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内心最恐惧的事件

2015-10-13 21:19 16 1 收藏

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宝宝内心最恐惧的事件,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恐惧事件之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

  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 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恐惧事件之二:怕打针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惧背后:

  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

  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恐惧事件之三:怕和妈妈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恐惧事件: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赶走恐惧: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恐惧事件: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赶走恐惧: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之五: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

  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恐惧事件之六: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怎么帮胆小宝宝练胆量

解决这个问题更成功的方法是使孩子不要那么敏感。例如:父母假如知道孩子被米老鼠吓坏了,就需要在游玩之前,跟孩子玩一个捉老鼠的游戏,给孩子翻阅有米老鼠的画册或杂志,并对孩子说:“找一下米老鼠。你找到了。

让宝宝克服怕黑心理的方法

你的宝贝怕黑吗?为什么会怕黑?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恐惧,还是缺少必要的生存锻炼?或许,孩子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鼓励,需要你们和他一起适应黑暗的世界,与黑暗和平共处。

关注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恐惧事件之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

  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 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恐惧事件之二:怕打针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惧背后:

  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

  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恐惧事件之三:怕和妈妈分离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恐惧事件: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他想起要找妈咪才发现她突然不见了,壮壮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怀里睡着了。从此,壮壮每天都把妈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准备出门,壮壮一双小手便铁钩似地揪着妈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赶走恐惧:

  在宝贝分离焦虑开始形成之前就开始训练他学习适应和妈咪之间短暂的分离,每次妈咪离开时都要教他和妈咪道别。每次外出的时候,要明确地告诉宝贝,妈咪要去哪,并以宝贝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坚持这样做。和宝贝玩分离的游戏,在跟宝贝告别时给他一个喜爱的玩具,给他一些他感兴趣的许诺等等,让这些带给他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与妈咪分离给他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个不认识我的人非要抱我亲我,他一定是想把我从妈咪手里抢走吧?”

  恐惧事件:

  当当在家活泼调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个不停。这个在家活跃非凡的小家伙,出了门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赶紧把头藏妈咪怀里,双手紧紧地拽着妈咪的衣服,生怕被抢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哇一声就哭了。家里来个客人,他一定拽着妈咪不松手,碰到长得强悍点的叔叔,他还吓得不停地哭闹,不把人哭走绝不善罢甘休。

  赶走恐惧:

  怕生是大多数宝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到2岁左右,这种现象会得到缓解直至最后消失。对待怕生的宝贝,千万要尊重他的选择。他不想让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强他。父母可以将宝贝抱在怀里,在他离陌生人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让他慢慢适应那些陌生的面孔,一点点地接受陌生人。平时可以多带宝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动跟邻居朋友打个招呼,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陌生人,帮助他逐渐消除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

  恐惧事件之五: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

  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恐惧事件之六: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

  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有没有留意一些朋友在面对让他感到精神压力很大并且感到害怕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地自己和自己唠唠叨叨地说话。在旁人看来自言自语的样子真是太傻了,连戴着耳机走在路上讲电话也能够有同样傻瓜形象的效果。然而自言自语除了行为上不好看之外,它可是大有用处的。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建议:害怕恐怖片的人看恐怖片时应该尽量放声大喊别压抑恐惧,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情绪的压抑。

  蜘蛛公认是人最怕的东西之一,研究人员用蜘蛛做试验尝试证明人自言自语能够减轻恐惧。研究人员要求测试者接近毛茸茸的大蜘蛛,一开始没人敢靠近,于是研究人员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实验证明,随着测试者不停坦露心中恐惧情绪,他们就更有勇气走进蜘蛛。

  当你靠近这些因为害怕而自言自语的人身边时,你会听见他们唠叨的内容全是关于他们怎么担心怎么害怕。正是释放内心所忧虑的情绪,经过一番唠叨自言自语以后,这些原本害怕的人的胆子反而变得比较大。所以当遇上压力或恐惧时,与其假装冷静地默默承受和压抑负面情绪,不如大胆地接受,大胆说出自己的担忧。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游戏或玩耍方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成人对儿童的恐惧心理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给孩子壮胆,帮助孩子消除恐惧。例如,在雷雨季节,一阵闪电过后,跟着一声巨响,隆隆的雷声大有炸平屋宇之势。此时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恐惧,忙朝妈妈怀里钻。这时大人应紧抱住孩子,同时给孩子作些科学的解释,并告诉孩子只要不在雨地里,不站在墙沿、树下,在自己的家里是没有事的。楼房虽高,但都有避雷装置,没有危险,无须害怕。经过解释,孩子又看到成人脸上并无恐惧的样子,心里就会平静多了。当他们再听到雷声,恐惧程度也就自然减少了。

  成人应注意不要以孩子的恐惧对象来恫吓孩子,例如,孩子怕老虎,他哭时,大人说:"你再哭就让大老虎来吃你!"孩子怕狗,成人说:"再不听话让小狗咬掉你的雀雀!"孩子有病怕吃药,成人威胁说:"吃药怕苦就给你打针!"孩子受过恐吓会形成条件反射,加重恐惧反应。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再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先让孩子用水洗手、洗脸、洗手帕,将纸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再以后由爸爸抱着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着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让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逐渐由恐惧水而变得喜欢水。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儿童生活在恐惧对象太多的环境里,对其心理健康有害,但若生活在无恐惧对象的环境中,对其心理发展和坚强个性的培养又极为不利。不是要靠恐惧来发展儿童心理,但事实上儿童又确实需要一定的恐惧来发展心理,塑造坚强的个性品质。所以如何避免儿童恐惧有害的一面,而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加以研究。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延伸阅读: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494.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健康常识
雨天开车克服湿地驾驶恐惧 应付突发事件 克服湿地驾驶恐惧 天雨路滑,对车辆的制动也是一项考验。在下雨天驾驶,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关。如果你能在湿地上随心所欲地驾驶,在干地上行车便更有能力应付突发事件。 动作不要过“猛” 动作不宜过猛,是指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急踩制动踏板或猛打转向盘。当车辆在...
让宝贝恐惧的八件事 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对宝贝来说简直就像怪兽或者恶魔,带给他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那么,宝贝可能会害怕哪些事情,又该怎样消除宝贝的这种恐惧心理呢? 恐惧事件1 妈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妈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时候,壮壮正跟姥姥玩得高兴呢,所以妈咪悄悄地出门,他居然一点都没有哭闹。等...
标签: 孩子
教会孩子如何克服恐惧 导读:你家的宝贝是否会看见陌生人就躲在你的身后,抑或是听见巨大的响声就哭着跑向你?你是否也曾担心自己的宝宝是个胆小鬼,并尝试用各种办法让宝宝变得勇敢。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怕黑而睡不着觉吗?记得小时候脑子里稀奇古怪的可怕的鬼怪吗?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总会有一些害怕的东西,同样,你的孩子也会有恐惧。...
标签: 宝宝
让恐惧远离宝宝 陌生人并不可怕 一见生人就哭,大都发生在2岁左右的小宝宝身上。这是宝宝对陌生成人的一种消极情绪的反映。家长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排解当时尴尬的场面,往往首先是责怪自己的宝宝:“你看你这孩子,哭什么?”或强迫孩子与生人接触。当孩子不愿意,成人又觉得下不了台时,又会强行命令。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哭得更厉...
标签: 宝宝
让恐惧远离宝宝 陌生人并不可怕 一见生人就哭,大都发生在2岁左右的小宝宝身上。这是宝宝对陌生成人的一种消极情绪的反映。家长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排解当时尴尬的场面,往往首先是责怪自己的宝宝:“你看你这孩子,哭什么?”或强迫孩子与生人接触。当孩子不愿意,成人又觉得下不了台时,又会强行命令。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哭得更厉...

经验教程

608

收藏

11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