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图老师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三大原因。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时代背景
改革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而且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我们不仅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就算精神关爱也偏少。这样一来,我们的很多渴望都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藏在我们内心中,就成了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身为父母了,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非常丰盛的时期,于是我们“内在的小孩”的未被满足过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因为现在主要是独生子女,于是至少父母两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个独生子女身上了,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现在的父母经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 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是真实的孩子,也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内在的小孩”。我们一股脑地、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孩子去实现我们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
其次是文化背景
我们的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我们被教导不自爱,其实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我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第三个原因是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并且,隔代抚养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上海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而中国母亲网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是“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为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
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呢?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一)责任感的缺位
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的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案例: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二)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什么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第二、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案例:7岁的郁儿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郁儿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郁儿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 郁儿的妈妈写信来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显然,郁儿的妈妈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妈妈,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们提供灵丹妙药,从而既不和老人对峙,又可以达到让女儿一个人睡的目的。但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他们如果想让女儿独立,就只有去和老人对峙,当然要讲究一下对峙的方法。 至于郁儿和奶奶,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而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自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为大人的难过负责,并会牺牲自己以解决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么,郁儿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头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说,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三)争宠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是一种‘争宠’。”袁荣亲说,“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案例:6岁的嘉嘉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她,有的话,给他们说,他们会给乖孙女出气。
(四)“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这主要是,他们发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固执和任性,总需要儿女们的安抚和说服。但同时,他们一样会觉得自爱有罪,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于是将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孙辈身上,从而进行无限度的溺爱,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标准,从不指责孩子的过错,这其实也是他们内心中渴望的原则。 案例:退休的张婆婆与丈夫对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小霸王”,外孙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向来被他们笑纳为“享受”。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摩的”接送。
(五)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的时候,老人们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了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的生命的延续。
(六)传宗接代的冲动
传宗接代———也即传播我们自己的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开始,儿女们负担着这个责任,所以老人们会溺爱儿女。但当儿女们生儿育女后,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该孙辈们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老人们会对孙辈特别地疼爱有加,让儿女们经常会产生嫉妒感。 以上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抚养更容易演变成溺爱。并且,因为我们的文化特别讲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挑战老人们失去理性的溺爱时,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较忙,他们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这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
观察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一定的作用,家长应从幼儿期就开始培养。
一、幼儿观察力的五大特点
1、孩子喜欢观察活的、运动着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
2、孩子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灰暗的东西;
3、孩子喜欢看大而清晰的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图像;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比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等;
5、物体的明显特征容易被观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记得球的大小有差别,却记不得色彩和图案的差异。
了解了幼儿观察力的特点,那么,培养的方法是什么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二、幼儿观察力培养的方法
1、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幼儿多观察。可以经常带领幼儿参观游览,让他观察树木花草,飞禽走兽、人们的神态表情、商店的橱窗布置等。著名法国作家莫伯桑的母亲罗拉,在这方面是很出色的。她见童年时代的莫伯桑聪明伶俐,便经常兴致勃勃地带着莫伯桑和他的小朋友,去接触各种事物,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开扩眼界,增长知识。罗拉用自己文化底蕴深厚的眼睛,引领孩子注意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并且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物,并且从很平淡的事物中找出特征。她让孩子去感受蓝天下风儿轻柔的吹拂,观赏浩渺海面上的点点征帆,领略开满野花的山岗上的清香。孩子们的眼里闪着惊奇的光辉,用自己有限的语言讲述种种动人的事例。莫伯桑成为举世公认的小说家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母亲罗拉从培养观察力入手,把他引上了文学之路。
2、给幼儿制定确定的任务和目标。例如,在一张图片上画着几个孩子做溜冰游戏,有一个孩子把手套丢在不显眼的地方,可以让孩子在画面上把手套找出来。又如,让孩子从一堆涂有各种颜色的纸板中,挑出两个颜色相近的纸板;种下两粒牵牛花籽,一粒种在肥水适宜的盆里,另一粒种在缺肥少水的地方,观察哪粒种子先发芽,比较哪一株幼苗长得好。
3、帮助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抓住对象的特点,注意容易忽视的细节。指导孩子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时先中心后四周,由近及远或从远到近,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例如,观察一棵柳树,可以先让幼儿看到柳树有树干,树枝,树叶,告诉他地里还有树根,使幼儿对柳树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然后再分别观察树干、树叶等部分的特征。
4、观察结束以后,让孩子把所见所闻阐述一边,妈妈可以帮他一起做总结,使他能提高到理性认识。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很多孩子由于幼时放松管教而无所专长,倒是在某些“旁门左道”上功力不浅。在他们看来,一个陔子跑得再快,跳得再高,足球踢得再出色,都不及学习成绩单上的几个好分数。所谓“专长”仅指课堂上老师灌输的、社会上诸多父母所倡导的概念,知识与前途仅属于此。而这一切都要求孩子必须规规矩矩,不可越雷池一步,道理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
从小坐得正,长大行得端。
自由散漫令你一事无成。
因此,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循规蹈矩”地按照社会观念所描画的路线一步一步前进时,便也真的放下心来。
而另外一些做父母的则为纪律对孩子的束缚深感不安。他们发现被纪律约束的孩子有碌碌无为的倾向——缺乏想象和创造力、感情麻木、性情忧郁,尽管没有给家庭惹祸招灾,却也不曾给自己和父母带来什么可以夸耀的东西。
我们从这两方面情况可以看出,纪律之于孩子以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映在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的态度上。这种爱护和关心方式,由于建立在某种“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其所得的效果便也往往似是而非。
孩子不会满足于父母给他们安排的活动范围,他们要求行使自己有限的、也是天生赋予的权利。而有时父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规矩”,正是束缚了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孩子天生“不守纪律”,而是父母难于把握“爱护孩子”和“不守纪律”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在分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健康的}目互关系后指出: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纪律理解为财心理、智慧和性格上的磨炼,以便使孩子成长为善于自我控制和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及活动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他认为,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无保留的爱,那么他就会使自己成为他们所期望的人,在遵守纪律方面,并不感觉那是一种束缚。这样他们便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听从父母的教诲。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性格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对孩子在某些时候表现的自由散漫,应加以分析,有时甚至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做父母的能够做到在任何时候都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在一些事情上予以宽容和谅解,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责任心,使之学会自我克服及自我约束。这样,他们在学习、与人交往和处世方法上,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对严格的纪律也能适应。而那些执意要让孩子循规蹈矩地行事的父母,到头来总会失望。一事无成的并非仅仅是孩子,还有这些一心望子成龙的善良父母。因此,父母们在要求孩子学会遵守纪律、自我约束的同时,首先要懂得和学会:
允许孩子的一时散漫,理解孩子的某些要求。
强加给孩子的“规矩”,尽管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也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遗憾。
孩子并不一定不能接受父母的严厉,只是里面要包含轻松的成分。
在“规矩”之内,使孩子尽可能自由。这听起来矛盾,做起来难,但其结果正是你所期望的。
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你。尽管你的“规矩”并不少。
婴儿在一岁时不管对什么事情都非常感兴趣,正处于实验期。因此,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可以、不行,应该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让他实验。
如果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让他碰,那么,他就会欲求不满,也就只会培育出缺乏干劲、唯唯诺诺的孩子。
如果只将他局限于一个圈圈中,他立刻就会觉得厌烦,所以应该让他拥有比较宽松的话动空间。
背孩子有好也有坏。当背孩子时,可以使他的心情安定,但是如果太常背他,反而会使得刚开始学走路的,岁儿丧失行动意欲,而且父母包会失去培育孩子干劲的机会。
孩子在这个州,期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例如,他会喜欢用手抓东西吃。个过、即使掉了满桌,也请大人让他门己动手、同时,也可以开始训练他使用汤匙。
从母亲如何教孩子用餐的方法当中,就可以看出将会培养出有干劲的孩子,或是不管做什么,都是“妈妈帮我做”的孩子。
对于l岁的幼儿来说,饮食和游戏是最自然的事情。当他游戏累了、就会说:“我要吃东西,”
因为孩子的食道还很狭小,所以不要…次让他吃太多,大概一天吃五次(每三小时一次),而且最好不要给他吃零食。
如果在这时期让孩子记住了糖果的味道,他就会只想吃糖果饼干,而不吃正餐了。
过了1岁之后,他就会模仿母亲拿铅笔,这时可以给他铅笔、让他尽情地画。
涂鸦是建立创造意欲的第一步,同时也会因此培育出有干劲的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处于会撒娇的时期、因此,在你疼爱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必须培养他行动的意欲。让他积极地行动,借以培育他的自立心、独立心。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三)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讚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讚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675.html
看过《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三大原因》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