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父母是否需要带幼儿做智力测验。
【 tulaoshi.com - 分娩 】
幼儿接受智力测验,跟大人找相命师算命一样,如果算出“好命”固然高兴,万一算出“天生歹命”,受得了吗?会不会变得消极而懒得努力?会不会自暴自弃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为此,很多成年人没有“勇气”找人算命。
同样的,万一测出宝宝的智力不够高,会不会造成父母的失望,而影响了对孩子的爱和教养态度?如果测出来的结果令人兴奋、满意,那也不一定是福,因为父母太高兴,有时会失去理智,变得溺爱或偏爱这宝贝孩子,造成与其他子女间的不平衡。如果到处向人夸耀呢?不是害孩子变得自负骄傲,就是害孩子紧张,因为先天智力比别人高,表现也得比别人好,这份压力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甚至会把孩子压“坏”、压“扁”呢!
当然,如果是对自己的“理智”有把握的父母,智力测验对于认清孩子的能力、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能够及早给孩子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教育中才和天才,各有不同的方法,不过那是教育的内行人才办得到的。
我倒认为没有必要太早给孩子做智力的定位。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智力测验是绝对可靠的。本来“潜能”是极抽象,而且变动性也很大的东西,怎能用具体的数字标出来?智商的数字,只能供人参考,而不是可以拿来评价一个人的。
不管先天智力如何,尽全力给幼儿做有效的启发和诱导才是最要紧的。因为近代的研究已经确认,一个人的人格和生活习惯,大致在幼儿期形成,而智力方面如果能适当地加以启发或训练,也能大为提高。因此,在这段期间,父母如果能积极提供正确的学前教育,相信能培养出一个乐观、进取的健康孩子。这样的孩子上了学以后,自然懂得合群,不畏竞争又乐于学习,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学校生活过得愉快,课程哪有学不好的道理呢?
不过,人格的形成和智力的提高,并不像“立竿见影”那般显然易见,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教化,点点滴滴累积塑造才能见出效果。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教育呢?首先,要做个爱说话的妈妈。看到天上的白色的云,不要只教孩子说“那是云”,而要启发孩子思考、联想。问孩子:“你看,今天的云什么颜色?头顶上这块像什么?妈妈喜欢这块像一只小白兔的,你呢?噢,宝宝喜欢那块像大象的!咦,你看,妈妈的白兔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呀!变成一只绵羊了。宝宝你说什么?你说你的大象变成……变成飞机?呼——飞飞飞……嗯,真的,飞得好慢哦!你要它飞哪里去呢?去美国找舅舅?好,妈陪宝宝去!美国还有谁?有外公、外婆,还有呢?还有小哥哥、小姐姐……噢!对!还有一只叫波姬的狗狗。宝宝记性真好,宝宝好聪明啊!还有?还有什么呢?两个邻居的小朋友,一个叫安妮,一个叫啾?咦,好像不是呦!哦,宝宝是故意的。叫乔治,对对对!乔治是弟弟,安妮是妹妹……”就这样东扯西扯,让孩子的脑筋不停的动动动,不管是回忆也好,联想、幻想也好,反正脑筋越用越灵活。原理是有剌激才有反应,妈妈不爱说话,不会跟幼儿聊天,哪来刺激,哪来反应呢?
人格教育、生活教育也一样,看到什么说什么,把想到、感觉到的事也说出来,就是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看到路边挥汗挖地做工事的工人,说:“你看,我们要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辛苦工作,我们家就没有电,没有水,也没有电话可打啊!”如果说:“看,他们好脏啊,宝宝不努力用功读书,以后就要当工人哟!”想想看,两句不同的话,在幼儿的人格教育上,会产生多大的不同?
妈妈要多说话固然要紧,但说错话也很可怕,妈妈的脑子里随时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会教育孩子的妈妈,不但能灵活孩子的脑筋,给孩子做美好人格的奠基工作,还能随时给孩子传授很多知识。例如在院子里拔杂草,妈妈问:“每一棵草的下端是什么?”对大人来说,那是理所当然大家都知道的,植物都有根。可是幼儿怎么知道?会启发孩子的妈妈会引导孩子去“发现”,也让他去“实验”和“印证”。陪他拔草时顺便说明为什么植物都有根,因为要吸收水分和养分。说到这儿时,顺手拈一片草叶,让宝宝在手心里搓一搓、捏一捏,是不是湿湿的?那湿湿的水分,就是从根部吸上去的……如此母子像玩游戏一样对谈,不是无形中给孩子上了一堂自然课吗?以后这孩子在小学读自然科时,很多问题对他来说,不过是复习罢了。当然不用苦读死背,考试也能考高分。而好成绩的鼓励让他对学习、对功课发生更浓厚的兴趣。就这样进入善性循环以后,这孩子
学业上的顺利就可预期了。一般家长最头痛的,小孩子不喜欢数学科的问题,关键其实就在幼儿期。如果在他还没入小学之前,妈妈能够在生活中,像上述教孩子认识植物的方法,很自然的把“数”的观念输入他的小脑袋,他不但不会讨厌“数学”,可能还会很喜欢呢!因为数学本来就是生活上的活学问,喜欢动脑的孩子怎会不喜欢呢?
总而言之,不用担心宝宝有没有一颗好脑袋,好好掌握时光才要紧。专家说,启发、训练提高智力,三足岁以前最有效,别错过了哟!
周末或假期,父母们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智测已渐成一种时尚。若孩子测得智商高,便欢欢喜喜离去;若测得智商较低,便失望而归。智测有用吗?测出来的智力靠谱吗?对孩子的发展有好处吗?
看到一则报道,说安徽芜湖市某小学一位13岁的少年,在升中学前接受了区教委主持的“智力测验”,结果被判定为“弱智”而被学校拒之门外。于是,学生家长愤然将该小学和主持这次测验的教委推上了被告席,最终家长不仅赢了官司,孩子也上了中学。不过,孩子家长表示,此案虽已结束,但如果这份“弱智”结论书今后对孩子入学、就业等继续造成麻烦,他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这类问题近来频繁出现,是应该引起人们对“智力测验”这一问题的深思和正确认识的时候了。
智力怎么测
智力测验有什么用?可靠不可靠?长期以来人们争论很大,尤其近来“弱智判定”等问题不断引起争议,甚至有人对智力测验本身也提出质疑和排斥。其实,人的心理相当复杂,一般难用数量化的东西说明它的本质,各种心理测验所测得的东西只不过是个相对的数值。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也只是一种趋势,并非一是一、二是二那么绝对。
目前用于儿童智力诊断的测验工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国人比奈和他的学生西蒙于1904年研制出来的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另一个是40年代美国人韦克斯勒研制出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韦氏幼儿智力量表(3~6岁儿童用)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6~16岁少儿用),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工具。我国医学界和教育界大都用后者的修订版来检查测定儿童智力,测得的结果即为大家所熟悉的智商(也叫IQ)。
韦氏测验侧重测试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终得出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和全智商。从神经心理角度来讲,语言和操作智商大致反映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如果语言和操作智商间出现较大差异,可能意味着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另外,广义的智力测验还包括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前者指个人完成训练之后,对其做出训练的评价,主要是测他当时的知识及技能水平;后者是预测个人未来的成就。
“标签”随意贴不得
儿童自出生起一直到长大成人,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状态,智力也是如此。作为智力的物质基础——中枢神经系统,一般到18岁左右才完成髓鞘化,即达到成熟程度,所以,此前测得的智商数很难预测成人后的智力水平。比如,一个10岁儿童做智力测验所得到的智商,只反映这个儿童当时的相对能力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智商还可能会提高。何况,测试时儿童的配合程度、情绪状态、注意力集中程度、身体状况、测试场景、施测人员态度等因素均能影响测试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
另外,有些儿童所测结果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存在智力结构不平衡,导致学习困难,如“特殊性学习障碍”的儿童便是如此。因此,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进行智测前要慎重考虑:为什么测,到哪里测,怎么看待测试结果,怎样对待被测儿童等。施测人员对测试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随意解释结果,更不可轻易进行判定和贴“标签”。滥贴“标签”会给被测儿童带来灾难性后果。
智力测验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源于非专业机构和非专业人员对测验的不当应用。正如医学检查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实施一样,智力测验也必须由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操作进行,测试结果必须由专业人员(如医生或心理学家)进行解释。当然,要让这些严格标准真正落实到实处,最好的办法是制定相关的行业法规。
智测无须成时尚
有的父母很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因而抽时间带小孩来医院做智测,这俨然成了一种时尚。其实,一般情况下正常儿童无须接受什么心理测验。
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智力测验呢?①弱智儿童。这类儿童早先就可能存在明显的生理性缺陷或发育障碍,智测目的是界定他们的智力水平,并为智残定级提供依据。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弱智”,一般指智商低于70,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发病在18岁前的状态。这里还要排除因盲、聋、哑、肢体残障所致的能力缺陷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引起的智力缺陷,如孤独症(自闭症)等。②有明显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儿童。这类儿童除了认知和行为方面有异常表现外,往往伴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淡漠、冲动、暴怒等。智测的目的除了解他们有无智力缺损外,还为疾病诊断提供辅助依据。③学习困难儿童。主要指特殊性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也叫多动症)和笨拙儿童。这类儿童虽然有正常的智力,但智力结构发展缺乏平衡,有明显的认知偏异和注意缺陷问题。智测主要用于其智力结构分析,并为矫治训练方案的建立提供根据。④智力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智测的目的是分析其智力特征以因材施教,亦为超常儿童心理研究提供数据。⑤盲、聋、哑、肢体残障儿童。智测目的是界定有无智残及智残程度,并为特殊教育提供依据。
从上述意义来讲,智力测验是一种必要的检测手段,而且有着其他检测工具无法取代的作用。
编辑推荐:
宝宝右脑发育大检测 测测你的宝宝聪明吗?
家长带宝宝听力测试的注意事项
爸爸育儿小测试:你是否能培养出天才儿童
1)爱 婴儿迫切需要爱,尤其是最早的几周和几个月。婴儿并不是要操纵或控制您;从生物学角度讲,她只是需要您的爱。对他的哭闹有所反映并不会宠坏孩子。 如果您一直对婴儿的哭闹采取行动,婴儿会信任你,并会感到强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而不会感到紧张,同时学习爱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如果在最初的几周或几个月得不到关心,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内向、孤僻。 要做的事:总是对婴儿的哭闹作出反应,通过抚摸和声音使她平静下来,而不是让她继续哭泣。 2)聊天 跟婴儿说话,快而模糊的话是没用的,温和慈爱的声音才最恰当。妈妈的话语是她最爱听的声音……当她还是5个月大的胚胎时就一直在听。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长的语言,使用尽可能多的词汇。决不要忽视婴儿的学习能力。如果作出夸张的表情,婴儿会更乐意与您交流。 3)抚摸 抚摸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学习工具。对于使婴儿平静下来也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与未接受按摩的早产儿相比,接受按摩的早产儿成长更快,更少焦虑,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喂养时报紧她,经常拥抱她。给婴儿沐浴后,轻轻地全身按摩,在旁边时唱歌并跟她讲话。您将享受与她在一起的这一刻。 4)模仿 婴儿对看您的脸很有兴趣。从刚生下来开始,她就不断的分析您的脸。她可能模仿微笑、皱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励婴儿模仿您。抱婴儿时保持大约8英寸的距离,作鬼脸,如吐舌头。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会伸出自己的舌头! 5)体验 你给婴儿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她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让婴儿体验多种不同的环境。 要做的事:外出散步,带她到不同的地方,如超市、运动场和商业街。让她接触不同的事物与声音。 要避免的事:把婴儿放在电视机前几个小时;这不会刺激她。她需要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拟的体验! 6)探查 为婴儿提供安全的探索环境,如起居室地板。她需要很大的空间自己去发现、探索。 要做的事:将危险物品放到孩子触碰不到的地方,盖上所有的插座盖板,把家具上所有的尖角垫好。提供安全恰当的玩具。 7)阅读 在婴儿很小时就开始给她阅读。她可能不理解故事,但乐于倾听您的声音和看图片。 要做的事:用有凹凸式图片或者有触觉刺激的能互动的书,向婴儿说明书内不同的纹理,让她抚摸并体会不同的感受。 8)音乐 即使在出生前对婴儿唱歌和演奏音乐对其大脑发育也是有益的。一般来说,节奏连续的音乐是最好的。人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刺激以后用于数学的神经元。 要做的事:唱儿歌与听音乐是与婴儿共享乐趣的很好的方式。吃饭时用音乐盒或录制的音乐营造平和的心情,玩耍时则用欢快的音乐。 9)玩耍 玩耍是乐趣,玩耍是工作–婴儿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习!与婴儿玩耍时,您也在帮助她发育,作用比你意识到的还要多。 要做的事:用对比强烈的图片来帮助婴儿提高专心技巧与注意范围。婴儿在研究图片时向她解释图片的颜色。 从一开始就与婴儿玩手指游戏,帮助她“忽略”本能的“抓握反射”。只有学会“放开”,婴儿才能学会用手和手指。通过手指游戏,婴儿能学习语言和精细的动作技巧。 许多生活类杂志上刊登的心理小测试,总是深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和女性读者的喜爱。不信你随便翻开一本过期杂志,只要其中登有心理小测验,十有八九上面会有涂涂划划的痕迹。 在这些自我测试者的队伍之中,有的人只是偶尔为之,把它当做一种小游戏,得到答案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却有题必做,甚至专门搜集这类心理小测试来“自我检验”,对于测试结果他们也是十分的认真,尽管在外表上并不一定有什么直接的表露,但内心忧喜的情感反应却是相当强烈的。 那么,为什么心理小测验对许多人有这么强的吸引力?老爱做心理小测验的人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最难认识的是自己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有明。 人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相处,但人要能真正认识清楚自己,倒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一个晚会上,主持人问某一青年人:“你最熟悉的人是谁?”青年人回答道:“要说我最熟悉的人我不好说,但要说我最不熟悉的人就是我自已。” 我相信他说出了心里话。 有人曾以“你认为自己最需要解决哪方面的心理问题”为题,在一些青年人中做了调查,结果有30%的人回答是“自我认识方面”。可见青年人往往苦于对自己琢磨不透。 青年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容易处于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理想的自我是指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现实的自我是指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青年人往往爱以理想的自我形象为蓝本去认识、评价和要求现实的自我,这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如要求今天晚上学习外语,却经不住诱惑而去看了电视;凡事原来都决心自己做,可到头来还是依赖别人;想在众人面前积极地表现自我,然而到了众人面前又脸发红心发慌。对此,不少青年人对自己感到纳闷:为什么自己实际所做的和自己希望做的总是那么不一致?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好似一头怪物,难于认识,不好理解。他们便急于借各种心理小测验来剖析自己。 人生是一个选择过程,而青年时期更面临着众多人生的关键性选择。从学什么专业,找什么职业,寻觅什么样的恋人,到塑造自己什么样的个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准确回答都有赖于准确的自我认识。很多青年人,或者以前经历过于平淡,或者凡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惯了,因而在决策时表现得犹犹豫豫、缺乏主见,无法为自己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这类青年人就特爱反复地做些心理小测验,想借此来为自己的选择找点“灵感”和“依托”。 “内控”与“外控” 在这篇谈及心理测验的文章里,我们来做一个“心理小测验”。 对于下面的每一个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一、A.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B.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二、A.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B.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三、A.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B.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现在来看看,对于上述问题,你选“A”多还是“B”多?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控制点”。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对于上述问题多选“B”的人,是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所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而对于上述问题多选“A”的人,是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于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生活。 想必大家都会发现在爱做心理小测试的人中,年轻的女性居多。这可从外控与内控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从现实社会来看,女性的命运还有不少成分是他律的而不是自律的,也就是说女性对现实的参与感较男子要弱,她们的独立性不足,对人生命运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不强。因此女性多爱幻想。时常期待着幸运的来临,害怕不幸事件降临。她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开创的意欲与信心,因而如同她们特别喜爱算命一样,她们往往希望通过一些心理小测试来了解自己在人生、恋爱、职业等方面的未来。 那些特别喜爱做些小理小测验的人,多是些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他们驾驭现实、控制自己人生的能力不强,因而往往相信命运并总想借助什么超自然的力量。所以许多“心理小测验的爱好者”,其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倾向。 求得抚慰与暗示的效果 每个人在其生命的过程中,很少一帆风顺,不遇风波。人在遇到困苦挫折时,都很想找一个知心音倾诉一番。可有些人没有这种倾吐对象,加之中国心理咨询业还不发达、所以难以尽快有效地解除自己的苦恼。而这类人,就容易迷恋上心理小测试。 可见,热衷于做心理小测验,可能是源于一种心理需要。他们在遭受了人生挫折,陷入了生活的危机时,非常渴望得到某种启示和指点迷津,因此想从心理小测试的结果中,获取点力量、智慧来维持心理平衡,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晓云生活孤独自卑,总觉得人生艰辛。事事都不顺心如意、对象没找着,工作不理想、性格不大方,朋友太缺乏。每当她感到苦恼烦闷、空虚无聊时,她就不自觉地去找些心理小测验来做做。做出一个好结果时,她能马上产生些快乐、冲淡些心里的苦恼;若是做出的结果不太理想时,她会重新再做、左改改、右变变,非弄到自己对结果满意为止。 实际上,他们是想获得一种自己想要的心理暗示。 给你几点忠告 对于爱做心理小测验的人,下述几点忠告是必要的,这些忠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人。 做心理小测验,一定要诚实,否则,测验的结果就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真实地反映自己,采取正确的理性态度,才能引导你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 对待测验结果需慎重,不可完全信赖:许多心理小测验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即使已经做了某些局部的修改以适应中国的情况,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标准化,故这类测验的全部意义在于一种初步的、极其粗糙的分类或诊断。至于有些根本不是心理专业人员所编的所谓心理小测验、则完全不可相信。 如果你在做完了心理小测验之后、发现自己的答案与结果对照,有某些不一致或使你产生疑惑,你最好去心理咨询机构,心理专家将通过心理咨询和正规的心理测试,帮助你准确地了解自己,切忌自行解释、生搬硬套并为此猜疑和悲观。 心理测验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辅助工具。运用它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好地发展自我,适应社会,参与现实和驾驭人生、而不是让自己逃避现实,任凭命运的摆布,丧失了独立自主性,放弃了生活的主动权。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可全信。心理测验是可用的,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延伸阅读:
早教相关推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683.html
看过《父母是否需要带幼儿做智力测验》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