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宝宝胆子小,家长有责任。
【 tulaoshi.com - 分娩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宝宝变得越来越淘气,他们常常去掰饮水机的龙头,摸吐着火舌的煤气灶……如果家长试图阻止他们,他们会反抗,直至某一天被烫到了,他才明白,原来那个东西真的不可以摸。通过自身的经历,他认识到了危险,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有一些恐惧的经历,感受到自然后果,是宝宝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宝宝产生恐惧心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则来自于家长。家长如何对待宝宝的行为,如何对待外部的事物与人群,都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尤其当家长认为宝宝胆小时,他们对待宝宝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又会进一步对宝宝施加影响。不恰当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则会导致宝宝朝着越来越胆小的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是如何在无意识间让宝宝变得越来越胆小的呢?
你在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吗?
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宝宝出现稍微危险一点的行为,家长就大呼小叫,表现得十分惶恐,那么宝宝透过家长的言语、眼神与动作,看到的便满是恐惧,他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相反,如果家长看到宝宝有危险行为,或者暗中保护他,或者正面引导他采取更为安全的方式,这种恐慌心理自然就不会产生了。
你在变相地暗示宝宝胆小吗?
宝宝在某个阶段出现恐惧与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环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但是,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很多家长就会变得十分焦虑。于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下面的情景:
妈妈带着“胆小”的宝宝外出,见到熟悉的邻居,立刻鼓励宝宝叫“阿姨”。但是,小家伙一点都不配合,不仅不打招呼,反而将小脸埋在妈妈怀里,采取避而不见的方式回避对方,或者拽着妈妈的衣服,躲到妈妈背后,一副胆怯的模样。在鼓励宝宝打招呼不成的情况下,妈妈尴尬地来上一句:“我们家宝宝现在越来越胆小了,真拿他没办法。”
于是,在这样的暗示下,宝宝认可了家长贴的标签,真的变得越来越胆小了。而家长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给宝宝的评价十分贴切,变得更焦虑了。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假定换一种方式来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或许过不了多久,他的胆小就消除了。“哦,你想把脸藏在妈妈怀里跟阿姨打招呼吗?那好吧,我们就这样问阿姨好吧!阿姨好!”宝宝实在不肯面对,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也比给他贴负面的标签要好多了。当然,多带他外出,多接触一些人,慢慢的,他就会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们都很安全,他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他们,并且变得大胆起来了。
你在强化宝宝的恐惧心理吗?
宝宝一胆小,家长便焦虑。家长一焦虑就会持续给宝宝施压,比如非要拉着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断地给他讲道理,甚至恐吓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反而传递给宝宝一个信息:啊哈,只要我坚持不叫人,爸爸妈妈就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好啊,那我就免开尊口吧!或者宝宝会觉得:啊,我本来就怕!结果爸爸妈妈还这样逼我,现在我更怕了。干脆以后不要出门了吧!于是,这种持续施压的方式反而成了强化宝宝胆小的催化剂,带来的是南辕北辙的结果。
既然宝宝的胆小是个阶段性的行为,那就看淡它,耐心地等待宝宝成长吧。如果家长不给宝宝压力,他内心比较放松,一旦他内心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大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当然,前提是,家长要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哪怕他只是去旁观,不参与。只要他接触了,他的恐惧心理就会消除,就会从旁观转入试探性的参与,最终与人打得火热。
因此,想要宝宝摆脱胆小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完成自我成长,相信宝宝,宝宝才会发展得更好。
“我儿子快两岁了,可还不怎么说话,只会叫妈妈,而且是让他叫时才不情愿地叫,真是急死了,怎么办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0至15个月之间就会开始说话,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不会说话,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据专家介绍,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而智能上有所欠缺的孩子也可能不会说话。
不过,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另外,父母少言寡语,或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及监护人变化太快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不说话。
所以,专家提醒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多说话,多模仿。比如,让孩子坐在腿上,妈妈指着苹果发音,让孩子摸妈妈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说“苹果”。孩子说对了,就给些小奖励。
2、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
3、把孩子说话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如“宝宝接球”;每天穿衣服时说“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以便孩子把脚丫、胳膊、腿联系起来。
4、创造与小朋友社交的环境。大小差不多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既快乐,又能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5、可给孩子上早教班,系统地开发、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说话,设法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然地说,因材施教,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如果孩子2岁了还不说话,就应该去看医生。
编辑推荐
宝宝学说话,爸妈别帮倒忙
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也开始卖力地对宝宝进行语言攻势。但并非所有的话都是宝宝可以照单全收的,在教宝宝学说话的过程中,父母可别帮倒忙哦。这些“倒忙”父母可别帮!
幼儿吹泡泡有助宝宝语言发展
英国专家发现,经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如此,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孩子一生中学习新词最快的阶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怀孕3月就应该开始对宝宝进行语言胎教
根据宝宝具有的记忆力,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就是语言胎教。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推荐阅读:美国妈妈的“残酷”教育法
问:我的孩子特别胆小,在商场遇上比自己体积大的如米老鼠等,都会受到惊吓,安慰也不管用。最近,对医生产生了恐惧感,见到打针就哇哇大哭。怎么帮助他面对恐惧呢?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的话并不管用。
解决这个问题更成功的方法是使孩子不要那么敏感。例如:父母假如知道孩子被米老鼠吓坏了,就需要在游玩之前,跟孩子玩一个捉老鼠的游戏,给孩子翻阅有米老鼠的画册或杂志,并对孩子说:“找一下米老鼠。你找到了。咱们还再找一个吗?”当父母带孩子去商场时碰上米老鼠,孩子仍然可能会害怕的。但如果是由人扮演的米老鼠,其形象和画片上的一样,也许会对孩子有吸引力。
许多一周岁的幼儿对医生产生了恐惧感,给孩子一套玩具医用器械玩,是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的好办法。
父母可以帮着孩子为其玩具娃娃检查身体。“咱们来看看它的耳朵里面。”把耳镜放在玩具娃娃的耳朵上。“该你了,你来给它看看。”父母一边让孩子摆弄医用器械玩具,一边只是给孩子谈一谈其用途,对消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就很管用。
虽然孩子对父母的解说不一定完全听得懂,但这种交谈对孩子接受医疗方面的事情会有所帮助。患病当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但让玩具娃娃假装患病了还是挺有趣的。
问:我的孩子特别胆小,在商场遇上比自己体积大的如米老鼠等,都会受到惊吓,安慰也不管用。最近,对医生产生了恐惧感,见到打针就哇哇大哭。怎么帮助他面对恐惧呢?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的话并不管用。
解决这个问题更成功的方法是使孩子不要那么敏感。例如:父母假如知道孩子被米老鼠吓坏了,就需要在游玩之前,跟孩子玩一个捉老鼠的游戏,给孩子翻阅有米老鼠的画册或杂志,并对孩子说:“找一下米老鼠。你找到了。咱们还再找一个吗?”当父母带孩子去商场时碰上米老鼠,孩子仍然可能会害怕的。但如果是由人扮演的米老鼠,其形象和画片上的一样,也许会对孩子有吸引力。
许多一周岁的幼儿对医生产生了恐惧感,给孩子一套玩具医用器械玩,是解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的好办法。
父母可以帮着孩子为其玩具娃娃检查身体。“咱们来看看它的耳朵里面。”把耳镜放在玩具娃娃的耳朵上。“该你了,你来给它看看。”父母一边让孩子摆弄医用器械玩具,一边只是给孩子谈一谈其用途,对消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就很管用。
虽然孩子对父母的解说不一定完全听得懂,但这种交谈对孩子接受医疗方面的事情会有所帮助。患病当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但让玩具娃娃假装患病了还是挺有趣的。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087.html