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儿童“七感”训练。
【 tulaoshi.com - 分娩 】
色彩感:
给孩子买玩具、书画及衣服时,应选择色彩鲜艳的颜色,特别是孩子的居室和经常活动的场所,可张贴些色彩艳丽的挂画或动物卡通片等。
音乐感:
你的孩子不一定今后对音乐有特长,但重视乐感培养会使儿童较早地熟悉音乐语言。可以经常播放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曲子,有利刺激孩子的神经发育,增强思维功能。
语音感:
孩子1岁左右已能准确地认清父母,此时应多进行“母子对话”,父亲和其他亲人也应参加。大人要尽量以正确、清楚和慢的发音给孩子讲话或向孩子发问,鼓励孩子用语言作自我表达。
形态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主要是教孩子学会识别最常见的物体形态。比如有意识地教孩子观看圆形、方形和其他多种形态的物体,并告诉孩子构成这些形态的是哪些基本的条件。
触摸感:
尽早教会孩子用自己的小手去触摸和识别热、冷、软、硬的物品,让孩子自己体验这些感觉的不同,并加以区别。触摸物体,感觉会反射到大脑,有助于提高反应能力。
运动感:
鼓励孩子做有规则的运动,特别是手和脚的运动,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从半岁起,父母就可帮助婴儿做被动体操。当他们会走、跑时,应该每天带他们到户外多练习走路和慢跑。
情感:
这是一项比较复杂和较高级的感觉训练,对启迪孩子智能十分有益。从孩子懂事起,就应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去爱自己的亲人,爱惜玩具和粮食。再大一些,教育他们守纪律、懂礼貌,如给客人行礼,对父母和其他长辈表示感谢等。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七: 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志力的源泉。
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解救、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
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矩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早教相关推荐 |
||
节奏测试:
道具:电子琴、碰铃等。
老师在电子琴上奏出一段音乐,不断变化速度,让儿童随乐曲的速度变化打节拍。观察孩子是否能跟上节奏。
老师选择一首节奏很慢的乐曲,让孩子随乐曲进行打拍子。观察孩子能否找得准拍子。
老师用碰铃敲打简单节奏,一般可以一小节反复两次。让儿童模仿节奏敲击碰铃。观察孩子的反应。
音感测试:
道具:钢琴或其它乐器。
做本测验前需先对孩子作一些提示。方法是:在高音区弹奏几个音,提示为高(楼上),反之在低音区弹奏的音为低(楼下),弹奏音阶(半音阶、全音阶均可以)。弹奏单、全音或半音。
老师在钢琴上弹一句音阶,让孩子指出是上行(上楼)还是下行(下楼)(象征性手法较好)。
老师观察孩子:在音阶转向的瞬间,孩子的反应有多快。
老师弹奏三个音(可以多种方法:一个相同、两个相同、三个相同),儿童指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音。
弹奏紧临的两个音(半音或全音),让孩子指出高低。
形象思维:
道具:录音机、图片(动物、风景等)
放一段音乐,让儿童从形象上自由想象(物体、动物、风景等)。
放一段音乐,让儿童在几幅画中指出相近形象的一幅(动物)。
表现欲:
道具:录音机
根据老师的激励,让儿童自告奋勇出列表演(唱歌、朗诵、舞蹈等)。
让儿童随着音乐,跟老师跳舞、做动作,从中观测孩子希望表现和出头露面的欲望。
记忆力:
道具:钢琴或其它乐器
老师弹一句,让儿童模仿唱。
用示教板指出五线谱上的一、二个音的位置,儿童记忆再现。
先天条件:
老师根据儿童的手、口型等条件作简单鉴定。
宝宝在婴儿期就可读莎士比亚著作
如何培养宝宝阅读兴趣
适合儿童的经典阅读
小技巧激发宝宝阅读兴趣
根据一调查结果显示,65%的儿童生活和活动的地方都有电视机;48%的6岁儿童拥有自己的电脑;70%的4岁到6岁的儿童使用过电脑;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43%的孩子每天都看电视。美国儿童每天要在电视机、电子游戏机或电脑面前度过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而阅读书本的时间只有39分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报告指出,卧室中有电视机的儿童以及在家中长时间看电视的儿童,很少有时间阅读书本或从事室外活动,更少有时间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上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主持这项调查的赖德奥特博士说:“这项调查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电子媒体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确存在严重影响,我们将就这一问题继续跟踪调查。”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