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警惕有心理障碍

2015-10-13 21:06 38 1 收藏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图老师小编向大家介绍下孩子太“乖”警惕有心理障碍,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

  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 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

  温情提示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编辑推荐:

孩子太“听话”警惕是听力障碍

最好别让孩子太“听话”!

新生儿太“乖巧”要警惕智力低下

  9岁的体校学生“集训时不归队,训话时拍球”,因此被罚跑1个小时,之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结合媒体曾报道的几起老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如在学生脸上刺“贼”字,逼学生吃粪便等,反映出当前我国儿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古语云:严师出高徒。但有些所谓“严师”却完全不懂正确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因而行为粗暴。有的甚至通过所谓的“严格”发泄自身心理不平衡,这种后果是非常严重和可怕的。

  科学的育儿观认为,孩子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采用经常口头表扬、行为表扬和物质奖励,不断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惩罚又确实是一种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的良好手段。因而教育者有必要学习一点有关惩罚的知识和技巧。

  惩罚的方法有多种,宜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例如故意忽视是惩罚的一种方法。当小孩哭哭啼啼时,或者很夸张地哗众取宠时,你可采用“故意忽视”,即对他的哭泣或叫喊视而不见,孩子见自己的行为没有人理会时,会自觉没趣,这种行为过一段时间就会收敛。

  又例如“自然结果惩罚”,它一般是对可能出现轻微伤害结果的行为采用的惩罚。一次,年幼的岸英在四合院里玩玻璃,母亲杨开慧看见后欲前往阻止,但毛主席则微笑着拦住了杨开慧。“不幸”终于发生了,小岸英真的给玻璃扎破了手,当毛主席抱起啼哭的岸英问道:“你还玩不玩玻璃?”小岸英说“再也不玩了”。毛泽东在教育毛岸英的时候使用的正是结果惩罚法。当然,对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的行为要立即制止。

  对于出现如打架、骂人等不良行为的儿童,取消其参加某项活动(例如看电视)的权利也是一种很好的惩罚方法。

  暂时隔离法是从体育比赛中引进的一种儿童惩罚手段。在一些球类如冰球比赛中,运动员如果犯规,会受到罚出场几分钟的惩罚。心理学家们将这一方法用于矫正儿童不良行为,成效不小。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克拉克的专著《SOS,救助父母》就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

  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笔者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12岁的男孩,每当学习成绩不佳,回家后就是挨打,后来母亲下岗,父亲每天工作从早到晚,孩子挨打骂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出现因打孩子被警察干预。这个孩子后来出现反社会行为,撒谎、偷窃、打架斗殴。在诊所,父母亲非常后悔,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我们再回到“罚跑事件”,对违反纪律的体校学生,罚跑也许并不是什么很过激的惩罚。该例学生罚跑类似于体罚和暂时隔离的结合。就暂时隔离来说,恰当时间是1岁1分钟,9岁的孩子以10分钟以内比较合适。但是罚跑的时间长达1个小时,对9岁孩子来说无论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是较难承受的。外向的儿童对教师或家长的大声吼叫或惩罚也许表现无所谓,而一个内向的儿童就可能对此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而平时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身体不适时对同样的惩罚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从报道中我们没有获得这个孩子的其他情况,不敢在此妄加评判。但罚跑长达1个小时却可能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惩罚方法的误解,二是教育者的愤怒。有位哲学家说过:“愤怒始于无能,终于懊悔。”这是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谨记的。

  为预防儿童受罚后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还要注意观察儿童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如沉默不语、淡漠、发脾气、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无原因啼哭、爱哭、遗尿、失眠、夜惊等。早期发现,早期采取相应措施,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美好的未来,家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

  编辑推荐:

惩罚宝宝反而强化了不良行为?

看看美日韩家庭惩罚孩子的艺术

这四种情况需要用“棍棒”教育孩子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妈妈注意到周围的人正在看她们母女俩,转头对女儿说:“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嘴唇抽搐着,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

  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

  这位年轻的妈妈也许只是想管住孩子,让她不要在大街上哭泣,但她显然对这种方法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孩子无形之中感受了精神暴力,相当于内心经受了一场拳打脚踢。

  对孩子来说,成人说的话是无可争议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听到妈妈说不要他了,他会当真,而不会想到那只是一句戏言。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父母说不要他了,就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他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恐吓不仅会令孩子变得拘谨、胆小、说谎,还会导致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30多岁的男士,事业很成功,但每当堵车或在封闭的电梯里时,他都会紧张、焦虑,以至于不敢一个人开车,不敢到外地出差。

  原来,在他上小学前几年,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管他,爷爷奶奶就对他说,你要再不听话,我们也不要你了。使他觉得是自己不可爱,所以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为了哄他睡觉,就对他说,你再不睡觉,鬼就会来抓你……就这样,他吓得赶紧闭上眼睛,心里却在不停地想,鬼怎么怎么可怕……长大以后,这些童年往事渐渐淡忘了,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却无法抹去,每每遇到挫折,便会被激发出来,出现前面提及的那些症状。

  焦虑会“传染”

  成年人对孩子采取恐吓、吓唬等方式时,往往是自己内心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烦恼,常使成年人的内心失衡。这时,他们极易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轻的爸妈在那儿十分焦虑、激动地管教孩子。而孩子呢,爸妈讲的“大道理”还没听懂,却最先感受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因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情绪的接受速度要比“道理”快得多!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孩子的心灵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为人父母,有必要时常内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带着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孩子情绪烦躁时,先不要急于压制他,而应及时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心平气和本身就是一针镇定剂,它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

吓唬孩子是最笨的教育办法

每个育儿者都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打骂孩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保准孩子能听话。真的是出发点好,就不会伤害孩子吗?

教你“吓唬”孩子的技巧

很多孩子出去玩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哄、怎么跟他讲道理都不管用……

恐吓会抹杀宝宝的快乐天性

绑架、恐怖事件、性侵犯……想到这些,危险就似乎离你近了一些,使你不由自主地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将他严严实实捂在自己的双翼之下。而这样“ 护犊”,是不是就能万无一失呢?


做作业时,娜娜总听到一个女生告诉她答案。可回头看,房间内却空无一人。

这样的事持续半年多了。娜娜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其他世界的力量在左右她的意志,控制她的思想,指引她嘲弄她又鼓励她。

前天是世界精神卫生病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在科技馆举行大型义诊活动。该院副院长胡雄分析说,娜娜所说的“女生”,其实是她自己,她因学习压力过大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典型个案

有人帮她做题,有人拿火烤她


前天早上,像往常一样,19岁的娜娜拿出课本复习功课。她今年高三,明年就要高考了。在做一道数学题时,突然,她听到有个女生开口说话。女孩说,这是道很常见的数学题,运用等比数列的基本计算方法,只需要5个步骤就可以算出答案。“她”娓娓道来,将数学题分析得有条有理。可回头看,房间里没有其他人。

这样的事情出现有半年了。这半年来,她经常感觉到有人在她耳边说话。这个人左右她的意志,控制她的思想,诅咒她,指引她,嘲弄她又鼓励她。娜娜苦恼极了,每遇此,她吃不好睡不香。

有时,好像还会有人拿刀割她的胳膊,用火烧她烤她。“真的好疼,就像有人真的在烧一样。”娜娜说。也有时,半夜11点多,她会突然听见楼下有人在说她的坏话,声音大而清晰。娜娜怀疑,是不是有其他世界的力量,或是有人在诅咒她,扰乱她的学习,不想让她考上大学?或者自己有灵异功能,感觉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每当此时,娜娜的母亲就将她搂在怀中,告诉她一切只是幻境,其实什么人都没有。但这对娜娜没有什么帮助。

这半年来,娜娜的成绩也直线下滑,从原来的年级前两名,下降到年级20名。

专家提醒

每5个孩子中1个孩子有心理障碍


胡雄说,娜娜已患上精神分裂症,才有此错觉。娜娜所说的“女生”,其实就是她自己。由于精神分裂,娜娜的部分意识,幻化成“女生”给她对话。

在胡雄眼里,娜娜属于争强好胜型的女孩。每次考试都能考到年级前两名,理想是考上北大清华,一旦成绩不理想便极度失意。这些都导致娜娜精神压力过大。

而一年前,娜娜得过一场大病,病好后她的成绩一度下滑。她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百般努力成绩也没能好转。她便不断地给自己施压,最初失眠焦虑,直到最后幻听精神分裂。

“在中国3.4亿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遭受着心理煎熬。”胡雄说,娜娜此类病例绝非个案。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胡雄说,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在疾病早期不易发现,且起病缓慢。早期可表现为失眠、头痛、精神萎靡等。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比较怪的行为,一定要警惕起来,最好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治疗。说到怪异行为,他打了个比方说,用水洗皮鞋,就是怪异行为。

除此,还要注意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不要给他施加太多的压力,经常带他出外走走帮其减压。

70%的失眠者真正原因可能是抑郁

“70%的失眠者真正原因可能是抑郁。”胡雄说,与孩子的集中体现为学习压力大不同,来此咨询问题的不少白领则深受失眠问题折磨。

今年28岁的张岚则深受失眠困扰,她黑着眼圈前来咨询问题。她因为情感上的深深失落,已经连续一个月了,每天哭泣着醒来,根本睡不着。

胡雄分析说,情感、事业上的压力,失眠焦虑等问题极大困扰着白领阶层。

一般而言,睡眠的标准是:入睡快,在10分钟左右入睡;睡眠深,呼吸深长不宜醒;无起夜或很少起夜,无惊梦现象,醒后很快忘记梦境;起床快,起床后精神好;白天头脑清晰,工作效率高,不困倦;睡得好不好主要以白天的精神状态好坏为标准。

张岚对照了一下,她发现,她5项都不符合。

胡雄说,调查显示,神经衰弱女性患病率为15.78%,男性患病率为2.3%,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还与文化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有关。在这种环境下,女性性格往往趋于内向,情感更为丰富,对情感的体验也更为细腻、敏锐,所有这些,都成为女性的易感因素。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881.html

延伸阅读
怀宝宝——万元装备准妈妈(1) ●讲述人:李颖 27岁 网络公司职员 孕期5个月 宝宝还没生下来呢,就花了1万多,真不敢想像以后的开销。在网络公司上班的李颖预产期在4月底,原本以为孩子出生前开销不会有多大,谁知翻出存折一看,杂七杂八的钱已经花了不少。 准妈妈的花费一般就是四部分,孕妇身体检查、孕妇衣服、各种补品以及交通费用。...
标签: 健康常识
如何克服就业前心理障碍 如何克服就业前心理障碍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
标签: 产后 职场 孕前
应对剖腹产疤痕的4个妙招(1) 对于不得不剖宫产的孕妈咪来说,手术疤痕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事,虽然疤痕的大小与个体情况密切相关,但是一些措施也能使得手术的疤痕尽量缩小。 以下,给大家推荐四大妙招,让剖宫疤痕最小化: 妙招1:产后伤口护理是关键 剖宫产后,立即使用腹带;拆线后,穿紧身衣,这些属于物理疗法,都能预防疤痕增生。...
孕期心理障碍可引起噩梦(图) 孕期心理障碍可引起噩梦 一早爬起来,小梅就早早地来到了医院,心理已经崩溃了,因为夜里她又被噩梦惊醒了。原来还有1个多月,小梅就到预产期了,全家喜气洋洋,都为即将到来的宝宝做着准备,但是小梅却苦恼不堪,因为近一周来,每天晚都做梦,有时还做些惊恐、吓人的噩梦,严重影响睡眠。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标签: 心理健康
1.豁达法 这是指一个人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遇事从不斤斤计较。平时做到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这样就很少会有愁闷烦恼。 2.松弛法 这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迅速离开现场,作深呼吸运动,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甚至可做气功放松训练,以意导气,逐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