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早期教育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潜能也是极有帮助的,父母们一定要重视。图老师小编接下来分享为什么一到开学孩子就“不舒服”?,早教小知识需要慢慢累积~
【 tulaoshi.com - 分娩 】
一转眼,寒假就要过去了,有一些孩子因此“不舒服”起来,患上了“开学恐惧症”。
一到开学前就喊不舒服
幸福小区杨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初三,他说,自从孩子上初中后,每到快开学前那几天,就变得脾气暴躁,还特别容易丢三落四,动不动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杨先生说,去年开学那天,儿子窝在床上说头疼,一会儿又说肚子疼,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市民孙女士的女儿是名高三学生,寒假临近结束时,突然表示不想上学了。追问之下,女儿说,老师教的内容都学过了,每天在学校里都是“炒冷饭”,还不如在家里做些参考资料。而她的QQ签名上,赫然写着:“又要开学了,真讨厌!”
近4成初高中生开学反常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位初高中生的家长,其中4位表示已觉察到孩子开学前的反常。他们表示,孩子轻则不爱说话、脾气暴躁,重则乱砸东西、以离家出走相要挟,甚至有一位高中生一到开学就因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
“我也曾试着和孩子交流,但无论我说什么孩子都不理。”一位姓马的家长无奈地说。久而久之,不少家长在开学前也会很紧张。
专家
适应环境,才能成人成才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开学恐惧症!”对此,省扬州五台山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顾小扬说,开学在即,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咨询。
顾小扬说,过去是家长带孩子找心理医生,但现在孩子要找专科医生,有的家长又不愿意,忌讳心理专家,总认为是精神病。实际上,拖得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就越大。
扬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吴林斌副教授则认为,“开学恐惧症”反映出部分孩子的心理素质不好,适应能力较差。而现在的社会需要一些能及时适应环境、心理素质强的下一代,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成人成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吴林斌建议,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学校的感情和对老师的尊重,而学校方面,也应该在孩子入学后不断提高学校生活的质量,让孩子爱上学校生活,而不是一提到开学就恐惧。
开学前如何帮孩子“倒时差”?
专家还建议,目前许多家庭还没有从过年的气氛里走出来,但是孩子开学在即,家里要营造平静的学习氛围。家庭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春季孩子开学别忽视防流感
世卫组织向各国发出警告:甲流高峰期还未结束,防治工作不能松懈。近期我国各地中小学校、幼儿园纷纷开课,春季防控聚集性流感不容忽视。
开学伊始,许多家长打来电话反映孩子对新学期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产生了焦虑、恐惧的情绪。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假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开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导致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称之为“开学恐惧症”。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在心理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在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食欲不振等。这些学生去医院检查都没有器质性的疾病,症状属于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
“开学恐惧症”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对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唤醒。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部分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等五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学生群。
过于“放松”的假期生活与过度“紧张”的学习节律落差太大,这样一松一紧,缺少缓解与过渡。人在生理上因过于快速的改变而不容易适应,心理上也难以接受,从而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开学恐惧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耽误了病情。心理专家支招轻松应对“开学恐惧症”。
提前预防。临近开学,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期,对孩子的生活内容和作息时间做相应调整,督促孩子按时睡觉起床,合理饮食,养精蓄锐,为新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如果意识到回到学校能与同学们一起沟通交流,又能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等,有助于把焦虑和不适放到最低,以接受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期。
及时发现。开学初期,家长要做到与老师密切联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理解孩子适应新学期生活需要一定的时间,身体上的症状不过是心理上的反映,不大惊小怪,也不过多责备,给以适当的监督帮助,让孩子逐步从心理“放假”中脱离出来。
正确面对。面对已经出现了不良症状的孩子,首先要保持镇静,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通过与孩子交流,来减轻其内心的压力;认真分析症状原因,及时疏导,帮助孩子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家长切忌表现出紧张和过度担心,以免把自己的焦虑传给孩子。
家校合作。家长既要和孩子一起探究恐惧上学的真正原因,表达对孩子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又应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共同“会诊”把脉,为孩子克服“开学恐惧症”创造有利条件。作为学校,在新学期不要安排过重的学习内容,要注重情感关怀,开展各类活动,做好从休闲放松到紧张学习的自然过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尽快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家长可带孩子去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系统针对性的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咨询减少孩子的恐惧感,处理孩子内心的焦虑,增强孩子对学习的信心。通常情况下,经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孩子能够逐渐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增强和同学相处的能力,恢复以往的学习热情。
总之,做家长的一定要理解孩子,相信孩子,给孩子心理着陆的时间,陪伴孩子安全度过新学期的心理适应期。
早教相关推荐 |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3时47分报道,3月1日大连市中小学结束了寒假生活,开始了新学期。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很多中小学生再寒假“玩疯了”、“心野了”,都患上了“开学恐惧症”,这让家长们非常担心,专家建议家长应在此期间多给孩子心理辅导,让学生尽快回复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1日,很多中小学校都已经正常开学了,然而很多学生在回到学校的第一天,非但没有表现出休息一个假期后,对重新投入学习生活的饱满精神,反倒还闹起了情绪,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专家介绍,这是典型的“开学恐惧症”,主要是由于孩子害怕开学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孩子为什么害怕开学呢?有不少学生因为父母忙没时间顾及,在寒假期间整日沉湎于网络;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放假期间作息生活极不规律,每天晚睡晚起,开学后要恢复早睡早起,面临重新调整生物钟,一下子有些不适;还有的学生担心新学期功课太多、学校人际关系等原因,也诱发了学生的“开学恐惧症”。专家指出,“开学恐惧症”不仅是中小学生们,一些家长也被这类情绪困扰,类似于经常提到的“节后恐惧症”。另外,家长们给予孩子的升学压力太大或过于宠溺孩子,这也是学生产生“开学恐惧症”的主要原因。
一位住在大连沙河口区泉涌社区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从上小学到初中年年临近开学,孩子的情绪就反常。她看着孩子面对新学期的恐惧非常担心,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
为此,记者咨询了辅导老师秦永利老师,他分析认为,这是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造成的现象。他建议家长减轻顾虑,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而且要鼓励孩子正确对待新学期。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无论多长的假期,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短暂的。9月是全国中小学生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对于他们,老师和家长特别应当关心的,不是书本文具,而是:他们在心理上准备好了吗?
开学恐惧症何来?
从暑假的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过渡到新学期紧张严肃的校园生活,不少同学难免都会有不适感。“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部分学生对重新适应学校生活产生焦虑和恐惧。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与父母、旧同学的分离性焦虑,从而导致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针对上述情况,冯冬梅表示,前者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对学校和学习过于紧张所致,而后者往往在学校学习或在其他活动上有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经历。
五类学生易患“开学恐惧症”
从学生的个体分析, 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部分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等五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人群。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从易感人群类别分析,处于转折阶段的小学、初中新生以及毕业班的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新环境时,部分人会产生与父母、旧同学的分离性焦虑。而对新环境、新同学的不可预期性,则会导致其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从个体性格差异分析,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以及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因开学这个特殊的事情,可能诱发对学校生活的焦虑和恐惧,加之自身人格缺陷,就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敏感情绪。从社会大环境分析,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更多以“填鸭式”为主,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加上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孩子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校园学习经历分析,部分学生在学校可能有过某些不愉快的经历,心灵受到过创伤,因此对学校的环境和人感到害怕。从孩子心理需求层面分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称赞,缺乏认同感,家长又没能及时发现、引导和鼓励,致使孩子在内心深处对开学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
另外,“尖子生”也会出现“开学恐惧症”。很多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同样会在开学初期出现负面情绪。
开学第一周是“发病”高峰期
其实,孩子出现“开学恐惧症”是正常现象。据调查,75%~80%的学生在开学前,都会有“不想开学,害怕开学”的念头。还有很多孩子一想到开学,就会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甚至呕吐、恶心等症状。
虽然是正常现象,但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积极调节,也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任何负面情绪长时间存在,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我的咨询个案中,就有一名初升高学生,起初提到或想到“开学、上学”,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后在凝重的学习氛围及父母的过度紧逼中,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家长和老师又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发展为不愿意出门,不敢去学校,只要提及与上学有关的话题就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最终只能休学在家。
开学后第一周是出现“开学恐惧症”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周。家长和老师在此阶段都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
老师、家长联手引导效果更好
通常,多数“开学恐惧症”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可自然化解。但在这个特殊时期,若老师能与家长联起手来,加以正确引导和干预,不但能缩短适应时间,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老师应和家长建立联系,采用协同观察、共同鼓励的引导方式,随时关注学生动态,互通有无,积极配合。
其次,要搭建学生间的互动。可多安排一些学生互动游戏,调动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充分建立学生间的亲密友好关系。
第三,调动积极心态。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回想上学期的收获,确立新学期的计划,同时与学生聊一些愉快的新鲜事,帮助学生放松紧张心情。还可以有意识地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从正面角度给学生以信心。家长也要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表现得淡定些,平和乐观些,切忌过分关注、事无巨细。
第四,减轻学习压力。开学之初,老师应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要一味地安排紧张的功课,让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新学期的过程。家长也要克制攀比之心,以免把压力及不安情绪传递给孩子。特别是小学新生家长,担心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不能适应;初三、高三家长面对考学压力,尤为着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以一颗平常心,给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多把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息时间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第五,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们把旧书捐给贫困地区或失学儿童,这样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快速建立起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收获不一样的快乐。
此外,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也要有意识地调整心态,给自己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告诉自己开学后会有新生活,会结识很多新朋友,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不妨对学习、生活等方面制订一个崭新的计划,这样有利于激发期待心理,抑制不良情绪。
“开学恐惧症”诊断公式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曾研究出一个数学公式,可辅助诊断开学恐惧症。最后得出的数值越大,说明开学恐惧度越大。
公式:[(s+c)×(r+t)-(h+o)]÷b
s: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感?(1~5分,快乐感最低的得分是5分)
c:你与自己同学相处的融洽程度?(1~5分,融洽感最低的得分是5分)
r:你平时容易放松吗?(1~5分,最不容易放松的得分是5分)
t:你假期旅行感觉好吗?(1~5分,感觉最差的得分是5分)
h:你选择度假时间正确与否?(1~4分,否定程度最强的得分是4分)
o:你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如何?(1~4分,关系最差的得分是4分)
b:你在前后两次出去度假的时间是否特别长?(1~4分,时间最长的得分是4分)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427.html
看过《为什么一到开学孩子就“不舒服”?》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