诱发事件。

  孩子受到情绪困扰通常也是由某个事件引发的,如一次考试全军覆没、没有被朋友邀请参加活动、被老师当众批评、比赛失败、失恋等。家长往往容易找到引发孩子苦闷的事情,然后想办法帮孩子改变现状。如给孩子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以提高成绩;给孩子安排另外的活动;找老师谈,希望老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做法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获得认识挫折和评价自我的合理方法。以后遇到别的困难,孩子还是以同样的归因方法去分析受挫的原因,还会陷入消极情绪的困境。所以家长应该把焦点放在孩子对事情的认识上,让孩子说出他对诱发事件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发现孩子对问题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偏差。然后再启发孩子换个角度想问题,重新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当孩子学会了新的认知方法,他对挫折的免疫力就得到了加强。

  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慧有一次期中数学考试漏了一大题,老师很恼火,说是要摘了她的红领巾。小慧回到家,边哭边告诉妈妈,自责、后悔溢于言表。妈妈说:“因为老师觉得你平时很认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所以才特别恼火。老师对你严格要求是好事,能让你刻骨铭心。摘了红领巾,你能鼓起勇气把它争回来,不是体现了你的能耐吗?”小慧想了一会儿,似乎释然了。等她洗过脸后,她已经恢复了平静,对妈妈说:“妈妈,我下次再不会这么粗心了。”

  小振三年级时竞选班长,他很担心自己选不上,问爸爸怎么办。爸爸启发他:“你看当班长有什么好处,不当班长有什么好处?”小振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当班长可以管理班上的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不当班长时间宽裕一些,我可以多看些课外书。”爸爸说:“对啊,当班干部主要是为同学做事,如果你有这份心,当不当班长都能做到。"经爸爸这么一启发,小振心里的包袱减轻了好多。

  在五年级时,小振竞选大队长,初赛入围。在复赛时,爸爸连夜帮儿子改演讲稿,结果小振因为对稿子不熟,演讲时结结巴巴,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投票箱里只有寥寥数票。当时小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回到家时就已经坦然了,晚上还写了一篇题为“天空更广阔”的作文,写竞选失败对他的有益启示。爸爸感慨万千,又一次认识到“境由心造”。只要注意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孩子就会攀上快乐的常青藤。

  (5)教会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

  让孩子掌握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和技术,对帮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十分重要。常见的积极适应方式有:

  ①理智的压抑(sanerepression)。这是指一个人的欲望、冲动或本能不符合社会规范,无法得到满足时,有意识地去压抑、克制或想办法延缓需要的满足。比如,一个孩子在做作业,听到电视机里放自己喜欢的节目,但他知道规矩是不做完功课不能看电视,因此强迫自己继续写作业。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力的体现,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并非病态地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和欲望。

  上高三的吴尉与同班的女同学相互产生了好感,两人经常在一起,结果影响了学习。看着吴尉成绩下滑,父母心急如焚,但他们知道强制儿子切断与女朋友的关系可能会引起逆反心理,事情反而更糟。于是他们在一个大家心情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与儿子做了一番长谈,得知吴尉仍希望考大学,自己也为成绩滑坡的事感到焦虑,但克制不住总想和那个女孩在一起。

  父母理解了孩子的想法,感到宽慰多了。儿子还是有上进心的,只是需要帮助来控制自己。全家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学习是这段时间的首要任务,感情的事虽然也重要,但它已经成了学习的障碍,可能影响两个人的前途,就暂时放一放。吴尉见父母如此开明,从心理上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于是,一家人又仔细讨论,帮吴尉调整了作息时间和学习策略。吴尉终于用理智战胜了情感,他的学习注意力有了提高,成绩开始回升。

  ②升华(sublimation)。升华是指将欲望从社会不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将这种欲望净化、提升,变成高尚的追求。比如,一个中学生觉得自己谈恋爱不合适,于是通过写诗来抒发感情,使内心的矛盾冲突、焦虑不安得到宣泄。青少年受挫后,特别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注意引导孩子把内心的冲动转移到体育活动、业余爱好中去,帮助他们把不恰当的情绪合理驱散,保持心理健康。

  ③补偿(compensation)。这是指当一个目标不能达到,用另一个目标来代替;或因本身的缺陷不能达到目标时,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受挫感。许多身体上有残疾的人用这种方式弥补与正常人的差距。人称“刘罗锅”的清朝著名宰相刘墉,年少时经常遭人耻笑,但他发奋苦读,最终才识过人,成为一代名臣,为世人景仰。这正体现了补偿的作用。

  ④幽默(humor)。是指当人处境尴尬或困难时,用机智、双关、讽喻、自嘲等语言或动作,化解困境,摆脱内心失衡状态。乐观的心态是与幽默密不可分的。学会自嘲,也是一种缓解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⑤合理宣泄(catharsis)。就是让受到挫折的人自由抒发受压抑的情感。如果孩子受挫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苦闷,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就像高压锅,如果总是不打开放气阀,就会引发爆炸,如果人一直处于情绪压抑状态,就会出毛病。可以引导孩子向信任的人倾诉苦闷,或者把愤怒、不满写进日记,或者干脆大哭一场,用泪水冲走悲伤或委屈,也可以让孩子在合适的地方拳打脚踢一番,发泄愤懑。但要提醒孩子不能损害公物、财产,更不能伤害他人。

  ⑥认知改组(cognitlvereorganization)。即帮助孩子重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和评价所发生的事。前面所讲的ABC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在一项问卷调查中,53%的家长的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对孩子犯错会采取什么方式教育?”75%的家长表示会“批评教育,耐心说教”,24%的家长会“不理睬、打骂挖苦”。而在对家长和孩子更细致的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的“批评教育,耐心说教”并不到位。有些做法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等,还可能引发不少心理问题。

  小鱼喜滋滋地告诉妈妈数学测验考了98分,妈妈立刻问有多少同学得了100。当她知道有5名学生得了满分后,脸就沉了下来:“你还有没有自尊心,考了98还洋洋得意?你怎么不跟好同学比,我看你是不求上进!”

  芳芳妈妈在做饭,发现盐用完了,就给了8岁的芳芳5块钱,叫她去买盐。过了半小时,妈妈已经等得着急了,芳芳才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妈妈,钱丢了。”“你怎么搞的!整天魂不附体。你这个样子以后什么也做不好!”

  小震被父母叫做“闯祸精”,几乎没有一天不挨骂。爸爸经常对他吼叫,不耐烦到极点时就一巴掌挥过去:“滚,你这个败家子!”妈妈则唉声叹气:“你怎么才能学好呢?”

  家长必须学习接受孩子的错误,不要苛求孩子,把不算错误的事当成错误对待。更不要抓住他们的错误不放。许多家长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做错的事上,指出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提醒他们必须改正。在这样的指导下,孩子会觉得自己必须完美才能为父母所接纳,这样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和恐惧,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勇气,阻碍了他们提高的进程。学过外语的人深有体会,如果老师不断纠正你的口语错误,你会越来越不愿开口,害怕出错丢丑,因而导致缺乏训练,进步缓慢。

  孩子犯错有时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思维的局限或经验的缺乏,比如,丢三拉四,粗心大意,冒失莽撞。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弱点,纠正不当的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才是明智的做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小珏把妈妈给买酱油的钱丢了。妈妈没有责备她,而问道:“你刚才把钱放在哪里的?”“放在裙子口袋里的。”妈妈检查了小珏的裙子口袋,说:“口袋没破,但你看,这个口袋太浅了。你走路一颠一颠地,钞票就容易冒出来。”小珏点点头,说:“知道了,我下次注意把钱放在深一点的口袋里。”“要是没有口袋呢?”“放包里。”“那放在包的什么地方最安全?”“放在夹层里,就不会被偷掉。”“这就对了,喏,妈妈再给你5块钱,把酱油买回来吧。”

  春节前,10岁的红叶帮父母在家大扫除。她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完后,就出去玩了。回到家,妈妈就对她说:“你自己看看你擦的家具,干净不干净?”红叶一看,全是大花脸!红叶纳闷地申辩:“我擦的时候觉得挺干净的。”爸爸在一旁告诉她:“你没有勤搓抹布,用一块抹布从头擦到尾,湿的时候看起来亮光光的,干了以后泥浆就看出来了。下次记住要勤换水。”妈妈接着说:“先吃饭,吃了饭你再重擦一遍。”这回,红叶擦得干净多了。

  孩子有时也会故意恶作剧,但一定都有原因。家长不要急于批评,而要先设法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和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初一的小伟写作文时通篇不打一个标点符号。小伟的妈妈知道了他的恶作剧行为很生气,但她克制住自己的情绪,问小伟:“我知道了你写作文故意不打标点的事,我很惊讶,也很生气。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是很喜欢作文吗?”

  “我以前喜欢作文,现在不喜欢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那是什么原因?”

  “以前的语文老师有水平,现在的老师差远了。”

  “是吗?”妈妈想起小伟对上学期教语文的张老师非常崇拜,张老师也经常夸小伟作文好。“现在的赵老师怎么不好?”

  “……”小伟一下子语塞,“她写字都歪歪扭扭的……反正不怎么样。”

  “我倒不这么认为。”妈妈说;“起码她非常有耐心,也很宽容。你看,她把你漏掉的标点符号全都补上了。要是换成我,早罚你重写了。而且她没有告你的状,是我今天正好去学校问起,她才说的。这样的老师很难得。”

  小伟不吭声了。

  妈妈接着建议:“我认为你应该向老师道歉。是当面跟老师认错还是在作文本上留个条,你自己决定。”

  两天以后,赵老师打电话告诉小伟妈妈,他在最近一次作文后面附了一张道歉条。而且这次作文他写得非常好。

  因为消除了对赵老师的偏见,小伟对语文课的兴趣逐渐恢复了。他对赵老师也越来越尊敬。在妈妈的启发下,小伟从这次经历中明白了:每个人有不同的特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束策略,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脸面和尊严。尽量避免在外人面前,尤其是同学、朋友或他们看中的人面前训斥他们,让孩子下不来台。这样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因羞恼、气愤,而与家长发生冲突,使孩子和家长的感情都受到伤害。

  15岁的小美一向很乖巧。有一次约了同学到家里玩。妈妈提醒她不要大声喧哗,因为爸爸在家赶写一份工作报告。结果女孩子们开始还很克制,一开心就忘了形,笑闹声响得简直能把房顶掀翻。妈妈进了女儿房间,不客气地训了小美几句。小美跟妈妈顶撞了起来,然后气呼呼地跟同学出了门。妈妈很震惊,因为女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理过。小美到很晚才回来,低着头不声不响进了门。妈妈已经冷静下来,她问小美为什么发脾气。女儿说:“你那么骂我,我太难为情了。你那么凶,我们同学以后再不敢来了。”妈妈觉得自己的确有失妥当,向女儿道了歉,同时也让女儿认识到她的不要之处。母女俩和解了。

  家长做错事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冤枉了孩子或是做法失了分寸,也应该向孩子道歉。不要为了维护所谓的家长尊严,贬低了孩子的自尊。其实,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家长不仅不会削弱自己的形象,反而能引起孩子对你的勇气的尊敬,同时,你的榜样也使孩子学会在遇到问题时不逃避责任,主动查找自己的原因。这样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豁达的品行和宽阔的胸怀。

  想像一下,当有人批评你做错了事,你希望他过后如何对待你呢?当然是希望别人不要揪住这点不放,仍像以前一样尊重和信任你。那么,换到孩子的角度上,当孩子做错一件事受到你的批评后,就该让这件事成为历史,让孩子继续向前。不要再反复提起,不要对孩子发表长篇大论,更不要把孩子犯错的事宣扬得人尽皆知。

  小辉因为跟别人打架,被罚周末不许出去玩。恰巧,小辉妈妈的同事张阿姨带了孩子来约小辉去游泳,小辉的妈妈告诉张阿姨:“小辉今天不能出去玩。下个星期再跟你们一块儿去吧。”接着就岔开话题,与张阿姨聊起别的事儿来。

  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存在脸面的问题,孩子不愿在众人面前遭到训斥,家长也不希望在别人面前显得缺乏威信。这时需要家长预先防范冲突的发生,在需要采取行动管束孩子的行为时,也要坚决,不要让孩子利用你要面子的弱点,放纵自己的行为或坚持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冷静,与孩子一起转移到离开公众视线的角落,采取适当措施让他服从规则,并提醒他如果不希望丢脸就必须配合。

  对于幼小的孩子,情况就不同了。

  大部分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商场、马路上、公园里不服管教,哭闹、耍赖,路人的目光如芒刺在身,你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一定是个无能、冷酷、粗暴的家长。其实,你所想像的别人的看法多半是你没生孩子之前,对别的家长在同样情景下的反应。你可以放宽心,有孩子、有经验的人看你的目光是同情的,因为他们大多深有体会。

  要避免公共场合孩子不合作的情况,首先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状态安排活动。当孩子感冒、疲惫、烦躁的时候,应避免漫长枯燥的旅程,也不要去对行为约束多的场合,如,高档的餐馆。当孩子特别兴奋,需要尽情玩耍发泄精力的时候,就不适宜带他进行长时间的购物。在进入公共场所之前,提醒孩子有关的规则,如果孩子小,可以让他重复一遍。给孩子带些玩具,无聊时可帮孩子打发时间。跟孩子做个游戏,讲个故事,也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孩子表现好,可以给一点奖励,比如,买个小零食或小玩意。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家长应立刻采取行动,可以视情况而定选用上面提到的各种管束策略。如果怕难为情,可以把孩子带到某个人少的角落进行教育。

  4岁的蒙蒙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妈妈一再告诫蒙蒙别乱跑,可稍不留神,蒙蒙就跑得没影儿了,弄得妈妈提心吊胆。妈妈把蒙蒙拉到楼梯拐角,拿出包里事先准备好的家里隔离用过的椅子的照片,给蒙蒙看,并告诉他,如果他再乱跑,回家后立刻隔离双倍的时间。蒙蒙果然乖乖地跟着妈妈,直到买完东西。妈妈给他买了个冰激凌作为奖励。

  孩子的成长在日复一日的进程中常常显得进展缓慢,并时时受挫,家长难免会急躁。家长应该提醒自己,学习的过程总是艰辛的。你不妨业余时间从事一项新的业余活动,重新体会一下掌握一门新技能的艰难。对于认知、运动能力已经成熟的成年人来说,学习的过程尚且错误不断,对身体和头脑仍在发育之中的孩子而言,艰辛更可想而知了。孩子的身边似乎总是围绕着一群比他们学得快的同龄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们仍能保持高昂的情绪和耐心,岂不反映出孩子天性的执着可爱?

  带着宽容去管束孩子,带着欣赏去鼓励孩子,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严格家长。让孩子感到安全,让孩子充满自信,让孩子勇于负责,让孩子善于同情,让孩子学会自制。这样才能营造出愉快的家庭氛围,形成牢固的亲子纽带,培养出健康、快乐、能干的孩子。

  1.认真对待宝宝的要求

  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么?”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不要嘲笑宝宝说错的话

  宝宝刚学说话,发音不准确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宝宝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认真对待宝宝的提问

  宝宝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气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么?”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给宝宝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

  让宝宝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宝宝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宝宝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

  给宝宝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让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他的宽容是培养宝宝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宝宝,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

  9.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不对宝宝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10.让宝宝偶尔当当家

  带宝宝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他还不会算账,但至少让他知道钱能买东西。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会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647.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时刻充满自信 自信是孩子成才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大事。因此,父母在关心孩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的潜在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如何才能把自信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呢? 尝试各种体验 支持孩子在安全状态下探索新鲜事物,尝试各...
面对孩子的反抗言行怎么办 第一次听到孩子对你说“不”的时候,是不是很吃惊?可能,你会有受伤、失败、失落的感觉。是不是和大多数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一样,你对孩子突然表现出的反叛感到困惑。是的,孩子一直很乖,是妈妈的小尾巴和应声虫。怎么会这样呢?其实,妈妈不必紧张,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否定行为,一般来说这是孩子健...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有的孩子非常胆小,想要什么东西,不敢跟老师提;想跟小www.Tulaoshi.com朋友玩,不敢主动交往;就连别人欺负也不懂得反抗。家长该如何帮助宝宝克服这种状况?   1.控制自己的怒气   有的家长听说孩子被欺负了,第一...
孩子由于年龄小,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往往不够好,家长们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情绪管理如何控制不好,对孩子将来的处事会有很大影响。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情绪管理 孩子年纪小,自己不懂得情绪管理,家长们应该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第一步要先让孩子认清各种情绪。像激动、失望、孤独、期待等情绪,都是孩子常会...
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更自信 亲子关系让心灵相通 “我的孩子8岁了,从小是和外祖父们一起长大的。他现在很内向,平时问他什么都不怎么回答,我想问怎么才能和他好好沟通?”一位平安VIP女客户的提问,也道出了不少现场听众的心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往往存在障碍。 “在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

经验教程

30

收藏

9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