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图老师小编向大家介绍下“书上说的”限制宝宝的创造力,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问题一: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者其他品质,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说:“书上说要怎样怎样。”“你不听妈妈的,难道还不听书上的吗?”虽然父母的目的出于教育孩子,但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分强调图书中的内容,孩子就会建立这样的观念:“书本上讲的是对的。”这样,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建立书本的权威,让孩子产生迷信书本的思想。这种思想极大地妨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挥。
问题二:有些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注重知识的灌输,让孩子看各种认知类、科普类的图书。刚开始,孩子把书中的观点表达出来时,成人肯定是鼓励和表扬的,这样就造成孩子认为书上是正确的。尝到甜头的孩子以后会不断地把书中的观点复述出来,如果每次成人都肯定甚至沾沾自喜,一方面,孩子会盲目地认为,只要自己使用书中的观点就应该是对的;另一方面,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过多思考,只要记住书中的内容就可以了。
当有一天,孩子再次复述了书本中不那么正确的东西时,如果成人提出质疑,孩子就会捍卫书本知识,于是,问题就来了。
建议:
一、不要过分强调书本
阅读除了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可以说,仅仅是获取知识只能算聪明,善于思考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应该多与孩子讨论问题,比如:“妈妈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妈妈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主动去思考,不被成人、权威人物的思维所限制,孩子才能够慢慢培养起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会批判地去接受他人的思想。
二、不要过分强调认知性阅读
早期阅读不要太注重认知类、科普类的图书,要多注重心理建议类、儿童文学类及拓展想象力的绘本。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6岁前,孩子需要完成的是自我意识及情感的发展。只有自我意识发展成熟,孩子才会客观认识自我,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知识的学习,上小学后学习也来得及。
三、要选择多元化的图书给孩子看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经典的图书。其实,我觉得孩子早期的阅读,就应该不同的书都接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比如,《三只小猪》好几个版本,阅读不同版本的图书,可以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有利于孩子认识到,书只是作者表达观点的一个载体,不是权威。再比如,《一只好狼的故事》也是帮助孩子认识到,同样是狼,也有好狼和坏狼,可见,人也是既有坏人,也有好人,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怀疑,敢于思考,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然后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不要过早让孩子认字
处于认字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会对符号特别感兴趣,符号在孩子的脑海中会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需要表达的场合,就会把符号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能够真正把符号与意义建立联系,明白符号表达的真实含义,而不仅仅是符号,那么这种情况会少一些。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往往提前让孩子认字,提前诱发了孩子的符号敏感期,结果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无意义的符号,而不是在正确的场合出现正确的符号。
你是夜猫子吗?如果是,那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最有创造力呢?半夜零点以后?错了!根据最近英国心理学会报道,是你早上睡眼惺忪刚起身、还没摆脱起床气之时,恰恰是你的创造力巅峰;相反,对于那种一大早精神最好的百灵鸟型选手,夜晚则是缪斯女神最愿意临幸的时候。
为什么呢?因为依赖直觉或灵感解决的问题需要广阔的思路和不受限制的思维活动。如果大脑的抑制过程处在最微弱状态下,思想便可以无拘无束地四处漫游,灵光一闪的可能性便也大大增加。
这是奥尔滨学院的麦雷克•维斯和 密歇根州立大学罗斯•扎克斯两位心理学家的有趣研究。他们找来428名本科生,先让大家填份问卷,确定自己属于夜猫子还是百灵鸟,区分方法是看最喜欢、工作最高效的时间是在晚上还是早晨。你大概能猜到,猫头鹰是远远多于百灵鸟的——195:28,剩下的205名是“中立派”。
然后,研究者给大家布置了6道题目。其中3道类似脑筋急转弯,需要发散思维、“灵机一动”才能解答,例如:一个囚犯被困于高塔之中,他手头有根绳子,但长度只有塔高的一半,不过最终他把绳子剪成两半系在一起,逃出了高塔;他是怎么做到的?另3道是分析型题目,需要集中思路。例如:鲍勃他爸现在的岁数是鲍勃的3倍,他们都出生于10月份;4年前,爸爸的岁数是鲍勃的4倍;请问鲍勃和爸爸分别多大?每道题的解答时间是4分钟。
接下来是很重要的一点:一半的学生在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时间(早上8点半到9点半之间)接受了测试,另一半则在傍晚(下午4点至5点半)接受测试。这样便可简单看做是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是优势时间下进行测试(早晨测试的百灵鸟同学+傍晚测试的猫头鹰同学),另一种是劣势时间下进行测试(早晨测试的猫头鹰+傍晚测试的百灵鸟)。结果表示,对于3道“灵感型问题”,劣势时间的测试成绩均好于优势时间的测试成绩(前者3道题解答率是56%、22%、49%,后者分别是51%、16%和31%)。而对于分析型问题,两种条件下的表现无差异,即分析型问题的解答不受时间影响。
这一研究的潜在问题是:猫头鹰型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百灵鸟型,因此,他们在早晨的良好表现可能只是因为本来早晨就是解答灵感型问题的好时机,而与生活习惯、优劣势时间段并无关系。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研究者分析了没有固定优劣势时间段的“中立派”的数据,发现就灵感型问题来说,中立组在早晨的解答率并不比晚上好。这就意味着该研究中发现的解题率差异确实是与优劣势时间段有关的。
研究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帮学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课程表,他们可以更科学地选课,例如把艺术、写作等创造性课程放在一天中的非优势时间段来上。研究者说:“之前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一天的课程安排和他们的机体活跃规律相一致,那么学习效率会更高。然而这种研究还停留在概化层面,具体到某个时间段与某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什么时间更适合上什么类型的课,还未曾受到过关注。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不同时间段确实会影响某种特定类型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并且这种影响并不遵循统一的模式,而是因人而异的。”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更多幼儿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成为了每个幼教工作者思考的中心问题。而创造潜能的挖掘就在于幼儿生活中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娱乐,而且还是学习。孩子往往通过游戏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游戏的虚构性、象征性、愉悦性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角色游戏在幼儿园游戏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角色游戏中,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和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为此我们进行了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尝试。
在游戏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娃娃家的孩子像模像样地学妈妈喂宝宝吃饭,有时候嘴巴里还会念念有词“烫吗,妈妈给你吹吹”诸如此类的话;点心店的孩子因为没有生意会主动上门推销,就有了送外卖。还有很多,幼儿的思维你是永远摸不透的,每次角色游戏他们都会发现一些新鲜的玩意儿,这就是他们创造性的体现,好模仿,好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另外,角色游戏最好不要仅限于娃娃家、点心店、商店等,可以让幼儿提出感兴趣的主题。在每次游戏中,我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钱不够用,每次分给幼儿的钱一会会就用完了,那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快要变成“强盗”了,经常会有孩子来告状:谁抢我们商店的东西了,谁吃东西不给钱等等。对于这个,我也曾反思过,如果把钱还给小朋友,那么商店的小朋友肯定不愿意了,这是我赚来的,为什么要给他呀。后来想了个办法,用打工这一办法变相把钱还给他们。在导入的时候,用了谈话形式:“最近我们班里好像多了几个小强盗,你们觉得抢别人东西对吗?”然后引出“那么我们钱用完了该怎么办啊?”马上就会有小朋友想到,钱没了就赚啊。问题就解决了,孩子们没钱了就去商店或者点心店帮忙赚取自己的报酬。有时候孩子的创造性需要老师拎一把,不仅仅靠孩子,老师也要在一旁协助。
(一)克服模式化,发展创造力
在平时的游戏当中,不难发现教师在指导中存在着成人化、真实化、功利化的倾向。她们往往以自己的意图代替幼儿的意愿,过分追求游戏内容和替代物的真和像,而忽视幼儿象征性行为的发展。如有的孩子把学花片向上抛或向下掷,教师就认为这是不爱护玩具;有的孩子把娃娃家里的煤气灶拆掉了,教师就认为这是“破坏”行为,轻者给予批评教育,重者禁止游戏。我通过观察、了解之后,将抛雪花片替代为“放鞭炮”,用掷雪花片替代为“种花”并予以肯定,引导他们在地上围上“栏杆”。以后,孩子们发挥了更大的创造性,不仅在地上围上“栏杆”,还分别用替代物做“一串红”、“花瓶”、“花篮”。可见,孩子们在赋予物品以象征性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拓宽游戏主题,为再创造准备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所以幼儿所处的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的直接来源,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主题内容。如馨馨喜欢做医生的游戏,她打针的模仿动作很逼真,因为她经常看到当医生的妈妈给别人看病的情景,所以对医疗小器械及各种小器械的使用方法比较熟悉;而明明在玩汽车时,嘴里不断发出“呜——”的呼啸声,我经过了解发现,明明最近刚坐过火车,火车上的汽笛声音和感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坐火车的感受和经验用到了开汽车上。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生活经验的再现。其次,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我经常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和了解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熟悉的成人的职业及生活方式,使幼儿对成人的日常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为角色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为再创造打下基础。
(三)自制游戏材料,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授杨振宁曾提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因此,我经常组织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比如:新开设的“理发店”缺少各式发型,于是我便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发型”。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先讨论制作的材料,幼儿想出了制作发型的各式材料如尼龙袋、编织袋、泳帽等,最后通过大家一致讨论用浴帽来做发型既简便又容易装饰。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在画、折、剪、帖等操作中大家都发挥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在大家的精心设计下,一个个精美漂亮的发型就被制作出来了。另外,在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也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为此,我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启发幼儿积极地使用替代物,使幼儿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材料,如纸、牙膏盒、棒冰棍、橡皮泥等分放在美工区里,让幼儿找找、想想、动动制作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材料,既可以促进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还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使思维和想像变为现实,从而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制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
(四)采用内指导,拓宽创造空间
开展角色游戏,要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的指导方式有助于实现这两者的结合。内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幼儿共同处于游戏情景中的指导。它虽然不是直白地传递教育意图,但它似乎更符合角色游戏的特征和幼儿的意愿,能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当教师观察到某个游戏主题情节单调、重复、缺乏新意时,可设计某些新的诱发情节,以引发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或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在情节单调的“医院”游戏中,我以探病者为由给“病人送花”,从而产生“花店”主题;以货车司机的身份给气氛平淡的“动物园”送去两只“来自非洲的大象”,并告诉孩子“大象”会表演。幼儿就是这样不停地将角色游戏的主题处在动态的扩展、深化和转换之中,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地淋漓尽致,从而也拓宽了幼儿游戏的创造空间。另外,我还通过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如我故意以顾客身份到“理发店”去“烫发”,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材料(如布条或纸条)来替代或制作头发;又如我还扮演乘客,要求“公交车”买票并报站,以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自发、最普遍、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就好象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它可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得到能力的培养。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己设定目标、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表达了孩子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同时,角色游戏又十分强调想象和创造的应用。我深感在游戏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游戏计划,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实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也是我此次尝试的价值。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978.html
看过《“书上说的”限制宝宝的创造力》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