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哪些孩子更易患焦虑?。
【 tulaoshi.com - 分娩 】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紧张焦虑的成因非常复杂,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也可能是由后天环境引起的。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父母要求过高。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过度保护和溺爱。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就拿小雨来说,她从小就是家人宠爱下的“小公主”,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委屈,就连上幼儿园,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随丈夫出国定居,小雨有一阵子不想去幼儿园,后来勉强去了,就开始咬起指甲来。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
父母关系不和谐。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当您听到亚马孙丛林日渐萎缩的消息是否热泪盈眶?“纸张还是塑料”这样的问题是否让您精神混乱?您是否整夜难以入眠,担心洗衣机里的漂白剂最终会进入您的饮用水?
如果您对上述任何一个问题有肯定的回答,那么您可能已经成为日益增多的生态焦虑者的一员。这种新的心理痛苦是对环境灾难的慢性恐惧——这种担忧随着人类发展而日趋严重,许多人认为污染将带给人类不可避免的洪水灾难、饥荒、热浪、物种灭绝,并最终使地球成为死亡星球。
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意见,生态焦虑真实存在,它真的可以让您苦恼。一位患有生态焦虑症的记者这样形容,“当我看到空载的汽车,传递热量的二氧化碳从排气管中喷出,会让我陷入超过一小时的恐慌中,包括颤抖、出汗,当他人向我走来时,我却对着天空发呆。”
与困扰着四千万美国人的普通焦虑症状不同,生态焦虑是一种更为特别的焦虑症。生态焦虑者的头脑始终萦绕着一件事情,那就是环境破坏。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环境状况达到如此的忧虑程度,但是调查发现,许多人真的对环境问题十分关心。根据盖洛普民意测验,36%的美国人“非常担心”全球变暖,35%的受访者相信这将对他们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严重的威胁”。研究同时发现,女性对环境的忧虑比男性更为严重。
什么让人生态焦虑
许多人认为媒体推动了生态焦虑的蔓延。面对网络和杂志上关于世界末日头条的狂轰滥炸,加上电视报道的全球性粮食短缺,以及将某些疾病与暴露于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品联系起来,人们对生态如此焦虑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甚至也无法在电影当中避开这些影响。在2006年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警告说:我们至少在10年之内就会遭遇环境灾难。现在真的到了需要警惕的时间了。
根据某些专家的意见,媒体为了抓住公众的注意,有时候会将真正的环境威胁过于夸大,对许多环境灾难发生的可能性留下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对即将到来的环境危机的负罪感也被不合理地放大,尤其是当我们选择购买大排量的suv,或者站在超市结账台时发现自己没有带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媒体当然是生态焦虑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心理学家们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与家庭、朋友和邻里的疏离感,当您只能选择向电脑诉说,您的焦虑便很容易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而且当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各地同时存在这么多的环境问题,那么您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并且感到无助与彷徨。
生态焦虑产生的影响
生态焦虑治疗专家称,他们的病人会呈现出常见的焦虑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易怒、惊恐发作、失眠、梦魇、难以解释的虚弱和真实的生理痛。一些患者甚至在听到极地冰盖融化或者物种消亡的消息后会无法抑制地大叫。
一些人会感觉悲伤,另外一些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抑郁。在诸多生态焦虑症状中,“蜂鸣”感可能是最为奇怪的一种,好像是人的细胞都在活跃与抽搐。
在极端形态下,生态焦虑甚至会激烈暴发。环境恐怖组织已经利用破坏性行动来达到他们实现环境改变的目标。他们曾经向圣地亚哥价值5000万美元的综合建筑放火,或者用棒球棒袭击悍马汽车以发泄环境暴怒。
大部分的生态焦虑者并不会如此极端,他们可能对生活中促进环境友好的行动着迷。举例来说,“生态妈妈”会操心毫无浪费的学校午餐、低能耗的电灯、环境友好型洗碗机和洗涤剂。她们把有机垃圾存在后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复利用餐具的学校,让他们喝无激素牛奶与无抗生素鸡肉,甚至只食用本地没有施用杀虫剂的苹果。
如何应对环境焦虑
最近几年,心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生态心理学。它完全致力于研究有关环境的心理焦虑问题。这一名词由社会批评家特奥多尔·罗斯扎克(theodor roszak)等人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是: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巨大。破坏这种关系会导致压力和焦虑。生态心理学研究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如何影响他或者她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考虑人的碳排放量,他或者她如何维护环境,并且为人们提供减轻生态焦虑的建议。
生态心理学家科恩迈·j.克尔开发出一种被称为自然体系思考进程的理论,认为我们的焦虑根源于自身的健康与地球健康之间的脱节,因此我们需要与自然重新连接,以修复我们的情绪紊乱。
那么,当您遭遇生态焦虑时应该怎么办呢?有人会选择看生态理疗师。根据生态心理学国际组织的数据,世界上至少有150名生态心理学从业者。越来越多的高校,比如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那洛巴大学、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普利斯考特学院,开始尝试开设生态心理学专业,因此受到训练的生态理疗师数量在未来将会不断增加。
生态理疗师将为您诊断焦虑的原因并提供治疗方案,收费大约为每小时250美元。一些生态理疗师建议他们的病人到户外去接触大自然,而另外一些则建议将“自然”带在身边,比如随手携带鹅卵石或者是一块树皮。
有时候克服无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环境做些什么。环境理疗师建议病人在他们的工作、学校或者礼拜的地方建立环境组织。另外一些办法包括安装低功率的节能灯,在购物时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您还可以为环境保护组织募捐,比如塞拉俱乐部或者奥杜邦协会,有时候逃离环境焦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从环境灾难的信息来源入手:关掉电视,断开网络。虽然您无法控制生态恶化的进程,但是至少您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以身作则。
早教相关推荐 |
||
7月23日晚,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子挡道,下车打人,还将婴儿车内2岁女童重重摔在地上,致其死亡。7月25日,嫌犯丁金华在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漯河市连续作案杀死5人,起因竟是邻里之间的一场口角,丁金华被抓获后抱怨自己“太冲动”。26日凌晨,黑龙江海伦市联合敬老院一名男子因疑自己被偷200元,纵火报复,致其本人及10名老人死亡。
此类因一时冲动、暴怒导致的恶性案件近日连连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吵架、殴打、伤人事例更是普遍。人们不禁会问:这些人都是怎么啦?为何变得如此暴戾不计后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通病
公共场所暴力可能是躁狂症的一种表现,他们可能存在中度或重度躁狂和焦虑的病症,情节严重的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这类患者表现为思维奔逸、心境高涨、易激惹、说话粗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精神分裂的人群在清醒的时候表现得和周围人一样,但是一旦犯病就有可能做出过激举动。青春期和更年期是两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和狂躁,最近天气热也可能是触发暴力的一个原因。
“躁狂症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家庭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容易暴怒的家长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父母如果有狂躁症,孩子50%的概率都会有。一些人还会在家里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在单位克制自己的委屈和愤怒,表现良好;回到家里后却将压抑已久的心情释放出来,拍桌子、砸物件、甚至实施家庭暴力。目前,大约有3%―5%的人群患有躁狂症。
躁狂症和精神分裂患病人群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有很多人存在轻度的焦虑现象。不用为此过分担心,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少量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懒散和惰性,增加工作生活的动力。但是必须学会自我克制,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渠道进行发泄,否则郁结在心里可能产生疾病,一旦受到刺激爆发出来,容易引发打斗,造成妨害公共秩序、伤害他人健康等后果。
负面情绪郁积令矛盾一触即发
焦虑缘何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文明正在急速发展,但是国民修养的提升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地追求物质,得失心变重,在心里郁积着一些消极情绪。在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感恩地向下比我得到什么,而是不断地向上比我缺少什么,这种不公正感和不公平感越重,就越容易被激怒。
同时,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过去是权威的时代,现在是挑战权威、强调自我的时代。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甚至膨胀的结果,就是凡事从自己出发,不站在他人的角度,忽视了群体的规范,过去人们对秩序的遵守意识正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想要挣脱群体的约束。
此外,现代人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在“高压锅”中生活,难免就跟“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破坏了人们的好心情。因为一个小摩擦就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是现在社会人存在的普遍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与自我“制怒”
小摩擦引发大冲突从来不是罕见的事。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中国人好面子,骨子里就不知道与不认识的人在冲突时如何采用和平的、礼貌的、绅士的、善意的方式进行沟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徐珂也表示:“历史上,私人领域的暴力现象是很常见的,遇到欺负往往就靠拳头解决问题,有些朝代甚至鼓励民间暴力,包括家族的私刑等等。”
如何改善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避免小事引发的暴力争端,崔丽娟认为,要积极提升对外界情绪的敏感度和寻找压力释放的出口,不要让自己成为激怒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现代人自我意识膨胀,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降低,如果通过换位思考,很多摩擦就变得微不足道。学会感受别人的悲伤和愤怒不仅是道德修养提升的表现,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自我“制怒”。在高压状态下,积极寻找合适的宣泄口,美美地吃一顿,饱饱地睡一觉,参加运动出一身臭汗,或者吼两嗓子唱唱歌,都是可以选择的发泄方式。但是要注意在释放压力时不要给别人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否则就是不符合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
许多家长都认为迁居只是大人们的事,和孩子没有关系,所以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其实迁居是一件大事,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所以这时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建议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居前向孩子讲明原因,让孩子尽早作好心理准备,防止抑郁和紧张。
二、让孩子积极参与迁居的全过程。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清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帮助父母整理其他物品。参与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效应,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迁居的主动者,而不只是被大人拨来弄去的"家庭用品"。
三、迁居后多和孩子交流,帮助他了解、熟悉新的环境。迁居后,孩子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所以总会出现某些不适。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尽快地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
四、鼓励孩子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结交新朋友。
五、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要予以注意,有病及时治疗。
六、精心创设新家的新气氛。刚搬到新家,大人们往往很累,情绪也容易出现低落。这时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设法创造一个温馨、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尽快地喜欢上这个新家。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