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要让贝贝用两只手玩的原因。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七个月的贝贝喜欢坐在水里,游戏浮在水面上的玩具。贝贝够不着,他用双手拍水后,玩具在水面上跳动着漂过来。贝贝右手拿着杯子,左手抓着“小鸭子”。过一会,球漂过来了,贝贝对大的球发生了兴趣,放下杯子去抓球,然而球滑,一只手没法拿,贝贝另一只手只好放掉鸭子,用两只手来玩忽上忽下浮动的水球。
这里姑且不谈玩水扩大了贝贝对水的认知,这里重点谈“用两只手玩”。不管是两只手各拿一样玩具,还是两只手同时玩一样玩具,贝贝“双手协同使用”,具有刺激大脑健全发育的作用。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脑,左半脑控制右手,右半脑控制左手。双手合作使用,可以充分刺激左、右半脑。
所以,双手协同使用,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
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时代背景
改革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而且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我们不仅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就算精神关爱也偏少。这样一来,我们的很多渴望都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藏在我们内心中,就成了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身为父母了,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非常丰盛的时期,于是我们“内在的小孩”的未被满足过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因为现在主要是独生子女,于是至少父母两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个独生子女身上了,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现在的父母经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 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是真实的孩子,也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内在的小孩”。我们一股脑地、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孩子去实现我们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
其次是文化背景
我们的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我们被教导不自爱,其实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我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第三个原因是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并且,隔代抚养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上海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而中国母亲网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是“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为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
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呢?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一)责任感的缺位
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的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案例: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二)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什么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第二、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案例:7岁的郁儿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郁儿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郁儿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 郁儿的妈妈写信来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显然,郁儿的妈妈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妈妈,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们提供灵丹妙药,从而既不和老人对峙,又可以达到让女儿一个人睡的目的。但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他们如果想让女儿独立,就只有去和老人对峙,当然要讲究一下对峙的方法。 至于郁儿和奶奶,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而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自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为大人的难过负责,并会牺牲自己以解决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么,郁儿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头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说,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三)争宠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是一种‘争宠’。”袁荣亲说,“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案例:6岁的嘉嘉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她,有的话,给他们说,他们会给乖孙女出气。
(四)“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这主要是,他们发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固执和任性,总需要儿女们的安抚和说服。但同时,他们一样会觉得自爱有罪,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于是将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孙辈身上,从而进行无限度的溺爱,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标准,从不指责孩子的过错,这其实也是他们内心中渴望的原则。 案例:退休的张婆婆与丈夫对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小霸王”,外孙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向来被他们笑纳为“享受”。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摩的”接送。
(五)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的时候,老人们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了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的生命的延续。
(六)传宗接代的冲动
传宗接代———也即传播我们自己的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开始,儿女们负担着这个责任,所以老人们会溺爱儿女。但当儿女们生儿育女后,他们传宗接代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该孙辈们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老人们会对孙辈特别地疼爱有加,让儿女们经常会产生嫉妒感。 以上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抚养更容易演变成溺爱。并且,因为我们的文化特别讲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挑战老人们失去理性的溺爱时,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较忙,他们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这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长”出来的性早熟:
2岁男孩虎虎出生后生长发育异常增快,6个月时面部已现痤疮,声音变粗,睾丸及阴茎增大,易勃起,脾气较暴躁,来医院就诊,根据男孩的临床表现,结合做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下丘脑错构瘤。国外文献认为婴幼儿期,特别是3岁以下孩子的性早熟患下丘脑错构瘤的比例很高,应当引起家长们的高度警惕,一旦发现有早熟迹象,应做MRI检查来排除本病。
“喂”出来的性早熟:
妞妞是一个才11个月的还没有断奶的婴孩,妈妈抱着她来看门诊时,可她的乳房已在发育,外阴颜色变深。原来是由于妈妈长期使用丰乳霜所致,丰乳霜里的激素在人体内积蓄下来,通过乳汁,在喂奶时传给了孩子,导致孩子性早熟。
下一页推荐阅读:宝宝含饭不吃 其实在“抗议”
“吃”出来的性早熟:
苗苗今年7岁,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奶奶是村里的计生员,家里常放有避孕药品。一次奶奶不在家时,她偶尔拿了一粒避孕药吃,并喜欢上了这个有点像糖的东西,并趁着老人没有发现的时候,偷偷地拿出来,到村里和其他小伙伴分着吃。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奶奶在给苗苗洗澡时发现,她的乳晕竟然明显增大,她还直喊乳房胀痛。送去医院后,才知道苗苗这是性早熟的表现,而和她一起吃过避孕药的孩子都出现了性早熟的现象。
“补”出来的性早熟:
在习习4岁时,就因为生病住院了好几次。习习的外婆听人说蜂皇浆可以强壮体格,增加抵抗力,于是她把别人送给她的蜂皇浆拿来给外孙吃,每天晚上睡觉时,她会挖一小匙和着牛奶给习习服用。说来也怪,吃久了蜂皇浆后,习习好像食欲大开,身体也长高了。可是,在习习6岁时就有明显的性早熟现象,而这都是因为蜂皇浆的结果。
“激”出来的性早熟:
4岁的勇勇和他3岁的小表妹玲玲,近日被一起送进了医院。在门诊上,医生发现,这两个孩子的生理状况明显有异于同龄的孩子:玲玲乳房胀大,下身有流血现象;勇勇嘴上则长出了胡子,嗓音变粗,仿佛到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据了解,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卖水果的商贩,只要孩子爱吃,就尽量满足,各种提早上市的水果经常大袋拎回家。医生分析认为,这两个孩子所出现的生理异常与此有关。早熟水果大多是经过一些含有“激素”的药物催熟的,而食用此类水果有可能导致孩子发育异常。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丫丫2岁,每天睁眼起床后,就开始翻、找、扔,不管是抽屉还是橱柜,或者是卫生间,只要入了她的眼睛,她就得鼓捣鼓捣。妈妈都纳闷“我都收拾累了,宝宝竟然一点都不累”?
最令妈妈难以理解的是,就家里那么大的空间,那么点环境,丫丫每天都能折腾出新花样,她疼了就哭,开心了就笑,然后,依然折腾。
那是宝宝的生活
腾的一下就从沙发上跳了下来,音箱一下子被调得震耳欲聋,把小狗狗蒙在被子里弄得它嗷嗷直叫,哗啦一下把茶几上的东西都弄到了地板上,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在房间里扭来扭去…
对于宝宝在家里的折腾行为,很多妈妈都很苦恼,只可惜制止多次后,宝宝依然故我。如果妈妈退一步想,也就不担心了。这么大的宝宝,不捣乱、不折腾,他们怎么了解这个世界,怎么提高自身的认知呢?
大多数宝宝,都是从1岁开始折腾的。折腾起因于宝宝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他要成长,要满足好奇心,要积累生活经验,那么就只有动口、动手来做了。
宝宝翻抽屉,是要看看里面放着什么。不停地、多次地拉抽屉,就是要看看这个抽屉怎么就能拉开又推进去呢。他要仔细看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如果他的印象里有某人用过某样东西,他一定是要拿出来试试的。如果妈妈是在厨房用的,他也要跑到厨房,在妈妈使用过的那个部位,体验一番。
为了搞清抽屉里怎么放进了这么多东西,他要一样一样地把东西拿出来,然后又一样一样地放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某件东西掉下来砸在了脚上,很疼的话,宝宝就会哭。哭过后,宝宝就会明白,这件东西很重,砸在脚上很疼,以后拿它一定要小心。
有的妈妈见到宝宝哭了,就会呵斥宝宝不小心或者直接把宝宝抱走不让宝宝玩了,临走还说上一句:“看看,疼了吧!以后别玩这个了啊!”妈妈这样做,对宝宝并不好。这样会让宝宝觉得这个世界是可怕的,会伤害到他,容易形成消极、退缩的性格。如果妈妈对宝宝说:“这件东西是用来砸重物的,你还小,拿不动,容易砸到自己,等长大了再玩!”这样,宝宝就会形成一种认识,自己现在先玩别的,等长大了再玩这件东西,并不会因为这次被伤到而丧失探索世界的信心。
既然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是宝宝重要的生活内容,那么即使宝宝把橱柜弄乱了、去马桶里折腾,妈妈都不要斥责宝宝,只要告诉宝宝“妈妈每天洗衣服很累,洗完以后还要熨,你以后不要去衣柜里面玩了!不然,宝宝就没有干净衣服穿了”。这样,宝宝就会明白做事情要注意分寸,要尊重妈妈的工作,不能给妈妈带来麻烦。肌肉具有认知和记忆的功能,宝宝的人生经验、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取决于婴幼儿时期宝宝用手构建的认知结构,妈妈处理好了,宝宝会一生受益!
抓住这个不错的教育机会
对于3岁前宝宝的行为,妈妈不要用成人世界的成功与失败、对与错、有用与没用来评判,要蹲下来,从宝宝的角度去考虑,他为什么这么做?宝宝很小,他需要通过与这个世界的接触,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比如,宝宝出生后第一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宝宝不断地用口来感知身边的东西。当宝宝用口唤醒了手以后,宝宝对世界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了,他们能拉、能拽、能攀、能拧、能提、能按,总之,他们的一双小手能把家折腾个底朝天。
1.允许宝宝探索
为了让宝宝获得更充分的探索机会,妈妈可以多给宝宝准备一些可供探索的物品,比如,餐巾纸、废旧插座、旧的闹钟、空饮料瓶、广告册、大的纸箱子、废弃的螺丝螺母等。宝宝玩过后,妈妈带领宝宝把东西放进纸箱里,这样就可以避免太乱。在宝宝的主要活动区域,比如客厅地板,铺上地毯,即使物品掉落到地上,也不会发出很大的噪声,这样可以减少对楼下邻居的骚扰。
宝宝翻到新奇物品,靠自己的双手不能满足好奇心的时候,妈妈最好为宝宝解释一下,这是做什么用的,怎么使用等。这样既让宝宝认识了事物,也避免了宝宝随意鼓捣把东西弄坏的麻烦。
2.提高安全性
对于容易对宝宝造成危险的物品,妈妈要想办法不让宝宝碰到。比如,把家里的贵重物品和易碎物品放到高处或者柜子里,能锁的就锁起来。
家里的插板、插座、电脑的各种连接线等,是宝宝非常好奇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东西,妈妈可以买一些安全插座套,不管是两相还是三相,都能轻松搞定,保证安全。
3.界定探索范围
有些物品宝宝是不可以动,但是又不能藏起来的,比如手机、座机、宠物、玻璃杯、冰箱、洗衣机等,妈妈可以事先给宝宝设定个界限:“宝宝,手机不能动!摔坏了就不能打电话了。”“家人不在身边,别弄小狗,它会欺负小宝宝。”“喝水的时候,用两只手拿杯子。”妈妈对宝宝说的次数多了,宝宝就记住了哪些东西自己不能碰。妈妈在界定某件东西不能动、某件东西能动的规则之前,最好陪宝宝好好玩玩这个物品,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后,宝宝的兴趣才会发生转移。
4.及时制止
每个家庭总有些东西是宝宝不能动的,比如一些成人物品、贵重物品之类的。即使妈妈很仔细地收拾,也有收藏不到位的时候。一旦被宝宝发现,妈妈可以用其他更有趣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注意力转移以后,妈妈就赶紧收拾起来。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907.html
看过《要让贝贝用两只手玩的原因》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