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如今非常受青睐,是的,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从小抓起,这不可忽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向各父母分享些早教小知识,详解宝宝益智,从手抓起。
【 tulaoshi.com - 分娩 】
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因此,这对人类智力的开发尤其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十分重要。
专家表示:对孩子而言,手的动作,代表着他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可见,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
专家建议父母采用以下训练方法:
·锻炼手的皮肤感觉
经常给予孩子手部皮肤以有力的刺激,如把手交替伸进冷、热水中(温度要适宜);或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性质的物品,如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
·增强手指的柔韧性
如让孩子经常伸、屈手指,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这些锻炼有利于提高孩子大脑的活动效率。
·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让孩子的手指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动,如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要手脑并用,边做边思考,以增强大脑和手指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健脑效果。
·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
为孩子选择玩具时,要从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习惯出发,比如高级自动化玩具就不如积木、橡皮泥或能拆能拼的玩具更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交替使用左、右手
左手受右侧大脑支配,右手受左侧大脑支配;交替使用和锻炼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新生儿
对明暗和图案有视觉反应;对强光、声音反应灵敏。对不同的味道会有不同的反应;看新事物时会摒住呼吸。
1个月
偏爱色彩鲜艳的物体;能立即注意在眼前晃动的玩具。当你对宝宝说话时他会两眼紧盯着你的眼睛,挥手蹬脚,甚至咿咿呀呀发出声音和微笑。
2个月
能注视、追随移动物体;开始识别家庭成员;长时间观察手、脚;会不断重复能引起肢体快感的动作,如吮拇指和挥动手臂。
3个月
喜欢听音乐和儿歌;能自言自语、经常咿呀不停;会出声的笑;对周围各种物品都感兴趣。
4个月
能寻找声源;喜欢看电视;能摸、握、转、摇、咬某些东西,在桌边时很活跃;能认出熟悉的东西。
5个月
会咯咯大笑;喜欢玩游戏,如藏猫猫;会发脾气。能区别自己和镜中自我。
6个月
能发出“baba”和“mama”等音节。害怕陌生人。注意力集中。
7个月
会四处寻找不见的玩具;能辨别人的脸;会摆弄一个物体,如小木块等;认识某一身体部位。
8个月
喜欢玩与人合作的游戏;会对别的婴儿抱有敌意;别的婴儿哭时他也会哭;会做拍手的游戏、再见等动作。
9个月
除会说“爸爸”、“妈妈”外,还会说别的一两个词;开始有性别差异;会把单个的物体与别的物体区别开来。
10个月
对父母表示依恋之情,和父母一起看画书、找图片;将物体与其特性相联系,“喵”一生就代表猫,看见鸟,就朝上指;能听名称指物。
11~12个月
反复练习他所知道的单词;爱看图画、念儿歌、听故事并模仿动作;会盖瓶盖;会指身体2~3个部位。
3个月
引导宝贝看运动的物体;不同的家庭成员抱他(她)时,告知宝贝家庭成员的称呼,如“宝贝,我是妈妈哦”“他是你的爸爸哦。”
4个月
可以和宝宝玩声音的游戏,如拨浪鼓;多带宝宝到户外,引导其看各种不同的物品,如用手指着气球,告诉他“宝贝,气球,这是气球。”
5个月
和宝宝玩藏猫猫的游戏;可以带宝宝照镜子,认识“镜中我”。
6个月
给宝贝反复练习各种发音,如“baba”“mama”等。
7个月
拿不同的物体给宝宝摆弄,锻炼宝宝的手的触摸觉,让宝贝感知不同物体。
8个月
父母离开家要上班时可以教宝宝做“再见”的手势;碰到熟悉的人教宝宝做挥手打招呼的动作;可以经常和宝贝玩拍手的游戏。
9个月
经常给宝贝说话,让宝贝感知语言;让宝贝从很多物品中辨认某一物体。
10个月
在给宝贝看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准确的名称告知宝宝,次数多了后宝宝就能把该物体及其名称建立联系。
11个月
和宝宝玩听名称指物体游戏,引导宝宝认识家里的一些常见物品,如灯、冰箱、空调等物体;和宝宝一起看常见小动物的图片,父母同时辅以模仿小动物的发音,慢慢的宝贝就能将动物的图片和发音建立联系。
12个月
经常给宝宝念儿歌,看图画书;跟宝宝玩五官的游戏,引导宝宝认识自己的五官。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宝宝的认知世界
三岁以内的宝宝处在心智发展的感觉运动阶段,他们是通过各种动作以及视、听、触、味、嗅等感党能力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而对于各种概念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知觉和理解。比如父母给几个月大的宝宝喂糖水,以后他可能就不喝白开水了。白水和糖水看起来没有差别,但宝宝只需用嘴一尝就知道是哪个,假如我们给他的是黄色的橙汁糖水,宝宝则看到无色的饮料就要拒绝了。
宝宝对于事物的理解也需要有亲身感受。比如告诉宝宝,小白兔的特征是“白白的身子红眼睛,长长的耳朵三瓣嘴”,他若是没有亲眼见过,还无法理解这小白兔指的是什么。父母应该拿着画片一边讲一边指给宝宝看,等他再见了小白兔就自然能叫出名字了。
宝宝要想懂得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同样需要不断亲身经历。比如宝宝闻到刚出锅的鸡蛋羹的香味,馋得立刻想吃,此时妈妈跟宝宝说“烫,不能动”是无效的,宝宝伸手摸了碗挨了烫才能真正明白妈妈的意思。再比如宝宝要够高处的玩具,会自然地爬到旁边的椅子上。但椅子如果不在旁边。他就不懂得可以搬一个过来,只有经过父母的不断示范才能逐渐学会。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需要不断地积累动作和感知的经验。从切身感受的成功或失败中获得知识,逐渐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以及他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发展生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身教胜过言教
孩子在具体形象地认识着世界,也在用心观察和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我们需要教给宝宝很多知识,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每一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又有什么特征;我们还需要教给宝宝很多能力,如何去发现、去观察,如何去比较、去记忆,如何去使用、去驾驭;我们更需要教给宝宝如何去表达自己,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在培养宝宝的过程中,说教是最枯燥最低效的办法,而形象的示范则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手段。
父母常有这样的疑惑,说我教他说话他不学,我叫他搭积木他不搭……可换个环境,宝宝可以在老师的陪同下用积木搭起高高的塔。如此看来,问题并非出在孩子身上,而是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
教育专家还会发现,父母不曾有意教给宝宝的东西,他竟也照葫芦画瓢地表演给你看。比如,模仿妈妈的习惯动作,重复电视里的几句话,表演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往往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宝宝常会“露一手”,让你惊讶不已。
孩子并非不听大人的话,而是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只要父母说宝宝就会听,只是孩子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演绎罢了,因此出现张冠李戴角囫囵吞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相对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宝宝才真正能学习,也更容易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训练宝宝听力的方法有很多,使用最多、最广的是和宝宝“交谈”,让他听些悦耳的音乐。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具体来说,宝宝新生的第一天,即使他听不懂,也要对他讲话,让他感受声音的刺激。
一个月后,宝宝的听觉集中了,就可将响铃玩具挂在床头,因为铃声可以引起他听觉的集中。
两、三个月后,当宝宝能倾听并感受不同方位声音的时候,就故意多从几个方向发出声音,如口哨声、琴声等声音。
四、五个月时,宝宝已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这时除了家里的每个人都和他说话以外,还可把宝宝抱到户外,让他听陌生人讲话,听自然界里的其他声音。
六、七个月时,宝宝能对不同的声调进行分辨并有不同的反应。这时,父母可将自己平时说话的声调、笑声等声音录在磁带上,放给宝宝听。
八至十二个月的宝宝,已能分辨词音,理解成人的词意,并作出相应的如点头、摇头的动作。这时,爸爸妈妈可以用玩具电话和宝宝做打电话的游戏,说说话或是模仿一些声音,来训练宝宝的听力。
总之,训练宝宝的听力,是越早越好,要以“听”促“说”,加以训练。
延伸阅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