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图老师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喜欢弹跳的孩子智商高,一起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美国育儿界流行一句话: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收益更大,奥妙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一、弹跳运动最佳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
·跳绳
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根据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
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
三、跳出个聪明宝宝
专家表示: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
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
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
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四、多余的担心
一些父母担心,跳多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巧妙的人体骨骼关节构造,就像在人的体内安装了一系列缓冲装置一样,这些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化解于无形之中,以确保大脑安然无恙。
因此,跳只会起到健身、健脑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卫的准备措施当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边关注孩子,以避免发生意外。
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强,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专家认为笑是测量孩子智慧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常的孩子生后4~6周就会对妈妈微笑,而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到3个月还不会笑。由此可见,笑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会笑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这种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会专注地看着逗他的亲人,模仿并学会以微笑应答。这种微笑和孩子睡觉时面部肌肉收缩而呈现的“笑脸”不同,这是一种和大人之间的交流,是对大人逗笑的回答。
宝宝笑脸和智商成正比,宝宝早笑、多笑、长大后智商会更高。不过,有些婴儿笑得少,每小时仅笑1到2次,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是体内缺铁所造成的。让宝宝连续补铁,一般严肃表情会逐渐消失,出现愉快的神情。因此,宝宝的笑脸还是了解其营养状态的“荧光屏”。
如何让宝宝笑
建议父母要多和婴儿交流,最早的交流是眼神的交流,当然逗笑也是早期交流很重要的方式。在逗笑的过程中,有你的笑脸、眼神和声音同时给孩子丰富的视、听刺激,同时还给了孩子模仿笑的机会。孩子笑口常开表达了他快乐的情绪,此时他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心智的发展。
简单、轻松的逗笑方式:
1. 躲猫猫:大人在宝宝面前用双手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突然把手拿开,并发出“喵——”的一声,宝宝会很惊奇,接着便会发出笑声。
2. 做鬼脸:尽可能的给宝宝做可爱、有趣的鬼脸,宝宝看见爸爸妈妈做的鬼脸后,就会开怀大笑了。要是能加上各种有趣的动作,效果就更好了。
3. 怪腔调:说话时故意拿腔拿调,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会让宝宝一直盯着你看,说不定就会露出一个小笑脸。妈妈弹舌头发声,爸爸吹口哨或打响指等声音都会让宝宝很喜欢。
4. 斗牛士:和宝宝头对头,轻轻地顶来顶去,然后嘴里说:哞哞....。.假装是两头牛在打架,宝宝会觉得很有趣。
5. 骑大马:坐在沙发上,让宝宝坐在自己大腿上玩骑大马的游戏。上上下下的小颠簸会让宝宝笑出声。
6. 抓手帕:用手帕或者毛巾举到宝宝触手可及的地方来回摇晃,吸引宝宝来抓,就要抓到时妈妈赶快抽离。如果一旦宝宝抓住了,就会“咯咯咯”地笑出声。
注意:逗宝宝笑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宝宝刚吃完奶以后,否则宝宝太兴奋,会吐奶的。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他们认为,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为了让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获,专家建议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轻易打骂。
打得越多,心智发展越慢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25日报道,这一发现源自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与同事的跟踪调查。
二人调查美国806名2岁至4岁儿童与704名5岁至9岁儿童的智力测试分数,4年后经二次测试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后一组内这一差距为2.8分。
“这与家长打孩子次数也有关系,”施特劳斯说,“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施特劳斯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兼家庭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他定于2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举行的暴力、虐待和创伤国际会议上发表这一有关体罚与儿童智商的发现。
施特劳斯的发现得到部分专家支持。
纽约市蒙蒂菲奥里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医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说,先前研究清楚表明,负面压力能改变儿童大脑构造,损伤神经。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布里格斯说,“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研究虐待儿童现象的纽约市布鲁克林医学中心儿科门诊主任斯蒂芬·阿吉勒认为,殴打和其他体罚形式意味着大人“已经失控,如果体罚成为家常便饭,就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打孩子的家长越多,国民平均智商越低
施特劳斯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项对32个国家、超过1.7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体罚子女的家长比例越高,那个国家国民平均智商就越低”,反之亦然。
布里格斯认为这些发现有一定道理。但她补充说,很难梳理出影响智商的全部因素,例如经济状况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尽管如此,专家们仍建议家长认真考虑管教子女的方式。
布里格斯说,管教子女的方法“应让子女有所收获”。如果仅仅是大打出手,孩子们就一无所获”。阿吉勒则推荐家长听从儿科医生建议,寻找更有效的管教方法。
“孩子的性别和父母一方智商最高的人相反,准确率高达80%以上。如果父母中妈妈智商高,孩子一般是男孩,爸爸智商高,孩子一般是女孩。”日前,这条微博引起众多网友的转发和评论。
@张胖:按我们家情况还挺准的。看来生男孩有望了!怪不得爸很看中媳妇智商。原来他深谙这个道理啊。@小鱼小鱼:我生的是儿子,我家的确我比我老公聪明,哈哈。不过,也有许多网友对这条“定律”嗤之以鼻:“只要在高中学过生物学,就能知道这有多么不靠谱了!”@和顺金提问反驳,“同一对父母,今年生男孩,后年生女孩的呢?难道说明爸爸的智商有时高于妈妈,有时又变傻了比妈妈笨?”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教授称,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胎儿性别由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或Y染色体决定,是随机的结果。
严家新教授认为,智商与性染色体的关系不大,决定智商高低的候选基因大多在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男女都有,父母智商都对孩子的智商产生影响。现代遗传学认为,人体细胞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从父母各获一半遗传物质,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成几何级数递减,N代以后,祖先的遗传因素可忽略不计。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