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

2015-10-13 21:27 14 1 收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分娩 】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言传身教的作用有多大?

  早教对孩子来说重要吗?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吗?也许,那个狼孩子的故事早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早期教育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以后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狠心”妈妈家庭教育原则

  从小对孩子狠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不要孩子幼小的肩膀担不起那些责任。


  "制造"挫折对孩子伤害大

  “现在家长对挫折教育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理解。”著名心理学家柏燕谊认为,这位烦恼的“70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矛盾,跟其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同时,这位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还在加剧着亲子矛盾。

  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父母永远都不知道,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还奇怪孩子小时候很聪明的很听话的。

  一、听话

  “乖宝宝”“听话,做个好孩子”是所有父母与老师的愿望,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听话”成了“一条鞭法”,“听话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粹。在小农经济时代,求得生活安稳,不惹是生非,乖乖地长大,乖乖地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在那个时代确实不需要自我意识,不需要创新意识,不需要民主意识,只需要绝对服从,“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孩子的直觉非常敏感,最能理解母亲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应答,听话是正面说法,反过来说就是丧失自我,从心理发育上其实就是在继承母亲的一切缺点,其结果是空虚、无聊、依赖。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父母永远都不知道,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还奇怪孩子小时候很聪明的很听话的。

  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在被看作“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的为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淘气是儿童的天性,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是人格意识的基本表现。“听话”不是没有问题,也不仅仅是怕惩罚不敢提出反抗,而是因为儿童没有一点私心地爱他们的父母,百分百地尊重父母的权威,他们不想因为自己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而伤害父母,父母应该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让孩子压抑自己,“乖乖生”出问题或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淘气的学生。所以我说,不存在“好孩子”“坏孩子”,只存在“个性的孩子”,如果毫无特色,那就等着平庸。

  孩子不听话有其心理意义,无理取闹的发生毕竟少。

  1、从心理成长上看,“不听话”是孩子独立性的需要,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3、4岁时是第一反抗期,在具体动作活动上“我自己来”。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要求全面的人格独立。

  2、从心理健康上看,孩子在不愿意时,能把想法用情绪、用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当他完全听话时并不表明他愿意,只是表明他开始进入压抑。

  3、如果能“犟嘴”,那就更健康,表明他在作更高层次的探索,即我个人的心理强度到底有多大?外界的权威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抗旨”是有目的的寻找自己能力的极限,许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自己的底,摸不到自己的边,他们是悬空的,他们一辈子与焦虑与恐惧打交道。

  4、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号令,事事都要经父母的同意呢?在心理学上一个寻求赞许的人无异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的看法比我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长此以往,一个孩子会成为什么?一个外界控制型的机器人,一只等待号令的木偶而已!

  二、打骂

  打骂和溺爱是听话教育的变种——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为维持权威实施打骂或者放弃权威我听你的。

  经常受打骂、受喝斥的孩子,永远享受不到宁静的心境,他的神经系统永远是紧张的,他的激素系统总是在失衡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孩子食欲不强,多梦易惊,不能集中注意力,易怒易躁,喜欢打骂人,可以说睡眠、进食、智力、情绪都处于极大的破坏、摧残状态,本该灿烂的内心体验变得黑暗一片。

  “三纲五常”的传统赋予了父母可笑的奴仆式的权威,现在民主了,讲人性了,讲法律了,于是出台了儿童保护法,这是所有法律中最可笑的法律。法律讲的是尺度,不到极端能绳之以法吗?经年累月的打骂过程能绳之以法吗?他们剥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成长的权利,这能绳之以法吗?以成人的残酷去折磨一株柔弱的树苗,这样的父母有什么价值?

  三、溺爱

  一棵树的种子落下来,长出一棵小苗,大树是不会说我不长了,我看着你长,或者说天汗水少,我不吸收营养了,让你多吸收一点吧。高等动物有了舔犊之情,但那也只是哺乳期内的本能,随后便割断亲子纽带,变成“六畜不认父母”。只有人类才有终生的亲情,才有高级的伦理,并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可理喻的问题。

  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宠爱几个子女中的某一个,结果那一个却是最不孝的,对父母态度之恶劣令让人发指。我们该同情谁呢?我说活该,因为父母早年包办了一切,剥夺了子女自己行动的权利,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所以子女不尽孝道就无可厚非,这符合因果律。

  溺爱是父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行为,它与打骂完全不同。打骂的孩子受压抑,其压抑的能量在不良环境中会畸形暴发出来,但在正常环境则可能只是影响人格,还有可能成为人生动力。而溺爱的孩子则不同了,当孩子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应该的,而且当他们长大后反而认为社会倒欠他们一笔债。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时,父母实质上是在教孩子把精力用来控制那些精心照顾他们的人。在四大基本愿望中除“取悦人”没有发展起来,其它都是畸形鼓胀,骄宠过度的孩子其自我意象就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为所欲为,不知道德为何物,如果社会将来不能满足他们的三大愿望(肯定不能!),他们将无所顾忌地成为家庭的恶魔、社会的渣子,其父母也是最罪恶的父母。

  我在上海一医院的儿科实习时,亲眼见一女孩9岁(肾炎病),叫父母哭就哭,叫父母下跪就下跪。她跑到医生办公桌上乱扔东西,医生讲了一句,她打开墨水瓶泼得医生满脸满衣。脸可以洗净,那件白大衣却不能再洗白,它完全可以作为国旗悬挂起来——号召国旗下的人们培养恶魔。

  此三大“恶教”是中国特色教育的三个支点,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离不开它。中国人老是牢骚,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获诺贝尔奖,这没有任何意义,还是关注一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老师吧!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误区1. 早教课的主体是孩子

  很多家长以为,上早教课就是把孩子扔到课堂上,去跟着老师学东西。所以,自己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旁聊天或随意走动或者打电话。其实,早教课,教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说,感觉上早教课我比孩子还累的原因。因为,真正受教育的,是我啊。

  误区2. 早教课的责任在老师

  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老师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

  很多家长花钱报了早教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陪孩子参加早教课,完成“陪读”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师嘛。这都是不对的,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误区3. 早教课是开发智力,能让孩子更聪明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赢了一个起跑线。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课的内容还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而没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是。

  误区4. 早教=早学习

  一个反对早教课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处上课?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就开始学习?”她对早教课产生了一个误解,其实,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课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教会宝宝唱一首歌、认一个字或者背一首诗,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像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误区5. 早教课的效果立竿见影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事实上,相当多的早教课程被染上了商业味,炒作成分多。

推荐阅读: 九大秘方让孩子变得快乐

  针对0至3岁幼儿的早教家长们不要被四大误区所困扰:

  一是忽略家庭教育。

  全球早教第一品牌金宝贝中国区总裁夏弘禹有着丰富的早教工作经历,他认为目前许多年轻父母低估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其实,孩子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地位,旁人不可替代,父母的身教对于孩子性格、习惯、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夏先生认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三是幼儿只适于学习单一母语。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不少家长认为,同时学习两种或多种语言会造成孩子的语言混乱。其实,每个幼儿都具有多语言功能。为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金宝贝全部采取全英文授课。教师来自于11个不同国籍,而其在国内招聘的教师则要求专业外语八级以上、有爱心,而且要经过4至7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

  四是早教机构大同小异。

  早教机构形似,但在理念、课程、环境、师资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作为家长,选择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课程不能是单向吸收,要给孩子足够的表示时间和机会;二是所有学习都应是多感官学习,调动的感官越多,吸收力度越大,学习效果越好。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907.html

延伸阅读
12个月宝宝早教 12个月的宝宝的四肢力量进一步增强,精细动作能力也有了提高。一周岁婴儿早教课程的重点是注意提高精细动作能力和独立意识。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12个月孩子早教应该怎样开展。 1.精细动作 只要宝宝不厌烦,你就可以想尽办法让他反复练习精细动作能力。你可以鼓励他串珠子,给玩具归类(按形状、颜色...
标签: 早教 育儿
一、应试教育制度,束缚了孩子和父母的手脚,使得孩子不能展现多元化智能。 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侧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虽然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改进,但是收效不明显。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个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使得父母很早就关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即使有的孩...
标签: 幼儿早教 早教
儿童健康检查及评价的标准 在我国,危害小儿健康的四种常见病是肺炎、腹泻、佝偻病和贫血。而营养失衡既是这些疾病的基础,也是这些疾病发展后的必然后果。部分婴幼儿由于喂养不当、膳食安排不合理发生营养不良,在此基础上较易发生各种疾病。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既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又可以及时发现与营养素缺乏有关的症状和体征...
标签: 婴儿
1~12月的宝宝如何早教?     新生儿     本月早教重点:视觉能力、触觉敏感性       推荐方案:     你可以和他面对面,或利用镜子让他注意自己脸部的变化。     给宝宝做婴儿抚触,对宝宝全身进行爱抚和触摸。  &nbs...
害怕孩子之间争抢 情景 :妈妈像往常一样下班就到幼儿园去接小童童,可是一到那就发现他正在跟小朋友争抢小机器人,两个人都紧紧握着机器人互不相让,还用脚踢来踢去。妈妈又开始头痛了,只好跑过去哄童童说:“童童不要抢了,妈妈回去跟你买一个一样的。”哄了好久童童才肯放手跟妈妈回家,可是妈妈开始担心孩子爱争强会不会有暴力倾...

经验教程

164

收藏

21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