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图老师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当心!好心妈妈扼杀宝宝创造力。
【 tulaoshi.com - 分娩 】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做妈妈的对孩子更是用心良苦,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即便孩子睡着,仍无时不刻担忧着,事事都想为这宝宝干,素不知这种方式妈妈做得辛苦,还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宝宝,扼杀了他的创造力,不信?从下面的案例里,也许你会找到自己做坏事的身影!
好心妈妈:天上怎么会有饼干呢?
“妈妈妈妈,天上有好多饼干啊!”小欣星星闪烁着两眼发现新大陆般指着夜晚的天空书兴奋地说。
“什么?!那是星星啊宝宝。”“是饼干,妈妈,我可以不可以吃饼干啊?”
妈妈紧张而一本正经地纠正:“宝宝,那是星星,不是饼干,你是不是想吃饼干了和我刷小招数了?忘记你有蛀牙啦?”
“那可是饼干哟。妈妈……”
在妈妈看来,这是宝宝想吃饼干的小花招,最后两人就在“星星”和“饼干”中不欢而散,宝宝不乐了。
宝宝心声:
明明就是星星嘛,五颗星形状的就像我昨天吃的饼干一样,可是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说是我要吃饼干才这么说的呢?
小编有话说:
其实这个时候的宝宝对形体的认识并不全面,他们只注重局部,会将身边的相似事物进行比较,在宝宝眼中,天上的星星和他吃的五角星的饼干是一样的,所以很好奇饼干怎么在天上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进行引导而不是像上面那位妈妈简单的将宝宝的动机定义为想吃饼干,可以让宝宝讲讲为什么天上挂满了饼干,在宝宝的描述中讲讲天上的星星和低下的“星星”的区别,最后可以给宝宝饼干作为鼓励。
观察力是宝宝发展创造力的基础,宝宝“指鹿为马”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三岁的宝宝甚至有一段“专门与自己作对的时期”,当成游戏似的偏要把黑的说成白的。家长切勿着急,应该学会观察宝宝的思维,进而进行引导,千万不要想当然,扼杀了宝宝的创造力。
好心妈妈说:我不让宝宝做家务
3岁的小叮当仰着小脸,扑闪着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兴致勃勃地恳求在洗碗的妈妈:“妈妈,我来帮帮你吧!”“不用啦,小屁孩帮什么帮呀?”妈妈有点不耐烦地拒绝他。最终在小叮当死缠烂打的哀求下,妈妈终于允许小叮当将洗好的碗放回餐桌,小叮当崩塌有多高兴了,可就在他拿着碗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碗摔到了地上一地的粉碎。“你看你都说不用了,帮倒忙,越帮越忙……”小叮当委屈极了。
小编有话说:
其实,很多家长都不让宝宝做家务,但是让孩子从小练习做家务,不仅能为父母分忧解劳,对他未来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帮助。比如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动作技能、练习分类与收纳、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参与到家务中,可以先向他示范如何去做,然后和他一起做,最后让他自己做。家长可以随时给予指导,但不要太快就插手帮忙。孩子如果想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也不要干涉他,让他自己发挥。
好心妈妈说:画画,可以?不可以!
两岁的童童刚刚学会拿笔,见什么都要画上两笔,尤其是一大片白白的墙壁,多么诱惑啊!唰唰唰!宝宝几下飞笔指点江山,妈妈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要啊——!”宝宝使坏地笑了笑,手里的笔挥动得更快了。转个身不见,宝宝又在沙发上画画了,妈妈又在一旁大叫起来,“上万元的沙发啊!”宝宝只好放弃了沙发,那就画衣服吧,妈妈又跑了过来,“我的衣服啊!”……
宝宝与妈妈打成一个游击战,最后妈妈筋疲力尽了,宝宝忽然把笔一扔,不画了,再也不画了。
宝宝心声:
昨天还教我拿笔,今天就不肯我画画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原来画笔只有在爸爸妈妈手把手教的时候才能用的,真是不好玩。
小编有话说:
宝宝敏感的心灵很容易受到挫折,他很难判断哪些地方可以画画,哪些地方不可以,如果限制太多,宝宝对画笔就失去兴趣了,潜意识里认为那是“带着很多规范的画笔”。那么,该如何引导宝宝正确使用画笔才能两全其美呢?
家长对宝宝在墙上画画的行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开朗的孩子或许会偷偷使坏,内向的孩子或许会遭到挫折。建议家长要心平气和地跟宝宝沟通:“画在这里不漂亮,咱们先画在纸上,然后一张张贴到墙上,贴一大片好不好?爸爸和爷爷奶奶看到了一定会表扬宝宝。”
同样的,对沙发上画画的行为也可以进行劝导,转移宝宝注意力:“宝宝,沙发画画不好看的,也是不允许的,不如我们一起来画张沙发吧,画完一起坐上去好不好?”这样,既保护了家具又可以鼓励宝宝拿起画笔,两全其美。
好心妈妈说:打雷时就要做鸵鸟
“噼里啪啦”下雨了,宝宝赶紧躲到妈妈怀抱里,忽然“砰——”地一声巨响,天空划过一道霹雳,紧接着夏雷滚滚而来。
妈妈抚摸着宝宝说:“不怕不怕,雷公电母发怒咯,来妈妈这里就好了,妈妈保护你。”
宝宝不时透过妈妈的怀抱往窗外偷偷看一眼,好奇心十分强烈,却寸步不敢离开妈妈。
以后,但凡打雷下雨,宝宝都要往妈妈怀里钻,久而久之,妈妈想“甩”开一下宝宝都不行了。可除了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宝宝心声:
虽然不知道打雷闪电是什么,但只要钻到妈妈怀里就好了,妈妈会保护我。
小编有话说:
下雨天总是给妈妈们制造麻烦,同时也是教宝宝认识自然,提升宝宝勇气的大好机会。如果因为妈妈过分的保护,从而让宝宝变成一只受惊的鸵鸟,可不妙了。其实妈妈应该趁着下雨天给宝宝提供探索自然的机会。
“宝宝来,妈妈要下雨了。”妈妈打开花洒,水珠子一串串洒落下来,宝宝看了自然就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下雨,下雨并不可怕。
打雷闪电了怎么办呢?宝宝要抱紧妈妈的大腿,妈妈不要马上抱起宝宝,不如模拟一下闪电打雷的声音吧。“嘭嘭!闪电啦!轰轰!打雷了!……”宝宝很快把打雷闪电当成一个游戏,妈妈进而可以这样描述:“下雨是天公在浇花,打雷是雷公在洗锅,闪电是电母在抖衣服。”这样,就算既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还可以在这些故事里给孩子无限的想象,有助于开发宝宝想象力和创造力。
看了以上几位好心妈妈干的坏事,各位家长明白了吗?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他们还不知怎么去区分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但是家长可以起到正确的引导,让宝宝多观察、多参与到他们周围的环境中来去发现、创造不一样的世界。
近日,广州一所儿童教育培训中心进行的“创造力调查”测试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思考。
记者观察
创意思维 小学生比不上细路仔
“一个杯子可以有什么用途?”在调查问卷中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的回答中出现的答案比较类似,其中最多被提及,排在前四位的是“喝水、喝茶、倒热水暖手、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东西”。而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却更丰富多彩,比如“扣骰子、打人、摔碎了拼画、养鱼、栽花、当传声器、当作礼物、当玩具”等等都有。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小朋友在创造力方面反而优于小学生。
该培训中心专家对记者介绍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往往孩子的年龄越小,思维越开阔。上了学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条条框框。”
家长观点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创造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可能逐渐减弱了。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现象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教育的习惯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切向成绩看齐——樊先生的女儿小晴现在读小学二年级,可已经开始为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樊先生说:“我们小时候学习也是挺累的,可现在看看女儿,比我们那时候还要辛苦。在这种压力下,怎么会有‘创造力’呢?太奢侈了。每天孩子能有时间玩都已经很满足了。”樊先生觉得,现在学校里最浓厚的气氛就是“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和可能的考研、出国等等,很多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就开始围绕着应付考试做各种准备,还要争取在奥数、英语方面取得好成绩,再加上课外补习……创造力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了。“有时候想想,都不想让孩子上学了,但毕竟还是要给孩子一个集体环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只“学”不“习”眼高手低——赵老师已经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导小外孙。谈到“创造能力”,赵老师总结人生经验后觉得“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是在读书。虽然也有一些实践,但比重可以再大点。”赵老师觉得,目前小外孙学校里很多的课程其实是只有“学”,没有“习”。“人需要通过不断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从中体悟到知识和智慧。‘学’只是‘记忆’,容易让孩子变成‘书呆子’,创意能力越来越萎缩。”
“听话式”的家庭教育——谈起孩子的“创造力”,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很有感触。“现在工作后常常觉得,按部就班地做工作很难有成绩,只有做得出色,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我常常跟孩子的爷爷奶奶说,不要老跟孩子说‘你要听话’。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的。”李小姐觉得,自己就是在“要听话”的家庭教育氛围下长大的,因此常常自己给自己设定围墙,很难突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的性格和思维习惯都可能左右创造力。
向弟弟妹妹学习
把跑了的创造力“抓回来”
只有创造力才能保证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专家认为,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幼教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的时候,可以试着回头看看,是不是能跟幼儿园的小朋友学到些什么。”
天马行空——入学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孩子可能很快被纳入成人的思维体系,学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但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没有定形,具有天生的自由易塑的个性,因此他们的想象常常无边无际。学习去放松自己,仿佛回到童年……运用已经增强了的理性思维能力,把无意识的奇思妙想升华为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的成长。
唱歌跳舞——美国的专业幼儿早期教育顾问艾夫琳·彼得森认为,艺术生活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艺术活动中充满了创造。唱歌、跳舞、绘画、玩泥巴……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有声有色”,是创造力萌发的最佳土壤。
做手工、玩玩具——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剪纸、撕纸,其实这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剪纸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给予了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此外,小朋友们的各种玩具和书籍比起来也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快乐,而“好心情”也是萌发创造的力量。
专家意见
“五部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专家认为,“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尖子人才,更缺乏一流大师和学术领军人物。在竞争激烈的资讯社会里,不创新,就落后,就死亡。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黄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惠健认为,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都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体现。专家表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一起努力,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五部曲”下工夫:
唤起创造的力量——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孩子创造的信心,唤起创造的力量。
创设开放宽松的环境——美国幼儿早教顾问艾夫琳·彼得森指出,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思考和动手的过程,是一种接近生活的特殊方法。“要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你跟孩子一起做的事。”
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可以从鼓励孩子申请“专利”开始,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并树立更多的自信心。专家还提醒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
培养“多解”思维方式——所谓“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实现,而是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全方位地、多层次地思考,更灵活、变通地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一种发散性思维方式。
“创意”也要多训练——专家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孩子利用“找错法”、“重新组合法”等方式打破常规。专家认为,剪纸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在美工活动中不要苛求孩子一步到位。有的家长总想让孩子每次要画出成品来。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画了半天,乱七八糟,最后干脆辛苦地做各种材料,孩子只要点缀一下就成了,一点脑子也不用。这种方法是包办代替孩子手脑的表现,孩子做的作品千人一面。美术教育追求的是真善美及热爱生活的情感。父母在教给孩子绘画时要鼓励孩子自由想象,举一反三,告诉他们什么样才是对称,教给他们变化中求统一的方法,引导他们用线条和形状表现观察过的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设计简单的情节和布局。
家长要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大胆表现,不能以成人的模式为标准来判断幼儿的作品。例如,马佳的妈妈(化名)要求孩子单纯模仿她的作品来画,而马佳却画了一个头向下的小人,她说:“这个小孩锻炼身体在学倒立呢!”妈妈听了很生气,指责了马佳,并把孩子的作品撕毁。这件事使马佳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从此失去了学习绘画的兴趣。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及创造性,多和孩子交流,鼓励他们将所想的用画笔表现出来,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知道,每个幼儿有权力以自己的独创方式来精心创作,再现生活。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问题一: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其他品质,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说:“书上说要怎样怎样。”“你不听妈妈的,难道还不听书上的吗?”虽然父母的目的出于教育孩子,但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分强调图书中的内容,孩子就会建立这样的观念:“书本上讲的是对的。”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建立书本的权威,让孩子产生迷信书本的思想。这种思想极大地妨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挥。
问题二:有些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孩子看各种认知类、科普类的图书。刚开始,孩子把书中的观点表达出来时,成人肯定是鼓励和表扬的,这样就造成孩子认为书上是正确的。尝到甜头的孩子以后会不断地把书中的观点复述出来,如果每次成人都肯定甚至沾沾自喜,一方面,孩子会盲目地认为,只要自己使用书中的观点就应该是对的;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过多思考,只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就可以了。
当有一天,孩子再次复述了书本中不那么正确的东西时,如果成人提出质疑,孩子就会捍卫书本知识,于是,问题就来了。
建议:
一、不要过分强调书本
阅读除了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可以说,仅仅是获取知识只能算聪明,善于思考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应该多与孩子讨论问题,比如:“妈妈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妈妈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主动去思考,不被成人、权威人物的思维所限制,孩子才能够慢慢培养起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会批判地去接受他人的思想。
二、不要过分强调认知性阅读
早期阅读不要太注重认知类、科普类的图书,要多注重心理建议类、儿童文学类及拓展想象力的绘本。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6岁前,孩子需要完成的是自我意识及情感的发展。只有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孩子才会客观认识自我,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知识的学习,上小学后学习也来得及。
三、要选择多元化的图书给孩子看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经典的图书。其实,我觉得孩子早期的阅读,就应该不同的书都接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比如,《三只小猪》好几个版本,阅读不同版本的图书,可以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有利于孩子认识到,书只是作者表达观点的一个载体,不是权威。再比如,《一只好狼的故事》也是帮助孩子认识到,同样是狼,也有好狼和坏狼,可见,人也是既有坏人,也有好人,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怀疑,敢于思考,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然后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四、不要过早让孩子认字
处于认字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会对符号特别感兴趣,符号在孩子的脑海中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需要表达的场合,就会把符号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能够真正把符号与意义建立联系,明白符号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不仅仅是符号,那么这种情况会少一些。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往往提前让孩子认字,提前诱发了孩子的符号敏感期,结果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无意义的符号,而不是在正确的场合出现正确的符号。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654.html
看过《当心!好心妈妈扼杀宝宝创造力》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