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父母不可错过的宝宝成长敏感期。
【 tulaoshi.com - 分娩 】
儿童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她把这些阶段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套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 。在这段时期内儿童所表现出的内在省略与快乐,正是源于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强烈欲望。假如父母知道这种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帮助,而且善于利用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在任何敏感期的兴趣遭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了以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机会。
3岁前的儿童在敏感期中会有五种突出表现:
1.对秩序的喜爱。
这是由于儿童急切需要一个精确而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实在的概念,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2.急切以双手和舌头探索环境。
这是儿童在靠味觉触觉感知环境中每样东西的性质,以便寻找采取行动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凭这种感官肌肉的运动来发展语言能力所需的神经组织。
3.乐于学习走路。
这等于是儿童的第二次诞生,是为了获得自由活动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存在。
4.对微小精细的东西感兴趣。
这似乎是大自然特意安排一个阶段,以使儿童探索并欣赏大自然的奥秘。
5.对社会性发生兴趣。
儿童会积极地了解别人的基本权利,学着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团体意识。他们试着学习礼节,并且懂得了为自己做事之外也要为别人服务。这些社会性行为在开始时也是观察,后来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积极地接触别人的动机。
从这些发现中我们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收获:
1.孩子的有些“毛病”可能是为了学习。比如趴在地上玩蚂蚁而不顾是否把衣服弄脏;什么东西都爱放进嘴里尝尝;没有目标,到处乱跑等等。了解了有关敏感期的问题,也许再遇到孩子犯类似“毛病”时,你能够多一点理解了吗?当然要能加以引导的话,你的宝宝肯定会更棒。
2.孩子天生具有很多优点。他们喜欢秩序,愿意与人合作,但为什么许多孩子还存在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种问题呢?那就有可能是父母本身对孩子的认识不够,从而错过了宝贵的敏感期。不过,亡羊补牢也还来得及,只要你坚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愿意做个好孩子,并且他们有这个能力。
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不足可能引发脑重量不足、脑皮质变薄、脑细胞减少、神经纤维密度及神经元联系降低,从而导致头围小、智力低、语言和数学学习能力不足、体能活动减少、运动机能落后等症状。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出席家长会的,清一色是妈妈,爸爸要是去了,很容易成为“稀缺动物展出”;每逢节假日,在网上吆喝着组团旅游、制订线路的,也总是妈妈,如果爸爸参加,那纯属友情出场;在外面,板着脸给孩子做规矩的是妈妈,一脸“老好人”表情打圆场的是爸爸;送孩子补课充电,更是妈妈打头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认知中的慈母严父变成了慈父严母。但是,这样的改变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成家庭父亲缺位家庭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中国家庭一直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便形成了爸爸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以及妈妈温婉亲切的慈母形象。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主外”的爸爸忙于在外打拼,将更多的家庭责任交予妈妈,很多时候家庭教育都是妈妈说了算。于是新情况出现了:妈妈一派严格,而爸爸则会宠爱孩子。其实,这并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久前,一份对上海部分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三成家庭,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亲教育为主,父亲只是辅助角色。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说,父爱与母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父爱和母爱是有“分工”的。父亲的爱和接纳赋予孩子价值感,使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个人。父爱与母爱相结合,给予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在孩子成年之后能够顺利地得到他人的爱与接纳。在父爱母爱平衡的家庭里,母亲更多承担了哺育、照料、安抚的任务,父亲则承担了供给、保护、教养的任务。
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母亲除了承担哺育和照料、安抚的任务外,还承担了教养的工作。但是,母亲由于长时间事无巨细地养育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也会更高,所谓“付出更多,期望也更多”,荷花池幼儿园的园长宋青说:“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较少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会对孩子有一种补偿性质的宠爱。只要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尤其是女孩子的家庭,父亲对女儿的溺爱甚至会比母亲更加极端。”
当然,这或许也是父母刻意的“角色扮演”。宋青认为“这就好像是唱戏里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且由于父母的个性特点差异,导致母亲更严格,父亲更放纵。因为女性较为细心,且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照顾的更多,也正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无意识所显现出来的。母亲通常会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对于孩子的培养要求自然就上升,因而成为一名严格的母亲。而男性不一定会有如此精细的观察和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父亲对孩子要求不高”的原因。父亲会对孩子的调皮不以为然,显得比较纵容,从而演变为慈父形象。
对于母乳喂养,绝大部分广州妈咪都认为喂4-6个月就足够了,但记者前天从广州市“母乳喂养周”宣传咨询义诊活动上获悉,目前国际上正流行一种“能喂多久就喂多久”的母乳喂养新方式,很多西方国家的母亲都坚持给儿女喂奶直至他们一两岁大。
广州妈咪6个月后就“偷懒”
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广州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已经超过了80%,与1988年时的10.34%相比,足足翻了8倍。去年,广州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更超过了90%,提前达到了纲要目标。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妈妈在喂了6个月,甚至4个月后就开始逐渐让婴儿断母乳,这其实很不利于婴儿的成长发育。”广州市妇婴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围产学会主任委员高晓坚说。市妇婴医院调查发现,广州妈妈6个月后的母乳喂养率迅速从90%以上回落到60%,能坚持喂养到1岁的母亲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产假结束后要上班;其二是觉得喂奶太辛苦;其三是认为喂奶时间太长会导致身材变形,或觉得继续喂没什么意义。
坚持喂奶可增强婴儿体质
据高院长介绍,现在很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鼓励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有的甚至提出孩子长到两岁仍可喂奶(母乳+辅食)的新观念。事实上,人乳中含有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质,可吸附在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的毒素上,防止其侵入呼吸道及肠道粘膜,减少婴儿患呼吸道及肠道疾病的机会。母乳还可以吞噬细菌和毒素,对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在6个月后除喂母乳外注意给婴儿补充合适的辅助食品(水果、蔬菜、米糊、维生素、猪肝等),就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大大增强婴儿的体质。
定时喂奶不可取
在前天的咨询现场,有妇产科专家指出,不少年轻夫妇在母乳喂养方法上也存在误区。首先是定时喂奶。一些年轻夫妇严格按照“每隔3小时给婴儿喂奶一次”的方法喂哺婴儿。而事实上,科学的喂养方式应该是采用“按需哺乳法”,每当婴儿啼哭或母亲觉得应该喂哺的时候,即抱起婴儿喂奶。
此外,开奶前喂糖水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正常婴儿在出生时,本内已贮存了足够的水分,足可维持至母亲来奶,如果在母亲来奶之前给孩子喂糖水,反而会影响母乳喂养。另外,糖比母乳甜,若喝惯了糖水,将会影响婴儿对母乳的吸吮力。
喂奶身材不会走样
针对时下不少都市女性担心的“哺乳影响体形美”问题,有妇产科专家就指出,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认识。
据了解,妇女怀孕以后不管是否采取母乳喂养,乳房都会有所改变。母乳喂养不但不会影响母亲的体型,还能促进母亲产后身体的复原,有利于减轻体重。如果选戴合适的乳罩,断奶后乳房也会基本恢复原状。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二)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888.html
看过《父母不可错过的宝宝成长敏感期》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