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爱“破坏”不是宝宝的错,赶紧了解了解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宝宝“搞破坏”不是他的错
是否遇见过这样的情况?你兴高采烈地拿来一本童话故事书,准备和爱子爱女好好分享感人的、有启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丽童话的时候,宝宝却突然“唰”的一声把书撕成两半了;你满心期待地拿回一个变形金刚,打算给他一个惊喜,等待着他“哇”的一声扑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宝宝却“啪”的一声用满地碎片打破了你的幻想。此情此景,你一定火冒三丈了吧,但是还是要劝你发火之前冷静一下,这些并不都是宝宝的错哦!
宝宝“搞破坏” 是因为不需要
孩子的身心成长自有他的一套规律,有其自身的阶段特征,家长们是急不来的,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主动承担起“引导”的义务,以为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心智,说不上哪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引发出宝宝们的天赋,给孩子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改变,所以爱子心切的爸妈们就不惜血本为儿女购置各种玩具、书籍、益智用品等等,但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不是他们不喜欢或是不需要,也许是他们还没到那个年龄,当然也不会对这些满载着父母深情厚望的东西感兴趣。
宝宝“搞破坏” 是在“破坏中学习”
撕纸、摔东西,这些不是因为孩子们脾气暴躁、智育不高,这只是他们在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了。家长们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鼓励孩子们打破物品表层,渗透入了解内部构造,在满足孩子们需求的同时,也许可以启发孩子们其他的天赋。
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撕纸的时候注意颜色和形状的拆分、组合,以此完成他对颜色和图案的认知,在破坏玩具的时候引导他们不要暴力摔破,而是用螺丝刀或是其他工具拆解开,最好能拆能合,不仅知道怎么弄坏,还知道怎么样才能弄好,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国著名的青年围棋大师、90年代末期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古力,小时候就是通过拆玩具来锻炼智力开发的。
宝宝“搞破坏” 别给孩子“戴高帽”
小孩子搞破坏,在家里玩“天女散花”、“龙卷风袭击”甚至还有大搞“地道战”,家长们看见了可千万不能扣上“不学无术”、“玩物丧志”等帽子,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锻炼途径,家长们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拔苗助长,才能正确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孩子搞破坏原因大剖析
1、场景一
2岁半的天天把玩具统统搬出来玩了一遍。玩腻了,看看家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好东西吧!转来转去,天天发现了妈妈的一管口红。他把盖子打开扭了扭,口红便冒出来了,天天试着在地上画了画,跟水彩笔一样,真好玩!等妈妈发现时,这管口红早已面目全非,地上则全是天天的“作品”。
理由:“我在研究这是什么呢!”
这几乎是孩子搞“破坏”的一个大前提,孩子想弄明白一切他感到新奇的东西。当然,这些“破坏”常常考验着父母的忍耐力,我们很想大大地发作,但是又必须保持应有的耐心。因为我们也清楚,孩子不是故意搞破坏,他们哪里能知道那么多呢?既然不能阻止这种探索行为,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可以把珍贵的东西收藏起来。或者,我们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试图明白他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弄明白之后,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2、场景二
舅舅送了小雷一个会说话的玩具兔八哥,刚开始,小雷很喜欢听兔八哥说话,可听了几百遍之后,实在有点腻烦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新的玩法呢?小雷把兔八哥丢进了水盆,当然,电池一沾水,金属接头一生锈,兔八哥再也不能说话了。
理由:“我在尝试新的玩法!”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宝宝最喜欢的玩具,不是那些商场里售卖的、早已经设计好了玩法的玩具,而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一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要尝试新的玩法的原因。
给孩子提供的玩具,最好能满足上述的需要,还要足够结实,这样就会减少“破坏”的发生了。而且爸妈在给孩子玩具时,还应该教会他们什么叫爱惜。比如,当孩子想试一试小叮当能从多高地方跳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告诉他,如果这个玩具摔坏了,是不会有新的在等着他的。
3、场景三
每天回家时,爸爸都会用一把钥匙把门打开,这个动作深深吸引了胖胖。于是这天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忙自己的事,胖胖就拿了一把小钥匙,塞进了卧室的大锁里头,再学着爸爸的样子转一转……钥匙就这么断在了锁里。
理由:“大人就是这么做的!”
孩子希望自己能像爸妈那样做很多事情,像开锁、倒牛奶、削苹果等等。小家伙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乐于给爸妈提供帮助。虽然这些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生长和发育,但并不一定总能给父母带来快乐。在某些情况下,尽管你愤怒得想大吼一声,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并且给孩子一个友善的表情。然后,如果你有时间,带他到门口去,告诉他一把钥匙只能和一把锁相配,大小不合适都不行,等他再长大一些就会学会怎么样开锁。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怒火可能就慢慢熄灭了,而孩子也学到了知识。
4、场景四
乐乐在地板上搭积木,今天他居然完成了一个大大的城堡,乐乐兴奋地喊:“妈妈,快来看我的城堡!”但忙碌着的妈妈却没搭理。“妈妈,妈妈!”乐乐又叫了两声,妈妈还是不理他,乐乐急了,把旁边花盆里的花揪了一把,这下妈妈可注意到他了。
理由:“你不搭理我,我就捣乱哦!”
对于孩子来说,对他的关注和给他吃好穿好一样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捣乱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只要爸爸妈妈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时,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喊了那么久他们都不理我,干脆捣乱吧,这样他们就会来看我的城堡了!”所以,在责怪孩子破坏行动的同时,要小小地反省一下,是不是给他的注意不够多。
20个月左右的孩子往往通过感知动作探索外部世界,表现出多动的、甚至破坏性行为。父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他搞破坏的“真相”是这样的。刚开始,孩子可能只是偶然晃动一个瓶子,对里面发出的声音感到好奇,于是想方设法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后来他就发展为寻找其他的瓶瓶罐罐,重复同样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练习学会了“从瓶中倒出某物”等精细动作。在父母眼中是破坏;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好玩的“寻宝游戏”。此外,注意观察孩子动作的特征:他是有条不紊、专心致志的在做这个游戏;还是心有旁骛的“一概破坏”呢?如果孩子的举动有专门指向,且边界明确,那就是一种探究行为了。父母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指引孩子把东西放回到容器中,创造另一种形式的游戏;也可以为孩子选购具有相同原理和功能的教玩具,起到替代作用;还可以视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引导孩子投入到更高一级的动作游戏中去。
如何训练宝宝的手脚协调能力呢?这是幼儿行为能力中不能少的一项早教工作。家长可以通过小游戏来有效训练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今天小编就来介绍几款吧。
训练宝宝手脚协调能力的方法
营造丰富的训练环境
为宝宝们建立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是最佳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方式。让宝宝们多听一听、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不同颜色、形状、质地、功能等各种物体,从而在心中创造一。个内化的虚拟空间。
也可以带上宝宝去大自然转一转,会走路的宝宝可以让他们抓抓蝴蝶、摸摸花草,抱抱大树,对他们而言,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动。
提供科学的训练游戏
游戏是宝宝们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之一,而游戏中,“涂鸦”则是十分有效的手眼协调能力训练捷径。1岁多的宝宝便开始爱上胡涂乱画,,并将一直持续到3岁左右。涂鸦时的宝宝们并没有太多画画的概念,只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喜欢,因为眼睛看到的每一条线条、每一个色块都在巧手之下,变得那么美好和有趣。且握笔、翻书、撕纸等动作也需要手眼的密切配合方能完成。
上文说到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手脚协调能力,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几款。
训练宝宝手脚协调能力的游戏
跑步刹车
目的在于使宝宝在跑步过程中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父母站在孩子对面,逗引孩子跑向自己,但孩子容易摔倒,不容易维持稳定,这需要父母合作,当孩子快跑到面前时,赶快抱住他。长时间训练后,只需父母用手轻轻一挡,宝宝就学会“刹车”了。
学踢足球
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脚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先朝一个大目标踢球,如把球踢到墙上。时间长了,再跑动踢球。把球慢慢滚着,让宝宝从远处跑着把这个球踢给爸爸或妈妈。在跑动踢球时,爸爸或妈妈先示范。当然,宝宝下肢力量小,球踢得不远,但要鼓励宝宝踢得好。
开倒车
目的在于让宝宝脚与手协调发展。在宝宝面前放一个拖动式的玩具,如拖拉小鸭等,让宝宝看着玩具拉动,这样就必须后退才行。这时,要鼓励宝宝,同时要在宝宝身后跟着保护他,以免摔倒。多练习,宝宝就能开倒车,学会倒着走路了。
更上一层楼
目的是培养宝宝的手脚协调能力。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他不能轻意够着的地方,鼓励他自己想办法去取,宝宝很愿意做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会想尽一切办法登高取玩具。首先,他会去找小凳子,自己扶着凳子爬到桌子上,然后取下玩具。这种方法对锻炼宝宝的体质很有好处,但大人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抛气球
目的在于锻炼宝宝的手眼四肢协调。让宝宝将充满普通空气的大气球向上抛,当球快落到头上时,用头、用手或者用身体其他部位向上顶气球,使气球不着地。
在和宝宝做以上几款小游戏时要注意安全哦。
早教相关推荐 |
||
●专家:既不代表孩子是天才,也不代表孩子有异常
●提倡宝宝爬,对孩子的平衡感以及手眼脚协调能力、粗细动作发展等大有裨益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人们对婴幼儿成长发育一般规律的通俗概括。可是,有的宝宝可能还没有经历“爬”的阶段,就已经会走路了。
“不会爬就会走,我家宝宝是不是天才?”
对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都萍主任表示,这既不代表孩子是天才,也不代表孩子有异常,会不会爬都是正常现象,“但是我们提倡父母帮助孩子学爬,因为宝宝经过爬行,会对未来的平衡感以及手眼脚协调能力、粗细动作发展等大有裨益。”
孩子不爬有两方面原因
一项在城市中进行的母婴健康社区调研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
宝宝为什么不会爬?都萍指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孩子自身的身体特点造成的,不愿意学爬,而腿部力量又很强,很容易就学会走了。二是家长的原因,父母对孩子呵护有加,担心弄脏孩子、累着孩子,更怕孩子摔着、磕着、碰着,如此宝宝刚想爬时,就立刻抱起来,导致不爬的宝宝越来越多。
“所有健康的宝宝只要经过训练都能独立爬行,有的孩子不会爬,是家长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宝宝学爬的机会。”都萍说。
爬能促进脑部发育
“我们提倡宝宝先学爬,然后再学走,虽然没有数据表明经历过爬的孩子一定比不会爬的孩子聪明,但爬能促进宝宝脑部发育已被医学界公认。”
都萍介绍,宝宝爬行时,左右肢体交替轮流运动的冲动通过桥脑交叉,从而整个大脑都在活动,特别是可以锻炼小脑的平衡能力,并且运用手眼脚协调,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将来有助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爬行必须统合感官信息和手眼脚配合,才能了解周遭环境和前进,这些刺激可发展幼儿的空间概念及距离感,幼儿也可藉爬行知道身处何处,以及如何避开障碍物;爬行增进了母子交流,促进了宝宝语言的发展;爬行使宝宝能随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加大了接触面,扩大了宝宝的认识世界的范围,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思维和记忆的训练。
另外,宝宝爬行还可以锻炼胸腹、腰背、四肢等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力量。
父母应帮助宝宝学爬
“我们提倡孩子学爬,作为父母,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爬行。”
都萍说,训练宝宝爬行时,先让宝宝趴下,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支撑起来,家长把宝宝的腿轻轻变弯放在他肚子下面;在宝宝的面前,放一些会动的、有趣的、色彩鲜艳的玩具,提高宝宝的兴趣,启发、引逗他爬行。很多宝宝一开始会出现倒爬现象,家长可以用手在宝宝脚掌上轻轻推一把,帮助宝宝理解如何向前运动。
有的宝宝爬行时腹部无法离地,家长可用毛巾提起宝宝腹部,让他练习手膝爬行,待宝宝四肢肌肉结实,能支撑身体重量时就能渐渐学会爬了。
宝宝健康爬出来 爬行有助婴儿神经发育
爬,是人类个体发育过程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尤其对婴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爬行中,婴儿的脑神经、运动神经、肌肉和骨骼将得到统一的协调和发展。
怎么让宝宝学会爬行?培养宝宝开始爬行的方法
俗话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因此,培养宝宝爬行,应在7~8个月大时进行,一般来说,宝宝爬行大致上分为虫爬式以及狗爬式两个阶段。
宝宝摸爬滚打大动作 红灯要亮起
坐起、爬行、走路,这些“大动作”被称为成长发育的里程碑。因而也被父母们时刻关注。别担心,跟随“绿灯放轻松,红灯要警惕”原则,就可帮助宝宝成长。
最近妈妈总夸我聪明又机灵,学啥像模像样,说不定以后能当个小演员呢!呵呵,演员是啥我不知道,模仿却是我的特长哟!
一、我是爷爷的小影子
我发现爷爷走路时候总是弯着腰慢吞吞的,我问妈妈怎么回事?妈妈说爷爷年纪大了,驼背了腿也不好了。“噢,我明白了,年纪大了走路就是这样的”,我边说边学着爷爷的样子弯着腰、背着手、慢腾腾地走起来,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学得太像了简直就是爷爷的小影子。这下我学得更起劲了,还一手拄着爷爷的拐仗一手捶着后背,再咳嗽两声。呵呵,妈妈眼泪都笑出来了,看我厉害吧!
二、我是妈妈的跟屁虫
那天晚上我喊妈妈陪我玩游戏,可是妈妈说她正在工作,请我不要打扰她。噢,工作,什么是工作啊?我好奇的跑到妈妈跟前,妈妈正拿着一支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原来这样就是工作啊,那我也要工作!妈妈让爸爸也帮我找来纸笔,我就满手握着笔在纸上乱划乱戳,爸爸刮着我的小鼻子说:简直就是妈妈的跟屁虫,哪有你这样工作啊?嘻嘻,我就是喜欢妈妈,妈妈干啥我就干啥。
三、我是哥哥的小尾巴
我和妈妈带我到浩浩哥哥家去玩,我最喜欢浩浩哥哥了,每次都像小尾巴一样跟他形影不离。哥哥搭积木,我也帮着跟他一起垒城堡;哥哥玩冲锋枪,我跟着端起枪跟他一起战斗;哥哥玩大汽车,我就呜呜叫着让大家快点躲开;哥哥拿出了他的足球玩,我当然也要拿个足球玩,可是阿姨家有一个足球,只好拿彩色的皮球应付我,不嘛,我就要跟哥哥一样的足球,呜呜!
哥哥搭积木,我也帮着跟他一起垒城堡;哥哥玩冲锋枪,我跟着端起枪跟他一起战斗;哥哥玩大汽车,我就呜呜叫着让大家快点躲开……
爱心提醒: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模仿游戏”
这个时期,晨晨妈妈可以做出各种动作让晨晨模仿,比如扫地动作、飞机飞的动作、划船的动作等,动作种类是无穷尽的,任由父母和孩子想象。这样可以锻炼宝宝的肌肉和动作协调能力。
模仿游戏也可教会晨晨许多日常生活行为,比如用勺子、用笔画画等。所以模仿游戏是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在父母无意识中做各种动作时,晨晨的模仿游戏可能就开始了。通过动作模仿,晨晨会发觉自己的运动能力越来越强,能做出比较复杂的动作了。妈妈适时地鼓励也会让晨晨更加自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编后:“模仿游戏”可以丰富宝宝的生活体验
模仿游戏是宝宝成长必需的游戏,因为它可以培养宝宝的创造力,也可以丰富宝宝的生活体验。爸爸妈妈们要鼓励宝宝多模仿,如角色扮演、模仿各种动物等,这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很有帮助。父母们也可加入游戏,使整个家的氛围都活跃起来。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