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扩大幼儿词汇量的三大建议,赶紧了解了解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宝宝是如何开始学说话的呢?
语言是上天赐于人类的无上的珍宝,成人也许早己习以为常,而刚刚开始获得这个珍宝的婴儿,从看到新玩具时那一声兴奋的“啊”,到能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对妈妈讲述托儿所里发生的事,他始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学习者。在此期间,宝宝正以飞快的速度积累着词汇量。需要强调的是:语言是从周围环境中学来的,而这个环境,不管是宝宝身体所感觉到的,还是心理所感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所提供或控制的,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于宝宝学习语言和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宝宝长到两岁己能自如地走动,活动范围也增大了,还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那么如何帮助宝宝扩大词汇量,更好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学会沟通呢?但愿以下的几点建议能给年轻父母一些帮助。
建议一:看得见、摸得着,采用感官学习法
两岁半的强强(化名)正站在一款红色吉普车前,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会儿在反光镜间照照,一会儿拉开车门去看那写满了神秘数字的表盘,然后他又摸摸光亮照人的车身,把小脸靠在上面感受一下。最后他掏出口袋里的一叠汽车图片,一张张地仔细看,突然他高兴地叫了起来,把一张同样的红色吉普车图片拿了出来,对站在身边的爸爸说:“看!它们一样!”强强爸爸反问他:“哪里一样?”“吉普,红吉普!没有尾巴!”强强兴奋地说。在热闹非凡的小车展厅里,人们都在各款汽车前评头论足,强强的爸爸是带孩子来了解一下“汽车”为何物的。真是不虚此行,强强很快了解了不少车的种类和车内的一些设备的名称。
强强爸爸的做法就是“感官学习法”,是让孩子接触一下实物,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学得快。两岁宝宝的思维是很具体、直接、形象的,需要大量的感官信息的输入,一点一滴地建构起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一种情绪的认识。比如,在展厅里学习“吉普车”这一词汇时,眼睛看到了色彩和形状、耳朵听到的喇叭的声音、手触摸到了轮胎的花纹和光滑的喷漆,这些丰富的信息直接进入了孩子的大脑,从而建立起对“吉普车”这一词汇的精确的完整的理解。同时,在学习“吉普车”这个词时,强强也熟悉了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关于色彩的、质感的、速度的、品牌的等等,这样,他在这方面的词汇会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得到快速扩大。
建议二:见多识广学新词
妈妈第一次带文文(化名)到乡下的外婆家玩,他好兴奋啊!一进村,他就看到一个“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狗!狗!”他大声叫起来。“错了!错了!”妈妈温和地说:“错了!这是牛,是牛,你看,牛有角啊!”“噢!牛有角。对对对!哞哞叫!”文文使劲地点点头。
很快,他又看到一群“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狗!狗!”他又叫起来。“错了!错了!这是马,你看它的腿多长啊!”“是马!”第二天,小文文又一次在村里看到一群“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头上带着角,“牛!牛!小牛哞哞叫!”“不是的,是羊!小羊咩咩叫!”小羊咩咩叫起来,文文高兴地学着叫:“咩!咩!小羊咩咩咩!”
在城市里长大的文文虽然在图片上也见过“马”“羊”“牛”,对着图片也能叫得出名称,但由于实际生活中他看不到这些动物,所以这些词对他而言只有表面意义而己。倒是他经常见到的狗,让文文记住了“狗”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但只有在文文知道了“马”“羊”“牛”这些词所指的意义之后,对于“狗”的理解才又进一步清晰起来,知道“狗”不仅是指“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而且还“没有牛那样的角”“没有马那么长的腿”。
儿童最初学习新词时只知道记住一些特征,并不知道它在成人世界里实际表达什么含义。维果斯基曾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第一次看到一瓶红墨水,别人告诉你“这是墨水”,你以为这能写红字的水叫墨水,你又见到绿墨水,别人又告诉你“这是墨水”,你就以为能写红字和绿字的水叫墨水,直到你又见到蓝墨水、褐墨水……你终于知道“墨水”这个词汇指的是什么了。见多识广,对于宝宝扩大词汇量非常重要。
建议三:弄得懂才能学得会
丁丁(化名)爸爸想让丁丁学会认识各种颜色,他用的是这样一套图书。比如《我看见了红色》,书上画着红苹果、红毛衣、红太阳等红色的东西,《我看见了褐色》则画满了褐土、褐色的巧克力等褐色物品。丁丁很快记住了红色、黑色、黄色,他不仅能指出图片上这些颜色的东西,还能指认周围带有这些颜色的物品,比如爸爸的皮鞋是黑色的、妈妈的头巾是黄色的。
但在他认识绿色、蓝色时发生了了困难,认识褐色和紫色时根本就是转眼就忘。丁丁爸爸认为丁丁不好好学,想要骂他,丁丁妈妈忙挡住了他,她认为这是由于这两种颜色丁丁在生活接触得比较少的缘故。
丁丁的父母实际上是误会了丁丁。是否熟悉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词汇的学习也同儿童的发展状况有关。对于宝宝来说,各种颜色并不具有同样的意义,认识起来难度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儿童使用各种关于颜色的词汇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是认识并讲出“它是红色的”,接下来是“黑色、白色、绿色、黄色”,以后是蓝,然后是紫色、灰色,最后是棕色。在新生儿的眼睛里,世界如同我们在黑白电视机里所看到的样子。一般认为宝宝从三四个月才开始分出彩色和非彩色。宝宝天生喜欢明亮的温暖的颜色,对冷色则不太喜欢。宝宝的学习兴趣受到情绪的影响,喜欢的就会接受,不喜欢的则很难接受。所以,宝宝认识褐色、紫色的时间也许会晚许多。因此,帮助宝宝扩大词汇量也要根据他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状况。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与思维最主要的工具。儿童获得了语言,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恶,来认知和探索周边的世界,来和他人沟通。既然语言学习之于孩子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对许多父母来而言,如何帮助和推动孩子的语言学习,就成了孩子智力发展的头等大事。研究表明,2-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下面,我们就2-6岁宝宝的语言发展和大家作一个探讨。
2-3岁:
在度过了用简单词汇表达自己想法和意图的多词句阶段后,宝宝开始进入简单句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宝宝能说一些简单语条,而且开始把它们组成一些他想表达的比较复杂的句子。这一时期是宝宝的口语爆发期,宝宝开始会运用动词,甚至形容词组成的短句来表达。
专家建议:
1、态度亲切,鼓励宝宝多与他人交流。
2、杜绝儿化语,规范使用语言。
3、游戏化的语言学习。
游戏一:加强口腔肌肉的力量
吹气:吹泡泡最有趣的吹气训练了。但注意不要为宝宝准备吸管式的吹泡泡用具,以免孩子吸入。
游戏二:扩展经验,丰富短句
过家家:角色扮演是小宝宝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讨论角色和内容,准备玩具。
游戏三:鼓励交流,增加自信
小小通讯员:让孩子听从你的指令、帮助大人传递信息,例如:爸爸,我们要吃饭了。
4、对孩子进行阅读教育启蒙。阅读可以使孩子获得更规范的语言,也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而2-3岁的孩子视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也支持他们,孩子开始阅读。我们可以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提供这样的书:
*画面清晰,色彩鲜艳,造型大而简单的看图识物书或卡片。
*内容近于日常生活,题材最好可引起亲子间的对话。
*语言简单,重复性极强的故事书。
*材料不易破损,经久耐看的书。
3-4岁:
3-4岁的宝宝基本上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句子从单词句转变为双词句、多词句。他们的发音也开始逐渐稳定,而不再像3岁以前会有比较多含混不清的语音出现。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这阶段的宝宝已经能说出一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专家建议:
1、多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爸爸妈妈每天尽量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可以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情况、今天的情绪等等。
2、经常念一些简短、压韵的儿歌给孩子听。儿歌能让宝宝体验到和谐的节奏与优美的韵律,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魅力。
3、给孩子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幼儿的特点是要接受多方面的刺激、以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来促进其语言智能的发展。
4、阅读教育。选择一些能帮助孩子了解现实环境的读物。看书时除了可依照图片的顺序讲故事给宝宝听以外,还可利用单一的图片训练儿童的推理力。多
4-5岁:
4-5岁的宝宝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全部语音。不仅如此,他们开始有区别地对语音进行分辨甚至分类。
专家建议:
1、增加生活经验,多带孩子外出。4岁的宝宝能听懂成人的指令,遵守一定的规则,可以跟着爸爸妈妈多开展外出活动,如购物、逛公园等等。
2、注重阅读,引导孩子关注文字。4岁是宝宝词汇量飞跃发展时期。
3、可以考虑让宝宝学习外语。4岁宝宝对母语的语音已基本掌握,其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也较之前有很大的飞跃。
5-6岁:
5-6岁的宝宝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简单句。他们使用复杂句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而且语句趋于完整。
专家建议:
1、游戏训练孩子听力和语言组织能力。5-6岁的宝宝有一定的联想和词汇扩充能力,我们可以为他们组织这样的游戏。
故事串串烧:准备一些小纸条。和孩子共同想一些关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词汇写在纸上,并分类摆放。爸爸妈妈和宝宝每人分别抽取这四个要点中的几个,编成几句话,并且最好可以串成故事。
拷贝不走样:全家一起参与,由第一个人想一句完整的话悄悄传给第二个人,再由第二个人传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最后,看看传下去的话变成了什么样子。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句子的难度。
2、阅读教育要点。
*扩大图书的类别。随着生活经验的扩大,这时期可以给孩子多层面的选择。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这时期的孩子。除了文学性的书籍外,知识性的图画书,如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也符合孩子阅读的兴趣,能扩展孩子的经验。
*选择情节较复杂的故事类书籍,内容要具有幻想性和因果性,能促进孩子思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书籍最好能图文并重,文字也可以相对复杂一些。让孩子以以往的经验为基础,通过看图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长句。
3、考虑到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家长可以适当培养孩子书写的兴趣和习惯。不要特别在意字的工整与正确,关键是写字的方法、坐姿、专注度等。
早教相关推荐 |
||
早在20年前,美国曾经有一项针对3岁儿童的语言认知情况的教育学研究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比富裕家庭儿童少接触相当于3千万个词汇信息量的语言。这让他们从学龄前就处于劣势。该研究结果引发教育界呼吁增加幼儿园学龄前项目的投资并发起活动鼓励父母与孩子沟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差在哪里呢?
一、忽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
许多父母忽视了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课,和同伴交往、交流,他们的语言肯定会得到发展,回到家后就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对其进行更多的语言教育。从而,父母们就忽视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他们在幼儿面前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父母们不注重讲话的方式,说粗话、脏话。父母们也不注重幼儿早期读物的选择,他们很少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择语言材料。因此,父母们选择的语言教材不是文字过多,就是图像过多,这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父母与幼儿交流过少
语言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前提,但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与幼儿交流或是很少主动与幼儿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儿提出某种要求时,才与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交谈。有时幼儿会向他们讲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会导致幼儿不愿与人交流。
三、未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幼儿父母往往会忽视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素材。例如:当天气变化的时候,父母不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
很少有父母会对幼儿说:“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快要下雨了,我们进屋好吗?”又如,当幼儿看到树的时候,父母们很少会让幼儿说说这树的名称、数量、特点等。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缘自生活”的原则。
四、父母缺少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在家庭中,语言教育的教育者是幼儿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正规学习的教育者,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对幼儿进行较系统的语言培养。他们错误地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让幼儿开口说话。因此,会采用鹦鹉学舌的方式,自己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或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对于幼儿家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们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然而,仅仅让低收入家庭儿童接触更多语言环境是否足以弥补语言认知的不足?据报道,最近,一个研究机构向这个观点提出挑战。该机构研究认为,比起在生活中接触到多少词汇,儿童和家长或监护人之间的沟通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1、亲子互动比词汇量重要
针对“缩小词汇量差距”的研究表明,在来自低收入家庭的2岁儿童群体中,为了预判他们下一年的语言能力,含有语言内容的高品质互动交流是非常好的判断标准。
例如,利用共享符号(“看,一只狗!”),生活程序(“洗完澡想喝瓶牛奶吗?”)和流畅的对话(“对,这是一辆公交车!”)等形式的语言,这个标准远比儿童接触词汇数量等因素要来的准确的多。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多认识几个词,而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对共享活动和物品展开流利对话的能力,比如比划早晨起床一起喝一杯咖啡或举着香蕉当电话的动作。
四月份出版的一份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观察11到14个月大的儿童在家中的行为发现,家长一对一的互动和亲昵用语——跟孩子讲话时缓慢而夸张声调的语气——的频繁使用也会成为预测2岁儿童语言能力的一个可信的因素,而儿童所掌握的全部词汇和他们未来的语言能力并不相关。
语言的发展和识字不是一回事,没有必要要求孩子6岁以前识字,不识字语言也可以得到很好发展。
2、“质”和“量”的论战
当论及儿童的语言教学时,关于语言质量更重要的说法早已有之。但是那些倡导家长多跟孩子说话的人认为当语言的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有质量的提升。
3、重点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孩子)大量时间是和监护人在一起,所以影响非常大,但是对于贫困家庭,如果他们的父母本身语言发展就不是很好,那也不可能和孩子说很多有意思的话,
专家建议,解决儿童早期认知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亲自阅读。父母需要和孩子之间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和亲自阅读时间。
因为在书当中就有很多美好的语言,你没有很多美好的语言给孩子,那就可以通过读书给孩子。这不仅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其实父母一样能够得到成长。父母成长得好,孩子也可以成长得更好,
专家在研究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三个重要问题:
(1)儿童在学说话时经常说什么(儿童的感觉一运动能力和概括能力与语言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儿童说话的内容往往是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事物,事件及其关系,他们尤其喜欢谈论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经常与之接触的事物。许多孩子最初学会的物体名称是“球”,“地毯”或“小甜饼干”,人物名称是“妈妈”或“小猫”,与人交往的词汇是“不”和“请”,行为词汇是“再见”、“离开”或“下地”。看来,他们掌握新物体名称的主要依据是事物的感性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结构和味道)。
(2)儿童最初学说话时是如何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结构的(他们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
婴儿简单地发声是他们最初与人交流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声音会逐渐演变为成人的语言。孩子必须学会使用常用词汇和句子,才能进行更复杂和更高级的交流。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一般来说适合于孩子的认识水平。他们通过与孩子谈论大家(孩子和父母)正在做的事情来不断给孩子上“语言课”。父母还不断变化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使孩子的话吉与认识发展相适应,从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加强他们的语言能力。
(3)孩子是如何学会使用语言的(他们是如何学会用语盲来满足自己的交流需要的)?
这一问题与语言的实用性有关在同父母的最初接触中,孩子们发现自己发出的声音可以影响父母的行为;同时,父母发出的声音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了解到声音的这种作用后,孩子便开始通过比划物体和指挥别人的行动来有意识地与别人交流。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语言可以产生某些因果关系。2岁的正常孩子可以掌握讲话的基本规律,即要想使交流取得效果,就必须把握讲话的时机、经常重复说过的话和把话说明白。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440.html
看过《扩大幼儿词汇量的三大建议》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