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如何教孩子学会认错?。
【 tulaoshi.com - 分娩 】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 “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心理学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早教相关推荐 |
||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也马上到了,家长和孩子们却并没有太在意这个日子的临近。记者采访发现,孩子们对雷锋知之甚少,只知道是助人为乐的“标杆”;家长仍然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但却不再向自己的下一代“传授”。如何让雷锋深入“00后”孩子心中,还需家长和教师合力,在与时俱进中诠释“雷锋精神”。
孩子因道德困惑:学雷锋要“看情况”
随着雷锋纪念日的到来,一年一度组织小学生到社区、公园、敬老院等做好人好事的活动在全国很多小学开始策划开来,学校里也将以开“学雷锋主题班会”“讲雷锋故事”等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雷锋精神”。近日,记者从走访的小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对雷锋并不陌生,但觉得在新时期学雷锋要“看情况”。
20日下午,在太原市一所小学门口,五年级的刘海静放学后就在人海中找寻爸爸的身影,父亲急忙走上前,帮她背起手中的书包。刘海静说,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学校广播里就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然后宣传他的一些事迹,所以雷锋对她来说并不陌生。但她对学雷锋却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说同学之间借个笔啊什么的,当然可以借,但如果在大街上,一位陌生老太太摔倒了,谁又会去扶她?万一被讹上怎么办?”刘海静说,“一打开电脑,网上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不看都不行。”
刘海静说,她们的思想品德课由数学老师兼代着,有时候根本就不上,大家都在做数学题,老师更没有讲过要怎样学习雷锋精神。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刘海静持有相同观点的孩子不在少数。同样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李向凯告诉记者,大人们经常告诉他们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所以不但帮助陌生人的时候有些害怕,就是被陌生人帮助,有时候也会不踏实。
“老师也会鼓励我们去做一些好事,比如暑假时候我们给孤残儿童捐过款,送过玩具,还会不定时地去看望他们,但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去的。”李向凯说。
家长因时代变迁:为何偏要学“雷锋”?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家长表示“学雷锋纪念日”正渐趋形式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活雷锋”,他们身上“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很感人,这样的人物和事例是孩子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用他们来教育孩子更合适。
20日下午快下学时,记者在一所小学门口看到,来接孩子回家的大部分都是当年曾热火朝天学雷锋的50岁、60岁的老人。来接外孙回家的张书平阿姨今年50多岁了,说起当年学雷锋的日子,张阿姨有点感慨万千。
“我年轻时是工人,厂里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那时候男男女女争着加班加点,非常流行一句话叫‘埋头干活儿不看天’。”张阿姨边说边学着当年工作时的样子。
“多少年过去了,雷锋也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了。这个时候跟外孙说雷锋,他就会很有主见地说,‘我要向美国比尔盖茨学习,将来做慈善不是能帮助更多的人嘛。’”张阿姨说,时代在变,每代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啊。
闫卫发的儿子在太原市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上五年级,他告诉记者,新时代下助人为乐,一是不能忽视对方的感受,要询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助。二是,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是非的分辩能力还比较弱,应该在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下进行,单个或几个人的时候不提倡去做。
“比如看到有人落水了、有老人摔倒了,我告诉儿子,你自己还小,不可以自己去救,要用手机拨打急救,或者告诉爸爸妈妈。”闫卫发说,“我告诉他这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助人为乐的行为,而且引导孩子向好、善的方向发展。”
闫卫发说,21世纪出生的孩子理解雷锋时代的故事有些困难,比如父母要告诉他们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物质匮乏,所以雷锋叔叔的袜子补了又补。但是他们就会说,现在多买几双袜子是拉动消费、拉动内需。
教师:弘扬善念,不在“喊口号”中学!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期,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影响,但是不能因为一些阴暗面而不能从“被诬赖”的阴影中走出来,更不应该放大、强化。
夏学銮说,“助人为乐”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珍视的雷锋精神,是历久弥新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基础的时候,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通过专题教育或者开展活动把这种精神做在平常,同时也要和孩子们分享,告诉孩子在帮助别人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太原市师范学院第三附属小学班主任老师王蓉说,现在学雷锋已经演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了,就是转化成近期网络上读到、生活中见到的“活雷锋”,这样辐射力更强,在活动和讨论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了雷锋精神。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王蓉说,最近周围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学生都主动去捐款。她告诉孩子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们这样做就是在向雷锋叔叔学习。”
“很多像雷锋一样的人物,就是时代的精神,这样既跟上了时代步伐,同时也不是光喊口号。”王蓉说,雷锋的故事毕竟有些远了,在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但现在孩子们没有那些经历,要让雷锋精神深入心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当然,这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在日常生活中就给孩子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到分享,我想起小时候一首儿歌:李小东那个李小东,分果果,分果果,一个大,一个小,大的送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小的留给他自己。
这大概就是我们七零后最初接受到的关于分享的教育和倡导:大家都认同应该把最好的留给身边那些让人尊敬、需要爱护的他人,不赞成“大的给自己,小的给他人”的做法。
现在的幼儿园同样继续着各种方式的分享教育,但时下还是有不少孩子“唯我独尊”。
我在小区里带女儿玩耍时曾遇上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小女孩和女儿一般大,自己的玩具车绝对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碰一下,不仅如此,小女孩见到其他小朋友手上的玩具就去抢,为此小女孩的爸爸很头疼,问我怎么办?相信有不少同样困扰的家长。
孩子在外表现攻击性,家庭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中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家人围着孩子转:家长们倾心倾力、无微不至,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尽量满足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一种“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自我中心意识,以至于延续到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去“抢”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带着女儿在朋友家就遇上这么一个爱“抢”东西的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大概四岁,女儿十岁,女儿在那个女孩面前诚然是个大姐姐了。之前就听朋友提起她的女儿在家里不让其他人碰她的玩具,连爸爸妈妈都不让碰。我和女儿刚到朋友家的时候,女孩子对我很戒备,我试着拿起她的一个小玩具,她飞快地跑过来夺了过去。女儿挺懂事,在朋友家带着小女孩玩,给她讲故事,推她坐小车,那个小女孩对我女儿很大方,主动拿出她的玩具和女儿一起玩,朋友看到这个场景非常诧异。由于女儿的影响,那个小女孩对我的戒备渐渐解除。我和她慢慢接触,和她一起讲故事、做游戏,夸奖她的舞蹈。看到小女孩的玩具慢慢转到我的手上,朋友更惊讶了,说从来没见过女儿这么大方过。我呢,趁机好好夸奖了那个小女孩“好大方”。我想,如果能继续让小女孩从分享玩具中能找到乐趣,那么她的戒备和占有心理会渐渐淡化,“抢”的意识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其实,孩子大方也好、小气也好,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就看这个过程中家长能不能明眼观察和正确引导。不是一天到晚妈妈给孩子说这样、要那样孩子就能接受和理解的,说教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我婆婆笑话:家里有一个“小姑娘”,还一个“大姑娘”。“小姑娘”当然指的是女儿,“大姑娘”嘛,说的就是我。不仅是因为我个子小,更因为我还经常和女儿“抢”东西、在家撒“娇气”:遇上女儿和我都爱吃的东西,有时候我还要追着女儿“让”我,每次看到这样场景,婆婆总是一边偷偷乐,不明白我这个妈妈怎么这么个当法,怎么就不知道让着女儿?好像还没长大似的?
道理自然是有的,那可是我的“小九九”:适当地和女儿“抢”东西,是因为不想让她养成凡事独霸的习惯;适当地让女儿“让”着我,是想让女儿有种主动关爱别人后的幸福和满足感。
很多时候父母特别是祖辈对孩子非常疼爱,我的公公婆婆也不例外。在女儿5、6岁的时候,我经常买些女儿喜爱的肯德基烧烤小鸡翅、油炸虾仁带回家,小食品一份有4块,让女儿依次分发给爷爷、奶奶、我和她自己。其实我每次买小食品,更多的是想让女儿学着和家人一起分享。爷爷疼爱孙女,总是留着自己的那份给孙女吃。老公悄悄“警告”公公,告诉公公我们是在锻炼她不吃独食懂得分享,希望公公配合。所以每次女儿给我们分派好吃的时候,我们都夸她懂事了,女儿听着挺高兴的。习惯了,女儿对家里的食品都分配到位,没有说一个人霸着不放手。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是全家的焦点,很多家长就怕孩子营养不够,总是在饭桌上想把最有营养的食品送到孩子碗里,孩子呢,也早已习惯这种待遇。
女儿三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姐姐和外甥女一行旅游到我家小住。饭桌上有我最爱吃的鱼头,也是女儿和外甥女的最爱。说实在,自从发现女儿爱吃鱼头后我基本上没有吃过完整的鱼头,基本上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想把好东西留给女儿。那天做了4个鱼头,外甥女看见可高兴了,对女儿说:“今天咱俩一人两个大鱼头!”女儿欣然同意。我听了不乐意了,反驳她俩:“为什么是你们一人两个?一共四个嘛,我们怎么就没有了?”我母亲听了劝我:“她们爱吃,就让她们吃嘛。”我不服气,和女儿、外甥女讨让,最后达成协议:她俩一人一个大鱼头,另外两个我们吃。呵呵,我就是这么“讨价还价”的,当然饭桌上不忘把她俩再好好夸一下。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杯子,一个粉色、一个紫色。女儿看见了问我用哪个颜色杯子。我知道女儿一向喜爱粉色,我故意说我想用粉色的,没想到女儿很痛快地答应用紫色杯子,我很开心地亲亲女儿小脸蛋,谢谢女儿。在后来和朋友聊天时,女儿竟然还记得,说起她把粉色杯子让给我的这件事。
和女儿打牌、下棋,最开始我故意让给女儿。等到女儿水平逐渐提高,遇到我总输的时候,女儿就经常提醒我、让着我。最后我们打牌下棋不再谦让,正常水平发挥,谁赢谁输都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女儿也说了:“打牌嘛,就是个娱乐,输了赢了都不要紧。”
再往后,我已记不起还有什么刻意的事情了,好像都已自然习惯了,女儿吃瓜子的时候经常会剥一堆瓜子仁给我们,女儿会切橙子给我们吃,遇到好吃的,女儿会顺手塞进我们的嘴里,有时间时女儿还会给我剥鸡蛋吃,等等等等。
前一阵子,朋友跟我说到她五岁儿子舟舟的委屈:舟舟在家里看见姥姥先给爸爸盛饭,没有第一个给自己盛饭就跑一边去哭了。我想孩子心里有委屈,是因为他的概念里“第一位”是属于他的,把他放在第一位,就是大人对的关爱,不把他放第一位,就是不爱他了。
恰巧过两天女儿生日,朋友带着舟舟一起到我家,在分蛋糕的时候,我征求舟舟的意见,第一块蛋糕分给今天的小寿星——我的女儿,看见舟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特意建议最后把蛋糕分给舟舟,因为舟舟是我们当中的小男子汉,舟舟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紧接着我和舟舟妈妈表扬舟舟,舟舟对我们的鼓励和表扬表现得很开心,还以大孩子的语气劝说另一个小弟弟好好吃饭、听妈妈的话。
——后记
对那些在家里爱抢东西、独霸一家的小孩子,家长要在家里营造一个良好的分享氛围,正面引导为主,适当穿插情景场景,打打牌、做做游戏什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亲历与人分享的快乐,慢慢改变独断专行的不良习惯,这将是一个长期引导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家长可以找到许多孩子可以接受的理由学着主动去关心、关爱他人,学会分享。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三)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